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青岛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检测
历史试题 2025.09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何楼遗址是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考古发掘时出土了9处灰坑、1座墓葬和房址,还出土了栗、黍、大豆、小麦、猪、狗和水牛等动植物遗存。据此可知,该时期
A.人类已过着定居生活 B.社会出现第一次大分工
C.人类已进入阶级社会 D.牛耕在农业中得到应用
2.《管子》记载:“国有四维(礼义廉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此论述旨在
A.维护礼乐制度 B.进行社会教化 C.推行儒家思想 D.稳定社会秩序
3.汉简记载,基层官吏需要“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武)”,选补要求次第而迁、牵连问责、提倡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系统之间迁转且离家距离不宜超过“一千五百里”。这体现出汉代
A.官僚政治建设的制度化 B.行政管理制度走向完善
C.重视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D.强化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4.下图为鲜卑拓跋部迁徙路线示意图。这反映出鲜卑族
A.认同了中原文化 B.完成了民族交融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推动了经济开发
5.黄宗羲提出:“以实在土地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尚余田一万七千三十二万五千八百二十八亩,以听富民之所占,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而知井田之必可复也。”黄宗羲的主张旨在
A.实现土地国有
B.恢复井田制度
C.平均分配土地
D.缓和社会矛盾
6.道光咸丰之际,清政府规定在“聚族而居”处择“有品望者”为族正,“责令察举”本族事务,如有“地粮不清”,先令族内“绅富”“乡耆”清查,逾期“封禁祖祠,搜刮神主,押割田禾”;追凶犯不获也要“查封祠屋,勒限锁纳”。据此可知,清政府意在
A.强化中央集权
B.实现宗族自治
C.应对统治危机
D.变革选官制度
7.下表为1899-1914年烟台、青岛两港贸易量占比变化(%)。这体现了该时期
年份 烟台 青岛
1899 92.72 7.28
1904 64.49 35.51
1909 49.18 50.82
1913 34.84 65.16
1914 40.55 59.45
A.传统商路的衰落
B.殖民势力的变化
C.对外贸易重心的转移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撰文主张:“吾人所以主张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之并行者,诚欲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对此,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反驳:“今日中国不可行社会革命,若强行之,必酿成经济阶级流血之惨祸。”这反映了两者
A.对社会变革方式有分歧
B.对革命目标的主张差异
C.对社会变革主体认知的迥异
D.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同
9.1938年11月,毛泽东在阐述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时强调“既统一,又独立”,并指出其理论基础在于“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一致性”。毛泽东意在强调
A.中国革命的性质
B.保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
C.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紧迫性
D.扩大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的必要性
10.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10月《人民画报》的封面就以《工农联盟》为题视觉化了这一表述。此后;女性作为固定角色出现在“工农”整体形象的塑造中。这表明
A.女性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力量 B.国家立法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D.工业化建设消除性别分工差异
11.古埃及对书吏的培养,需学生从5岁左右入学,经过长达12年的严格训练,内容包括反复抄写文字、然后学会撰写各式公文、信函、申请书、法庭记录等,逐渐养成正确选词和运用比喻的能力、这反映了古埃及
A.文化教育推动了社会公平 B.国家治理具有专业化特征
C.法律体系依赖于文书档案 D.君主专制崇尚辩论与修辞
12.11°世纪意大利阿马尔菲共和国编纂了《阿马尔菲法典》,涵盖船舶租赁、风险分担、海事猎贷及货物损失赔偿等条款。其被意大利各城邦、拜占庭帝国及北非穆斯林港口所采用。该法典
A.源于教会对贸易秩序的维护
B.适应了海上贸易发展的需求
C.缓解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D.促进了罗马法的全面复兴
13.1794年,法国画家若拉·德·贝特莱创作《革命的寓意》,画作顶部为卢梭的肖像,并绘有“自由帽”“自由树”等革命符号。该作品体现了
A.绘画是宣扬革命思想的主要媒介 B.激进思潮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C.革命形势决定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D.启蒙运动推动封建王权的革新
14.下图为1905年美国杂志刊登的漫画《别插手!》。画面中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立于战舰之上;将标有“门罗主义”的巨炮对准象征欧洲的人物,后者正试图接近坐在“圣多明各”位于拉丁美洲)标签上的弱小身影。该漫画揭示了20世纪初美国
A.抵制欧洲殖民以维护拉美国家独立
B.凭借军事实力谋求全球的领导地位
C.延续门罗主义以强化区域主导权力
D.奉行孤立主义以避免引发国际冲突
15.+961年,美国科学家温伯格以“曼哈顿计划”为例提出“大科学”概念,指那种将基础理论与尖端工程相结合,并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组织的科研模式,同期苏联也出现类似模式。该模式的兴起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竞争的加剧 B.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国家对经济模式调整 D.社会群体结构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经济分布图
宋朝经济分布图
--据《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提取唐宋经济变迁的两则信息,并予以说明。(10分)
17.(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申报(1915年5月19日)
评析上述广告对研究民国初期国货运动的价值(9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日报》(1981年10月4日
说明材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哪些情况。(12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人视野中琵西印第安人形象
