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叠被子 》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劳动教育》第一章项目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劳动《叠被子 》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劳动教育》第一章项目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叠被子 》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叠被子的基本步骤(铺平、对折)。初步掌握“铺平”和“对折”的动作要领。
能在老师或同伴的帮助下,尝试将一条小毯子或小被子叠成方块状(不要求非常整齐)。
2. 通过观看示范、儿歌辅助、动手实践,学习叠被子的基本方法。体验动手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3. 通过本节课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愿意尝试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感受劳动带来的整洁和美观,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铺平”和“对折”的基本动作。
难点: 将被子(毯子)铺平(特别是消除褶皱)。 找到中点进行准确对折。
保持被子叠好后的形状(对于一年级孩子,整齐度要求不高,能基本成型即可)。
三、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一条适合儿童大小的、轻便的练习用小毯子或小被子(尺寸建议:约1米x1.5米或更小)。
教学用大毯子或被子(用于示范)。
简单易懂的“叠被子步骤图”(大幅、卡通形象)。
自编或改编的“叠被子儿歌”(节奏简单、动作提示清晰)。
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
小奖品(贴纸、小印章等)。
教学PPT或实物投影(可选)。
2. 学生准备:
每人一条从家里带来的、轻便的小毯子或小毛巾被(提前通知家长准备,强调轻便、易操作)。
穿着舒适、方便活动的衣服。
干净、宽敞的活动区域(地面或大桌面)。
四、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5分钟)
1. 故事/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早上起床后,你的小床是什么样子的呀?(引导说:被子可能没叠好,乱乱的)”
“老师认识一个小朋友叫‘豆豆’,他的小床可整洁了!因为他学会了一个神奇的本领——叠被子!(出示叠得整齐的小被子图片或实物)你们看,叠好的小被子像不像一块方方正正的‘小豆腐块’?多整齐、多漂亮呀!”
“你们想不想也把自己的小被子变成这样漂亮的‘小豆腐块’,让爸爸妈妈夸夸你们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叠被子’这个神奇的本领吧!”
2. 明确目标:“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学叠小被子,争当小巧手!
(二) 观察示范,学习要领 (10分钟)
1. 教师示范(关键步骤清晰、缓慢):
将大毯子铺在干净的地面或大桌子上。
第一步:铺平
“小被子,睡醒啦,伸伸胳膊伸伸腿!(双手抓住被子的两个角,轻轻抖一抖)”
“把它平平整整铺开来!(仔细将被子的四个角拉平,用手掌或手臂把中间的皱纹‘赶走’,像摊煎饼一样抹平)强调:一定要铺得平平的,不能皱巴巴哦!”
第二步:找中点,对折(第一次)
“找到小被子的长边(指出来),左边右边手拉手!(双手分别抓住长边的两个角)”
“中间点,碰碰头!(将两个角向中间靠拢,找到中心点,然后让两个角对齐)”
“轻轻盖上去!(将对齐的两个角合在一起,变成一半大小)”
“拍拍平!(再次用手掌抹平新叠好的这一层)”
第三步:再对折(第二次)**
“现在它变窄了,再找新边头!(现在要折的是第一次对折后形成的短边)”
“左边右边再拉手!(双手分别抓住短边的两个角)”
“中间点,又碰头!(再次找中心点,两角对齐)”
“轻轻盖好变成‘小豆腐块’!(合拢两角)”
“拍拍平,四角要方正!(整理四个角,尽量方正)”
2. 出示步骤图:边示范边指着大幅步骤图,加深印象。
3. 儿歌辅助: 教师边做边念自编的叠被子儿歌(如上面示范中引号内的内容),让学生跟着节奏和语言提示记忆动作。
4. 关键点提问:
“第一步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铺平!)
“对折的时候,怎样才能两边一样大?”(找到中间点,两个角要对齐!)
“每次叠好一层要做什么?”(拍拍平!)
