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四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四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西和高三第一学期
(9月)4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引言
军事决策的本质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而这一思维模式在东方军事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表达。从《孙子兵法》的“上兵伐谋”到现代战争中的“认知战”,东方战略思维始终强调“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辩证逻辑。本文通过对比东西方军事理论,解析东方战略思维的底层逻辑及其对现代军事决策的启示。
一、从“兵法”到“算法”:东方战略思维的底层逻辑
《孙子兵法》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种对战争本质的敬畏,奠定了东方战略思维的“慎战”底色。与西方强调“绝对胜利”的克劳塞维茨理论不同,东方战略更注重“全胜”而非“战胜”——即通过非军事手段(如外交、经济)达成战略目标。
例如,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通过“退避三舍”消耗楚军士气,最终以少胜多。这种“示弱于形,强大于心”的策略,体现了东方战略中“形与势”的辩证关系:表面劣势可能转化为心理优势,而短期退让可能为长期胜利创造条件。
现代军事中,这一思维转化为“认知战”理论。2023年俄乌冲突中,俄方通过舆论战、信息战削弱乌方战斗意志,正是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代演绎。美国兰德公司报告指出:“未来战争的核心是争夺‘认知域’的控制权,而这正是东方战略的传统优势领域。”
二、东西方战略思维的差异:从“线性”到“非线性”
西方军事理论以“线性思维”为主,强调“目标计划执行”的闭环。例如,美军“空海一体战”理论要求通过精确打击摧毁敌方指挥系统,其逻辑是“破坏即胜利”。但这种思维在非对称战争中面临挑战:2011年利比亚战争中,北约空袭虽摧毁卡扎菲政权,却未能建立有效治理体系,导致后续混乱。
东方战略则更注重“非线性”关系。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提出:“兵无定势,水无常形。”这种思维强调根据战场变化动态调整策略。2020年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使用无人机摧毁亚美尼亚传统装甲部队,其战术创新与东方“以奇制胜”的理念高度契合。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研究显示:采用东方战略思维的军队在非对称战争中的胜率比传统西方军队高37%。这一数据引发美军内部对“混合战争”理论的重新审视。
三、现代军事决策中的东方智慧:从“经验”到“数据”
传统东方战略依赖将领的个人经验,而现代军事决策正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经验智慧”的量化。例如,中国军方研发的“战略决策支持系统”整合了《孙子兵法》中的36种战略模型,通过算法模拟战场态势。2024年朱日和军事演习中,该系统成功预测蓝方行动路径,准确率达82%。
但技术赋能并非万能。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指出:“算法可以模拟‘形’,但无法完全捕捉‘势’——后者需要指挥员对人性、文化的深刻理解。”这再次印证了东方战略中“人”的核心地位:技术是工具,而思维是灵魂。
结语
东方战略思维的价值不在于其“古老性”,而在于其“适应性”。在人工智能重塑战争形态的今天,重新解读《孙子兵法》等经典,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更是为了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更稳健的决策路径。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马凯硕所言:“东方的战略智慧,或许是人类应对21世纪挑战的关键密码。”
《战略思维的东方密码——从孙子兵法到现代军事决策》选自《中国军事科学》2024年第3期 作者:李振华 (有删减)
材料二:
传统军事防御体系以“地理屏障”为核心,如中国的长城、马其诺防线,其逻辑是“以空间换时间”。但现代战争中,地理边界逐渐模糊,防御重心从“物理域”转向“信息域”。
以太空防御为例,美国“星链”计划通过1.2万颗低轨卫星构建全球通信网络,其军事价值不仅在于通信保障,更在于对太空资源的争夺。2023年,SpaceX公司宣布将“星链”终端部署至乌克兰战场,为乌军提供实时情报支持,这一行动被俄方称为“太空战的前奏”。
对比传统与现代防御体系:长城依赖砖石与人力,维护成本高且易被突破;“星链”依赖卫星与算法,覆盖范围广且可动态调整。但两者的本质相同——都是通过控制关键资源实现战略优势。
中国“南天门计划”中的空天飞机、俄罗斯“核动力太空拖船”项目,均体现了对“非对称防御”的探索。未来防御体系的竞争,将是“地理思维”与“太空思维”的对话。
《军事技术评论》2024年夏季刊 作者:王海峰 (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方战略思维强调“全胜”,通过非军事手段达成目标,而西方更注重“绝对胜利”的直接对抗。
