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校联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问一:可否先谈谈您是如何被中国艺术史或汉学所吸引,最终走向这个研究领域的?包华石(以下简称“包”):庄子开启了我的汉学道路。《齐物论》提出了民主思想,我后来写过文章专门讨论《齐物论》的视觉性与物体特性。因为庄子,我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逍遥”术语的细读研究,探讨它在汉代至宋代如何在艺术视觉与政治方面呈现出来。问二:如何从学术层面探寻中国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联系?包:这需要学者有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除了艺术本身的形式与风格外,还要放在历史文化、商业流通、言论管道、风尚习俗等领域全面考察。我认为视觉艺术具有认知维度,可以运用于追踪抽象概念的发展进程。通过考察文本一图像的具体构成,我们能够透视政体、权力、平等、人民等抽象的政治概念在古代中国与近代欧洲的演变轨迹。问三:您提出在古代中国,艺术也是“民意反馈管道”之一,这颠覆了我们的固有认知。包:艺术作为“民意反馈管道”之一,反映了一个文明的言论自由程度。在中国,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东汉的许多画像石中留下了不少具有政治内涵的图像,如拓片《北风其凉》、武氏祠画像《淮南子》等;汉代之后,中国进入了贵族统治时期,唐代的绘画题材大多限于贵族阶级…不同时期的政治风俗画都体现了知识分子与政治制度、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问四:…包:…问五:您在近著《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中提出欧洲现代的平等观念受到中国的启发与影响,可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观点?包:中国的知识资源启发了许多被视为“西方”特色的“现代观念”。比如18世纪晚期法国大革命时,欧洲人才谈及“政权”概念,但用的是“贵族性”。虽然有人说西方的制度是科学民主,实际上一开始并非如此。英国人看到中国科举制度,觉得可以学习这“举贤任能”的制度,又花了几百年调整社会结构与文化,才施用于政。问六:在此基础上,您还提出了“中国的八大发现”: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权力范围的界定、平等的来源、法制、民意反馈、分权制衡、仁政的对象、人情。您以解构西方中心论的方式,试图证明那些不言而喻的许多现代概念,其来源都是可疑的。那么如何才能跳出您所谓的“西方诡辩术”带来的陷阱?包:“西方诡辩术”常把许多东西,包括民主、言论自由、贤能或自然等,都视为西方的专有概念。这种诡辩术有两种逻辑弱,点:一是将地方习惯视为准则,例如多数美国人甚至汉学家至今都相信,相比于中国或其他任何地方,西方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更为民主平等,这种视角的问题并不完全在于诋毁其他区域,而在于以群体身份认同取代客观历史事实作为学术讨论的基础:二是年代置换、反客为主,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给中国贴上“社会停滞”“东方专制主义”等负面标签就是如此。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未来限于西方学者所断定的范围之中,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