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若,人生失意,你会往何处去?“山水流觞,忧乐同赏”,共品三美——景美、言美、情美。醉翁亭记宋仁宗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景祐三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最终,在守旧派的阻挠下,“庆历新政”惨遭失败,范仲淹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被贬至滁州。范仲淹欧阳修《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醉翁亭记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zhū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wèi然而深秀者,琅láng琊yá也。山行xíng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niàng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yì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sēng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yù之酒也。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zhāo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lè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zhòng,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fà,颓tuí然乎其间jiān者,太守醉也。已yǐ而夕阳在山,人影散sǎn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qín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shù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环绕茂盛的样子曲折、回环翼然: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 居高面下。名作状,沿着山路走表并列全、都各、众山谷特别、格外从建造…的人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意趣,情趣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命名就表递进的表顺承【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各个峰峦,树林山谷尤其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泻而下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叫智仙的。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原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岩穴,山洞,这里指山谷。暝,昏暗。弥漫的云气花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表顺承表修饰表因果表顺承茂盛表顺承穷尽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开放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译文】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原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背着东西的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在树下休息清蔌,菜蔬前,在面前。陈列, 摆开。表修饰表承接表并列表修饰用酿泉的水多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提一事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射 者中, 弈 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丝, 弦乐器。竹, 管乐器。觥,酒杯。筹,酒筹。苍老的容颜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颓然,倒下的样子下棋表修饰尽心地喝酒【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味清醇,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开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原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射 者中, 弈 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是表顺承表转折不久跟随表顺承以……为快乐表转折用【译文】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枝叶茂密成荫,飞鸟上上下下鸣叫,那是因为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原文】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用法及意义 例 句并列关系顺承关系修饰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溪深而鱼肥 泉香而酒洌 起坐而喧哗者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瞑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杂然而前陈者 朝而往 暮而归 往来而不绝者而乐亦无穷也而不知人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课堂小结有先有后表顺承,译成但是表转折,左右平等表并列,连接状谓表修饰,前因后果表因果,语意加重表递进。苏轼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醉翁亭记》也可谓“文中有画”。欧阳修驾驭语言的功力,如同摄像师灵活驾驭摄像机一般,课文每一段文字就是一组层次鲜明,连贯生动的镜头。下面让我们再次逐段寻读文章,去摄取镜头里美妙的意境吧。欧阳修一定是个好导演欧阳修一定是个好导演知识链接:景别指拍摄到的画面范围大小,一般可以分为近景、远景、中景、全景、特写五种。远景: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开阔,景深悠远。全景:出现人物全身形象或场景全貌的镜头。