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珞路一校四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武珞路一校四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素养调研
语文试卷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Ⅰ阅读(共55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手热”现象存在吗
①篮球比赛中,有一种叫“手热”的现象,就是一个球员突然间如有神助,接连投中的现象。据说,篮球队中负责传球的后卫,需要具备一项技能——在比赛中及时发现哪个队友正处于“手热”的状态。一旦发现,就赶紧多给他传球,借着他“手热”多得分。
②那么问题来了,球员“手热”的原因是什么?像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优秀球员,年薪高达几千万美元,优秀球队的全年收入更是数以亿计。如果对“手热”现象的研究有突破,就意味着可以提升球员和球队的成绩,商业利益很大。
③研究者收集了大量的比赛数据,用各种软件反复计算。有人猜想,如果球员连续命中,就可能引发后续的高命中率;有人认为,如果球员连续失球,会激发斗志,从而进入“手热”状态;有人推测,上一场比赛的命中率可能会影响下一场比赛的表现。结果发现,毫无规律可言。为了排除对手防守强度这一不确定因素,研究者还专门研究了罚球中的“手热”现象,结果发现,同样毫无规律——上一个球是否罚中,根本不影响下一个球的命中率。至此,他们得出结论:“手热”现象根本不存在。但球员、教练都知道这一现象的存在,这是怎么回事?答案是,这属于随机现象。
④这个结论让人难以接受。很多资深教练和优秀球员都对这个结论嗤之以鼻。他们认为,这些研究数据的家伙根本不懂篮球。对此,一个研究者无奈地说:“针对这一主题,我已经参与了不下1000场论战。尽管每一次都是我赢,可我没能说服一个人。”
⑤说服他人为何如此困难?原因在于,人类大脑有一种本能,就是为各种现象寻找其背后的“原因”。对于“没有原因”这种情况,我们的大脑往往难以接受。一个统计学教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他要求大家连续抛掷200次硬币,并记下结果。教授特别提醒:“不要造假,我看得出来。”学生认为,不就是交一个随机数嘛,编一个没有规律的结果就可以了。结果,编造的记录被教授一眼识破。那么,教授是怎么发现的?
⑥因为编造的记录是这样的:正反正反正正反正正反反反正……造假者认为,只有这样的“随机结果”才符合掷硬币这种“随机现象”的特征。他们会极力避免连续多次出现同样的结果。实际上,如果真的老老实实地掷200次硬币就会发现,真正的结果会像这样:正反反反反反正正反反正正正正正正正……懂概率的人稍加计算,就能解释这种现象。
⑦掷10次硬币,结果都是正面的概率很小,只有1/1024;如果掷710次,连续出现10次正面的概率就达到了50%;如果掷5000次,连续出现10次正面的概率达到了99.3%;如果掷上万次,连续出现10次正面的概率为99.99%,这时,几乎可以确定,一定会出现连续10次正面。所以,掷200次硬币,就会出现连续六七次相同的情况。
⑧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篮球场上的“手热”现象。NBA每支球队每赛季仅常规赛就要打82场,加上季后赛,整个联盟一个赛季的比赛总数在1000场以上。每场比赛双方球员累计投篮超过100次,也就是说,一个赛季的投篮总数将超过10万。因此,出现某名球员若干次连续命中,也就是所谓的“手热”现象,就像扔硬币连续多次正面朝上一样,是典型的随机现象。
⑨人类的心智是模式化的,人们习惯于用某种理论来理解世界,因此很难接受一个毫无理由、无法解释的随机的世界。人总是难以遏制地想要去探索种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这种心理机制很重要,没有这种心理机制,科学就没有办法产生和发展。这个发现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人们过去以为,迷信的对立面是科学,其实不是。迷信和科学都在找规律,只不过,科学讲究方法和证据,迷信则是胡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迷信和科学反倒是近亲,都符合人类要给现象找原因的本能。
