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全单元 学案式 课件(6份打包下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全单元 学案式 课件(6份打包下载)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3课时 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2.初步学会填写实验(或探究)报告.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学习任务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阅读课本P21~22的“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实验,填写下表.
【实验目的】掌握石蜡的有关性质,初步了解石蜡的组成.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小刀、烧杯、澄清石灰水.
【实验过程及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描述 分析与结论
(1) 点 燃 前 ①观察蜡烛的外观 色, 态, 状 —
②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将它投入水中 蜡烛容易切开, (填“浮”或“沉”)于水面上;在水中 (填“溶解”或“不溶解”) 硬度: 溶解性: 溶于水
密度:比水____


圆柱

不溶解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描述 分析与结论
(2) 燃 着 时 ①观察蜡烛燃烧时状态的变化 石蜡__________ 石蜡的熔点________
②观察蜡烛火焰(图A) 火焰分为 层, 最明亮 蜡烛燃烧时火焰从外到里分别为外焰、内焰、焰心
③取火柴梗的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 s后取出 与 层火焰接触的火柴梗烧焦最严重 火焰的 温度最高
④取一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有 生成 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
⑤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图B) 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______ 蜡烛燃烧生成了
________________
熔化


外焰
外焰
外焰
水珠

变浑浊
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描述 分析与结论
(3) 熄 灭 后 ①熄灭蜡烛 有 产生 白烟具有 性
②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图C) 白烟重新_________
白烟
燃烧
可燃
【实验反思】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底部有时会出现黑色小颗粒,这些黑色小颗粒是 ,形成原因是 .
【实验小结】
(1)蜡烛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可表示为 .
(2)熄灭燃烧的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
①关注物质的 ;②关注物质的 ;③关注物质 ,以及对结果的讨论和解释.
炭的小颗粒
蜡烛燃烧不充分
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水
石蜡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固定
小颗粒
性质
变化
变化的过程
1.(2024·惠州期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石蜡是手感滑腻的固体 B.石蜡受热先熔化
C.蜡烛燃烧时伴有黑烟 D.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
【解析】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结论而非实验现象.
2.(2024·中山期中改编)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根据操作和现象,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和目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用小刀切割蜡烛,研究石蜡的硬度
B.将石蜡放入水中,研究石蜡的密度以及能否溶于水
C.测量蜡烛燃烧前后的长度,判断蜡烛燃烧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D.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检验蜡烛燃烧的某种生成物
C
学习任务2 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阅读课本P21~23、26,填写下列内容: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 、 、 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
2.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问题和假设 证据 结论.
实验
观察
记录
分析
3.(2024·濮阳期末)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同学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观察是否能被吸引,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A.问题和假设 B.进行实验
C.得出结论 D.反思与评价
B
课堂检测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1.(2024·无锡期中)在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时,小明提出:固体石蜡可能需要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A.提出问题 B.猜想和假设
C.收集证据 D.获得结论
B
2.(2024·辽宁沈阳模拟)在“点燃蜡烛”的活动与探究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只发生化学变化,无物理变化
B.产生火焰并放出热量
C.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D.玻璃管另一端出现白烟
A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B.“泪”说明蜡烛燃烧只发生物理变化
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D.“泪”说明石蜡不能燃烧
C
4.〔教材素材改编题〕如图所示为学习“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所做的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A实验的目的是比较 .
(2)做B实验时,许多小组同学观察到烧杯底部出现黑色物质,请你帮他们分析出现黑色物质的原因是 .
(3)C实验中,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如何操作才能确保实验成功? (只答一点).
(4)D实验中,向外拉注射器,观察到 ,证明蜡烛中一定含有 元素.
蜡烛火焰各层温度
蜡烛燃烧不充分时产生了炭黑
沿着白烟的方向,快速点燃(合理即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温馨提示:学习至此,请完成课后作业P239(共29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2课时 试剂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及洗涤
【学习目标】 1.掌握试剂的取用方法.2.掌握物质的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操作.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学习任务1 化学试剂的取用
1.阅读课本P16“固体试剂的取用”,完成下列填空:
取用方法 取用仪器 操作方法 图示
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 纸槽或 ________ “一横、二送、三直立”,即将试管横放,再把试剂送到 ,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
取用块状试剂 ________ “一横、二放、三慢立”,先将容器横放,把块状试剂放在 ,然后将容器慢慢竖立起来,让块状试剂缓缓 至容器底部
药匙
试管底部
镊子
试管口

