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试卷
语文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问一(主持人):当前世界面临“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的重大课题,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12年。如何理解其时代价值
答(嘉宾):人类社会比任何时候都需团结共存。该理念回答了“建设什么世界、如何建设”的根本问题。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演讲。习近平主席强调:“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精神深度契合,其序言写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对彼此习俗和生活缺乏了解始终为世界各民族间猜疑与互不信任之普遍原因,而此种猜疑与互不信任又往往使彼此间之分歧最终爆发为战争。”反对因文化隔阂引发战争。
问二:从国际关系演变看,该理念如何继承发展历史原则
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超越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仅限于调整欧洲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区域法”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与全球事务提供了基本准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扬了联合国宪章精神,并对当前国际体系中的主权、人权、民主、自由等原则进行了合理化改造与时代化创新,融入了不同于西方思想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因而兼具传承过往的延续性与面向未来的先进性。
问三:中国为践行理念提出三大全球倡议。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答:三大倡议是理念的维度展开;全球发展倡议整合合作,全球安全倡议塑造安全心态,全球文明倡议奠定文明基础,三者辩证统一。
问四:三大倡议如何具体推动理念实践
答:全球发展倡议呼应联合国2030议程,中国脱贫成就证明发展中国家可复制此路;全球安全倡议则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全球文明倡议倡导文明平等对话。发展、安全和文明,涵盖了当今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方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联系,三大倡议指明构建共同体的具体方向,回答“从哪着手”等普遍性问题。
问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实践平台有何意义
答: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了比较,称二者源于同一个愿景——全球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路精神”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愿景一致,被联合国认可为深化“互联互通”的关键路径。
问六:请举例说明其现实价值。
答:比雷埃夫斯港、佩列沙茨大桥、中欧班列等项目证明理念并非空谈。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如命运共同体地图上的新道路,打破西方主导模式,激活“落差动能”,促进全球平衡发展。
问七:……
答:
问八 64130:uId:64130 :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辩证联系
答:少数国家的当政者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因此,只有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层面真正落实到国际社会的日常运行之中。新型国际关系是共同体的前提路径,抵制旧殖民思维与冷战零和博弈,强化实践法理基础。
问九:为何当前亟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答:美国在霸权与孤立间摇摆带来动荡。区域冲突可能全球蔓延,需各国相互尊重、公平合作。局部不稳定与二战后的治理缺陷相关,新型关系保障和平协同发展。
问十:如何看待文明交流互鉴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答: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始终行天下大道、谋世界大同,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024年6月,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决定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旨在充分发挥文明对话对于消除歧视偏见、增进理解信任的作用,文明对话是发展的主驱动力。如丝绸之路证明:文化因包容而强大,这正是共同体的核心内涵。
问十一:当前文明对话面临何种挑战
答:“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中国强调“和而不同”才是文明发展规律,交流互鉴是和平基石。文明之间的对话,可以微观表现在当人们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的时候,意识到如何更好地去表达自己,同时尽可能去理解对方。这其实是人文的精髓。我们应更加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在差异的前提下建立起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取得共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跨文化对话的重要性愈益显现,文明对话不是国际关系的副产品,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促进创造,更新理念和共享知识的不竭动力。在这种共识基础上的和平,是一种真正的和平。这也正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之一。文明对话需在尊重差异中建立共识,此为真正和平的价值基础。
问十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共同体提供何种支撑
答:共同价值是理念大厦的根基,超越意识形态差异。与西方强推“普世价值”加剧分裂对比鲜明。
问十三:如何理解共同价值的形成
答:近代共性价值观传播,现代人类价值共识渐成。中国强调共同价值是对“不担责”指责的有力回应。和平、发展等价值相辅相成,经历史检验,是治理的伦理基础。