⑩迷信的反义词是什么呢?其实是承认不确定性,承认随机性,承认有些东西是不可解释、不可预测的。如果一个人声称自己认知能力不错,他得具备两个要件:第一要有科学精神,第二要学会接受随机性。
(文/罗振宇,有删改)
1. 阅读①~④段,关于“手热现象”的理解,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篮球比赛中的“手热”现象指一个球员如有神助,接连投中的现象。
B. “手热”现象的研究若有突破,意味着可以提升球员和球队的成绩,商业利益很大。
C. 连续失球失分,连续罚球得分,都会激发斗志,从而进入“手热”状态。
D. 虽然球员、教练都知道“手热”现象是属于随机现象,但是“手热”现象根本不存在。
2. 阅读⑤~⑩段,关于“人类心理机制”的理解,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服他人困难的原因在于,人类大脑有一种本能,就是为各种现象寻找其背后的“原因”。
B. 出现某名球员若干次连续命中的“手热”现象,就像扔硬币连续多次正面朝上一样,是典型的随机现象。
C. 人类的心智是模式化的,人们习惯于用某种理论来理解世界,因此很难接受一个毫无理由、无法解释的随机的世界。
D. 迷信和科学是近亲,所以都会找规律,都符合人类要给现象找原因的本能。但科学讲究方法和证据,迷信偏向于胡来。
3. 阅读⑨⑩段,简要概括我们应如何正确认知世界。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科幻的意义是什么
①很多人都有一个刻板印象,认为让孩子看科幻是为了让他学知识。但对孩子而言,科幻最大的意义其实不在于学知识,而是感觉“知识好酷”。
②孩子不需要从《钢铁侠》中学习钢铁侠的盔甲如何制造,只要知道“钢铁侠的盔甲好酷”就够了。孩子不需要知道《流浪地球》中核聚变发动机的原理,只要知道“推动地球好酷”就够了。孩子同样不需要知道《星际穿越》中的飞船技术和黑洞物理知识,只要知道“在宇宙中穿梭好酷”就够了。
③难道学知识不重要吗?重要。但比“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想学知识”。
④学知识是漫长的事情,要系统性、按部就班、踏踏实实、耐心坚毅地学。目前孩子们最不缺的就是浩如烟海的知识,他们最缺的,是对知识的向往和眼睛里的光。
⑤我认识两位科学家,他们都有过“科幻照进现实”的经历。其中,中国科学院的曾毅教授是知名人工智能科技专家,因为在上学期间看过斯皮尔伯格拍的电影《人工智能》,就很想探究“人工智能究竟能否产生情感”这个问题,一直走到了今天。另外一位是广东的年轻创业者招俊健,他因为小时候太喜欢电影《铁甲钢拳》,长大后做的科技创业项目就是研究机器人传感技术和远程控制,目前他们公司推出的格斗机器人很受欢迎,并举办了比赛。
⑥他们的知识,是长大之后慢慢学的,不是看电影学的。但带他们一路走到知识面前的,是曾经在屏幕前发亮的眼睛。
⑦如果科幻不讲知识,那讲什么?讲想象与故事。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如何解决世界的问题。故事是什么?故事是如何解决人的问题。那么科幻故事,就是在假想的世界里,解决真实的人的问题。
⑧人有什么问题?人有自我的问题:自我的懒散与欲望、成就及荣耀的冲突问题;人有关系的问题:信任和背叛、自我质疑与相互怀疑的问题;人有生活的困窘问题,也有富足后的无聊问题;人有爱与忌妒的问题,也有恨与残忍的问题;人有勇敢的探索精神和朝生暮死的渺小现实之间的冲突问题;人有面对生死灵魂深渊时恐惧的问题。
⑨所有这些,在面向未来的、假想的世界里,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让我们假想一下,当灌输式教学被一块插入大脑的芯片取代时,母亲还会为了写作业而打孩子的屁股吗?那个时候的母亲会焦虑什么,又会为了什么事而打孩子呢?
⑩当人工智能成为高考阅卷者,学生会小心翼翼地学习讨好人工智能的108种方法吗?会有教育机构出一本《讨好人工智能阅卷者的300个得分秘诀》吗?
当你临死的时候,你是想把自己的社交账号留给自己训练的自我数字人打理,还是留给叛逆不靠谱但与你血浓于水的子女打理?
当人类的第一批移民真的到达火星,并从火星基地出发,疯狂攫取星际小行星的资源和太空所有权,地球上的政权会忍受挑衅,还是主动挑起战争?