中景:俗称“七分像”,显示人物膝盖以上部分形象的镜头。近景:表现人物腰部或胸部以上人物形象的镜头。特写:表现人物肩部以上部位或有关物体、景致的细微特征的镜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全 景全景近景特写中景由远及近 由面到点 层层推进 移步换景 身临其境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全景从春到冬从早到晚日出林霏云归岩穴芳木风、霜水、石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特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特写中景从山外到亭中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中景全景从亭中到山外运镜高手整体景观酿泉入画引出醉翁亭若夫开头:一日早晚,四季变化至于转场:笔锋一转,由景换人勾勒琅琊美景画面和谐生动政治家,更是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宋代之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可谓是当时的文坛盟主。【原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改文】日出林霏开,云归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野芳发幽香,佳木秀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山间之四时。朝往,暮归,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也”和“而”使语气不疾不徐,全文洋溢着平和、愉悦的情调。欧阳修是个词句高手本文虚词的妙用:“也”字,化呆板为神奇,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叙事抒情风格,于解释说明的口吻中透着淡雅的幽默,在漫不经心的叙述中有一种任意自得的惬意,舒卷自如的趣味。“而”字在文中起到了减缓节奏、舒缓语气、轻微转折的作用,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使文句整散结合,让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文的美感。杨某人评价3:欧阳修=苏轼?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贬乐寄情山水实现情感转移山水:疗伤功效,在山光水色间流连,可以暂时抛却烦恼忧愁,获得心灵的释放和愉悦。中国文人的山水情节:朱元思、陶弘景、王维、孟浩然,李白等。滁州:清秀迷人的自然风光与淳朴和善的民俗风情,像一股清泉般洗涤着他的心灵,激发着他的文思与灵感。欧阳修:山水中寻找慰藉,迎来创作高峰。拒绝精神内耗,换个赛道,迎来人生第二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但仅有秀丽山水就能完全让人忘忧吗?真乐山水还是借酒消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游玩参加宴席人员众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宴席菜品自然;宴席活动随意;宴席气氛热烈。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生活和乐、安定,太平富足;民风淳朴;人寿年丰;惬意安乐:自由欢畅:随遇而安;平等和谐;无拘无束;政通人和……乐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醉与民同乐强烈的社会担当和历史责任:在庙堂立功于国 ,在江湖立言于世 。山水之美:沉醉沉溺政客范仲淹铁粉社会顶层精英士大夫典范随和亲民 与民同乐【资料链接】这篇文章作于庆历七年(1046年),欧阳修当时只有39岁,可文章中却展现的是一个“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老者形象。白发苍苍 老迈醉态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上书为其辩护而得罪权贵他们极力打压异己,但是欧阳修为官清正廉洁,根本找不出任何错处,于是权臣以欧阳修盗甥(与外甥女私通)和侵占财产问题对其进行大肆诬蔑构陷。欧阳修百口莫辩,在无限屈辱与愤懑中被贬为滁州知州。古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们无不将自己的名誉视作珍宝。新政失利,欧阳修虽已预感到自己可能会遭遇贬谪,但他未曾料到竟会以如此不堪的方式踏上滁州之路。在这场政治风波中,他还背负上了“盗甥”的恶名,这使他内心饱受折磨,痛苦不堪。然而祸不单行,同年,欧阳修的爱女欧阳诗夭折,他悲痛欲绝,写下一首《哭女师》。仕忧家祸,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欧阳修感到精疲力竭,未老先衰。他在赴滁州任前的一个春日游宴后写下了《浪淘沙·今日北池游》,直言遣怀“不醉难休”。自称“翁”,状衰颓,写白发,藏悲愁陶渊明“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企图“与尔同销万古愁”;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苏东坡“把酒问青天”……中国人习惯把郁闷愁绪寄“酒”中,在醉中排遣,在醉中逃离,在醉中坚守。由此看来,欧阳修“饮少辄醉”,并非酒量不行;自号醉翁,并非源于好饮。而是借酒消愁,只求一醉,来消遣自己被贬滁州,一腔抱负不得施展的忧郁情怀。古之中国,仁人志士带着兼济天下的梦想走上仕途,然而宦海沉浮,他们中的很多都经历了贬谪之痛。生命的政治价值已荡然无存,他们沦落为浪迹江湖的迁客,但是他们不甘心于无声无息地老死于野落荒村,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触摸到他们的苦痛、郁闷与失落,但也能感受到他们摈弃尘累,寄情山水,在自然中恢复内心的淡泊与宁静。并且更多时候,他们依旧怀着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关爱国家与人民,勇敢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的人生,因被贬而价值无限。研读这些作品,我们一定可以找到光芒,照亮自己的精神家园。了解作者: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人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词人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六一居士自传》o;’人生经历欧阳修四岁丧父,虽家贫而好学,母亲用芦杆代笔在沙子上教他写字。(画荻教子)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进士。景祐元年(1034年)任馆阁校勘,两年后因替被贬的范仲淹申辩而被外贬夷陵。后入朝复职,又升知谏院、知制诰等职,赞助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上疏反对罢免范仲淹等事,被外放知滁、扬、颍及应天等州府。数年后再度被召回朝,拜官翰林学士。