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桃源居中澳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zip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深圳市桃源居中澳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zip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月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的要求。
1. 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A.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B.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 下列远古人类遗址中发现了彩陶和黑陶的分别是( )
A.北京人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B.良渚文化遗址和半坡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和红山文化遗址 D.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
3. 据统计,殷墟卜辞中殷人祭祀祖先最为频繁,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拜,祈求祖先赐福后人。到了周代,祖先崇拜逐渐减少,对没有感彩、代表公正与秩序的天和上帝的祭祀则日益频繁,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周代政治的神权色彩浓厚 B. 周人理性主义思想的成长
C. 周人血缘亲情观念的淡化 D. 周代的社会秩序趋于公正
4.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领主强迫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材料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
A. 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 B. 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C. 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 D. 造成了分封制的最终瓦解
5. 中国古代某一学派认为周文王因施行仁义而王天下,数百年后的徐偃王奉行仁义却丧其国,并提出了“时移而法不移者乱”的观点。下列符合该学派思想主张的是( )
A. 克己复礼 B. 兼爱非攻 C. 君主集权 D. 隆礼重法
6.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从西周的“政自天子出”变为了“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这表明( )
A. 周王室统治广布四方 B. 争霸战争日益频繁
C. 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 D.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7.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建立皇帝制度
C. 统一度量衡 D.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8. 秦朝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并规定农民必须向政府通名备案立户,其土地的所有权才会被认可并给予保护。政府设立的土官每年都会对土地的“阡陌”进行更新,对私自侵占他人土地的人进行惩罚,同时按土地面积向所有者征税。这表明当时( )
A. 小农经济发展受阻 B. 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C. 重农抑商观念强化 D. 土地所有权变更较频繁
9. 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统一铸造货币 B. 颁布推恩令
C. 推行儒学教育 D. 建立刺史制度
10.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此外,武帝还以诸侯王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这些措施( )
A. 沿袭着秦朝制度 B. 加强了对王国的监察
C. 引发了七国叛乱 D. 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11. 汉武帝之后的宣帝朝先后共有六位丞相:蔡义、韦贤、魏相、丙吉、黄霸、于定国。蔡义,治《韩诗》出身,汉昭帝的老师;韦贤,号称邹鲁大儒;魏相,少学《易》,举贤良为官;丙吉、黄霸、于定国都是少学律令,后来也改学儒学经典。这表明( )
A. 官僚政治不断完善 B. 皇帝文化水平逐渐提高
C. 儒法学说走向融合 D. 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增强
12. 有学者认为:到西汉中后期,由于冶铁业实行官营,铸铁柔化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但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国。此论述旨在说明冶铁官营( )
A.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 促进了冶铁技术普及
C. 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D. 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
13.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
A.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 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 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 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14. 三国魏晋时期,将流民组织起来耕地,以保证军粮供给的土地制度称为( )
A.屯田制 B.代田法 C.占田制 D.均田制
15. 如图是某一时期朝代更迭的示意图。其中①②处应填写的正确朝代是( )
A. 前秦 隋 B. 西晋 北魏 C. 北魏 后赵 D. 西晋 隋
16.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据此可知( )
A. 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B. 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
C. 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D. 中央集权体制已破坏
17. 从唐朝士子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士子相信“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一变化说明( )
A. 唐代科举制度受到世家大族控制 B. 科举制的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 宋代的官员政治才能远超过唐代 D. 门第等级观念在宋朝已彻底消失
18. 唐代后期,占有田亩较多的富民上户成为税役和赋役征发的主体,农民不再隐瞒户口,家庭规模趋于扩大。这些现象的出现缘于( )
A. 均田制的实行 B. 租庸调制的推行 C. 募兵政策的实行 D. 两税法的实施
19. 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在西域设置了什么机构( )
A.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B.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北庭都元帅府 D.安北都护府、渤海都督府
20. 从两汉至隋唐,约有五千多卷佛经被译为汉文。中国古代学者往往以儒道学说和人们易于理解的概念来翻译和讲解佛经,如“道”“心”“理”“本无”。它们成为佛教与儒道等中国文化融汇的重要概念。这反映了( )
A. 佛教渐趋本土化 B.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 D. 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逐渐完善。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6分)。并简述秦朝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意义(8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郭睿君等《中国古代文书行政与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至唐宋时期中国文书行政发展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至唐宋时期文书行政发展的意义(10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任选2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23.简述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丝绸之路贸易的影响。
24.试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25.隋唐两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时期,试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历史答案
A
D
B
B
C
C
A
B
B
D
B
A
B
A
C
B
D
A
A
B
21.【答案】(1)措施:政治方面:①皇帝制度的设立。皇帝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皇权具有至高无上性。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从而保证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③地方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县以下设立乡、里、亭,构成严格的地方机构。(6分,任答一点2分)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分)
(2) 意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减少君主专制下的重大决策失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或完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8分,任答一点2分)
22.【答案】
(1)特点:①文书种类丰富(涵盖考绩、行移等);②载体从竹简转为纸张,印章技术改进;③形成“一文一事”制度并规范化;④文书行政流程(起草、审核、运行)成熟;⑤设专职文书吏员及管理机构;⑥文书与档案分工明确。
(2)意义:①规范行政流程,提升国家治理效率;②保障政务往来的准确性与规范性;③为后世文书行政提供制度借鉴;④推动档案管理体系独立发展;⑤适应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答出4点即可)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汉至唐宋时期中国。意义:据材料,文书行政流程(起草、审核、运行)的成熟有利于规范行政流程,提升国家治理效率;一文一事制有利于保障政务往来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综上,文书的规范处理和高效准确转递有利于中央政令传达和地方信息上报,适应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据材料,文书与档案间的分工逐渐明确有利于推动档案管理体系独立发展;从对后世影响的角度分析,可得出为后世文书行政提供制度借鉴。
23.【答案】陆上线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天新疆地区,再到西亚,最后到罗马。
海上航线: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
影响:促进沿线区域的贸易发展民族交融;稳定了社会秩序(或巩固了汉代大一统);促进了东方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4.【答案】背景: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北魏统一北方;社会矛盾激化;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主要内容:①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杜绝官吏贪赃枉法。②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这一举措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③迁都洛阳。为加强对中原的控制,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④学习汉族文化。迁都洛阳以后,魏孝文帝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鲜卑人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夹领小袖的胡服,仿南朝服装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等。历史意义:①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巩固了鲜卑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②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25.【答案】
(1)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
(2)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3)隋唐政府采取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4)隋唐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