在所有这些假想的场景中,一些我们平时不会去想的问题都会浮出水面,未来的多种可能如同一道道探照灯,照到人性深处最幽微的角落。
科幻照进现实,科幻照进人性的现实。
尤瓦尔·赫拉利说:“人类之所以能从动物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人有想象和讲故事的能力。”因为能想象明天的狩猎场景,所以可以提前部署,从而战胜强敌。因为能讲述出民族、文化、宗教与国家的故事,所以可以建立精神共同体,凝聚千百万人。
想象与故事,是人类脱颖而出的能力。想象,提供了策略;故事,提供了反思。想象是面向未来的展望,可以让人对未来做出选择;故事是面向过去的升华,可以让人从过去中进行提炼。
当人类的大脑可以脱离肉身的局限,纵横于天地之间、过去与未来之中,在无数种因缘际遇中思考自己的选择、判断与行动时,人类就从所有地球物种中脱颖而出了。
想象与故事,让人做出更好的选择、判断与行动。选择、判断与行动合在一起就是智慧。与智慧相比,一切强壮和凶残的敌人都不是对手。
(文/郝景芳,有删改)
4. 阅读①~⑧段,请用直白的语言说说划横线句子的语意。
科幻最大的意义其实不在于学知识,而是感觉“知识好酷”。
5. 阅读⑨~ 段,请概括作者列举一系列假想的场景的意图。
6. 阅读 ~ 段,为什么说“想象与故事,是人类脱颖而出的能力”?
7.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认为“科幻的意义是什么”。
三、(7分)
阅读《经典常谈》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①司马迁是窃比孔子的。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司马迁是秦火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他们保存的方法不同,但是用心一样。
②司马迁引述他的父亲称扬孔子整理“六经”的丰功伟业,而特别着重《春秋》的著作。他们父子都是相信孔子作《春秋》的。他又引董仲舒所述孔子的话:“我有种种觉民救世的理想,凭空发议论,恐怕人不理会;不如借历史上现成的事实来表现,可以深切著明些。”这便是孔子作《春秋》的旨趣:他是要明王道、辨人事,分明是非、善恶、贤不肖,存亡继绝,补敝起废,作后世君臣龟鉴。《春秋》实在是礼义的大宗,司马迁相信礼治是胜于法治的。他相信《春秋》包罗万象,采善贬恶,并非以刺讥为主。像他父亲遗命所说的,汉兴以来,人主明圣盛德,和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是他父子职守所在,正该记载表彰。他的书记汉事较详,固然是史料多,也是他意主尊汉的缘故。他排斥暴秦,要将汉远承三代。这正和《春秋》尊鲁一样,他的书实在是窃比《春秋》的。
③《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原来司马迁自遭李陵之祸,更加努力著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他在《报任安书》和《史记·自序》里引了文王以下到韩非诸贤圣,都是发愤才著书的。他自己也是个发愤著书的人,他在《报任安书》里说他的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人之际”是天道对于人事的影响。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了他的慨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
8. 作者为什么说“司马迁是窃比孔子的”?