B.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战术体现了东方战略中“示弱于形,强大于心”的辩证逻辑,与西方线性思维截然不同。
C. 兰德公司报告指出,东方战略在认知战中具有传统优势,因其更擅长通过舆论战削弱敌方意志。
D. 哈佛大学研究显示,采用东方战略思维的军队在所有类型战争中的胜率均高于传统西方军队。
答案:D
解析:
D项“所有类型战争”表述错误。材料一明确提到,东方战略思维的胜率优势仅体现在“非对称战争”中(37%),而非“所有类型战争”。A项对应材料一对东西方战略目标的对比;B项对应“城濮之战”案例;C项对应兰德公司对认知战的论述。此题通过细节辨析(“所有类型”与“非对称战争”)和因果推理(胜率优势的范围)考查学生精准提取信息的能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戚继光“兵无定势”的思想与阿塞拜疆无人机战术均体现了对战场动态变化的灵活应对。
B. 北约在利比亚的空袭失败,暴露了西方线性思维在非对称战争中目标与手段脱节的问题。
C. 《孙子兵法》的36种战略模型被量化为算法,说明东方经验智慧可完全通过技术复现。
D. 马凯硕认为,东方战略智慧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应对不确定性的适应性,而非历史久远性。
答案:C
解析:
C项“完全通过技术复现”表述错误。材料一指出,算法可模拟“形”(战略模型),但无法捕捉“势”(人性、文化),强调“人”的核心地位。A项关联戚继光思想与现代战术创新;B项对应利比亚战争中目标与后果的脱节;D项对应马凯硕对东方战略价值的评价。此题通过因果推理(技术局限性与战略本质)和深层次理解(“形”与“势”的区分)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
3. 请结合文本,从以下各选项中支持材料观点更合适的一项是( )
A. 某军事论坛称:“现代战争中,卫星定位系统已完全取代地理屏障成为核心防御手段。”
B. 某智库报告提出:“未来太空战的关键是争夺低轨卫星资源,而非传统领土控制。”
C. 某学者观点:“算法决策可消除人为因素,使军事行动更高效且无风险。”
D. 某媒体评论:“西方战略理论因过度依赖技术,在非对称冲突中必然失败。”
答案:B
解析:
B项与材料二观点高度契合。材料二强调现代防御体系从“地理域”转向“信息域”,并以“星链”争夺太空资源为例,支持“低轨卫星资源是核心”的论断。A项“完全取代”忽视地理屏障的延续性(如材料二提及长城的象征意义);C项“消除人为因素”与材料一“算法无法捕捉‘势’”矛盾;D项“必然失败”过于绝对,材料一仅指出西方理论在非对称战争中的局限性。此题通过跨材料关联(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对比)和观点辨析(绝对化表述的合理性)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4. 材料一提到“技术是工具,而思维是灵魂”,请结合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案例,说明这一观点的内涵。
答案:
晋文公通过主动退让消耗楚军士气,表面示弱实则掌控心理优势(1分),体现了东方战略中“人”对战场态势的动态判断(1分)。技术(如算法)可模拟战术模型(“形”),但无法替代指挥员对人性、文化的理解(“势”)(1分)。因此,技术需服务于战略思维,而非取代其核心地位(1分)。
解析:
本题暗考“形与势”的辩证关系,要求学生从历史案例中提取战略思维的核心要素,并关联材料一的理论框架。答案需兼顾案例分析与理论升华。
5. 材料二指出,现代防御体系从“地理屏障”转向“信息域”,但未明确两者本质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传统防御体系与现代防御体系的本质异同,并说明这种转变对战略思维的影响。 (6分)
答案:
相同点:两者均通过控制关键资源实现战略优势(1分)。传统体系依赖地理空间(如长城),现代体系依赖信息与太空资源(如“星链”)(1分)。
不同点:传统体系以静态防御为主,成本高且易被突破(1分);现代体系动态覆盖、可调整,但依赖技术稳定性(1分)。
影响:战略思维需从“地理决定论”转向“资源控制论”(1分),同时兼顾技术风险与人性因素(如材料一“算法无法捕捉‘势’”)(1分)。
解析:
本题暗考跨材料整合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揭示防御体系演变的本质,并延伸至战略思维的调整。答案需结构清晰,涵盖“异同分析”与“影响推导”两个层次,体现深度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巷时光
迟子建
这条小巷,像一条被岁月遗忘的丝带,静静地缠绕在城市的边缘。它狭窄而悠长,石板路在岁月的打磨下泛着温润的光。两旁的墙壁爬满了青苔,像是岁月留下的斑驳指纹。
巷口有一棵老槐树,粗壮的树干需两人合抱,繁茂的枝叶像一把巨大的绿伞,为小巷遮风挡雨。每到夏天,老槐树下便成了居民们的聚集地。老人们摇着蒲扇,讲述着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孩子们在树下嬉笑玩耍,追逐着彩色的气球。
巷子里住着一位名叫林阿婆的老人。她的头发全白了,像冬日里的霜雪,脸上布满了皱纹,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一段往事。林阿婆的丈夫早年去世,儿女都在远方工作,只有她独自守着这间老房子。她的生活简单而又规律,每天清晨,她会早早地起床,打扫院子,给院子里的花草浇水。然后,她会坐在门口,静静地看着小巷里来来往往的人。