问十四: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五个世界”总目标,“五个世界”指什么
答:2017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历史性演讲,全面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建设“五个世界,即: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贏,建设一个 ① 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 ② 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 ③ 的世界。”
问十五:“五个世界”如何与三大倡议呼应
答:五者内在关联,需对话合作实现,摒弃零和博弈。合作共赢对互联互通的世界至关重要。三大倡议与“五个世界”一脉相承,是对理念的具体阐述。
问十六:如何理解“五个世界”的历史意义
答:它是对“五位一体”框架的升华,锚定人类未来目标,为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生态提供遵循。
——摘编自《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访谈录)》
来源:人民日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标志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消除猜疑、维护和平的目标首次在全球层面达成共识。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西方主导的现有国际格局的根本否定,旨在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由中国制定的规则。
C.三大全球倡议分别着眼于发展、安全、文明,它们共同构成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路径和唯一方法。
D.文本表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键实践平台,其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该理念的特色。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引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序言,意在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国际组织的理念支撑。
B.文本提到比雷埃夫斯港和佩列沙茨大桥的例子,主要是为了举例论证关于“一带一路”项目带来实质性进展的观点。
C.文本在分析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文本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作“地图”,将“一带一路”比作“新道路",形象地说明了理念与实践的关系,属于典型的举例论证。
3 1205067:fId:1205067 .根据上下文,请在原文问题十四嘉宾回答的空缺位置填入合适的三个关键词,使上下文连贯,每处不超过5个字。(3分)
4.根据上下文逻辑,主持人“问七”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 写出该问题并说明理由。(4分)
5.在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交流互动的态度与方法两方面,本文与鲁迅《拿来主义》存在差异,请比较其差异并分析其成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琴和箫
孙 犁
①我同她们的父亲虽然是同乡,但是在抗战刚开始,家乡正在混乱的时候才搅熟了。在那些时候,女人总是把一个孩子交到我的怀里,从床头上拉出一支黑色的竹箫来吹。我的朋友望着他那双膝间的胡琴筒,女人却凝视着丈夫的脸,但我详细观察了,总觉得在她的心里和那个男人的心里,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在交流。
②不久,他就参加了那风起云涌一样的游击队。她就同丈夫一同到军队里去了。把孩子送到河间的年老的父亲那里去。
③敌人进攻我们的县城,我的朋友同他的部队在离县城十五里地的沙滩迎击,受伤殒命。那时正是春天。孩子们的母亲赶回来,把他埋葬了。她和我商议,把大菱交给我看管,她带着二菱去。临走,她把那个布满灰尘的南胡给我们留下,她和二菱带走了箫。
④一天夜晚,或者是什么中秋节日,我给大菱讲了一个故事。
⑤“珂叔叔,你把爹的南胡放到哪里了 ”孩子找到了南胡。我帮她定好弦,安放在她那小膝盖上,孩子就望着那胡琴筒开始演奏了,但那声音简直是泣不成声,我支持不住自己,转过身去,探身窗外,月色多么皎洁,天空多么清冷啊!
⑥冬天,孩子们的母亲带了二菱来看我们。她已经能够镇静,只是当从包裹里拿出一双白色的小鞋给大菱换上的时候,她才哭了。
⑦这一次,她又把二菱强留给我,说是要到延安去了。不久,我只得把她们又送到河间去,因为我要到别处去工作。
⑧今年五月,敌人调集了四五万兵力,说要用“拉网战术”消灭我们。我就想:敌人像一个愚呆恶毒的蜘蛛,妄想用脆弱的残网,绞杀有幸福生活的人民和有战斗历史的子弟兵吗 我看见敌人那些炮楼在夜色里摇摇欲坠,因为它们没有根底。
⑨已经是秋初,稻子比往年分外好,漫天漫野的沉重低垂的稻穗。在田埂上走过,稻穗扫着我的腿,我就像每逢跳到那些交通沟里一样,觉到振奋了。
⑩一个夜晚,我和一个专摆渡游击战士的船夫约好,到淀北边一个偏僻的小庄子上去,我顺着羊肠小道摸到了泊船的处所,我倒坐在艇的前面,船夫站在后尾上撑起篙来。
现在坐在船上了,眼前是一片茫茫的水,船划过荷茎菱叶,嚓嚓地响,潮气浸到眼皮上来,却更有些清醒了。我开始想到这也是和大菱、二菱旧游之地,我们就要在这里和敌人决战了。
当船将要靠近北岸的时候,船夫告诉我,“就在这个地方,”他用篙触一触一个久已作废的渔人撒网站立的棚台架,“两个女孩子死得好惨。”
他说着,身子很像就站不稳,船也摇摆起来,他继续说:“同志,我也是五十岁的人了,也伤过几个儿女,可是没比这一次伤了我的老心。她们,就坐着我的船啊。刚上船来,你没见过那股欢喜劲儿,她们大的也不过十三四岁,那小的也就有十岁,还有像你这样一个同志带领她们。一上船那大孩子就说:可不怕了,在这里我们就不怕他们。你知道,那些孩子也是和我们一样,在敌人的炮火里爬过来跳过去啊。那孩子说了就趴在船帮上洗了一个脸,把一个多月小脸上带着的烟火气、汗土,全洗了个干净。那带她们的大同志还说不要洗脸,战斗没完啊。那孩子不管,把头发也洗了洗。我没见过那样俊气的孩子,我看见了这样可爱的孩子,我就忘去了我那死去的孩子了。我也高兴,就说洗吧,咱们不怕他们。可是就在这个地方,没提防岸上那片苇地里一小队鬼子跑出来,就用机枪向我们扫射,那大同志把那个小女孩子拉到自己怀里,卧倒下去,他是第一个死的。当我赶紧拨转船想跑,那大女孩子就直栽到水里去了,临死我还看见她那新洗过的俊气的脸。就是我这老没死的倒钻到水里逃了命。”
我听下去,无数我认识的孩子们的脸就一一出现在眼前,我检阅着她们,我也一一检阅自己的心、志气。我在孩子们的脸上,像那老船夫的话,我只看见了一股新鲜的俊气,这俊气就是我的生命的依据。
那老船夫最后一篙把船撑到岸上,临别他又说一句:“就为了这两个孩子,我也要干到底啊!”
