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国色之美》教学设计子课题 丹青意蕴——国色之美授课教师 XXX 授课年级 八年级驱动问题 你知道多少中国传统色?如何理解国色之美并传承?教学目标 知道:中国传统色的核心体系“五色观”及常见传统色名称(如石青、胭脂等),了解其来源(矿物、植物、动物染料)。 理解:五色与五行、五方的对应关系,明白传统色是民族审美的体现。 能做:会用植物或水果提取汁液进行染色、绘画;能从传统作品中识别提取传统色,完成基础配色练习,在空白纹样上用传统色体现韵味,尝试设计简易装饰图案。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色的核心体系“五色观”;传统色的来源(矿物、植物、动物染料);经典传统色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难点:五色与五行、五方的关联;引导学生运用传统色进行创作。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实践体验法、情景导入法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视频与情境导入)教师活动 播放“色彩故事篇+身份篇”视频,故事篇“假如颜色会说话”,身份篇展示牡丹纹剔红漆器、邢窑兔形镇纸等器物色彩,提问:“这些色彩有何特别之处?” 引出单元主题并出示单元架构,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内容。 “词语挖色”环节,出示成语或诗词语句,学生从中找出代表颜色的词语,教师出示对应的颜色。比如:青梅竹马——青梅;朱门酒肉臭——朱红等。 本环节结束后,教师总结:成语的含蓄与诗词的浪漫,都是中国传统色的文化灵魂,传统色是什么?美在哪里?如何运用?我们先从《国色之美》开始探索。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与器物图片,自由发言分享对传统色的直观感受。 2.积极参与“找色”环节,初步感受传统色彩。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与色彩冲击,激发学生对传统色的好奇心,建立“传统色与文化关联”的初步认知。环节二:新授(任务一:认识传统色彩及其文化内涵)教师活动 什么是中国传统色 开展“色彩猜猜乐”:出示黄色、粉色、红色、蓝色等基础颜色,学生思考:这些颜色的大名叫什么? 出示“朱红”、“菡萏”、“群青”等中国传统色彩名称,教师:中国的传统色彩可谓“色中有文化,色里见天地”,那到底什么是传统色呢?我们继续探究~ 提问:什么是中国传统色?学生尝试做出解释,教师做出总结:以“五色体系”为核心,是古人基于对自然哲学与社会秩序的认知形成的色彩体系,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提问大家知道哪些传统颜色?学生回答,教师:大家提到的色彩看似零散,实则源于古人的核心逻辑——五色体系,青赤黄白黑这五种基础色是“色彩之根” 五行五色五方 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与世界观紧密相连,青、赤、黄、白、黑五种基础颜色作为色彩之根,背后藏着古人的宇宙观,可以从五色、五行、五方的关联来理解。(该部分结合课件进行基础五色展示) 采用连一连的形式,将五色、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对应连线。学生主动参与到五行五色五方的知识点理解过程中,该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表格形式进行该内容总结讲解:讲解青、赤、黄、白、黑五种基础色的象征意义: 青色:象征生机(草木、东方) 赤色:代表喜庆(火焰、南方) 黄色:寓意尊贵(土地、中央) 白色:象征纯净(霜雪、西方) 黑色:暗含深邃(夜空、北方) 自主学习任务——赏析《千里江山图》 展示画作局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小组讨论:“画作如何通过色彩体现古人的宇宙观?” 讨论结束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五行五色五方”是古人解读世界的方式,画作以五色对应五行,将自然山水与传统哲学融合:青绿(木)显草木生机,赭石(火)含温暖意象,土黄(土)重土地承载,白色(金)寓收敛之态,墨黑(水)藏深邃之韵,整体展现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对自然规律与方位秩序的深刻理解。 