资源简介 福建省泉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一)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我国学者依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成果提出了“古国”这一重要概念,用以描述距今6000年前后的文明形态。这更新了经典理论中关于此时期“父系社会和军事民主部落联盟”的论述。这表明( )A.多元视角影响史学研究 B.时代进步决定文明形态演变C.考古研究颠覆传统理论 D.实物实证利于拓展历史认知2.据秦汉简牍记载,各县政府所在地设传,传之间有驿,驿、传之间有亭。两邮亭之间的距离和行程时间都有明确规定,每次递送的情况均需记在所送的文书上。这表明秦汉时期( )A.信息传递便捷 B.邮驿制度规范 C.交通网络完善 D.文书记录详实3.南北朝时期,饮茶盛行于南方,茶在北方被称为酪奴,意为“酪的奴婢”。唐宋诗人常以“酪奴”示风雅之趣,如“斋房闲试酪奴春,白公睡阁幽如画。”据此推知( )A.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B.民族交融促进文化认同C.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下降 D.国家统一推动商贸发展4.宋、金时,由“揽纳户”代替粮户到州县政府办理完粮手续,并向粮户索取一定的报酬。明太祖改设粮长,其职责主要是对田赋的催征、经收和解运。粮长的设置旨在( )A.保证国家赋税 B.减轻人民负担 C.加强户籍管理 D.整顿吏治腐败5.清朝开展数次地图、地志的纂修工作,如康熙时期《皇舆全览图》,包含全国总图和32幅分省(区)图;《嘉庆重修一统志》以京师为首,分叙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最后附述域外朝贡诸国。据此可知,当时( )A.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深入 B.“大一统”政治理念的呈现C.西方地图实测技术的先进 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断调整6.下表反映了清政府( )清朝主要对外关系用语时间 文书用语 对外政策 仪式用语前期 诏敕、谕旨、表 怀柔、贸易管制 三跪九叩、朝贡、赐、接见后期 函、照会、国书、咨文 通商、联外交 跪、朝觐、握手A.近代国家观的产生 B.天朝上国思想的淡化C.传统天下观的瓦解 D.朝贡外交政策的推行7.1898年,康有为提出设立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的制度局,其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最终由皇帝裁决,据此推知,该制度局( )A.触犯守旧势力的利益 B.具有近代议会的性质C.践行中体西用的理念 D.体现社会转型的特征8.红色标语宣传的形式和主题多种多样。在石刻、墙头等可见到“红军是穷人的救星”“彻底粉碎敌人的四次围剿”‘打倒屠杀中国民众的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等红色标语。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苏联经验影响的深远 B.边区发展态势的扭转C.革命斗争发展的需求 D.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9.下图为1962年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 )A.提高了工农业建设中的女性地位B.表明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C.意在激发民众社会主义建设热情D.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需要10.据下表可知,这些研究( )我国学术领域关于开发区的研究重点时间 主要研究内容 学术文章数(篇)1978—1990年 开发区规划设计方法、选址、发展介绍 111990—2000年 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的实证研究、发展实践的实证分析 362000—2010年 开发区的用地与空间研究、规划设计与管理、生态景观、职住平衡和转型发展 约200A.反映了城市转型面临的挑战 B.体现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发展C.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遵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1.印度佛教抨击种姓制度和与之联系的婆罗门教,力倡“四姓平等”。但即便在佛教最盛的时代,种姓制度仍深刻影响印度佛教本身,佛教教徒也按种姓分成不同的集团。由此可知( )A.婆罗门教诠释种姓的神圣性B.传统思想消解佛教平等理念C.统治者强化佛教的等级秩序D.种姓制度具有深厚社会基础12.1341年,纽卡斯尔商人行会拟推选约翰连任市长,却遭到本市手工业行会反对,引发持续冲突。随后国王直接接管纽卡斯尔并重塑市长选举秩序,下令重新组织选举。这可用于说明中世纪英格兰( )A.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的内在张力B.王权强化推动民族国家崛起C.社会阶级矛盾影响国家民主进程D.商品经济发展壮大行会力量13.17世纪,法国路易十四以法语文化对抗古典文化和意大利文化。他筹建各类研究机构,鼓励知识创造,主持编订法语手册,舍弃古典主义的夸张风格。这反映了法国( )A.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B.注重民族认同的构建C.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D.摆脱域外文化的影响14.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殖民者以武力攫取东南亚燕窝所有权,获得了燕窝贸易的优势;东南亚土著依据地缘优势和采集技术在该贸易中获取部分利权;华商通过承包经营成为殖民者与土著的中介商。这体现了( )A.区域贸易的多方竞争与共生B.欧洲殖民者掀起瓜分世界狂潮C.东南亚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D.华人移民推动东南亚国家发展15.20世纪30年代关于欧洲局势的漫画。该漫画的主旨是( )A.批评欧洲小国的软弱妥协 B.呼吁建立集体安全机制C.揭露经济大危机的破坏性 D.讽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16.1991-2020年,西方国家以“改革换贷款”的方式鼓励埃及穆巴拉克政府通过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等措施激发国家发展的活力。改革后的埃及失业率攀升,4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由此表明( )A.新自由主义思想主导埃及发展 B.国际竞争推动埃及改革C.西方资本渗透阻碍埃及现代化 D.埃及国家治理效能不足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红灯暗照兮民不迷经,义和明教兮不约同心… 北京学生界发表宣言书联合各校一致行动……唤醒国民自决…不认二十一条及列强与日本关于处分山东之密约,苟不得当请政府撤回赴欧和会专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概括上述史料对研究近代中国民众反帝斗争的史料价值。