2.阅读课本P17“液体试剂的取用”,完成下列填空:
分类 较多量液体(倾倒法) 少量液体(滴加法) 一定量液体(量取法)
图示
操作 方法 ①瓶塞应 在实验台上;②瓶上标签应朝向 ,以防流出的试剂腐蚀标签;③斜持试管;④瓶口 试管口,缓慢倒入 ①竖直试管;②保持滴管下端竖直悬空于试管口的 ,不能 或触碰试管壁,用后要立即 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选取合适规格的量筒;②先倾倒,接近刻度线时用 滴加;③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_________
保持水平
倒放
手心
紧挨
正上方
伸入试管内
用水冲洗干净
胶头滴管
凹液面
的最低处
【小组讨论】
1.量取液体时,仰视量筒读数,读数 实际值;俯视读数,读数
实际值.
小于
大于
2.按照上述使用规范,完成课本P16~18的“实验1 3”和“实验1 4”,并填写课本P18的实验记录表格.
(1)澄清石灰水由无色变成红色 (2)产生大量气泡,粉末状固体逐渐溶解
1.下列实验操作中,属于错误操作的是 ( )
A
2.某学生用量筒量取8 mL液体时,俯视液面读数,则该学生所取的液体体积是 ( )
A.等于8 mL B.大于8 mL
C.小于8 mL D.无法确定
C
学习任务2 物质的加热
阅读课本P18~19,完成下列空格: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两检查:
①检查灯芯是否平整或已烧焦;②检查灯内有无酒精,酒精量最多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不少于 .
(2)点灯:取下灯帽,用 等点燃.绝对禁止用酒精灯______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 .
(3)灭灯:必须用 ,不可用嘴吹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
2/3
1/4
火柴
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添加酒精
灯帽盖灭
(4)注意:不要碰倒酒精灯,如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燃烧,应立刻用
;酒精灯不用时要 ,防止酒精挥发.
(5)酒精灯灯焰:如图所示,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 、 ,温度最高的是 ,因此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灯焰的 加热.
湿布扑盖
盖上灯帽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外焰
2.给物质加热
分类 给固体加热 给液体加热
图示(填 “正确” 或“错 误”) ( ) ( ) 
( ) ( )  ( ) 
操作 方法 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______ ,防止____________ ;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试剂部位集中加热 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试管与桌面约成 角;试管外壁应干燥,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加热时应先
,然后用酒精灯 焰固定加热;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以免破裂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错误
略向
下倾斜
冷凝水回流使
试管炸裂
45°
1/3
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小组讨论】观察课本P19“实验1-5”,填写实验现象表格.
【答案】溶液中有蓝色沉淀生成 蓝色沉淀变成黑色
3.下列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 )
C
4.某同学给液体加热时试管炸裂了,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 ( )
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 ②试管外壁有水 ③试管内液体超过了容积的三分之一 ④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 ⑤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试管 ⑥试管夹距管口小于三分之一
A.全部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⑥
C
易错易混 给物质加热时试管炸裂的原因:①没有预热;②试管外壁有水;③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④试管底部接触灯芯;⑤加热后立即用冷水冲洗.
学习任务3 连接仪器装置
1.阅读课本P20~21,完成下列空格:
操作名称 图示 操作方法
把玻璃管插入 带孔橡胶塞 先把玻璃管口 ,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连接玻璃管 和乳胶管 先把玻璃管口 ,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乳胶管
用水润湿
用水润湿
操作名称 图示 操作方法
在容器口 塞橡胶塞 应把 ,切不可把容器放在实验台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检查装置 气密性 升温法:把导管的一端浸在水里,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用手紧握(或用酒精灯微热)试管,若有气泡从导管口冒出,松开手后(或移开酒精灯后)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2.玻璃仪器的洗涤:①倒净废液;②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把水倒掉,重复几次;③若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用试管刷刷洗.
洗净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5.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C )
课堂检测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1.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这一基本实验操作常要使用酒精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酒精灯的内焰温度最高,所以用内焰给物质加热
B.使用前将酒精灯内的酒精装满
C.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最好盖两次
D.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水扑灭
C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B
3.(2024·佛山一模)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
4.用如图所示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出现的现象是 ;松开手一段时间后,导管口出现的现象是 .(均填“甲”“乙”或“丙”)