测一测,尝试将色彩名称与图片相匹配。 秋波、菡萏、群青、胭脂红、天青等色彩。 学生活动 参与“色彩猜猜乐”,辨析传统色名称。 完成“连连看”,梳理五色、五行、五方的关联。 小组合作赏析《千里江山图》,分享色彩与哲学思想的关联理解。 4.积极参加配对活动,深化对传统色的理解和认知。设计意图:通过互动游戏与名作赏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色的体系核心(五色观)及其文化内涵,建立色彩与哲学、自然的关联认知。环节三:新授(任务二:探究传统色彩的提取来源)教师活动 传统色的源头是什么? 讲解传统色取自天然染料: 矿物(如青金石、孔雀石) 植物(如蓼蓝草、藤黄树脂) 动物(如胭脂虫、砗磲)等。 展示各类染料原物与提取后的颜料对比图,如“蓼蓝草→花青色”“胭脂虫→胭脂红”;展示国画中这些染料的运用,如:胭脂色、藤黄、石绿等。 植物染料:以蓼蓝草、藤黄为例;动物染料:以胭脂虫为例;矿物染料:以石绿、朱砂矿为例。 矿物染料的提取 介绍青金石——群青色的提取,青金石是名贵玉石,从中提取的群青颜料价高,是国画中重要的深蓝色颜料,地位尊贵。 播放群青的提取 步骤图与视频。 观察与发现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用葡萄、姜黄等常见材料提取汁液,在宣纸上进行染色尝试,观察色彩变化。 学生活动 观察染料原物与颜料对比图,记录传统色的来源(如“群青—青金石”)。 观看提取视频,简要复述植物/矿物染料的提取步骤。 3. 参与染色实践,观察色彩变化。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实物呈现、视频解析与动手实践,让学生直观了解传统色的天然来源,理解“色彩源于自然”的本质,感受古人提炼色彩的智慧。环节四:新授(任务三:传统色彩的古今运用与作业。)教师活动 古代传统色的运用 展示《瑞鹤图》《宋神宗后坐像》等古画色彩,分析传统色在建筑、陶瓷、漆器中的色彩魅力,展示黑釉剔花罐、青花龙纹罐等器物,讲解体会宋代素雅、明代艳丽。 让传统色“潮”起来 提问: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把传统色彩运用到哪些方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潮玩、服装、包装等方面。 小结:说到中国传统色在当下的运用,还是源于古人的色彩智慧,不如我们动手试试——从传统作品中提取色彩,再用到新纹样中,感受这份美感。 作业与实践 作业内容:选取一幅传统的美术作品,提取上面的中国传统色,根据原作品的色彩关系及体量,按比例涂画在空白纹样上,感受传统色带来的美感。 以《罗地满池娇》元代刺绣为例,分析作业的创作步骤 作业步骤: 1.选作品,提取传统色 2.观察色彩,把主要颜色进行罗列,对应传统色的名称。 3.分析色彩关系和体量,搭配主色、辅色;对比色、互补色等。 4.按照色块比例完成纹样。 提供作业设计参考灵感,空白纹样可提前打印。 总结:月白晕染了三更窗纱,石青皴擦出万古峰峦。从缂丝团花的层叠晕染,到漆器流彩的温润光泽;从潮玩包装的清雅铺陈,到文创设计的巧思融入,一色一韵皆故事。中国色,是刻进我们骨子的含蓄与浪漫,更需在古今交融中流转传承,让千年色谱在当代生活中焕新光泽。 拓展:观看视频,感受国色之美。 学生活动 对比古画与器物色彩。 观察现代产品案例,小组讨论“传统色融入现代设计的优势”。 完成纹样涂色实践,小组内互相点评色彩搭配效果。| 4.展示评价作业,自评、互评、师评。设计意图:通过古今案例对比,让学生理解传统色的传承与创新;实践环节强化色彩提取与应用能力,为后续文创设计奠定基础。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次课程通过互动游戏、实物照片观察、动手实践等环节,引导学生从“知色”到“用色”逐步深入,尤其染色实践和纹样创作环节参与度高。但五色与五行的关联讲解较抽象,后续可增加“五行色卡片配对”实物游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补充更多本地传统色应用案例(如地方戏曲服饰),增强贴近感。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了解制作传统色的步骤与方法,利用我们常见的植物或水果,提取汁液,尝试在纸上染色。 拓展作业:选取一幅传统的美术作品,提取上面的中国传统色,根据原作品的色彩关系及体量,按比例涂画在空白纹样上,感受传统色带来的美感。板书设计 国色之美 知色 五色观(青赤黄白黑)→五行→五方 识色 来源(矿物/植物/动物) 用色 古代:绘画、建筑、漆器、瓷器等 现代:服装、包装、文创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