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德惠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高一 历史试题试卷说明: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1.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是( )A.青铜器 B.彩绘陶器 C.铁制农具 D.唐三彩2.在我国古代传统家庭观念中,有“长兄如父”“无父从兄”“幼子不如长孙”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家族社会和谐 B.贵族王位世袭 C.宗法观念浓厚 D.分封等级森严3.春秋战国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出现在人名中,如“冉更,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 B.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井田制 D.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饲养牛4.《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表明孔子( )A.推崇为政以德 B.提倡仁者爱人 C.反对奢侈享乐 D.主张克己复礼5.中国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等处事格言。这些格言体现的思想是( )A.儒家的民本思想 B.道家的无为思想 C.法家的法治思想 D.墨家的尚贤思想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今包头市九原区)抵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堑山堙谷,直通之。”这一举措( )A.加强了北部边防 B.使西南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C.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D.突出了秦始皇至高无上的地位7.“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民心和民力”。下面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制定秦律、称皇帝 B.设置三公、行郡县 C.焚书坑儒、修陵墓 D.统一文字、平南越8.汉高祖时,齐国辖临淄、胶东、胶西、济北、琅邪等七郡之多;而到景帝时,齐国的十二郡国中,仅存淄川、胶东、城阳三国。与此同时,高祖时有九个王国,十五个汉郡,而到昭帝时,汉郡已达八十七个,而王国仅十七个。这表明汉代( )A.官僚机构、官员数量众多 B.皇帝权威在不断加强C.中央集权制度已日益完善 D.门阀贵族势力走向衰落9.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行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这些措施体现出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 )A.扶植豪强贵族 B.强化中央集权 C.以“柔道”治天下 D.遏制地方势力10.下表展示的是西晋部分权贵的做法,由表中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人物 做法太傅何曾 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卫尉石崇 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外戚王恺 用麦糖洗碗,用蜡当柴,用紫丝布作步障 40里,用椒泥涂屋A.西晋时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B.西晋时社会环境相对安定C.西晋的统治集团腐败堕落 D.西晋时文化高度繁荣11.据记载,贞观年间商旅在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谷物连年丰收,斗米三四钱;往来旅客从山东到沧海,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该记载( )A.说明贞观年间百姓生活富足 B.客观反映了“贞观之治”的面貌C.为政要类的记载提供了范例 D.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展12.(唐)开元以来,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乃至朔方、陇右、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此为地方政制上一大变化。该变化最终引发了( )A.安史之乱 B.甘露之变 C.玄武门之变 D.“开元盛世”13.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唐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有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 B.科举制不可能令人神经麻木,因而观点有误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帖子的主要问题是八股取士的时间有错误14.下图为某同学在学习三省六部制时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其中①处应为(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皇帝15.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 (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 (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 779 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 (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A.使税制更加紊乱 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中唐时期,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文学艺术高度发达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民众排斥儒家思想17.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这反映出(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18.《杨家将》的故事是根据宋太宗时期西路军副帅杨业的故事改编的。杨业是前方作战的指挥官,本应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却受到皇帝、正帅和监军等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绝对服从不得应变,最后战死沙场。除了以上制约,他还受到谁的制约( )A.丞相 B.知州 C.枢密使 D.通判19.梁启超称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 )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 D.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20.小明同学进行了探究性学习,他收集了“契丹的兴起”“宋辽和战”“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的相关材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21.黄帝陵和炎帝陵是中华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来到这里扫墓祭奠的人络绎不绝。这主要是因为( )A.炎帝和黄帝创新的青铜技术 B.炎帝和黄帝被共尊为华夏始祖C.炎帝和黄帝通过禅让制当上部落联盟首领 D.陵园山水环绕,林木葱郁,风景优美22.历史解释的要求之一是从历史现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基于下表中的史实能够得出的正确解释是( )时间 事件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 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 魏惠王与齐威王会见于徐州,互相承认为“王”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 韩、赵、魏、燕、中山等五个诸侯国国君也同时称“王”A.宗法破坏,井田瓦解 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分封破坏,王室内讧 D.