5.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有人的方向 .
(2)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
(3)将块状试剂投入竖直的试管中 .
(4)取细口瓶里的试剂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 .
液体沸腾喷出伤人
试管炸裂
打破试管底部
残留试剂腐蚀标签
温馨提示:学习至此,请完成课后作业P237~238(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单元复习
思维导图
易错集训
素养提升
思维导图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1~2 mL
试管底部






镊子
横放
药匙
横放
试管底部

量筒






2 3
1 4
外焰
灯帽
1/4~1/3
(45°)
1 3
预热
外焰






试管刷
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外焰
焰心
水雾
药匙
变浑浊
易错集训
易错集训
素养提升
思维导图
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区别
1.(2024·淮南)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再向热水中通氧气 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 氧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B 点燃某无色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 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 该无色气体为氢气
C 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碳酸钠是碱
D 往Na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没有明显现象 NaOH和盐酸不反应
C
混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2.(2024·中山期末)下列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描述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黄圃腊味制作 B.起湾金龙彩扎
C.岐江龙舟竞渡 D.小榄菊花刺绣
A
3.(2024·揭西月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酒精用作燃料 B.干冰用于人工增雨
C.铜用于制作导线 D.液氮用于冷冻麻醉
A
4.(省卷组合改编)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
①食物腐败 ②蜡烛燃烧 ③塑料降解 ④钢铁生锈 ⑤水力/风能发电 ⑥炸药爆炸开山修路
⑦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⑧杯弓蛇影 ⑨铁杵磨针 ⑩铁矿炼铁  干冰制冷 12葡萄酿酒
⑤⑧⑨
易错易混 (1)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关键是抓住性质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可从概念、性质确定(确定化学变化或感觉器官感知、仪器测知)、性质内容三个方面加以区分.(2)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 变化.(3)物质的性质在叙述中一般有“能”“易”“会”等关键字,而变化则不需要.
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5.改正下列错误的仪器名称.
(1)量桶: ;(2)椎形瓶: ;(3)铁夹台:
;(4)封液漏斗: ;
(5)干锅钳: ;(6)水糟: ;(7)长径漏斗: ;(8)钥匙: .
量筒
锥形瓶
铁架台
分液漏斗
坩埚钳
水槽
长颈漏斗
药匙
易错易混 写仪器名称容易出现错别字(括号中为正确写法).如长径(颈)漏斗、量桶(筒)、铁夹(架)台、椎(锥)形瓶、洒(酒)精灯、托盆(盘)天秤(平)、坩锅(埚)钳、水糟(槽).
6.(2024·深圳期中)下列仪器能够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B
实验室安全常识及注意事项
7.(广东中考改编)错误操作会带来实验误差和安全隐患.
请仔细观察图,找出其中存在的3处安全隐患:
(1) ;
(2) ;
(3) .
在实验室内追逐打闹
在实验室里吃喝食物(或“尝试剂的味道”)
用手直接拿着试管加热(合理即可)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8.〔酒精灯的使用、物质加热〕下列操作及解释正确的是 ( )
A.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上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液体太多,加热慢
C.对试管中的物质加热时,先预热再固定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D.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充分利用燃料
C
9.〔不能正确读取量筒、天平的示数〕(2024·重庆月考)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取用试剂一般都要节约,没有说明用量时,液体取_______.
(2)①取用7.2 mL蔗糖水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填序号).
A.5 mL量筒  B.10 mL量筒  C.20 mL量筒  D.胶头滴管  E.玻璃棒
1~2 mL
BD
②若按图甲操作,会造成量得的液体的实际体积 (填“偏大”或“偏小”).
偏小
(3)①小白同学若按图乙操作,天平平衡后,烧杯的实际质量是 g.
②若用托盘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食盐固体,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这时应该   (填序号)直至天平平衡.
A.将游码向左移动 B.在右盘加入少量食盐
C.在左盘加入少量食盐 D.将游码向右移动
27.4
C
素养提升
易错集训
素养提升
思维导图
1.〔数字化实验〕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两个实验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下列对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B
A.“实验一”中可观察到注射器内壁出现一层白膜
B.通过“实验一”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实验二”所得曲线c是代表密闭容器中氧气的浓度变化
D.“实验二”结束后可观察到反应容器内壁有少量水珠
2.〔跨学科〕植物不但进行光合作用,也同时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比较二者的不同,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选取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两盆,在花盆上各放入一杯澄清的石灰水,然后把其中一盆用无色透明的塑料袋罩住,放在阳光下;另一盆则用黑色塑料袋罩住,放在阴暗处(见图).
  傍晚,在塑料袋上都剪一小口,并插入燃着的木条试验,发现A中木条比B中更亮;而A中的澄清石灰水保持澄清,B中变浑浊.
请根据以上所述回答下列问题:
(1)A中木条燃烧更旺,说明A中 更多,从而说明在阳光照射下植物主要发生 作用.
(2)A中澄清石灰水保持澄清,而B中变浑浊,说明B中_____________
更多,从而说明在缺少光照条件下,植物主要发生 作用.
(3)很多人喜欢在天刚蒙蒙亮时到茂密的林中进行晨练,你认为是否合适?请你结合该实验谈谈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氧气(或O2)
光合
二氧化碳(或
CO2)
呼吸
不合适.植物经过一晚的呼吸作用,使得清晨的树林中CO2含量偏高,故不宜过早在茂密的林中进行晨练
3.〔创新综合实验〕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一次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 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一块石蜡,放入水中 石蜡浮在水面上,且石蜡块无明显变化 石蜡硬度 ,密度比水
, 溶于水
Ⅱ 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 伸入焰心的导气管引出白烟,且___________________ 焰心处有可燃性物质
Ⅳ 澄清石灰水 ,硫酸铜粉末_________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