(三) 儿歌引导,动手实践 (15分钟)
1. 分组准备: 学生分组到指定区域(地面或大桌子旁),拿出自己的小毯子铺好。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
2. 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再次带领学生念儿歌,并放慢速度做分解动作,学生跟随模仿。
重点指导:
铺平:帮助力量小的孩子拉平被角,示范“赶走”皱纹的方法(用手掌从中间向两边推)。
找中点:对于找不到中点的孩子,可以帮他们捏住中点位置做标记,或者让他们把长边对折后看看两边是否一样长,再调整。
对齐角:强调“角对角”对齐,像好朋友手拉手。
拍平:提醒学生每叠好一层都要轻轻拍打,消除褶皱。鼓励为主:“哇,你铺得真平!”“这两个角对齐得真好!”“拍拍平,真棒!再试试看!” “没关系,第一次有点难,再来一次,老师相信你能行!”
降低要求:不强求一次叠得非常完美,重点是体验过程和掌握基本动作。能叠成两层(第一次对折)也是成功。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尝试。
3. 同伴互助:鼓励叠得稍好的孩子帮助旁边的小朋友,或者同桌互相检查“角对齐了吗?”、“铺平了吗?”。
(四) 展示交流,体验成功 (5分钟)
1.“小豆腐块”展览会:
邀请几位愿意展示的学生(包括叠得较好的和有进步的)到前面展示他们的“作品”。
“大家看看,XX小朋友叠的小被子多整齐啊!像个方方正正的( )?”(引导说:小豆腐块/小书本/小方块…)
“YY小朋友第一次叠就能叠成这样,真了不起!拍拍手鼓励一下!”
2. 教师点评:
大力表扬所有尝试和努力的学生:“今天每个小朋友都像小魔法师一样,把自己的小被子变整齐了!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重点表扬在“铺平”和“对齐角”方面做得好的地方。
强调劳动的意义:“看,我们自己动手叠好被子,小床变得多整洁多舒服呀!我们真是爱劳动、爱整洁的好孩子!”
(五) 总结延伸,养成习惯 (5分钟)
1. 回顾儿歌:师生一起再念一遍叠被子儿歌,巩固记忆。
2. 联系生活:“小朋友们,叠被子这个本领学会了,回家后要做什么呀?”(引导:每天早上起床后自己叠被子!)
“对啦!从明天早上开始,我们就可以自己做这个小任务了。刚开始可能叠得不够好,没关系,多练习几次,一定会越来越棒!爸爸妈妈看到你学会了自己叠被子,一定会特别高兴的!”
3. 习惯养成倡议:“让我们都来做‘整洁小标兵’,不仅叠好被子,还要收拾好自己的玩具、书本,让我们的家和教室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好吗?”
4. 奖励机制: 给所有参与实践的学生发放小贴纸或盖个小印章作为鼓励(如:“劳动小能手”、“整洁小标兵”印章)。
5. 家庭作业(可选):
回家练习叠自己的小被子(或小毯子)。
请爸爸妈妈拍一张自己叠好被子的照片(不强求完美),第二天可以带到学校分享(注意隐私保护,可不拍床铺全景)。
五、 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听讲、观察示范时的专注度;在动手操作中“铺平”、“找中点”、“对齐角”等关键动作的掌握情况;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同伴合作互助的表现。
成果性评价: 学生最终叠出的被子(毯子)是否能基本成型(长方形或方形),是否体现了铺平和对折的努力(不苛求完美整齐)。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是否表现出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是否体验到成功感和自豪感;是否初步树立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六、 注意事项
1.安全第一:确保活动场地(地面或桌面)干净、无障碍物、不湿滑。提醒学生动作轻缓,避免绊倒或碰撞。如果是站在地上叠,要防止被子拖地绊脚。
2.材料适宜: 学生自带的练习用毯子/被子必须轻便、小巧。太重、太大的被子不适合一年级孩子操作,容易产生挫败感,也可能有安全隐患。教师需提前检查确认。
3.降低难度: 目标设定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重点是体验过程和学习基本方法,对整齐度要求要非常宽松。允许学生从叠小毛巾开始练习。
4.趣味性贯穿: 多用儿歌、故事、游戏化的语言(如“赶走皱纹”、“找朋友”、“变豆腐块”)、鼓励的话语来调动积极性。
5.个体差异:关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耐心指导和帮助,及时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
6.时间管理: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各环节时间把控要紧凑,动手实践时间相对充足。
7. 家校沟通:提前通知家长准备合适的小毯子,并说明课程目标(体验、学习基本动作),降低家长对“叠得完美”的期望,鼓励家长在家给予孩子练习的机会和耐心指导。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