我在岸上停了一刻,看见他急转回船去,箭似的走了。我再看看那久已作废的渔人撒网站立的棚台架,但已经不能辨认,我从那茫茫的一片水里像看见了大菱和二菱。
我走向那约定工作的小庄子上去,我甚至忘记了那附在我裸露的腿上的像马蝇一样厉害的蚊虻,我不堪设想那殉了难的就是大菱姐妹,那也许是她们,也许不是她们,但那对我是一样,对谁也是一样,像那老船夫说的。
晚间休息下来的时候,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忽然,我也想起在一个黄昏,不知道是在山里或是平原,远远看见一片深红的舞台幕布,飘卷在晚风里。人们集齐的时候,那上面第一会出现两个穿绿军装的女孩子,一个人拉南胡,一个人吹箫,演奏给人们听。
一九四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晨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孩子父亲的牺牲,极力渲染了他的牺牲给家庭带来的伤痛,让读者读来颇有一种沉重的叹惋。
B.第⑤段描写的“月色多么皎洁”与《荷花淀》开头描写的“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都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氛围。
C.孩子父亲牺牲之后,孩子母亲放下孩子毅然去延安,既有家仇,更有国恨,与孙犁笔下的众多女性一样,思想上开始觉醒了。
D.“我只看见了一股新鲜的俊气,这俊气就是我的生命的依据。”这句话是说两个女孩子的牺牲触动了“我”,让“我”清楚了生命的意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船夫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船夫对孩子牺牲的悲痛、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坚定的斗争决心。
B.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如第⑨段中“漫天漫野的沉重低垂的稻穗”烘托了“我”处在抗战之中内心的沉重。
C.小说中多次提到“俊气”,让读者强烈感受到美好事物被摧毁的哀伤,感受到孙犁“荷花淀派”作品中很少感受到的残酷。
D.孙犁描写战争的小说,有时用平静的语调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但平静之下有波澜,这篇小说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8.“琴和箫”在小说中含义丰富深刻,请简要分析。(4分)
9.茅盾曾评价孙犁的小说“虽清新却非浅薄”,这一特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渭州。命图形以进。元昊称臣,徙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侍卫步军殿前都虞侯、眉州防御使,又迁马军副都指挥使。
青奋行伍,余年而贵,是时面涅①犹存。帝常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
皇祐②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岭外骚动。青上表请行,翌日入对,自言:“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阙下。”帝壮其言,遂除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统制广南盗贼事,置酒垂拱殿以遣之。
复为枢密副使,迁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还至京师,帝嘉其功,拜枢密使,赐第敦教坊,优进诸子官秩。初,青既行,帝每忧之曰:“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乃驰使戒之。乃闻青已破贼,顾宰相曰:“速议赏,缓则不足以功矣。”
(节选自《宋史·狄青传》)
[注]①面涅(niè):兵士脸上刺的字迹符号。②皇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材料二:
狄青为枢密使,自恃有功,颇骄蹇,怙惜士卒,每得衣粮,皆曰:“此狄家爷爷所赐。”朝廷患之。时文潞公当国建言以两镇节使出之青自陈无功而受镇节无罪而出外藩。仁宗亦以为然,向潞公述此语,且言狄青忠臣。潞公曰:“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心,所以有陈桥之变。”上默然。青犹未知,到中书自辨,潞公直视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步。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辄惊疑终日,不半年,病作而卒。皆潞公之谋也。
(节选自《智囊》)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时文潞公当国A建言B以两镇节C使出之D青自陈E无功F而受镇节G无罪H而出外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以,…的原因,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不同。
B.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与《劝学》中“无以至千里”的“无以”意思相同。
C.壮,认为…豪壮,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用法不同。
D.以,表目的,来,与《登泰山记》“予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的“以”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夏国王元昊对宋称臣后,狄青的职务不断变化,迁为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任多个职位,后又迁为马军副都指挥使。