白烟被点燃
蜡烛火焰的外焰的温度高于内焰及焰心处温度
变浑浊
变蓝
【继续实验】为探究实验Ⅲ引出的白烟的成分,小组同学将导管加长,用冷的湿毛巾裹在导管外壁,一段时间后打开,发现导管内有白色固体析出.得出结论:该白烟含有 .
【结论与反思】
(1)实验Ⅳ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 ,得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这一结论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
石蜡的固体颗粒
检验蜡烛燃烧是否有水生成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蜡烛燃烧为 变化.实验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一例说明: .
(3)实验Ⅳ是该小组同学对右图所示实验的改进,与右图所示实验相比,实验Ⅳ的优点是 .
化学
电灯通电发光放热(合理即可)
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共17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学习目标】 1.能够从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知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学习任务1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P11~12,填写下表.
分类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 才能表现出来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性质内容 颜色、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导热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和吸附性等 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1.(2024·惠州检测)下列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沸点低    B.密度比空气略大 
C.能支持燃烧   D.不易溶于水
C
易错易混 区分“变化”和“性质”:描述中有“能”“可以”“易”等字眼,表达的是物质性质.如“蔗糖溶于水”和“蔗糖易溶于水”,前者表达的是蔗糖发生了物理变化,后者表达的是蔗糖的物理性质;“酒精燃烧”和“酒精能燃烧”,前者表达的是化学变化,后者表达的是化学性质.
教师演示课本P12“实验1-2”,同学们观察并归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扇动
飘进
实验操作 现象和性质
①观察两瓶气体的颜色,闻其气味(如图1) 通常状况下,都是 色、 味的气体
②把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两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如图2) 氧气中:燃着的木条 ,说明氧气具有 性;
二氧化碳中:燃着的木条 ,说明二氧化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燃烧更旺
助燃
熄灭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小组讨论】结合以上两种气体性质的区别和你的生活经验,请找出区分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方法:
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两个集气瓶中,能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 ,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 .
②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氧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氧气
学习任务2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阅读课本P12,填写下表,归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小组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 物质的性质.
物质 性质 用途
二氧化碳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__________
乙醇(俗称酒精) 可燃性 ___________
铁 ___________ 用作铁锅
灭火
导热性
作燃料
决定
反映(或体现)
2.(2024·河源检测)智能手表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描述的相关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玻璃透光性好作表镜
B.钛合金耐腐蚀作表框
C.不锈钢硬度大作表扣
D.橡胶弹性良好作表带
B
课堂检测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1.(2024·江门质检)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紫红色  B.导热性 
C.延展性  D.腐蚀性
2.笔、墨、纸、砚并称文房四宝,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熔点高 B.可燃性
