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一课重点知识1.哲学的来源: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真正的哲学(P4):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学科,哲学只是研究世界一般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唯物唯心基本形态)5.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6.“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基本特征 阐释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①在科学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科学性: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②革命性:无产阶级的科学、改变世界的科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核心考点三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真题演练1.(2024·湖南·高考真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马克思的功绩在于,“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以及差别重新提到人们面前,同时在《资本论》中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资本论》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②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③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没有本质区别④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真题演练2.(2023·海南·高考真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具体方案②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③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真题演练3.(2023·浙江·高考真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它( )①做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②构建了涵盖所有领域的理论体系③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 ④完成了对当代中国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真题演练4.(2022·辽宁·高考真题)李大钊曾说,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但必须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这些论述强调( )①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方向 ②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人民的理论③党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真题演练5.(2021·广东·高考真题)不少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既是科学伟人,又是科学哲人。牛顿从经验主义出发建立起古典力学,爱因斯坦从唯物论出发建立了广义相对论,海森堡受柏拉图哲学的启发,决心寻找反映自然秩序的数学核心,建立了矩阵力学。能解释上述科学史实的是( )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②哲学的争论引领具体科学的进步③哲学是一种能生产知识的知识 ④重大科学研究前沿需要哲学智慧的启迪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真题演练6.(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认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是和谐共生的整体,其中的一切都与自己有直接的关系,他人与万物都是自己的同胞手足。基于对世界的这种理解,他主张人应该尊敬高年长者,抚育孤幼弱小,对宇宙大家庭及其成员尽自己的义务。张载的观点( )①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②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③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体现了世界观影响做人做事的方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1.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③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运动的概念、地位(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强调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②(强调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1.规律含义2.规律的特点方法论: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违背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①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②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促进;错误——阻碍)(意识的能动作用)①尊重客观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③两结合④两反对存在 方式(“唯物论”的总方法论要求)两者结合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重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不是像照镜子一样,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eg.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注意:意识的指导作用(反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规律重点规律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是不可违背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注意:规律可以被发现、尊重、认识、利用、把握;不能发明、消灭、创造、改变、超越、蔑视规律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2023·湖北)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下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①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②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④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详解】设问强调苏轼治水的理念给我们的启示,“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说法正确,但不是给我们的启示,①不符合题意。苏轼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深刻揭示了水患的根源在人过度挤压了水的生态空间,主张通过减省堤防让地与水来根治水患,以恢复、保护为原则,激发河流生命活力。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④正确。自然界是客观的,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自然条件制约”说法错误,③排除。D2.(2021·湖北)湖北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在此迎来送往,触景生情,留下了大量广为流传的送别诗篇,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等。这表明( )①意识的内容可还原社会生活 ②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情感需求③意识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产物 ④意识的形式可以由人们主动创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详解】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因此,意识的内容并不能还原社会生活,①错误。人的情感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需求。因此,意识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人的情感需求,②错误。湖北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是通过社会历史体现出来,说明了意识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产物,③正确。人们通过对湖北武汉的历史的认识,触景生情,留下了大量广为流传的送别诗篇,说明了意识的形式可以由人们主动创造,④正确。D4.(2023·山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提起看过的一个关于“培养一批‘一县一业’ 重点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皱了眉头,这个事情不好下指标,一个县是不是光靠一个产业去发展,要去深入调研,不能大笔挥,拨一笔钱,这个地方就专门发展养鸡、发展蘑菇,那个地方专门搞纺织,那样的话肯定要砸锅。”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决策的根本立足点②只有反映社会存在的产业决策,才对产业发展起积极作用③正确的产业决策是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④调研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详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做到实事求是,习近平强调要去深入调研,蕴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决策的根本立足点,①符合题意。反映社会存在的产业决策未必是正确的决策,只有正确的决策才对产业发展起积极作用,②排除。不能把产业决策作为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这样会陷入唯心主义,③排除。通过调研获得感性认识,然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调研是形成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④符合题意。5.(2022·重庆)北京冬奥会使用了我国科技团队研制的凝胶冰雪,它采用一种亲水的高聚物网络,使冰晶在融化后被牢牢锁在网格中,从而在常温下“永不融化”。凝胶冰雪百分之九十以上成分是水,具有与自然冰雪几乎相同的视感和触感。“永不融化的冰雪”( )A.突破了自然规律的限制,是科学家的新发明B.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科技奥运”的充分体现C.使冰雪运动不再受季节限制,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介于水的固、液态之间,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阶段C【详解】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突破,A错误。“永不融化的冰雪”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不是人类意识的产物,B错误。我国科研团队采用亲水的高聚物网络,使冰品在融化后锁在网格中,在常温下“水不融化”,这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使冰雪运动不再受季节限制,C正确。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即飞跃,“永不融化的冰雪”并没有改变“水”的根本性质,不属于质的飞跃,D错误。