9. 选段最后说“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请结合上文概括出这个原因。
四、(3分)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为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他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登临卞山绝顶亭述怀,写下了这首词。
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首两句写景抒怀:“缥缈危亭”紧扣题中“绝顶小亭”,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第二句由亭写到人,呼应题目中“登”字,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
B. 第二句倒装:“万里”形容所见之广远,“烟浪”喻烟云如浪,北望中原大片失地,山河破碎无人共赏,只有万里横江而过波浪。因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已找不到同心同德把失地收回的人。
C. 第三句畅想:人虽老了情怀不变,“犹作”二字流露出“天涯想”的强烈感情,“犹作天涯想”和上文“与谁同赏”的孤独、压抑感形成反转。
D. 末两句劝勉:想到此身闲居,复出不知何日,纵有豪情也只能是“空惆怅”,但作者仍劝勉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衰老之人的模样。“莫学”展现出诗人纵有壮志,但也无奈孤独寂寞的颓废情绪。
五、(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①。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②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⑤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⑥,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⑦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⑧徂⑨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⑩如此而饿死!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中(zhōng)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中子就是次子。②盍:何不。③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④爰(yuán):于是。⑤太公:姜尚,又称姜太公。⑥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⑦薇:野豌豆,草本蕨类植物,其叶与果可食。⑧于(xū)嗟:叹词,表示惊异。⑨徂(cú):通“殂”,死亡。⑩积仁洁行:积累仁德,使行为高洁。
11. 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
B.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牵住。
C. 扶而去之 去:离开
D.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1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A.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B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C.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D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13.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他们二人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 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采薇而食,作歌明志,饿死在首阳山上。
C.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的这段故事,司马迁特意借他们的事迹探讨天道与人事的关系,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
D. 有人说:“天道并不对谁特别偏爱,但通常是帮助善良人的。”作者揭示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同时也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表示了无奈和叹息。
14. 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Ⅱ表达(共65分)
六、(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心理韧性,就是面对困境时个体所具备的心理适应、调节和“反弹”的能力。其中“反弹力”的大小,尤能反映一个人心理韧性的强弱。对此,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不仅看他登到峰顶的高度,而且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
心理韧性关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心理韧性,你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从而实现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
乐观向上,是心理韧性强的鲜明特征。①人的生命之旅的一个又一个阶段,无不是悲欢相续[A]忧乐交融的[B]②具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C]生命中快乐的时光会逐渐增加[D]忧伤悲哀的阴影会随之烟消云散,前进的路上会闪烁希望。③坦然于人生的不完美,满足于生活中的小确幸,不在得与失的纠缠中蹉跎岁月,不在进与退的纠结中浪费时光,就可以把每天的日子过得充盈而快乐。④
拥有“成长思维”,是心理韧性强的重要标志。相对于“固定思维”,拥有“成长思维”的人,不____人生的挑战,直面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坦然地与压力____,积极地应对环境变化,从而使人在抗挫与解困中获得更快的成长。在生活的海洋中,有汹涌波涛,有湍急水流,还有危礁险滩,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有了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就会对成败得失____,想得开,放得下,在____中与自己和谐相处。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快乐、满足、郁闷、烦躁的时候,这些积极的、消极的情绪,每天都会产生,关键在于能否妥善管理。发泄情绪是一种本能,管理好情绪则是一种本事。过度的情绪反应会害己伤人,而适度的情绪表达则有益于身心健康。一句看似粗鲁的“滚一边去,坏心情”,可以让你很快释怀。
心理韧性不强的人,遇到失利时,习惯归因于非自身因素,怨天尤人,喜欢与他人比较,十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常常别人的一个眼神就让他忐忑不安,从而消耗了自己的心智资源。
15. 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韧性 B. 小确幸(xìn) C. 蹉跎 D. 闪烁(shuò)