B.狄青先做了枢密副使,升为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回到京城,皇帝称赞狄青的功劳,授任他为枢密使,还赠给他一处住宅,优待他的几个儿子。
C.狄青担任枢密院枢密使的时候,袒护自己的士卒。以致士卒每一次得到了衣物粮食,都认为是狄青赏赐,这引起了朝廷上下的担忧。
D.狄青有了谋反之意后,仁宗就对狄青有所怀疑,每个月都派遣使者去慰问看望他两次。狄青变得惊吓疑虑,不到半年时间就得病去世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渭州。
(2)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心,所以有陈桥之变。
14.材料二中认为狄青“自恃有功,颇骄蹇”,但依然深得仁宗信任,这从材料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刘十秀才见过,寻以为寄,次韵和酬
梅尧臣
放言破崖岸,尘事尽磨刮。
况此气澄明,幽襟亦轩豁。
竟日坐衡茅,同心异胡越。
吾道今不孤,长吟为君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直抒胸臆,展现自己敢于直言、不拘于世俗的心境。
B.“气澄明”一语双关,以清朗天气与“轩豁”襟怀相互契合。
C.作者与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竟然都隐居陋室,同心共鸣。
D.全诗语言质朴刚健,有以文人诗的倾向,彰显出个性化特征。
16.诗歌尾联情感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周邦彦的《苏幕遮》中“ ”以对仕宦漂泊
的厌倦表达思乡之情;“ ”采用主客移位的手法,
不言说自己,却更加衬托出词人的思乡之情。
古人常在古诗文中使用借代的手法以达到更加含
蓄凝练的效果,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 ,
”就以此手法写出了盛装出行的女子样态。
(3)与右图相契合的古诗可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18分)
名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①名和字是个人称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③表达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和语言智慧。④古人取名和字的时间并不相同。⑤婴儿出生三个月以后,⑥由父亲或祖父慎重选取一个名,⑦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族期望和祝福在内。⑧而字则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才有的。
在社会交往中,一般自称用名以表谦训;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也可以直接称呼名。同样,晚辈对长辈、位低者对位高者,则尊称其字,以表敬重;平辈之间也要称字,以视礼貌。相反,若是直接称对方的名,则是对此人的不敬甚至不屑。
古人的字与名当( )。根据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的《春秋名字解诂》,一般有五类情况。一是“并列式”:同义互训,意义相同。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也有“平”的意思。二是“矛盾式”:反义相对,意义相反。例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愈”有超过的意思,但却取了一个意义相反的字。三是“扩充式”:连类推论,意义相顺。即字与名都出自名句或成语,从而使二者之间有了意义的联系和典故上的依据。例如赵云,字子龙,取自《易经》“云从龙,风从虎”。四是“延伸式”:据义指实,意义相延。此类字补充说明名字的意思,或为名字意思的延伸。例如苏辙字子由,“辙”是车轮碾出来的痕迹,引申为路途;而“由”有经由、通过之义,正与“辙”相关。五是“辅助式”:辨物统类,意义相近。这一类型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例如梁鸿,字伯鸾,“鸾”与“鸿”都是飞禽。
如今,世人的名与字已合二为一,但每个人的名字都是一份礼物;每喊一声某个人的名字,都传达了对他的期许和祝福。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请找出并改正。(2分)
20.下列各句中,对古人“名”“字”的使用不符合文中社交礼仪规范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在写给宰相王安石的信中说:“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安石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B.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C.(蔺)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
D.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
21.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休戚相关 B.相辅相成 C.不谋而合 D.始终如一
22.请根据文中内容判断以下名与字的关系类别,并说明理由。(6分)
①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②宋代学者张载,字子厚,其名字取自《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的人说,先行者走在前列,能够捷足先登。
也有人说,后来者后发制人,也能实现弯道超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