嘉祐五年(1060年)升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宋英宗即位后,被卷入濮议之争中,颇受非议。宋神宗即位后力求辞位,出知亳、青、蔡三州,又反对熙宁变法的部分措施。熙宁四年(1071年)得以太子少师退休,翌年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流传下来,看看它们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课后拓展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在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水落而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比喻真相大白,简写为“水落石出”)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许多人饮酒的热闹场面,意思没有变化)《醉翁亭记》教案一、基本信息课例名称:《醉翁亭记》学科版本: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时安排:2 课时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第一课时:疏通文意,赏析山水之景一、教学目标(基于标准)能准确朗读《醉翁亭记》,读准字音,;能结合课件注释,疏通重点字词含义,翻译关键语句;能概括醉翁亭的地理位置,明确 “由远及近”“移步换景” 的定位手法;能梳理山间 “朝暮之景”与 “四时之景”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字音与节奏;疏通第一、二段重点字词与语句,理解文意;概括醉翁亭的定位过程及山间朝暮、四时之景的特点。(二)教学难点体会 “环滁皆山也→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的 “由远及近”“由面到点” 写法;理解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等语句的动态写景效果。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读,纠正字音与节奏;文本梳理法:逐段结合课件注释与译文,疏通字词,理解句意;提问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梳理亭的定位逻辑与景物层次。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知道它创作于‘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邓州。同样因‘庆历新政’被贬的,还有他的好友 —— 欧阳修。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看看被贬滁州的他,写下了怎样的山水情怀。”板书课题:《醉翁亭记》(欧阳修)。(二)作者与创作背景(结合课件内容)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 “文忠”,世称 “欧阳文忠公”;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苏轼、曾巩等皆出其门下;轶事:四岁丧父,家贫好学,母亲 “画荻教子”(用芦杆在沙上教写字);成就: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曾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创作背景:庆历五年,“庆历新政” 失败,范仲淹等被贬,欧阳修因上书辩护,遭诬蔑(“盗甥”“侵占财产”),被贬滁州;同年,欧阳修爱女夭折,双重打击下,他借滁州山水排遣忧绪,写下此文。(三)朗读课文,夯实基础教师范读:按课件标注节奏(如 “山行 / 六七里”“醉翁之意 / 不在酒”)与字音,朗读全文,强调 “辄 [zhé]”“伛偻 [yǔ lǚ]”“提携 [xié]” 等易错音;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本,纠正停顿与语气;指名朗读:选取 2-3 名学生分段朗读(第一、二段为主),评价字音、节奏准确性。(四)疏通文意,理解内容(逐段结合课件注释与译文)1. 第一段(醉翁亭定位)重点字词:环(环绕)、皆(全、都)、诸(各、众)、林壑(树林山谷)、尤(特别、格外)、蔚然(茂盛的样子)、山行(名作状,沿着山路走)、潺潺(水声)、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随转弯)、翼然(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居高面下)、作(建造)、名(命名)、辄(就)、意(意趣、情趣)、得(领会)、寓(寄托);关键句翻译:“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各个峰峦,树林山谷尤其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那就是醉翁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2. 第二段(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重点字词:若夫(用在段首,引起下文)、霏(弥漫的云气)、开(散开)、归(聚拢)、暝(昏暗)、晦明(或暗或明)、芳(花)、发(开放)、秀(茂盛)、繁阴(浓郁的绿荫)、风霜高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穷(穷尽);关键句翻译:“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五)赏析景物,梳理手法醉翁亭的定位逻辑:提问:“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引出醉翁亭的?”(结合课件 “景别” 分析);明确:环滁皆山(全景)→西南诸峰(全景)→琅琊山(中景)→酿泉(近景)→醉翁亭(特写),采用 “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移步换景” 手法,层层推进,让读者身临其境。山间朝暮之景:圈画关键词:日出、林霏开、云归、岩穴暝;概括特点:晦明变化,动态鲜明(日出为明,云归为暗)。山间四时之景:梳理四季对应景物:春(野芳发)、夏(佳木秀)、秋(风霜高洁)、冬(水落石出);概括特点:四季分明,各具美感(春幽、夏繁、秋洁、冬显);结合课件 “景别”:四时之景从 “全景”(山间整体)到 “特写”(芳、木、霜、水),层次清晰。(六)课堂小结内容梳理:第一段通过 “由远及近” 手法定位醉翁亭,点明 “山水之乐” 的主旨;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展现 “乐亦无穷” 的山水之美;手法总结:“移步换景”“由远及近”“景别变化”,让景物描写生动且有层次。(七)板书设计第一课时:疏通文意,赏析山水之景一、基础积累1. 字音:滁 [chú]、琊 [yá]、霏 [fēi]、暝 [míng]2. 重点词:环(环绕)、翼然(像鸟展翅)、名(命名)、霏(云气)、秀(茂盛)3. 背景:庆历新政失败,欧阳修被贬滁州二、景物赏析1. 