16.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相对于“固定思维”,拥有“成长思维”的人,不______人生的挑战,直面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坦然地与压力______,积极地应对环境变化,从而使人在抗挫与解困中获得更快的成长。在生活的海洋中,有汹涌波涛,有湍急水流,还有危礁险滩,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有了直面挫折的成长思维,就会对成败得失______,想得开,放得下,在______中与自己和谐相处。
A. 躲避 共存 看得透 收放自如
B. 回避 相处 看得到 胸有成竹
C. 躲避 相处 看得到 胸有成竹
D. 回避 共存 看得透 收放自如
17. 下列用在文中[A][B][C][D]四处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人的生命之旅的一个又一个阶段,无不是悲欢相续[A]忧乐交融的[B]具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C]生命中快乐的时光会逐渐增加[D]忧伤悲哀的阴影会随之烟消云散,前进的路上会闪烁希望。
A. , B. 。 C. , D. ,
18.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此,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不仅看他登到峰顶的高度,而且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
A. 对此,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不仅看他登到峰顶的高度,而且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
B. 对此,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峰顶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
C. 对此,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峰顶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
D. 对此,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仅看他登到峰顶的高度,而且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
19. 将“乐观,源于内心的知足。”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七、作文(5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父母望子成龙,老师培桃育李,社会择才而用,而学生向往自我……在青春的河流里,少年的小船总是摇摇摆摆。正值青春期的我们心生叛逆,质疑老师,质疑社会,质疑规则……
在特定的人生阶段,“质疑、不解、理解”是客观存在的动态心理过程:质疑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理解并不意味着完全接受。冷静思考以后,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的质疑和不解,最后都会变成理解或敬意。
成长路上,质疑与冷静思考,终将让我们找到接纳当下的那条路。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文中如果需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无法透露真实信息的化名代替。
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素养调研
语文试卷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Ⅰ阅读(共55分)
一、(10分)
【1~3题答案】
【答案】1. C 2. D
3. 正确认知世界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科学精神,第二学会接受随机性。
二、(20分)
【4~7题答案】
【答案】4. 科幻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学习知识,而是调动孩子们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5. 作者希望说明,在假想的世界里,科幻可以解决真实人性的诸多问题。
6. ①想象与故事,可以让人做出更好的选择、判断与行动,从而产生智慧,所向无敌。
②想象提供策略,展望未来做出选择;故事提供反思,面向过去升华提炼。
③想象与故事可以让人类的大脑脱离肉身的局限,纵横于天地、过去与未来之中。
7. ①科幻可以调动孩子们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②科幻可以解决真实人性的诸多问题。
③科幻拥有想象和讲故事的能力,可以让人类的大脑拥有杰出的智慧,从动物中脱颖而出。
三、(7分)
【8~9题答案】
【答案】8. ①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与司马迁的想法类似。
②司马迁相信孔子作了《春秋》,特别着重《春秋》的著作。
③《春秋》是礼义的大宗,司马迁相信礼治是胜于法治的,他相信《春秋》包罗万象,采善贬恶。
④司马迁尊重汉朝的统治,认为人主明圣盛德,和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应该记载表彰,效仿孔子作《春秋》。
9. 司马迁发愤著书,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
四、(3分)
【10题答案】
【答案】D
五、(15分)
【11~14题答案】
【答案】11. A 12. B 13. D
14. 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
Ⅱ表达(共65分)
六、(15分)
【15~19题答案】
【答案】15. B 16. D 17. A 18. B 19. C
七、作文(50分)
【20题答案】
【答案】例文:
青春里的质疑与和解
青春的河流,总是泛着名为“质疑”的涟漪,而后在冷静思考的暖阳下,漾开“理解”的波光。我与母亲的一次“交锋”,便是这河流里一枚闪光的贝壳。
那年,母亲不知从哪听来“错题本是提分神器”,便强硬要求我每科都建错题本。我本就因繁重的学业忙得晕头转向,听闻此事,满心抗拒。“妈,错题看看不就得了,抄下来多浪费时间!”我把笔摔在桌上,声音里满是烦躁与质疑,“你就是听别人说什么好,也不管适不适合我!”母亲被我顶得一愣,随即眼圈泛红,却还是强压着情绪:“别人有用,你试试就知道没用?你这孩子,怎么就不懂为自己好!”
那次争吵后,我和母亲陷入冷战,可错题本的“任务”仍如影随形。我赌气般潦草地抄着错题,心思全然不在上面,只觉得母亲是在强人所难,用她的想法绑架我的学习。
直到一次数学小测,有一道曾出现在错题本上的几何题,我看到题目时,脑海里瞬间闪过自己抄题时标注的易错点和后来补充的多种解题思路。笔尖流畅滑动,思路清晰无比,我顺利解出了这道曾让我头疼的题。那一刻,我愣住了。
晚上坐在书桌前,看着眼前字迹逐渐工整的错题本,我开始冷静思考。母亲让我建错题本,并非是盲目跟风,她只是希望我能有方法地巩固知识。我之前的质疑,更多是出于对额外任务的排斥,而非真正思考它的价值。我想起母亲深夜陪我学习时疲惫的眼神,想起她为了给我找学习方法,在手机上查阅资料时笨拙的模样。
我拿着错题本走到母亲房间,她正坐在床边看书,看到我,眼神有些意外。“妈,”我把错题本递给她,“之前是我不好,错题本挺有用的。”母亲接过本子,翻看着,嘴角慢慢漾开笑意,眼里的疲惫仿佛也散去了不少:“有用就好,妈也是想帮你。”
青春里,我们总容易因叛逆而质疑身边的爱与善意。可当我们停下冲动的脚步,冷静思考,那些曾被我们视为“束缚”的东西,往往藏着最真挚的关怀。质疑是青春的注脚,而冷静思考后的理解与和解,才是青春送给我们的,关于成长的温柔礼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