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全单元 学案式 课件(5份打包下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全单元 学案式 课件(5份打包下载)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规范训练】 (写出下列图标的含义)
【学习目标】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有关知识.2.能识别常见的安全标志.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当心易燃物
禁止烟火
禁止带火种
禁止燃放鞭炮
禁止吸烟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学习任务1 爆炸及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
利用如下装置可模拟可燃粉尘爆炸(课本P179习题),认识面粉等粉尘爆炸的原因.
1.爆炸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发生爆炸,塑料盖被掀起 蜡烛的作用: ;
加盖的作用:形成 体系;
鼓气的作用:增大面粉与空气的
_____________
引燃面粉
密闭
接触面
2.一些与燃烧和爆炸相关的标志
【归纳小结】(1)引起爆炸的原因:可燃物在 内急剧地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 而引起爆炸.
(2)能引起爆炸的常见物质:烟花爆竹、可燃性气体(如 )、粉尘(如面粉、 等).
3.常见易燃物:硫黄、白磷、 、汽油、氢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 等.
有限的空间
迅速膨胀
H2、CO、CH4
煤粉
酒精
面粉
1.(2024·肇庆检测)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
A.沼气  B.氮气   C.汽油   D.氢气
B
2.(2024·汕尾期末)如图,向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空气,发生爆炸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吹入空气仅仅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B.发生爆炸后容器内氧气不充足从而使蜡烛熄灭
C.在有限空间内,可燃性粉尘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
D.实验中应用废旧矿泉水瓶作容器,不能用玻璃瓶
A
3.(2024·南宁一模改编)下列图标中,属于“禁止烟火”标志的是( )
B
学习任务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观察课本P166“实验7-1”,填写下表: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手的感觉 实验结论 化学方程式
生石灰与水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生石灰与水反应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变化的同时伴随能量变化,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液体沸腾,产
生大量白雾
发烫
放出
CaO+H2O
Ca(OH)2
4.(2024·重庆期末)化学变化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下列反应吸收热量的是 ( )
A.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B.红磷燃烧
C.铁丝燃烧   D.镁与稀盐酸反应
A
课堂检测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1.因不易接触易燃物和易爆物,所以一般不需要备有防爆器材的场所是 ( )
A.面粉工厂   B.煤矿矿井   C.棉纺工厂    D.湿地公园
D
2.(2024·湛江检测)生产、运输、使用和储存易燃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以下行为违反规定的是 ( )
①在加油站接打电话 ②搬运易燃易爆物时轻拿轻放 ③携带鞭炮乘公交车 ④存放易燃物时留有一定距离的安全通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C
3.(2024·聊城一模)2024年3月25日是第29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全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在加油站接打电话
B.高层楼房发生火灾时,立即乘电梯逃生
C.电动车应利用充电桩充电
D.厨房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C
4.“防火胜于救火.”科学地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严禁游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
B.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遇明火一定发生爆炸
C.夜晚发现煤气泄漏不能开灯检查
D.油库、面粉厂、纺织厂、橡胶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
B
温馨提示:学习至此,请完成课后作业P286(共13张PPT)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实验活动4 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梳理
实验梳理
实验突破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3.体会控制变量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
【实验操作与分析】
实验序号 实验图示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如图1所示 蘸有酒精的棉球______ 蘸有水的棉球________ 酒精 (填“是”或“不是”,下同)可燃物,水 可燃物
2 (1) 如图2所示 更容易被点燃 说明燃烧要达到可燃物的 ;小木块的着火点比小煤块的____
(2) 如图3所示 先燃烧 后燃烧 ①说明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是

②乒乓球的着火点比滤纸的着火点_________
燃烧
不燃烧

不是
小木块
着火点

乒乓球碎片
滤纸碎片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序号 实验图示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3 利用蜡烛和烧杯设计一个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或空气),在图4画出设计方案图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被烧杯罩住的蜡烛熄灭
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实验反思】上述实验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蘸有水的棉球也开始燃烧.因为棉球上的水被蒸干后,继续加热,温度达到了棉球的着火点.
实验突破
实验梳理
实验突破
1.下列实验中,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 )
D
2.在“用红磷、白磷探究燃烧条件”实验中,无需标注的与实验有关的图标是 ( )
B
3.(2024·广州一模)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试管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40 ℃,仅观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由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B.由实验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
C.利用水浴控温可调节可燃物的着火点
D.①③两支试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可回收再利用
C
4.〔微型实验〕(2024·珠海月考)某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请写出滴加过氧化氢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用80 ℃的水加热Y形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2H2O2 2H2O+O2↑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共22张PPT)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规范训练】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硫燃烧
(2)一氧化碳燃烧
S+O2 SO2
2CO+O2 2CO2
【学习目标】 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学习任务1 燃烧的条件
观察课本P159探究“燃烧的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填“燃烧”或“不燃烧”) 实验结论
①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__ 由①②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燃烧需要_____

