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科_____ 授课年级______ 教师姓名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
课题 《湖心亭看雪》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预习课□ 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经典小品文,选自《陶庵梦忆》。文章以简洁凝练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湖心亭赏雪的所见所感,篇幅虽短却意境深远。 从内容上看,文中既展现了西湖雪景的静谧素雅——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等白描语句勾勒出天地苍茫的雪景,又暗藏作者的情感脉络,通过湖心亭遇客等情节,传递出孤独落寞与故国之思。 从文学价值上,本文是文言小品文的典范,语言简练传神,白描手法的运用堪称精妙,既无冗余修饰,又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同时,文本承载了明末清初文人的精神状态,是引导学生理解特定时代背景下文人情感与文化内涵的优质素材。
2.学情分析 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疏通简单文言语句,对“白描”“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法也有初步认知,但在深度解读文本情感与艺术手法上仍有不足。 优势方面,初中生对自然景物描写的文本兴趣较高,容易被文中雪景画面吸引,且此前学习过类似写景抒情文言文(如《三峡》《答谢中书书》),有相关知识迁移的基础。 不足则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对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了解较少,难以理解作者“故国之思”的深层情感;二是对“痴”“独”等关键词的内涵解读容易停留在表面,无法结合作者生平挖掘情感;三是对“痕”等量词的精妙之处缺乏敏感度,难以体会白描手法的极简之美。
学习目标 语言运用: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思维能力:通过对“痴”“与”“独”以及“痕”等量词的分析解读,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故国之思。 审美创造: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的表达效果。 文化自信: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了解古人高雅脱俗的情趣,树立文化自信。
学习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重点) 2.通过对“痴”“与”“独”以及“痕”等量词的分析解读,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故国之思。
5.学习活动设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此文及其简练,共160个字,记叙了到湖心亭去看雪这样一件寻常事。老师发现,越是言简的文章,其意蕴却甚为丰富。这节课,我们只有一个目标,读好《湖心亭看雪》,字斟句酌,了解张岱的精神世界。认真倾听教师对《湖心亭看雪》的介绍,明确本节课“读好文章,字斟句酌,了解张岱精神世界”的学习目标,在心里初步建立对课文学习的方向认知。通过教师简洁明了的导入讲解,让学生快速了解课文的基本特点与核心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带着明确的目的开启后续学习,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对探究张岱精神世界的兴趣。指导自学 合作探究【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夏咸淳:张岱是明清之际一位文化奇才,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具大节义、大学问、大手笔。随笔小品文集《 陶庵梦忆》与《 西湖梦寻》,堪称绝妙散文,笔墨鲜活,识见奇卓,情致深厚,生动地再现了明季城市风俗图景,洋溢着新鲜活泼的人文气息,同时也寄托着故国之思、黍离之悲……如果说《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风俗图之瑰宝,那么,《 陶庵梦忆》则是中国文学史风俗记之绝唱。 【活动一:理解感知,破译文言密码】 1.易错字读音。 崇祯( ) 更定( ) 余拏一小舟( ) 毳衣( ) 雾凇沆砀( ) 强饮( ) 重点字词解释 湖中人鸟声俱绝( ) 更定( ) 余拏一小舟( ) 拥毳衣炉火( ) 雾凇沆砀( ) 上下一白( ) 而已( ) 强饮(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三大白( ) 易错读节奏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4.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 【活动二:舟子云岱“痴”,“我”解其中味”】 环节一:解味其性格 对于张岱的这次湖心亭看雪之旅,舟子有一句评价之语,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 ——明确: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关键词是哪一个?(板书:痴) 舟子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张岱的“痴”的呢?(请结合张岱看雪的天气、时间、方式、地点说说舟子眼中张岱“痴”的具体表现。) ——不寻常的天气 不寻常的时间 最僻远的地点 最孤独的方式 3.这里可以看出张岱是什么样的性格 (板书:性格:特立独行,率性任真、不随流俗) 环节二:解味其性情 张岱喜欢看雪,痴迷于雪,那么我们不妨来读一读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的那场大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①生自读然后指名朗读,学生互评。 ②朗读指导:万籁俱寂,冰花晶莹,白气弥漫,白茫茫一片。语速要慢一些,语调要舒缓一些,语气要优美、沉静一些。 分析“与”字表达效果。 师: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短短的一句话中,除了“一”,哪一个字出现的频率最高? ——明确:“与”字。 师:同学们,我们把“与”字去掉来读一读。(生读并讨论) 师:没有这个“与”字,天是单独的天,云是独个的云,山是单个的山,水是独自的水。如果是这样,就没有上下一白的浑茫之景了。其实还有一个人,与这天地融为一体了,是谁呢? ——明确:张岱 师:当张岱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后,他眼前的世界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多媒体出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提问:张岱的世界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呢? 预设——变小了。 师:张岱的世界变小了,变得唯美了,极轻极淡,如诗如画。其实,张岱对冰雪情有独钟,他在《一卷冰雪文序》中说:“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人格。” 张岱笔下“淡妆”而出的雪,是否可以让我们看出他的人生情趣呢?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一下他的情趣呢?(板书:情趣:天人合一、冰雪人格、高雅脱俗) 环节三:解味其情思 1.古人写景,其实都是在写他的情思。(板书:情思)本文除了舟子对张岱“痴”的评价外,另有一句与之相互映衬,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 明确——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师:找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明确——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2.金陵人与张岱他们之间的性格和情趣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金陵人有朋相伴,对坐饮酒;张岱独往看雪,静心赏雪 【合作探究】 3.