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检练习1 2 3 4 5 6 7 8 9 10B C D A C A B C C D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B C B B A A B C D B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C A B C C D C C C D七年级历史科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二、非选择题(31小题12分,32小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31、(1)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因:人民众多,禽兽不足。(3分)(2)图一是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房屋;图二是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5分)(3)半坡居民:粟(2分)(4)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说明人类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提高,驾驭自然的技术水平提高了)(2分)32、(1)分封制(2分) (2)尚父(姜尚) 营丘(齐) 镐京(3分)(3)对象:宗亲和功臣 权力:获得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4分)(4)诸侯(1分)向周王进献供物,并服从周王调兵。(2分)(5)西周通过分封诸侯,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分,任答一点)33(1)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2分)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2分)(2)变化:从西周到东周,王室的直辖地、兵力越来越少,政治地位严重削弱,王室衰微。(4分,任答两点)政治局面:诸侯争霸。(2分)(3)评价:消极影响:春秋诸侯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积极影响:但客观上破坏了僵化和落后的西周体制,促使局部地区实现统一,促进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4分,消极和积极影响各答一点。)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质检练习七年级历史科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案填写在题号方框内)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出现最早的是( )A. 北京人 B. 元谋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2、《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中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榛子、胡、桃、榆等植物大量存在……另外,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 )A. 会使用火 B. 依靠采集生活 C. 会人工取火 D. 会制造石器工具3、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4、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这说明( )A.我国古人类遗址地域分布广泛 B.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C.考古学者的遗址研究内容一致 D.化石是研究古人类的重要证据5、从长相和智力水平来看,与现代人最接近的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黑猩猩6、“在长期的劳动中,人类逐渐学会如何说话、制作工具和使用火,从而进化成了‘人’。”这里的“进化”应发生在( )A.旧石器时代 B.河姆渡文化时期C.半坡文化时期 D.尧舜禹时代7、随着氏族聚落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 “竭泽而渔”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B. 开始走向定居生活C. 按血缘关系组成生活集体 D. 促进了家畜饲养业的产生8、在沧海桑田的宏伟历史变迁中。盐阜先民们在古老的盐阜平原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在今天东台溱东、阜宁板湖等地都曾发现过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和玉器等。盐阜先民的新石器时代约相当于( )A.元谋人时期 B.北京人时期 C.河姆渡时期 D.尧舜禹时期9、列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①打制石器 ②钻孔石斧 ③鱼纹彩陶盆 ④稻谷遗存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禽家畜 B. 开始从穴居走向定居生活C.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D. 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屋11、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这表明当时( )A.早期农业产生 B.出现贫富差距C.墓葬文化盛行 D.早期国家出现12、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以彩陶最有特色,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900-44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元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A.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产 B.当时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水平提高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仰韶文化时期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13、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说明当时良渚( )A.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 B.统治者组织调动能力强C.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 D.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14、根据考古发现,陶寺古城遗址的建筑中既有大型宫殿,又有简易的半地穴式房屋,高等贵族,下层贵族和一般平民的居住区各自分开。这表明,陶寺文化时期( )A.建筑设计注重地理环境 B.尊卑等级初见端倪C.城市规划水平已有进步 D.具备早期国家形态15、四川绵阳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传说螺祖是黄帝的元妃。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A.四川地区已经出现手工业 B.当时已经建立了国家C.黄帝主要活动于四川地区 D.禅让制度已经被破坏16、中华儿女自称是“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华民族主体是由炎黄部落发展而来的 B.全体中国人都是炎帝和黄帝繁衍的后代C.炎黄部落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文明唯一的发源地 D.炎黄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农耕文明17、《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远古传说中的五个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禅让制的实行,远古居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编制乐舞等多方面的情况。对上述记载的看法,正确的是( )A.多数属于神话传说,基本无历史价值 B.属于文献史料,有待实物印证C.《史记》是第一手史料,有参考价值 D.《史记》以信史著称,是完全可信的18、“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如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国家的产生等。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A.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B.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C.牛河梁遗址中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 D.河南仰韶遗址出土几何图案的陶器19、“承父志治洪水创造佳绩,用疏导开河渠大功告成。”这副对联是对谁的功绩的概括?( )A. 黄帝 B. 尧 C. 舜 D. 禹20、《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21、关于夏朝建立后的王位传承,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帝禹以天下授益,益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据此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启用武力夺取王位 B.益将王位让于启C.启最终继承了王位 D.禹直接传位于启22、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23、史书上记载,商汤伐夏桀时,各地人民欢迎商君“若大旱之望云霓”。这说明( )A.商军联合了周边各部落起兵 B.商军伐夏是正义之举,深得人心C.商朝的制度比夏朝民主 D.夏朝的奴隶制远比商朝残酷24、常言道:故土难离,曾经将商朝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 )A.商汤 B.商纣 C.盘庚 D.周武王25、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前人所走过的路,可以为后来人提供借鉴。学习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历史,你从中学到的是( )①施仁政,方能得民心 ②为君、为臣应做到“有功于民”③治国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④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是不义战争,是历史的倒退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6、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9鼎,诸侯殉葬用7鼎。考古发掘表明,春秋时期的诸侯墓葬中出现了用9鼎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 )A.人们更加迷信 B.青铜铸造业发展 C.贵族生活更加腐败 D.周王室地位衰落27、春秋初期,列国对吴国以“蛮夷”视之;直到春秋晚期,晋国开始拉拢吴国抗楚,吴国才真正进入中原人的视野,列国也逐渐承认其诸夏的身份。这表明,春秋争霸战争( )A.导致了政局动荡 B.造就了文化繁荣 C.推动了民族认同 D.削弱了周王威信28、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反映了( )A.农业生产进步巨大 B.手工业生产工艺成熟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各国军民能和平相处29、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的是( )A.秦穆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D.晋文公30、“鼎”是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具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九鼎先后迁徙于阳城、亳京、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由此可见,“鼎”是 ( )A.祭祀用的礼器 B.饮食用的食器 C.娱乐用的乐器 D.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二、非选择题(31小题12分,32小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义》材料二 如图所示材料三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请回答:(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根据材料二,图一、图二分别属于哪一个原始居民的什么房屋建筑 导致房屋建筑样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5分)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 “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2分)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人类从“穴居而野处”到“居于宫室,以待风雨”有什么重大意义?(2分)32、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史记》材料二:见下图请回答:两则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2分)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在功臣谋士中,谁的功劳最大?他被封于何处?西周的都城设在哪里?(3分)(3)材料二中的主要枝干分封的对象都有哪些人?他们从主干天子那里获得什么权力 (4分)(4)封国的统治者叫什么?他们对周天子有哪些义务?(3分)(5)简要评价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图2春秋时期青铜牺尊材料二 下图是周王室势力变化表朝代 直辖地 兵力 地位西周 强盛时,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约千里的土地 强盛时,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东周 平王东迁后,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还有约600里,往后土地越来越少 平王东迁后,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 周天子在政治上、经济上依附强大的诸侯材料三 春秋以来,诸侯不尊周天子,互相征伐,争做霸主,齐桓公第一个称霸。仅《春秋》记载的240多年里,列国间发生的战争就有483次。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故而孟子说:“春秋无义战。”(1)从材料一的文物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4分)根据材料二,指出周王室势力所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春秋时期哪一政治局面的出现?(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材料三出现的历史现象进行评价。(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一阶答案.docx 七上第一次质检练习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