由①③、③④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燃烧需要_________________
②铜片上的红磷__________
③热水中的白磷__________
④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_____
燃烧
不燃烧
不燃烧
燃烧
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温度达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归纳小结】
(1)燃烧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① ;② ;
③ .
可燃物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反思】
(1)烧杯上铜片的主要作用是 ,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
和 .
(2)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从环保角度看本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到的改进方法是 .
传递热量
提供热量
隔绝氧气
4P+5O2 2P2O5
产生的五氧化二磷会
污染空气
把实验设计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1.(2024·东莞模拟)在一次家庭小实验中,小东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时,发现水面以下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
A.温度低于着火点
B.纸杯着火点变低
C.没有与氧气接触
D.纸杯不是可燃物
A
学习任务2 燃料燃烧的控制
阅读课本P165“思考与讨论”,完成下列填空.
1.厨房燃气灶正常燃烧时火焰为 色,温度高;火焰呈黄色或橙红色时,温度较低,锅底有黑色物质,说明燃烧 ,调节进风口可改善,这是因为增加了 进入量.
2.氧气不充足时燃烧:燃料中的碳不充分燃烧,会产生黑烟,并生成
等物质;降低燃料 ,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

不充分
氧气
CO
利用率
3.燃料充分燃烧的影响因素:足够的 ,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 .
【归纳小结】灭火的原理:① 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
,②隔绝 ,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 .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 .
空气(或氧气)
接触面
清除可燃物
隔离
氧气(或空气)
着火点以下
条件
完成课本P161~162探究“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
(1)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分析
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
蜡烛正常燃烧
烧杯中有气泡产生,蜡烛熄灭
烧杯隔绝了氧气(或空气)
同时具备燃烧的三个条件
生成的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其密度比空气的大,可隔绝空气
(2)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灭火器种类 适用范围 灭火原理
①液态CO2灭火器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等的失火 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隔绝空气
②干粉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
2.(2024·肇庆检测)2024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森林火灾时可开挖隔离带
B.油锅起火时直接用锅盖盖灭
C.用嘴吹灭蜡烛的原理是隔绝氧气
D.酒精是可燃物,实验室内酒精灯着火时可用湿抹布盖灭
C
3.(2024·广州二模)孔明灯(如图)的灯芯燃烧时,火焰温度可达300 ℃,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灯芯燃烧时纸质灯罩不接触空气
C.风吹灯罩使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D.热量散失较快使灯罩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
规律小结 (1)破坏燃烧条件中任意一项便可达到灭火的目的.(2)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只能降低温度.
课堂检测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1.〔传统文化〕燃烧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 ( )
A.卧薪尝胆 B.杯水车薪
C.火上浇油 D.煽风点火
A
2.(2024·昆明一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纸篓内废纸着火用水浇灭,目的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C.“釜底抽薪”是指通过清除可燃物的方法达到灭火的目的
D.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原因是补充了氧气
A
3.〔跨学科实践活动〕小月用图片记录中国消防博物馆,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
古代厅——徽派防火墙 近现代厅——泡沫灭火器 藏品墙—— 火灾遗址残留木炭
防火防灾体验馆
A.主要作用是隔离可燃物 B.常用于图书、档案等的灭火 C.木材在火灾中提供可燃物 D.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逃生
B
4.〔传统文化〕(2024·嘉兴检测)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 ,因而容易点燃.
(2)1830年发明了火柴.原理是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杆.推测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 ,使燃烧更剧烈.
着火点低
提供氧气
温馨提示:学习至此,请完成课后作业P285(共25张PPT)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课题2 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
【规范训练】 (写出下列化学图标的含义)
【学习目标】 1.认识燃料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2.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3.认识利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易于自燃的物质
放射性物质
毒性物质
腐蚀性物质
禁止放易燃物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学习任务1 化石燃料
阅读课本P169~173,完成有关化石燃料知识的填空.
1.常见的化石燃料有 、 、 等,它们都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是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石油
天然气
混合物
不可再生
2.煤与石油的比较
物质 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组成元素 主要含有 元素,还含有 等元素 主要含有 和 两种元素
加工方式 煤的干馏: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煤分解(属于 变化) 石油的分馏:根据各成分的
不同,将它们分离(属于 变化)

氢、氧、氮、硫


化学
沸点
物理
3.天然气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甲烷是一种 色、
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 ,难溶于水.
CH4



(2)甲烷的燃烧:观察课本P171“实验7-2”.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验纯后,点燃甲烷 火焰呈 色,放热 甲烷具有可燃性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______ 甲烷中含有
元素
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______ 甲烷中含有
元素

水珠

变浑浊

CH4+2O2 CO2+2H2O
(3)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
4.埋藏于海底可燃烧的“冰”——“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 ,可燃冰具有热值高等优点.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将比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更加严重.
CH4
甲烷水合物
1.(2024·柳州二模)科技、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能源.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
A.天然气 B.乙醇 C.煤 D.石油
B
2.西晋《蜀都赋》中“火井沈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燃烧时的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  
B.天然气燃烧放出热量
C.沼气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相同 
D.天然气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炭黑
D
学习任务2 降低化石能源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1 阅读课本P173~174,填写下列有关内容:
1.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为减少酸雨的危害,我国已大力推广使用 ,很多地方用_______ 来代替煤.
2.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1)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 、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
和烟尘等.
脱硫煤
天然气
CO
氮的氧化物
(2)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措施: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能充分燃烧;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加大尾气检测力度,推广使用电动汽车.
2 阅读课本P174~176,填写下列有关内容:
1.氢能源
(1)氢能源的优点: .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制取原料: 和 ;
②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
③收集方法: .
本身无毒、燃烧后产物无污染、热值高
2H2+O2 2H2O