亭的定位: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移步换景)2. 朝暮之景:日出林霏开→云归岩穴暝(晦明变化)3. 四时之景:春芳→夏木→秋霜→冬水(四季分明)三、核心情感: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活动,领悟 “与民同乐” 主旨一、教学目标(基于标准)能概括文中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大人物活动场景,分析各场景特点(如滁人游的热闹、太守宴的简朴);能梳理 “禽鸟之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的层次,理解 “太守之乐其乐” 的 “与民同乐” 主旨;能结合课件示例,分析 “也”“而” 的虚词作用(“也” 表解释说明、舒缓语气;“而” 表并列、顺承、修饰等);能结合创作背景(诬蔑构陷、爱女夭折),体会作者 “醉中藏悲”“以乐遣忧” 的复杂情感。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分析四大人物活动场景的特点;梳理 “乐” 的层次,理解 “与民同乐” 主旨;赏析 “也”“而” 的虚词妙用。(二)教学难点体会作者 “醉” 的双重含义(表面醉酒,实则借酒消愁);理解 “乐” 背后的复杂情感(贬谪之悲与治滁之乐的交织)。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围绕 “‘乐’的层次”“作者情感” 等问题组织讨论;文本分析法:逐句解读人物活动与虚词用法;点拨法:针对 “太守之乐的内涵”“虚词作用” 等难点进行引导。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问:“上节课我们知道,欧阳修笔下的滁州山水有朝暮、四时之美,这‘山水之乐’如何过渡到人的活动?作者又通过人的活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过渡:“今天我们聚焦文中的人物活动,探究‘乐’的深层含义。”(二)分析人物活动场景(结合课件第三段内容)逐场景梳理:滁人游:原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重点字词:负者(背着东西的人)、伛偻(老人)、提携(儿童)、绝(断绝);特点:热闹、和谐(老幼偕游,往来不绝),体现滁州 “政通人和”。太守宴:原文:“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重点字词:渔(捕鱼)、洌(清)、山肴(山中野味)、野蔌(野菜)、陈(摆开);特点:简朴、自然(无丝竹之乐,以山水、野味为宴),体现太守 “与民同乐” 的亲民。众宾欢:原文:“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重点字词:酣(尽心喝酒)、丝竹(弦乐器、管乐器,代指音乐)、射(投壶游戏)、弈(下棋)、觥筹交错(酒杯与酒筹交互错杂);特点:热烈、随意(无等级隔阂,游戏饮酒,喧哗尽兴)。太守醉:原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重点字词:苍颜(苍老的容颜)、颓然(倒下的样子);特点:衰颓、尽兴(“苍颜白发” 显早衰,“颓然” 藏借酒消愁之意)。场景关联:提问 “这四个场景有何逻辑关系?”(明确:滁人游是基础→太守宴是延伸→众宾欢是高潮→太守醉是核心,层层递进,围绕 “乐” 展开)。(三)梳理 “乐” 的层次,领悟主旨圈画文中 “乐” 的类型(结合课件内容):禽鸟之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游人离开后,禽鸟得山林之静);山水之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作者赏山水的乐趣);游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滁人、宾客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太守之乐:“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讨论 “乐” 的层次:提问:“哪种‘乐’是核心?为什么?”;明确:“太守之乐” 是核心,前三种 “乐” 都为其铺垫 —— 禽鸟乐是自然之乐,山水乐是个人之乐,游人乐是群体之乐,而太守乐是 “与民同乐”,体现作者 “治滁有功、心系百姓” 的担当,是主旨所在。(四)赏析虚词 “也”“而” 的妙用(结合课件 “课堂小结” 与 “虚词妙用” 内容)“也” 字的作用:示例:“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山间之朝暮也”;作用:表解释说明,营造舒缓、淡雅的语气,让全文洋溢着平和愉悦的情调(对比课件 “改文”,突出 “也” 字让语句不疾不徐的效果)。“而” 字的用法(结合课件表格):用法 例句并列关系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溪深而鱼肥顺承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修饰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朝而往因果关系 而乐亦无穷也转折关系 而不知人之乐作用:减缓节奏、舒缓语气,增强回环咏叹意味,使文句整散结合,兼具诗的意境与文的美感。(五)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复杂情感回顾背景(课件补充内容):欧阳修被贬原因:“庆历新政” 失败,遭 “盗甥”“侵占财产” 诬蔑;个人遭遇:同年爱女夭折,身心俱疲,未老先衰(“苍颜白发” 非真老,是愁绪所致)。分析 “醉” 与 “乐” 的内涵:提问:“作者‘饮少辄醉’是酒量差吗?‘醉翁’之号仅因‘年最高’吗?”;明确:“醉” 是借酒消愁(排遣贬谪之悲、名誉之辱),“乐” 是双重的 —— 表面是山水、宴饮之乐,深层是 “与民同乐” 的担当(在滁州治政有声,借百姓之乐遣个人之愁),体现 “贬谪中不失社会责任感” 的士大夫情怀。(六)课后拓展(结合课件 “课后拓展” 内容)成语积累:峰回路转:原指山势回环、路随转弯,现比喻挫折后出现转机;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指醉翁情趣在山水,现指本意不在此而在别处;水落石出:原指水落石露,现比喻真相大白;觥筹交错:原指酒杯酒筹交互,现形容饮酒热闹场面。文化常识:中国四大名亭 —— 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安徽醉翁亭。(七)课堂小结内容梳理:第三段写人物活动,展现 “与民同乐” 场景;第四段对比 “乐” 的层次,点明主旨;情感提炼:作者以 “乐” 写 “悲”,在 “与民同乐” 中寄托贬谪中的坚守与担当,是 “士大夫典范” 的体现。(八)板书设计一、人物活动场景1. 滁人游:热闹和谐(政通人和)2. 太守宴:简朴自然(亲民)3. 众宾欢:热烈随意(无隔阂)4. 太守醉:衰颓尽兴(借酒消愁)二、“乐” 的层次禽鸟乐→山水乐→游人乐→太守乐(核心:与民同乐)三、虚词妙用1. “也”:解释说明,舒缓语气2. “而”:并列、顺承、修饰等,回环咏叹四、作者情感贬谪之悲(诬蔑、丧女)→以乐遣忧(与民同乐,担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醉翁亭记》教案.docx 第12课《醉翁亭记》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