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第六单元课时分层训练(十七) 碳达峰和碳中和 鲁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第六单元课时分层训练(十七) 碳达峰和碳中和 鲁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十七) 碳达峰和碳中和
                
知识点一 二氧化碳的循环
1.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C )
A.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会吸收部分二氧化碳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全部转化
C.化石燃料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会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D.化石燃料燃烧会将大气中的氧气全部消耗
2.氧循环、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重要循环。下列对于氧循环、碳循环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C )
A.变化观:碳、氧循环能体现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的质量不变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知识点二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3.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二氧化碳极易溶于水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一定是二氧化碳
C.CO2灭火既利用了CO2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D.二氧化碳没有毒性,所以房间内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对人体没有影响
4.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气体X与H2O转化为葡萄糖与O2,气体X是( C )
A.N2 B.Ar
C.CO2 D.SO2
知识点三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5.制取二氧化碳有下列操作:①向大试管中倒入稀盐酸;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向大试管中加入石灰石;④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⑤将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盖上毛玻璃片正放在实验台上;⑥收集二氧化碳。实验时,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为( B )
A.②③①④⑤⑥ B.②③①⑥④⑤
C.③②①⑥④⑤ D.②①③⑥④⑤
解析:制取二氧化碳的正确操作顺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加固体试剂,再加液体试剂,即先向大试管中加入石灰石,再向大试管中倒入稀盐酸;收集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将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盖上毛玻璃片正放在实验台上。
6.某同学利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请帮他完成下面的部分实验报告。
(1)【实验原理】 __CaCO3+2HCl===_CaCl2+H2O+CO2↑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装置】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一瓶CO2,应选用下列装置中的__BC__(填字母序号)。
      
A     B    C   D
(3)【实验步骤】 验证集气瓶中CO2气体已集满的方法:__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__。
(4)【反思交流】 结合实验,你认为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是__长颈漏斗的末端应伸入稀盐酸的液面以下,实行液封,防止二氧化碳气体由长颈漏斗逸出(合理即可)__(写一条即可)。
知识点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7.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于2024年6月5日至6月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__D__(填字母序号)。
A.酸雨      B.雾霾天气
C.臭氧层空洞   D.温室效应
(2)植树造林是达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原理是利用绿色植物的__光合__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产生有机物和__氧气__(填物质名称)。
(3)二氧化碳的捕集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①物理吸附:可以利用固态吸附剂来分离回收二氧化碳,固态吸附剂可能具有__疏松多孔__(填“疏松多孔”或“坚实致密”)的结构。
②化学吸附:可以通过如图所示的流程进行对二氧化碳的捕集与释放,反应Ⅱ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CaCO3_CaO+CO2↑__。
8.碳及其化合物存在如下转化关系:C→CO CO2→X(“→”表示一种物质会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B )
A.由C转化为CO2的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依次升高
B.CO只能通过与O2反应转化为CO2
C.CO2通过与C反应转化为CO,化学方程式为C+ CO2 2CO
D.X可能是碳酸
9.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之一。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图1
(1)桢桢同学连接装置B、F、G进行实验。若向装置B中分别加入石灰石和稀盐酸,且在装置F和G中看到明显的现象,则按气体流向,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a→__b→c→d→e__,装置F和G中分别观察到的现象是__F中燃着的蜡烛熄灭,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
(2)用装置I测定收集二氧化碳的体积,植物油的作用是__将二氧化碳与水隔绝,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测定结果偏小__;集气瓶内原有的空气__不会__(填“会”或“不会”)影响测定结果。
(3)小芳同学在实验室利用装置H制备二氧化碳,她通过拉动铜丝控制底部破损的小试管升降,这一改进的优点是__AB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
B.使破损的小试管得到利用
C.生成更多的二氧化碳
(4)在装置J中连接压强传感器,测得实验中试管内压强变化情况如图2中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B__。
A.ab段试管中液面逐渐下降
B.a点的对应操作是打开活塞
C.bc段大理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
D.bc段压强基本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图2
【创新运用】
10.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某活动小组开展了“低碳有我”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一】 调查碳循环
(1)观察图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光合作用(合理即可)__(写一条即可)。
图1
(2)基于碳循环视角,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减少碳排放;②__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__。
(3)调查发现,我国的碳排放80%以上来自能源使用。要减少能源使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__A__(填字母序号)。
A.严禁使用化石燃料
B.改进技术,提高能效
C.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进行封存处理
【活动二】 探究碳“捕捉”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用水和碱性溶液“捕捉”二氧化碳。为比较“捕捉”效果,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实验,装置a端连接压强传感器,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
图2
图3
(4)图2中,甲、乙、丙注射器内的试剂分别是水、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X的数值为__30__;分析图3可知“捕捉”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是__丙__(填装置序号)。
(5)“碳封存”技术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某实验基地通过一定技术将二氧化碳压缩存入地下,实现二氧化碳的封存。从微观角度分析,这一技术能够实现的原因是__二氧化碳分子间有间隔__。
6 /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