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1.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相关常识,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2.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3.熟读课文,把握王安石在书信中表达的观点态度。4.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保守派得势后尽废新法(除置将法外),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其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sù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答”即“答复、回复”之意“司马”指司马光“谏议”,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1.课文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2.王安石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3.司马光是指责王安石什么?面对指责,王安石是如何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的?4.第3段中,交代王安石发动变法的原因有哪些?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5.第3段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6.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王安石在向司马光道歉认错吗?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某:古人在书信上用“某”来代替自己的名 启:陈述,禀告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操:持术:方法、主张 强聒:唠叨不休 不蒙见察(被动句)辨:同“辩”,分辩 视遇:看待,对待 反覆:书信往返卤莽:粗疏草率 所以:……的原因 冀:希望见恕:谅解我。“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如“见谅”思考1:课文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第1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粗疏草率,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原因,由此转入正文。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bàng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所以:用来......的 以致:因而招致 怨谤:怨恨,指责以谓:以为,认为 受命于人主(状后) 修之于朝廷(状后) 修:修正 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举:施行 辟:批驳 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前:预先思考2:王安石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即“实”)是否合理(“名”是否正)的看法,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王安石认为名实相符判断是非的原则(“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他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答司马谏议书》中所谓的名与实: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思考3:司马光是指责王安石什么?面对指责,王安石是如何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的?侵官:“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生事:“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kū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征利:“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拒谏:“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fú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致怨: “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招致天下怨谤思考3:司马光是指责王安石什么?面对指责,王安石是如何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的?司马光的指责(名) 王安石的反驳(实)侵官拒谏生事征利怨谤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4.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恤:顾念,忧虑 媚:adj-v,献媚量:估算,估量 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非特:不仅度dù:计划 度duó:估计,揣测 是:认为正确膏泽:n-v,施恩泽 事:v,做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古代书信的套语】思考4:第3段中,交代王安石发动变法的原因有哪些?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发动变法的原因: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百姓)②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官员)③上乃欲变此。(皇上)出现的情形:天下——怨谤;众——汹汹然;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思考5:第3段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的是正确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和后悔的必要。 “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盘庚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是遭到了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反对,就更没有退缩之理了。这里引用历史上改革的史实来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性,表明自己不会因“怨谤”之多而放弃新法的推行,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先让一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普泽斯民”;接着再进一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表明改革的决心由此可见王安石并非是在“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思考6: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王安石在向司马光道歉认错吗?1.交代写信缘由2.反驳司马光所加罪名4.书信常规的结尾3.表达坚持改革的决心《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回复司马光的一封书信。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