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标准的演变时间 标准 代表人物及主要事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恢复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骨干 王进喜,带领团队艰苦创业,为大庆油田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锋,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 许振超,多次带领团队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创造“振超效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诠释伟大民族精神 高凤林,凭借精湛焊接技术,攻克多项航天焊接难题——摘编自詹宜、胡安全《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者荣誉称号演变的历史考察》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评选劳动者模范的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学者设计“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理论的基本模型(见下图)。——摘编自钟义信《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科学一技术—经济一社会”互动理论的基本模型进行阐述。(说明:就模型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进行阐述,或对模型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三、综合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阿拉伯民族自古重商,海内外贸易发达使之很早就接触到东西方文明的许多优秀遗产。阿拔斯时代(750—1258年),原本由个人从事的、零星的翻译活动渐渐演变成一种国家行为,即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阿拔斯王朝的第七代哈里发麦蒙(813—833年在位),兴建大型学术机构-智慧宫,用以存放各种从欧洲搜集来的古代学术文献。10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建立了重要的综合性学术研习机构。他们先后在西班牙科尔多瓦和埃及开罗等地兴办大学,广泛组织学者研习数学、天文学、医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由此,阿拉伯人被誉为科学“义父”。——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1989年,美国学者提出“蒙古帝国已经形成‘世界体系’”。蒙古帝国疆域广阔,产业单一,必须进行商品交换,与中原王朝的“重农抑商”理念不同。蒙古帝国的国际大都市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如金帐汗国都城拔都萨莱、伊利汗国都城大不里士,元朝首都大都。《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中医典籍的第一个波斯外译本。回回人把阿拉伯的天文地理知识传入中国;原产于印度的棉花,开始在中国普及;伊朗出产的钴矿物,运输到中国,制造出青花瓷。但蒙古的奴隶贸易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有学者认为黑死病是沿着丝绸之路从东向西传播的。——摘编自葛兆光《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人被誉为科学“义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蒙古帝国“世界体系”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B A B B D C C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A B A D C17.内涵:图1:蕴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反抗外来压迫的爱国情怀、团结一心的集体意识。图2:体现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追求正义的抗争精神、民众觉醒的公民意识。史料价值:均为一手史料,是研究近代中国民众反帝斗争的直接证据;图1反映义和团运动反帝反侵略的诉求,可用于研究19世纪末民众反帝斗争的特点;图2记录五四运动的爆发及诉求,可用于研究20世纪初民众反帝反封建的新发展。18.主要原因: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与转变;时代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要求。意义:激励劳动者积极投身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社会力量;树立榜样,引导社会价值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19.示例: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互动推动社会转型。阐述:科学理论的突破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技术革新推动经济发展,经济繁荣又引发社会结构与需求的变革,而社会需求再反向驱动科学与技术进步,形成良性循环。19世纪,电磁学理论(科学)的突破为发电机、发动机等技术发明(技术)提供理论支撑,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厂动力从蒸汽转向电力,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钢铁、汽车等新兴产业崛起,资本主义经济(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社会结构(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同时,社会对更高效的生产技术、更便捷的交通通讯等需求增长,又促使科学家深入研究量子力学、相对论等新科学理论,推动无线电、航空等新技术诞生,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综上,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动态互动,不仅重塑了生产方式与经济格局,更推动社会在结构需求、思想等方面实现全方位转型,印证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模型的内在逻辑。20.(1)原因:重视商业与文化交流;国家支持的翻译运动;建立学术机构;跨学科研究,贡献:保存与传播古代知识;推动科学创新与发展;建立高等教育体系;推动全球科学传播。(2)影响:积极:促进欧亚经济一体化;引发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跨区域传播;促进了多民族共存与文化交流。消极:加剧了社会苦难,导致部分地区经济衰退(如中亚、西亚农业灌溉系统遭破坏);战争引发疾病传播与生态灾难;帝国分裂后的长期动荡。(3)认识: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交流互鉴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其影响具有双重性;中华文明在互鉴中扮演了兼收并蓄与对外贡献的双重角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