16世纪初,葡萄牙人卡米尼亚在奏折中将印第安人比作“圣经中的亚当”,强调其友好、爱干净、易于引导信仰天主教。
16世纪中期,印第安人“野蛮人”形象凸显。汉斯·施塔登的回忆录大肆渲染图皮人“食人”场景,葡萄牙地图多将巴西标记为“食人族之地”。
16世纪晚期,甘蔗种植园将印第安人从其原有的“原始、简单的乐趣”中连根拔起,欧洲人称之为“脆弱懒惰的散漫人”,其形象淡出主流视野。
--据潘芳《16世纪欧洲人视野中巴西印第安人形象的转变》摘编
对“欧洲人视野中的巴西印第安人形象”进行解释。(12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印刷术
宋朝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200年后,中国出现了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图书。400年后,活字印刷才开始在一些地区零星使用。
源于中国的活字技术原理和基本技术工序给了德国的金匠古登堡启发。德国工商业城市美因兹的工匠古登堡在对西欧榨酒机改造的基础上开始了新材质的金属活字印刷试验。在当地富商福斯特的支持下,于1456年完成了试验,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手动印刷机,印刷了著名的《四十二行圣经》,成为“字母印刷之父”。此后,在德国及欧洲迅速普及,不断改变教会长期垄断学术的局面。
1814年,德国印刷工科尼希与精密仪器制造工鲍尔共同研制出新型蒸汽驱动双滚筒印刷机,首次在伦敦成功印刷《泰晤士报》,科尼希被称为“蒸汽印刷机之父”。1817年,两位先驱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印刷机工厂,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印刷机制造集团之一
1882年,德国人麦森巴赫发明了照片印刷术。
1953年,美国开发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打印机。
1971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激光打印机。
1985年,王选团队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在世界上首次用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印刷革命。--据[美]伊丽莎白·爱森斯坦著《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等摘编
以“印刷术·社会变革”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2025年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4 A D C B A B- C B B B C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10分)
从农业发展的角度作答:
信息提取:唐代的粮食产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宋代主要粮食产区集中在长江中游和东南沿海。
说明:唐宋间南方土地得到开发、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发展。
从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角度作答:
信息提取:唐代商业都会和手工业主要集中在北方,宋代南方商业都会增加,临海港口城市兴起,手工业增加。
说明:宋代南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7.(9分)
答案应当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广告对研究的作用的角度作答:
1.作为《申报》商业宣传材料的广告,反映民族资本家的营销策略,作为研究民国初年国货运动的一手史料。
2.广告语反映出国货运动的基本诉求。“兴实业”“少流金钱”,体现了实业救国的经济诉求,契合民国初建时经济自主意识;“爱国同胞”“中国富强”将消费国货升华为爱国行为,推动民众参与抵制外货,反映了民族主义诉求,呼应“二十一条”与五四运动激发的救亡浪潮。
(二).从广告存在的局限的角度作答:
1.广告作为商业宣传,具有夸大性,存在利用爱国情绪促销的可能。
2.广告仅反映商家宣传意图,不能全面、客观反映民国初年国货运动的情况,需结合工厂档案、海关数据等验证运动实效。
18.(12分)
结合“1981年”等信息,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角度作答;
结合“杨小运愿向国家交售2万斤粮食”“超卖5000斤粮食的农户”,天津厂“改造和建设生产线”“生产能力提高”“日产量提高”“完成计划并大幅增产”等信息,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生产力得到提高角度作答;结合农民对自行车的需求等信息,从随着改革开放进行,人民群众生活日益改善角度作答;结合《人民日报》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等信息,从党和政府致力于宣传改革开放,改善城乡关系、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推动改革不断走向发展角度作答。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12分)
欧洲人对巴西印第安人形象塑造从“可教化”到“野蛮化”再到“边缘化”。
新航路开辟初期,欧洲殖民者以资源勘探和宗教传播为核心目标。葡萄牙人卡米尼亚将印第安人描述为“单纯如亚当”,强调其“易于引导信仰”,塑造为“可教化”的形象。
随着殖民扩张加剧,武力冲突频发。葡萄牙为合理化军事镇压,通过汉斯·施塔登的回忆录大肆渲染图皮人“食大”场景,地图标注“食人族之地”,建构“野蛮化”的形象以强化殖民合法性。
种植园经济兴起后,殖民经济模式从资源掠夺转向劳动力剥削,印第安人因不适应高强度的奴役劳动被排斥,“边缘化”形象凸显。
欧洲人对巴西印第安人形象的塑造并非基于客观事实,而是欧洲人根据自身现实利益对其建构的结果,是殖民话语体系的产物。
20.(12分)
(1)信息提取
层次要求
层饮1: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零散的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材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
(2)历史叙述
主要包括以下角度:
从宋朝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农耕经济、儒学发展与印刷术发明与应用相互影响的角度作答。
从15世纪中期,欧洲处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的转型时期,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民族国家兴起与古登堡创新印刷术相互影响的角度作答;
从19-20世纪,欧洲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与印刷术创新和应用相互影响的角度作答;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革命与印刷术创新和应用相互影响的角度作答。
从印刷术是一项集大成的工艺技术,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相互影响的角度作答。历史表述:
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思路不清,词不达意;
层次2:能表述成文,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流畅;
层次3: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