华夏认同,走向统一23.秦末有一句流行谶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灰飞烟灭的命运,似乎是被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导。最后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 )A.项羽 B.陈胜 C.吴广 D.刘邦24.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最推崇的治国思想是(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黄老无为思想 D.儒家思想25.下图中的著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部( )A.纪传体史书 B.断代体史书 C.民间诗歌总集 D.药物学专著26.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所有庄宅、口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棉等,其余市买,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材料反映唐朝( )A.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B.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C.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D.手工业发展较快27.中国考古专家曾在新疆吐峪沟石窟寺发掘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写本残片,卷首写有“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这反映出( )A.玄奘西行开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 B.佛经翻译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C.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 D.丝绸之路从汉至唐长期保持畅通。28.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南朝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北方陆地作物大量移植南方。这表明( )A.两汉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南朝时江南地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C.江南地区的土地利用率有较大提高 D.江南的农业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29.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30.为“还我山河”,下图历史人物率部抗击( )A.辽军 B.金军 C.西夏军 D.元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题13分,32题16分,33题11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读图:材料二 读图: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鲁教版《中国历史》六上请回答:(1)材料一中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1分)。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1分)。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2分)。(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2分)。这导致了社会上什么新兴阶级的出现(2分)。(3)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3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武则天个性和行为有时像个男生, 本来是皇后的她喜欢干预国家大事,关于任用官员、政策制订等她都要参一脚。当时有许多大臣看不惯武则天,常常反对她、为难她。因此她便开始培养一批自己的人马,排挤原有的官员,最后自己当起了皇帝。当上皇帝后的武则天在用人方面遭到很大的质疑,她对于有经验的老臣很反感,于是积极培养一些民间人才为官,成为自己的人马。这时候武则天认为她的统治有被推翻的可能,因此她进行了恐怖统治。希望能有效制止人民的反叛行动,她赋予这些官员极大的权力,可以对捉到的罪犯直接进行残醋的惩罚。也因此有人说她是一个残酷、喜欢杀人的皇帝。材料二 武则天是高宗的妃子,她的知书达理甚得皇上的喜爱。因此皇上常常和她讨论国家大事,而她也尽力辅佐皇上,并常常提醒皇上如何治理国家,展现了她治国的能力。当上皇帝后的武则天在用人方面与以往的皇帝做法有些不同,她任用官史不计较出身低微,只要她认为是有才能的人就立即重用;并对贪污行贿、危害百姓的官员决不姑息,可以说是赏罚分明,有错即罚、有功就赏。又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所以她重视农业发展,关心民生疾苦,更下令减轻百姓的纳税负担。在这样的作风下政治越来越清明,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请回答:(1)列举武则天执政之始继承的隋唐帝国的中央政治制度和选官制度(4分),并回答该选官制度的影响。(6分)(2)郭沫若曾用两个历史年号嵌入评价武则天“政启口口,治宏口口”,将评价补充完整。(2分)(3)如何认识两则材料中关于武则天的评价 (4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苏洵《嘉祐集》材料三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叶适《水心别集》请回答:(1)材料一中,赵普“劝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 (2分) 如何解决这一弊端 (3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评价。(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但必须两个角度)月考参考答案1B 2C 3B 4D 5B 6A 7C 8C 9C 10C 11D 12A 13C 14D 15C 16C 17C 18C 19A 20C 21B 22B 23D 24C 25D 26C 27B 28C 29A 30B13分(1)分封制。(1分)诸侯争霸。(1分)影响: 消极: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2分)(2)新现象: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2分)。阶级: 地主阶级和农民(2分)。(3)内在联系: 政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或: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2分)影响: 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把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3分)16分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选官制度:科举制度(2分);影响: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加强了中央集权;④被其他国家所借鉴,推动世界文明进步;⑤明清时期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但必须两个角度)(2)补充:开元(1分);贞观(1分)。(3)评价:①材料一是从负面评价武则天,材料二是从正面积极评价武则天(2分);②我们在评价的时候要把武则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一分为二的评价(1分);③更多的是肯定其历史功绩(1分)。33.11分(1)弊:藩镇割据之祸(2分)。解决: 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事务;设通判管理地方监察事务;设转运司负责财政事务(3分)。(2)评价:①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②影响了行政效率;③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④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但必须两个角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