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安岳中学初2023级第三学期半期考试
历 史 试 卷
一、选择题(共14题,每小题3分)
1. 沃斯利《1860年对中国战争的行动与述说》:“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园还像神话故事中描述得那样神奇;而我们在10月19日离开的时候,一片狼藉。”材料中的“我们”是( )
A.英国和美国 B.英国和法国 C.美国和俄国 D.英国和日本
2. 某学者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某次运动:“他们借助宗教猛烈中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因此,他们悲壮的事业中又有着一种历史的悲哀。”该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C.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 D带有盲目排外落后性书名
3. 如表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这些翻译活动( )
书名 原著者 编译者
《格致小引》 (英)赫施赉 (英)罗亨利、瞿昂来
《通物电光》 (美)莫耳登 (英)傅兰雅、王季烈
《物体遇热改易记》 (英)瓦特斯 (英)傅兰雅、徐寿
A.宣扬了革命思想 B.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C.动摇了清朝统治 D.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4. 清政府在某战争中的惨败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睡狮”,而把它视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器。这场“战争”( )
A.扭转了中外贸易逆差 B.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导致了社会性质转变 D.揭开了自强求富序幕
5. 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
A.师夷长技 B.民主科学 C.变法图强 D.实业救国
6. 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反之则会下沉。下面与图二的外力有关的史实( )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北京条约》的签订
7.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了视频《甲午风云》史学论著《戊戌变法史研究》、图片《八国联军在北京杀害义和团团民》以及地图《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由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制 B.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
C.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D.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8. 日记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作者本人对历史的记忆。 下面是民国元老朱峙三先生的一则日记,据此可知此日( )
十三日 礼拜一,今日称元日,晴风今日为西历一千九百十二年一月一号。饭后出城,见寒溪学堂贴有新联,彩旗飘飘是为新历元旦。路人观者叹息,调随洋人过年,行洋礼矣。
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B.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清朝皇帝宣布退位
9. 《母亲》是作家丁玲写的一部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文中写道“母亲在革命友人的帮助和鼓励下,忍痛放足,成为一名独立自强的新女性,“母亲”实现了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型。从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意义是( )
A.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人们的生活习惯完全改变
C.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10. 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在《民国前十年》中说:“袁世凯那台涓稽戏的演出,也是靠个班底的。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解帝制导致其( )
A.众叛亲离陷于孤立 B.遭到帝国主义强烈反对
C.被迫向革命党屈服 D.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
11. 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国家不应片面追求坚船利炮,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变法自强。同年11月他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一变化反映了孙中山( )
A.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致力于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思想已经成熟 D.对国情认识加深
12. 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挽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基于这一认识( )
A.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B.陈天华发表《猛回头》
C.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 D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3.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也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下列人物的共同诉求是(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梁启超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陈独秀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驱除鞑虔,恢复中华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发展军事自强求富 D实现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14. “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以上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二、问答题(15题16题17题共58分)
15题.19世纪中期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将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古老的中国,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通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禾小。
--摘编自陈旭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 ”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初,它指的是哪一次战争 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4分)
材料二 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2)材料二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哪次战役中 这场战争之后日本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有什么新特点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什么影响 (6分)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3)材料三出自中国近代哪一个不平等条约 为什么说这一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4分)
(4)清政府在与侵略者的交锋中展屡战败,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回顾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悟 (4分)
16题.阅读材料,回管问题。(18分)
材料一- 1872年,李鸿章创立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19世纪末,直、晋、等旱灾之时,该局船承运赈粮,救活无数灾民。台湾、烟台之役时,该局船运送兵勇,均无贻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进攻武汉,招商局及时调整业务,护船保产,沉船御敌,抢运救援物资,征用为军舰,在抗战中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结合所学,分析指出李鸿章创立轮船招商局的根本目的何在 根据材料一,列举招商局在助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方面的例证。(4分)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国人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一时间,“知与不知,莫不争言变法”。维新派则看得更远,走得更快,他们力图推动统治者进行全面的制度变革。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维新派为推动“制度变革”做了哪些努力 请用史实加以说明。(6分)
材料三……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牛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
摘编自金中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3)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作出的贡献。(4分)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存在的局限性。(2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总结近代化的探索有何特点 (2分)
17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在山河破碎、国家危亡、是非颠倒、民族蒙耻之际,中华民族积蓄已久的爱国激情猛烈地进发出来。以学生为先锋的民众运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展开,并迅速营延到全国各大中城市。据统计,运动波及全国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处于抗争中心的山东、长期遭受日本侵略的东北和上海郊区等地的农民也参加了斗争。除少数亲日派当权者外,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五四运动的浪潮。 摘编自李东朗《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简述五四运动的影响。(6分)
材料二- 1919-1920年的中国部分大事记如下:
时间 大事记
-1919年6月 上海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
1920年5月 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8月 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出版;此后,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被翻译出版。
8月至次年春 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建立;《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工人周刊》等通俗读物纷纷创刊
11月 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建立;《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工人周刊》等通俗读物纷纷创刊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有哪些 (6分)
材料三 1921年6月29日有这样一行字:“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00000之招。”这五个园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 摘自《谢觉哉日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大事”是指“共产主义者”召开的哪一次会议 这件“大事”在中国历史上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