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 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文学常识,整体感知内容大意。2.反复诵读,学会正确处理诗歌节奏,能用契合诗歌情感的语调进行诵读。3.品读诗歌关键词句,体悟诗歌中表现的曲折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问题:如果你看到一件非常美好、有趣的事物,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拍照、发朋友圈、告诉某人……我们最本能、最强烈的念头就是“分享”,特别是与我们心里最在乎的那个人分享。这种情感跨越千年,亘古不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庭中有奇树》。诗中一位主人公,在庭院里看到了一棵奇美的树,花开繁茂,香气四溢。他/她的第一反应,和你们一模一样——想要把这份美好“发送”出去。但在没有手机和快递的一千多年前,他/她会怎么做呢?这份思念又能否送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寻找答案。【常识补充】文学评价: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钟嵘给过“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高度评价;《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明代谭元春说:“在诸古诗之上,千古无异议。”文学常识:“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古诗十九首》为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律诗)而言的。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读诗文】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huā)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i)所思。馨(xīn)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初读古诗,明节奏。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节奏:五言诗句一般都是二三节奏,但也要根据诗意灵活把握。押韵:古诗押韵不太严格,有时还会变韵;本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已经与近体诗接近。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诗意:庭院中有一棵佳美、珍贵的树,绿叶葱茏,花儿开得繁盛。比兴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以“庭中奇树”起兴,引出思念之情;同时以“花”比人,衬托出思妇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开得茂盛,衬托出思妇内心的孤独无依;另一方面,花最终会凋零,也表现出了思妇的青春年华也会逐渐流逝。赏析: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绿叶葱茏、花朵繁盛、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庭中”暗示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点出这是一首表现思妇情感的闺怨诗。诗意:我攀引枝条摘下一朵花,要把它馈赠给日夜思念的人。赏析:三、四句写女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的情景,刻画了一个闺中思人、惆怅万分的思妇形象。诗意:花香充满了我的襟袖,可路途遥远却不能送达。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经时:历时很久。诗意:这花有什么珍贵?只是离别太久,想借它表达思念罢了。设问卒章显志,点明诗旨。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赏析:第七、八句是女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理解内容,体会情感1.结合对诗的理解,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梳理行文脉络。2.梳理填空,进一步感受庭中人的情绪变化。3.结合名家评价,说说你对主人公心情变化的理解。“忽说物可贵,忽说物不足贵,何等变化!” ——朱筠“层层写来,以见美盛,而以一语反振出‘感别’便住,不更赘一语,正如山之蜿嬗迤逦而来,至江以峭壁截住。格局笔力,千古无两。”——张庚初见到这棵树开花时的惊叹与喜悦,背后传达出物候更新给人带来的时间流逝之感,更进而想到离别之久,与结尾的“但感别经时”相映。4.庭中人为何要折芳寄远?这背后传达出怎样的情意旨趣?①花象征着他们过往愉悦的相处时光,花前月下。②这是奇树的花,只有这庭中有,十分珍贵。③花是浪漫的象征,是赠人的佳品,是生机的体现。④花可能就象征着女主人公自己,提醒游子,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⑤花也可能就是庭中人目前所感到愉悦的东西,让对方体验到和他一样的快乐。⑥反映出庭中人的高雅幽洁,对自然的敏锐感受,虽身处富贵,但不以俗物为重。5.结合对诗歌的理解,推测:庭中人是谁?所思者为谁?“庭”,堂阶前的院子,既表明了的地点,又暗示了主人的身份,是在自己的家中。因此,主人公是一位丈夫远行在外的女子。诗歌写出了一个妇人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充满了感伤的情绪。思妇诗自汉代以后,很多是文人代言。这首《庭中有奇树》就属于代言体,是文人在用自己的心体会思妇的痛苦:丈夫长期在外,很多时候是杳无音信、生死不明,思妇们独自担起家庭的重担,她们甚至在丈夫离开之后,到死都没能再见到丈夫一面。所以思妇诗的内容多是曲折地表达了文人的愧疚之情与思念之意。【炼字磨词】炼字磨词,展开想象,分析本诗之用字“奇”。(1)先自主探究觉得写得好,感兴趣或者有疑义的词。(2)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深入探索“奇”、“华”、“滋”、“条”、“荣”、“盈”这几个字。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答疑与汇总,重点讲解如下字:奇:为什么不用“佳”、“美”、“贵”这些字?“奇”:惊奇,奇异。这个字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赞叹与惊喜之意;同时还传达着一种新鲜感,让平日里熟悉的草木变得不平常起来。更能凸显庭中人见到这棵树时的惊叹与喜悦,背后传达出物候更新给人带来的时间流逝之感,更能与结尾的“但感别经时”相映。华和荣:此处都是指花,但不用“花”,而用这两个字确实更能显出花的华美娇艳与荣盛繁茂。滋:能表现出新开花朵的滋润娇柔,仿佛带着水汽盛开一般。条:比“枝”更显出繁盛华重之感,足以想见花叶的繁茂。盈:形容花香满溢而出,缭绕身畔,可闻不可见,如同那悄然而生的相思之情般。让人印象深刻,更是影响后代的诗作,如李清照的“暗香盈袖”。【课后练习】1.理解性默写。(1)《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中有奇树》中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心中愁苦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2.“馨香盈怀袖”是为人称道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沾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了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3.分析《庭中有奇树》在写景抒情上的艺术特色。①在写景上层层递进,由树及叶,由叶及花,主人公的感情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女主人公将对丈夫的思念蕴含于眼前所见之景。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华滋”“馨香”等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和心中的哀怨伤感。【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品味了《庭中有奇树》。全诗无一字直说“思念”,却字字含情。它通过“奇树”、“绿叶”、“荣华”、“馨香”等意象,营造了一个美好的氛围,又用“攀”、“折”、“遗”这三个连贯的动作,将内心的渴望化为具体的行为。最后,“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的自我宽慰,更是将相思而无从寄托的惆怅表达得深沉婉转,余味悠长。这首诗教会我们:最深的情感,往往藏在最微小的细节里。 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含蓄之美”的极致表现,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温柔与克制。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