C.难溶于水 D.常温下呈固态
D
B
3.下列一种性质与其他三种性质不同的是 ( )
A.延展性 B.挥发性 C.腐蚀性 D.吸附性
C
4.(2024·宜春段考)高铁酸钾是具有紫色光泽的固体粉末,它是一种集氧化、吸附、凝聚、杀菌、灭藻为一体的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 ℃以下是稳定的,受热容易分解、变质.受热后会分解放出氧气.高铁酸钾极易溶于水而呈浅紫红色溶液,溶于水后静置会生成氧化铁沉淀.根据以上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高铁酸钾的物理性质是 (写一点,下同),高铁酸钾的化学性质是 ;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2)高铁酸钾的用途是 .
紫色光泽的固体粉末
受热容易分解、变质
受热后分解放出氧气(或溶于水后静置生成氧化铁沉淀)
作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
温馨提示:学习至此,请完成课后作业P235(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1课时 常用仪器及化学试剂的取用规则
【学习目标】 1.认识和使用化学实验中的常见仪器.2.了解实验室中试剂存放和取用的规则.3.能遵守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学习任务1 实验室常用仪器
1.阅读课本P183~184“附录Ⅰ 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完成下列表格:
仪器 图示 用途 注意事项
(1)试管 用作 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①加热后不能 ,防止炸裂;②能直接加热,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
________
少量
骤冷
1/3
仪器 图示 用途 注意事项
(2)烧杯 用作配制溶液和__________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可粗略量取液体) 加热时应放置在陶土网上,使烧杯受热均匀
(3)量筒 液体体积(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需要与胶头滴管一起使用) ①不能加热,也不能作反应容器;②选择原则:量程略大于或等于所量取液体体积
较大量试剂
量度
仪器 图示 用途 注意事项
(4)集气瓶 (含毛玻璃片) 用于 或储存少量气体,可以作反应容器 ①不能加热;②瓶口是磨砂口,无瓶塞;③玻璃片磨砂面向下
(5)胶头滴管、 滴瓶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 液体; 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试剂 ①胶头滴管使用后应 ,再去吸取其他试剂;②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用完
(填“用”或“不用”)清洗
收集
少量
立即洗净
不用
仪器 图示 用途 注意事项
(6)酒精灯 用于加热 ①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②酒精量不能少于灯壶容积的1/4,不能超过容积的 (酒精量太少会使灯壶中酒精蒸气过多,易引起爆燃;酒精量太多会使酒精受热膨胀,易使酒精溢出,发生事故)
(7)铁架台 用于 和____各种容器,一般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
2/3
固定
支持
仪器 图示 用途 注意事项
(8)漏斗 (普通)漏斗:过滤或添加液体试剂;长颈漏斗:反应中,方便加注液体试剂;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滴加液体试剂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①过滤时,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接受器内壁;②长颈漏斗使用时末端插入液面以下
(9)试管夹 (加热时)用于 试管 ①从试管底部往上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4~1/3处(试管中上部);②只能拿住长柄,大拇指不能按住短柄;③防止烧损和腐蚀
夹持
仪器 图示 用途 注意事项
(10)玻璃棒 用于 、 或转移液体 ①搅拌时不要碰撞容器内壁,以免破坏仪器;②注意随时洗涤擦净
(11)镊子 夹取试剂,取用块状(或大颗粒状)或条形固体 用过的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12)药匙 取用少量固体试剂(粉末状或小颗粒状) 用过的药匙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搅拌
过滤
【名师点睛】常见仪器总结: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需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计量仪器中,称量固体常用托盘天平,量液体常用量筒.
2.写出其他仪器的名称
蒸发皿
锥形瓶
圆底烧瓶
广口瓶
细口瓶
坩埚
坩埚钳
陶土网
燃烧匙
试管刷
试管架
水槽
3.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托盘天平只能粗略地称量,能精确到 g;②待称量物放在 盘,砝码放在 盘(左物右码);③砝码要用 夹取,先加质量
的砝码,再加质量 的砝码,最后用镊子调节游码;④为防止托盘受到污染或损坏,称量干燥的固体试剂时,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称量纸,然后把试剂放在称量纸上称量;易潮解的试剂,必须放在
里称量;⑤称量完毕后砝码应放回砝码盒,游码应归零.
0.1