稀硫酸
Zn+H2SO4 ZnSO4+H2↑
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2.其他能源:如太阳能、 、 、 、
、 .
风能
地热能
潮汐能
核能
生物质能
3.(2022·广东)如图为我国不同年份的能源结构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清洁能源占比呈增加趋势 
B.开发利用水电、风电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C.天然气是比煤炭和石油更清洁的燃料
D.液氢用作火箭燃料是因为氢气易于储存和加注
D
4.(2024·上海二模)如图为“液态太阳燃料合成”工艺,其原理是:①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②电解水获得H2;③H2与CO2反应生成液态燃料甲醇(CH3O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原理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H2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C.该工艺中需要不断通入H2
D.该工艺能捕获并资源化利用CO2
C
课堂检测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煤是混合物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氢气是理想的清洁燃料
D.沼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D
2.〔跨学科〕(2024·南京二模)我国科学家在常温条件下,利用水在多孔炭黑片层材料上蒸发,产生了可持续电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
B.多孔炭黑片层有良好的吸附性
C.产生持续电压的原理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此项研究有望开发出新型的产电装置
C
3.〔实验设计〕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 和天然气;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CO2,加剧了大气层的 效应.为控制CO2的排放量,科学家采取新技术,将CO2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石油
温室
2CO2+6H2 C2H4+4H2O
(2)设计实验鉴别CO、H2、CH4三种可燃性气体.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分别点燃三种气体; 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______ 的烧杯; ③迅速倒转烧杯,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是______
烧杯内壁没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是______
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是______
干冷
H2
CO
CH4
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如图是液态太阳燃料技术路线,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光电催化制氢过程中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 ,本过程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内能和 .
(2)写出氢气与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整个技术路线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写化学式).
1∶8
化学能
3H2+CO2 CH3OH+H2O
CO2和H2O
(3)该技术可以缓解化石燃料日益枯竭的问题.常见的化石燃料有煤、石油、 (填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举一例说明煤燃烧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 .
(4)该技术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理答一点).
CH4
造成酸雨(合理即可)
氢气如何安全(或高效)地储存
及运输等(共15张PPT)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第七单元复习
思维导图
易错集训
素养提升
思维导图










易错集训
易错集训
素养提升
思维导图
对着火点的理解错误
1.(2024·广州质检)小辉的烧烤生日宴会上出现了下列现象,其中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木炭上滴加几滴汽油后,轻易地被点燃——汽油降低了木炭的着火点,使木炭被点燃
B.红热的木炭经风吹后,燃烧得更红了——风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使火焰燃烧更旺
C.调料浇淋在突然燃烧起来的烧烤架上后,火苗变小——调料降低了温度,使火苗变小
D.许愿后吹灭蜡烛——流动的气流带走了热量,使火焰熄灭
A
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创新
2.〔创新实验〕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 ℃、260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装置中夹持仪器已略去),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 ℃热水中,白磷、红磷均不燃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说明白磷、红磷均不是可燃物
B.若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便可观察到红磷燃烧
C.若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便可观察到白磷燃烧,对比在水中白磷不燃烧的现象,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此实验装置既操作简便,又能防止空气污染
C
不能辨析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
3.(2024·东莞月考)下列与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都发光、放热,且都有火焰产生 
B.燃烧和化学爆炸都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C.食物腐败、动植物呼吸属于缓慢氧化 
D.剧烈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
A
不能辨析新能源
4.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长,化石能源将日益枯竭.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变得更为迫切,下列能源属于新能源的是 ( )
①太阳能 ②煤 ③风能 ④天然气 ⑤地热能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③④
C
素养提升
易错集训
素养提升
思维导图
1.(2024·福州期末)古代用“木燧”(钻木取火)、“金燧”(聚焦太阳光取火)和“石燧”(撞击石块产生火星取火)三种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木燧”增大空气中氧气含量 
B.“金燧”不受天气条件的制约
C.“石燧”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三种方法均能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
2.〔微型实验〕某同学设计如图的实验,并完成下列的操作步骤:
①未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白磷未燃烧;
②点燃酒精灯片刻,观察到白磷燃烧;
③熄灭酒精灯,冷却到室温,观察到左边玻璃管的水位上升到刻度“1”处;
④点燃酒精灯,剩余的白磷不燃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中,若把白磷换成木炭,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现象
B.操作③的现象,说明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0%
C.对比①②的现象,说明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
D.对比①④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C
3.〔传统文化〕(2021·广东节选)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作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和 ,这是燃烧的 个条件之一.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 ,上层盏内油温 ,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放热
升高
挥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