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习从多个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重点)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注意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重点)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景有机融合,能根据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感悟。(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大家看这段文字,我们甚至不需要知道它出自哪里,眼前是不是就已经浮现出了一幅百花争艳、色彩斑斓的春日图景?鼻子似乎也闻到了那淡淡的花香?
为什么短短几句话会有如此神奇的魔力?
这就是大师笔下景物描写的魅力!它不仅有颜色、有形状,还有味道,甚至能引发我们的联想。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拥有这样一支“神笔”,让我们笔下的景物也能活起来、动起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开景物描写的密码,学习如何让我们的文字“开花”。
【梳理写法】
◎视觉:《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绿”写水色,“回清”“倒影”写水态,视觉上呈现江水的色彩与动态美。
◎嗅觉:《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通过“暗香”的嗅觉感知,侧面写出梅花的淡雅芬芳,避实就虚,更显韵味。
◎听觉:《三峡》“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以猿啼的凄厉回声,渲染三峡秋景的肃杀悲凉,声音让画面更具感染力。
……
(1)定点观察:《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固定于潭边向西南眺望,细致描写溪水的曲折形态,聚焦局部,刻画入微。
(2)移步换景:《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船行移动视角,写出山逐渐消失、江融入原野的过程,展现空间转换中的壮阔景象。
1.时间角度
(1)早晚:《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夕日欲颓”,分别写清晨雾散、傍晚日落的景象,展现山川在不同时段的光影变化,丰富画面层次。
(2)四季:《三峡》“夏水襄陵”写夏季水势汹涌,“春冬之时”写素湍绿潭的清幽,“晴初霜旦”写秋景的凄清,通过四季对比,凸显三峡景色随季节的鲜明变化。
2.空间角度
(1)远眺与近看:《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远眺山林的整体秋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近看人的活动,远近结合,让秋景既有苍茫感,又有人情味。
(2)仰视与俯视:《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是仰视山之高,“清流见底”是俯视水之深,俯仰之间,尽显山川的立体之美。
1.修辞手法
(1)比喻、夸张:《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将湍急的水流比作“箭”,凶猛的浪涛比作“奔马”,既用比喻写出水流之快,又以夸张强化动感,凸显江水的迅猛奔放。
(2)拟人:《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赋予“故乡水”人的情感——“怜”“送行”,仿佛流水也恋恋不舍,实则暗含诗人对故乡的眷恋,让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
2.表现手法
(1)动静结合:《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静态的山川澄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动态的生物活动,静景与动景交织,让山川既有静谧之美,又有生机之趣。
(2)虚实结合:《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是虚写传说,“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眼前景,虚实相衬,既添神秘感,又突出黄鹤楼的沧桑与空旷。
3.描写手法
(1)正侧面结合:《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正面写水的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侧面烘托,通过鱼石可见进一步凸显水的透明,多角度强化特点。
(2)白描:《梁甫行》“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边海民的居住环境——柴门破败、狐兔出没,不加修饰却尽显荒凉,让疾苦之景直击人心。
融情于景:把主观感情投射到景物上,写出特定心境下看到的景色
【课堂练习】
【题文展示】
(一)对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风景?校园里的风景有什么独特之处?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00字以内。
提示:
1.“一景”,意味着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选取某一时段或校园的某个局部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
2.除了描写景物外,还可以写一写师生在其中的活动,展现出当时校园景色的特点。
3.写作时可按一定顺序,例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思维导图】
【例文展示】
校园一景
校园中最令我流连的莫过于路旁的池塘。
放眼望去,垂柳随风摇曳,笼住两方池塘,笼住池塘内迷你的小岛,只有漫步到池塘跟前,才能掀开它神秘的面纱。
批注: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引出下文。
批注:一个“望”字,将视线拉长,展现池塘总的环境。
池上,薄雾轻绕,那是美丽喷泉的佳作。几条虬枝,数片秋叶,就那么懒懒散散地躺在池面。水波泛起,激起数圈涟漪。池边看似随意堆砌的卵石间夹杂着几丛杂草,犹如梳妆的少女般垂眸于水面,险些与池水来了个亲密接触。水里的锦鲤畅快地戏耍,人越是多,它们游得越是欢快。
批注:按照空间顺序,从视觉角度依次写池上、池边、水里所见的景物,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池中有岛,名曰“鹤栖”,有数尊栩栩如生的鹤塑立于岛上。岛虽仅方寸,却有枝繁叶茂的绿植。立于池畔,你似乎能嗅到森林中的清新空气,听到原野里的鸟啼、虫鸣与蛙鼓——好一场大自然的演唱会!