联系易混(1)联系是普遍的,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又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2)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不能认为人类能够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3)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主观联系(4)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属性和规律,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5)联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多变的联系,也有稳定的联系。不能认为稳定的联系不存在。人为事物的联系判断依据:事物的联系是否与实践有关系。【对点训练】(2017·浙江卷)全球升温将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由科学问题变成综合环境、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战略问题。这表明①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必然的②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③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④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气候问题现在变成环境、经济、外交等问题→联系的普遍性。→②;社会的构成要素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联系有偶然的,也有必然的;③的发展观与材料没有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材料中气候变暖并不是发展。D【对点训练】(2022·辽宁卷)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合浦汉墓群印证了史籍关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其中出土大量来自东南亚、南亚及地中海等区域的玻璃器。广西合浦作为航线东端起点,虽地处相对落后的边陲,其玻璃器制作水平却高于中原。可见( )①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存在着跨区域的文化与技术交流②合浦所处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其与外界联系的不利条件③海上丝绸之路是人们出于需要基于实际建立的人为联系④合浦玻璃器制作水平提高表明海上丝绸之路目标的实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解析】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东端起点的合浦汉墓群出土大量来自东南亚、南亚及地中海等区域的玻璃器,这说明海上丝之路沿线存在着跨区域的文化与技术交流,①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合浦地处相对落后的边陲,但它能成为航线东端起点,这说明材料并不是在说明合浦所处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其与外界联系的不利条件,②排除;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海上丝绸之路是人们出于需要基于实际建立的人为联系,③正确切题;合浦玻璃器制作水平提高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目标的实现,但并不是海上丝绸之路目标已经实现,④排除。故本题选A。【对点训练】(2020·全国卷)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是城市转型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城市巧妙利用闲置的厂房和设备,精心打造文创产业园、时尚设计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厂房变成博物馆,仓库改成音乐厅,厂区转为影视基地……工业遗产的“华丽转身”表明(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意识无关②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是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事物的前提③事物发展的关键在于把事物的内部联系转变为外部联系④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调整事物之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许多城市巧妙利用闲置的厂房和设备,精心打造文创产业园、时尚设计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根据原有联系建立新联系→③),实现工业遗产的“华丽转身”→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事物→也说明了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调整事物之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④符合题意;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的意识无关;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呈现着“人化”的特点,因此,不能说所有的联系都与人的意识无关,①排除;发展最终都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因此,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关键,③错误。C【对点训练】(2021·浙江卷)目前,浙江省正有序推进“整体智治”,即运用数字化思维和技术,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党政机关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流程,整体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这一举措是( )①系统观念在党政机关治理中的创造性运用②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步骤③对以往治理模式和治理方法的辩证否定④对系统优化方法的合理超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材料强调浙江省正有序推进“整体智治”,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关键词:系统性重塑)党政机关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流程→这一举措显然是系统观念在党政机关治理中的创造性运用→①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治理模式是对以往治理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以往治理模式和治理方法的辩证否定→③符合题意。“整体智治”有利于推动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但“决定性步骤”夸大了这一举措的作用,②错误;材料运用了系统优化的方法,并不是对其方法的超越,④排除。A【对点训练】(2021·浙江卷)浙江省N市在某老街区改造中,既最大程度地保持原貌,又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力度,在此基础上使文化商业旅游融为一体。老街区由此成了市民和游客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这一过程( )①摆脱了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建立了新的具体联系③实现了内部结构的优化 ④打破了系统的有序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浙江省N市在某老街区改造中,既最大程度地保持原貌,又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力度(→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在此基础上使文化商业旅游融为一体,受到市民和游客的青睐→这表明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了新的具体联系,实现了内部结构的优化→②③符合题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摆脱了客观条件的限制的说法错误,故①排除;应该是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而不是打破了系统的有序性,故④错误。C【对点训练】(2019·全国卷)在科技创新中,时常存在“管理孤岛”“资源孤岛”“信息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信息、人才等流动不畅,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低下。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就要①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发挥其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②克服封闭观念,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④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抓住设问要求: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要怎么做?读材料:在科技创新中,时常存在“管理孤岛”“资源孤岛”“信息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信息、人才等流动不畅,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低下。→子系统之间资源对接效率太低、不顺畅→用系统优化的思维推进系统优化、树立全局观念,使子系统之间相互衔接高效协作起来→③④符合题意;①选项观点表述错误且与题干不符,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应该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关键部分,且本题题干强调整体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排除。②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题中强调诸多孤岛,是强调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缺乏密切联系,而不是强调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排除。D全面整合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观 具体内容普遍性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实质 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状态(形式) 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途径 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方向 前进的、上升的总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规律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根本 途径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归纳总结3.(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某市滨江5.5公里的江岸线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曾经工厂林立,机器轰鸣。随着城市功能的调整,传统工业被逐步淘汰,昔日的工业辉煌变成了斑斑遗迹。如今,经过对工业遗存的创新改造,原先的工业带转变为生活带、生态带和景观带。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①在事物发展中,肯定比否定更重要②否定不是徒然的,而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③事物经过“扬弃”,才能推陈出新、吐故纳新④发展本质上是后来事物对以前事物的辩证否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