镊子


玻璃器皿
1.(2024·鹰潭段考)下列仪器可加热且在加热时需要垫陶土网的是 ( )
A.集气瓶 B.蒸发皿 C.量筒 D.锥形瓶
D
2.(2024·乐山模拟)如图是初中化学实验室的部分常用仪器,其对应用途有误的一项是 ( )
B
学习任务2 认识常用的危险化学品标志
阅读课本P15,认识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完成下列填空:
上面是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加气站要贴 标志,运送烟花爆竹的车辆贴 标志,盛农药的瓶子贴 标志.
易燃气体
爆炸性物质
毒性物质
3.(2020·广东改编)酒精运输车辆应张贴的标志是 ( )
A
学习任务3 实验室中化学试剂的存放和取用规则
阅读课本P16“资料卡片”,了解化学试剂的取用规则,完成下列题目.
1.“三不”:不能用 接触试剂,不要把鼻孔 闻试剂的气味,不得 的味道.
2.“节约”:实验未指明用量时,应取用最少量(液体 mL,固体只需 即可).

凑到容器口
尝任何试剂
1~2
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实验剩余试剂应 .
4.“环保”:废液、废渣应该 .
5.“安全”: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试液,要立即 (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洗的时候要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建议在化学实验中佩戴护目镜.
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倒在废液缸内
用大量水冲洗
4.(2024·鄂尔多斯段考改编)走进实验室,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守则,以下行为合理的是 ( )
A.可用嘴尝化学实验室里食盐的味道
B.随意丢弃实验室剩余试剂
C.同桌在做实验的时候,我可以睡会儿
D.实验中尽可能佩戴护目镜
D
课堂检测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1.(2022·广东改编)学校采购了一批含75%酒精的免洗消毒喷雾.你建议在存放处张贴的警示标识是 ( )
D
2.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 )
C
3.遵守实验室规则是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小红进入实验室后看到了食盐,于是尝了一小口
B.小明做实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尽可能多地添加试剂
C.小林想知道某气体的气味,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D.小志想表演一个化学魔术,偷偷地去化学实验室把白磷拿出来
C
4.实验完毕,下图中仪器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 )
D
5.如图所示,把以下实验仪器的名称填在各小题的横线上:
(1)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 .
(2)少量液体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 .
(3)溶解物质或进行较多溶液反应时,需要用 .
胶头滴管
试管
烧杯
(4)固体试剂保存在 ,液体试剂保存在 .
(5)图J中所称食盐的质量为 g,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这时应该 ;若食盐与砝码的位置颠倒了,游码显示仍为J图,则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g.
广口瓶
细口瓶
12.4
向左盘加入食盐至天平平衡
7.6
温馨提示:学习至此,请完成课后作业P236(共17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学习目标】 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2.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方法.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学习任务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阅读课本P8~9“实验1-1”,并填写P10的“实验记录”表.
【实验小结】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分类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概念 生成 的变化 没有生成 的变化