校园,最朝气蓬勃的地方,有了这么美的景致,让我更加陶醉。
批注:镜头聚焦池中小岛,运用想象,虚实结合,视觉、嗅觉和听觉并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批注:总结全文,借景抒情,点明主旨。
点评:
本文按“总—分—总”的顺序行文,将视线聚焦在校园内小小两方池塘上。作者先以“望”绘远景,继而以近看写池上胜境,运用多种手法描摹细节,然后将视线聚焦于池中小岛,结尾融情于景,将“美的景致”与“陶醉”之情联系起来作结,令人回味。
(二)你留意过自家窗外的景物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 注意描写范围的选择。可以将窗户当作一个“画框”,只描写“画框”内的风景,也可以将视野扩大至窗外能看到的所有景物;可以选取窗外景物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描绘,也可以整体勾勒,把握全局。
2. 可以根据窗口所处的高度,选取一个主要的观察视角,再辅以其他角度灵活描写。还要注意调动多种感官,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3. 可以围绕窗外景色最主要的特点,给景物描写定一个基调,如美丽、欢乐、忙碌等,描写时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
【思维导图】
【例文展示】
窗外
我家的窗户正对着小区的一片绿地,那里有绚烂的花,有笔挺的树。每年的春天是窗外景色最浓艳、最旖旎的时候。仿佛一夜之间,草地里、树梢上,所有的花朵争奇斗艳,四顾皆惊;才谢了迎春,又俏了碧桃,真可谓处处好颜色。
我却一一谢绝了它们热情洋溢的邀请,因为我的目光已被窗外那片安静、圣洁的梨花所吸引。
那是一棵梨树。它像儒雅的少年,枝干横斜,散发着温柔的气息;枝头停着一树的“白蝴蝶”,冰清玉洁。洁白的花瓣上,晃动着阳光的影子,美得令人恍惚。忽然,起风了。一树梨花依依不舍地告别枝头,落在草地上,飘进我的窗台。我推开窗户,小心地拾起一朵,像对待刚出生的婴儿一般把这朵梨花捧在手心。我把这朵小小的白花放在鼻子下面,轻嗅着它的香气。
许是我推开窗户时惊动了藏在枝头的鸟儿。“扑棱棱”——树梢上掠过几个灰色的影子。我屏息凝视,不一会儿,树梢动了,有鸟儿试探着清了清嗓子,歌声像细碎的阳光在树枝间跳跃。渐渐地,鸟儿大胆起来了,沉醉在自己的歌声里,歌声变得嘹亮了。梨树轻轻地抖了抖,似乎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沙沙作响;花儿也笑了,一张张笑脸连成一片。
我就这样隔着窗子向这一树梨花致意。洁白的梨花不像桃花那般明丽,也不像杏花那般挤挤挨挨地在枝头闹出一个春天。
梨花是极朴素的、极安静的,它开在春天,却不争春,静静地守护在我的窗外。
我轻轻关上窗户,把窗外淡雅的梨花香味拥入房间,把窗外的动与静尽收眼底。
评语:
巧用修辞,语言优美。文章语言优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梨花比作少年,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梨花的娇嫩喜人。
调动感官,身临其境。文章除了从视觉角度对梨花直接进行描写外,还调动了多种感官,描写十分丰富细致。如“我把这朵小小的白花放在鼻子下面,轻嗅着它的香气”,从嗅觉角度描写了梨花的香气;“渐渐地,鸟儿大胆起来了,沉醉在自己的歌声里,歌声变得嘹亮了”,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鸟儿的歌声,侧面烘托了安静恬淡的氛围。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文章以“我推开窗户”开始,又以“我轻轻关上窗户”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课后作业】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炊烟袅袅的乡村田园,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水光潋滟的江河湖泊,巍峨壮观的山岳峰峦——中国大地到处都有独特的景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地方,自拟题目,描写此地的某处风景。不少于500字。
提示:
1.抓住所选景物的独特之处进行描写,注意突出所选景物的地域特色。
2.除了自然风景,还可以融入相关的历史、传说、典故等人文内容增强文章的文化意蕴。
3.要把对此地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结束语】
古人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大地之文章”。学会了描写景物,我们便多了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我们可以用文字挽留一场匆匆的春雨,可以用笔墨为一片平凡的落叶赋予永恒的生命。
写作,最终是为了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与思考。愿大家都能用笔尖的温度,去感受自然的脉搏,去记录青春视野里的每一次花开、每一次潮涌。当你学会了为一片云、一阵风驻足并写下它们时,你会发现,你不仅学会了写作,更学会了如何深情地生活。下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