“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同学们注意到没有: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张岱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结合材料小组讨论。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清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活动三:巧用白描写己“痴”,不事雕琢“痴”本味】 明确:张岱没有写错,他之所以对“金陵”一往情深,是因为金陵和明朝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其中,是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而且深切而执着。 4.回过头来,再来读一读张岱笔下的雪景。(生读) 师:写景的笔调非常简洁,没有色彩、感官、修辞等繁复的渲染,只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这种写景的方法叫做白描。(板书:白描)白描是一种必然,就像他的对故国的感情,单纯洁净,上下一白啊! 5.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个字——独。(板书:独)请同学们找到这个字。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生读) 师:明明舟上还有舟子,张岱为什么说他是“独往”呢? 明确——张岱的性格,特别是他的性情,他的情思是很难被舟子所懂的,张岱的精神世界难以走近,因为他至臻至纯,也正因为此,舟子才脱口而出了那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字音突破 - 自主认读:借助拼音标注,尝试独立认读“崇祯”“更定”“余拏一小舟”“毳衣”“雾凇沆砀”“强饮”等字词,标记出觉得难读或拿不准的字音。 2. 字词释义探究 - 自主释义:结合课下注释,尝试解释“湖中人鸟声俱绝”“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强饮”“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三大白”等重点字词,将自己的理解写在笔记本上。 3.自主标注节奏: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凭借语感尝试用“/”标注出自己认为可能读错节奏的句子。 1. 自主寻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舟子评价张岱的语句,用横线标注出来。 2. 找出“痴”的表现。 3. 全班展示与性格分析。 文本细读: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重点关注描写雪景与金陵人交往的语句,结合张岱的行为(独自看雪、与金陵人饮酒等)、语言(与金陵人的对话),结合写作背景,深入探讨他的雅趣、情思等,小组内相互补充、质疑。 体会白描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 1. 字音突破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后续的文言文学习扫清字音障碍。 2. 字词释义探究活动能锻炼学生独立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3. 自主标注节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去感知文言语句的节奏特点。 培养学生快速筛选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后续分析做准备。深入地理解张岱“痴”的表现,进一步完善对张岱性格的认识,提升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深入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学生细致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从文本细节中咬文嚼字挖掘人物性情、情思的线索。 用不事雕琢的“白描”手法写他冰雪人格与至臻至纯的故国之思。拓展训练 能力提升【拓展训练】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自题小像》 这是张岱的《自题小像》,其中不乏自嘲之意,请同学们结合今天品读到的张岱,思考张岱最后对自己提问:之人耶有用没用? 师:1. 悲剧性的自嘲:这是一个失败者面对破碎人生的悲凉自述,是巨大心理落差的真实写照。 2. 不屈的气节宣言:他的“无用”是对新朝的拒绝。在一个错误的时代,“有用”意味着妥协和变节,而“无用”反而成了坚守气节的代名词。 3. 深刻的哲学命题:它超越了个人际遇,追问在价值崩塌的时代,个体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什么才是真正的“有用”?他用自己的生命选择给出了答案:为逝去的文明存证,即使在当时被视为“无用”,也胜过一切趋炎附势的“有用”。 因此,“之人耶有用没用”是张岱用血泪写下的悖论。他以彻底否定自我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对另一个更高层面自我的肯定——一个作为文化守夜人、历史记录者的自我。他的“无用”之功,最终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朽的“大用”。 结合今天品读到的张岱,思考张岱最后对自己提问:之人耶有用没用? 引导学生跳出《湖心亭看雪》单篇文本,结合更广泛的材料(虽此处内容未完全呈现,但推测与张岱人生境遇、价值追求相关),拓宽对张岱的认知视野,从不同角度思考他的人生选择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与综合认知能力。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痴人往往有着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不俗的品行志趣和埋藏在心底的情思。张岱于沉沉夜色中孤舟独往,赏雪景,思故人,眷故国。他的痴,舟子难懂,但希望同学们能懂,像张岱一样,做一个不俗的痴人。总结本堂课张岱的精神内涵。
6.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性格——不随流俗 特立独行 率性任真 情趣——高雅脱俗 冰雪人格 天人合一 痴与独 情思——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 执着坚守
7.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优势: 学生能准确说出白描 “以简驭繁” 的特点,如对 “一痕”“一点” 的分析体现了对语言精妙处的敏感度。 结合张岱生平,多数学生能理解 “独往” 背后的孤独感与 “故国之思”,在小组讨论中提及 “朝代更迭对文人的影响”,达成 “文化自信” 目标。 不足: 文言词汇巩固环节,部分学生对 “更定”“强饮” 的古今异义理解仍不透彻,仿写白描时存在 “过度修饰” 的问题,未能完全体现 “极简” 特征。 二、学情应对的有效性 成功之处: 针对 “历史背景认知不足”,通过呈现张岱生平,辅以 “金陵人” 的身份暗示,帮助学生建立 “个人经历 — 文本情感” 的联系。 针对 “关键词解读表面化”,设计 “词语替换” 与 “细节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痴” 与 “独” 的精神内涵。 待改进点: 对 “量词精妙处” 的分析可更具象化,如用简笔画展示 “痕、点、芥、粒” 的视觉比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以小见大” 的写景技巧。 三、活动设计的优化方向 文言学习环节:增加 “古今对译擂台赛”,以小组为单位翻译难句,教师即时纠错,提升文言理解的准确性。 情感解读环节:补充张岱《陶庵梦忆》中其他作品的片段(如《西湖七月半》),对比其前后生活状态的变化,深化对 “故国之思” 的理解。 白描仿写环节:提供更多范例(如鲁迅《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引导学生体会 “留白” 的艺术。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作为文言小品文的典范,教学中需平衡 “语言积累” 与 “审美体悟”。后续可引入 “文人雅趣” 主题拓展阅读,将张岱的 “痴” 与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苏轼 “何夜无月” 的情怀对比,帮助学生建立古典文人精神的认知脉络,进一步夯实 “文化自信” 的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