主要表现 常表现为颜色的变化、放出 、生成 ,还伴随着能量变化( 、放热、发光等) 物质的 和 、大小、位置发生改变
举例 燃烧、发酵、食物腐烂、生锈等 酒精挥发、铁水铸成锅等
新物质
新物质
气体
沉淀
吸热
状态
形状
【小组讨论】用“一定”和“不一定”完成下列填空.
 (1)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 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2)爆炸 是化学变化,如气球爆炸;伴随有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现象的变化 是化学变化,如白炽灯泡通电发光、放热.
一定
不一定
不一定
【名师点睛】
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断依据:是否生成新物质.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原来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2.(1)常见的物理变化有:
①物体的形状的改变,例如:玻璃破碎、把木头做成课桌等;②物质的状态的变化,例如:蜡烛熔化、水结冰、汽油挥发等;③位置的改变,如冰糖、食盐的溶解,酒精的挥发;④能量的改变,如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等.
(2)常见的化学变化有:
①燃烧,例如:纸张燃烧、煤炭燃烧等;②金属生锈,例如:铁生锈、铜生锈等;③食品腐败,例如:肉变质等;④酿造,例如:酿酒、酿造酱油等;⑤其他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1.(2024·中山期中)截至2023年,中山总共有67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20项、市级41项.下列非遗中,其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
A.沙溪凉茶   B.石岐米酒
C.小榄刺绣  D.咀香园杏仁饼
C
2.以下各组中的变化,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蜡烛受热熔化和蜡烛燃烧  B.咬碎食物和消化食物
C.火柴折断和火柴点燃  D.铁生锈和铁水铸成锅
D
课堂检测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1.〔时事热点〕2024年春节前后出现了复杂的冰雪天气,3月18日蒙古高原又出现暴雪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我国向蒙古国提供了大量赈灾物资.下列受灾现象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冰雪灾害地区居民烧炭取暖
B.向结冰的公路上撒食盐加快冰的融化
C.果树树枝被冰雪压断,果农受灾严重
D.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很快结冰
A
2.(2022·广东)下列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光合作用 B.冰雪融化 C.海水蒸发 D.溪水流淌
3.判断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 )
A.燃烧时发光     B.燃烧时放热
C.酒精汽化成酒精蒸气  D.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A
D
4.〔传统文化〕《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法造纸工艺.下列步骤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
A.煮楻足火  B.斩竹槌洗 
C.日晒成干  D.覆帘压纸
A
5.(2025·海南期末)安全是顺利进行实验的保障,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以保护眼睛.下列实验图标表示进行化学实验时,需要佩戴护目镜的是 ( )
C
6.在生产、生活及自然界中常发生以下变化:
①水果榨汁 ②酒精挥发 ③粮食酿酒 ④冰雪融化 ⑤轮胎爆炸 ⑥铁钉生锈 ⑦灯泡通电后发光 ⑧米饭烧焦 ⑨火药爆炸 ⑩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以上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这些变化尽管各不相同,但共同点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
①②④⑤⑦
没有新物质生成
③⑥⑧⑨⑩
温馨提示:学习至此,请完成课后作业P23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