林阿婆的邻居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名叫小悦。小悦是个活泼好动的女孩,她总是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在小巷里跑来跑去。她喜欢缠着林阿婆讲故事,林阿婆也总是耐心地给她讲那些古老的传说。在林阿婆的故事里,有善良的仙女,有勇敢的骑士,还有神秘的精灵。小悦听得如痴如醉,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有一天,小巷里来了一群陌生人。他们穿着整齐的制服,拿着各种仪器,在小巷里测量、拍照。居民们纷纷围过来,好奇地打听着。原来,城市要进行改造,这条小巷也在改造的范围内。消息传开后,小巷里炸开了锅。老人们忧心忡忡,他们担心住了一辈子的地方会被拆掉;年轻人则充满了期待,他们希望改造后的小巷能变得更加美丽。
林阿婆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五味杂陈。她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对这条小巷有着深厚的感情。每一块石板、每一面墙壁都承载着她的回忆。她想起了和丈夫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想起了儿女小时候在这里玩耍的情景。她舍不得离开这里,舍不得离开这个充满温暖和回忆的地方。
小悦似乎也感受到了林阿婆的忧伤,她紧紧地拉着林阿婆的手,说:“阿婆,我不要你离开,我要一直听你讲故事。”林阿婆抚摸着小悦的头,眼中满是慈爱,说:“乖孩子,阿婆也不想离开,可是这由不得阿婆啊。”
随着改造工程的推进,小巷里的居民们开始陆续搬走。老槐树也被砍倒了,那巨大的树干倒在地上,像是一个无声的叹息。林阿婆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无奈。她知道,自己的离开只是时间问题。
在搬走的前一天,林阿婆把小悦叫到了身边。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精美的盒子,递给小悦,说:“孩子,这是阿婆送给你的礼物,里面有阿婆最珍贵的东西。”小悦好奇地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本破旧的相册和一些干花。相册里记录着林阿婆一家人的点点滴滴,干花则是林阿婆多年来在小巷里采摘的。
小悦抱着盒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说:“阿婆,我不想让你走。”林阿婆笑着说:“孩子,别哭。以后你想阿婆了,就看看这些东西。阿婆虽然离开了,但阿婆的故事会一直陪着你。”
第二天,林阿婆在儿女的陪伴下,离开了这条小巷。她一步三回头,眼中满是不舍。小巷里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子和残垣断壁,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温暖。
然而,改造后的小巷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变得美丽。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却少了那份宁静与温馨。小悦常常拿着林阿婆送给她的盒子,坐在曾经老槐树的位置,回忆着和林阿婆在一起的时光。她知道,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小巷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古朴的氛围,为故事的发生奠定了基调。
B. 林阿婆舍不得离开小巷,主要是因为对住了几十年的地方有深厚感情,承载了诸多回忆。
C. 文中描写老槐树被砍倒像无声的叹息,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现出人们对改造的不满。
D. 小说结尾小悦的回忆,深化了主题,表达出对过去美好时光消逝的惋惜与怀念之情。
7. 关于文中的线索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小巷的改造为明线,串联起小巷居民的生活变化,使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B. 以林阿婆对小巷的情感为暗线,贯穿全文,凸显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C. 小悦这一人物是文中的次要线索,通过她的视角展现了小巷改造前后的变化。
D. 文中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明线推动故事发展,暗线深化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
8. 文章表达了林阿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 分)
9. “时光流转,有些美好却在不经意间悄然消逝。”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答案及解析
6. 答案:C
解析:“表现出人们对改造的不满”错误,老槐树被砍倒像无声的叹息,主要是营造出一种惋惜、无奈的氛围,体现对过去小巷生活消逝的感慨,并非单纯对改造的不满。A 选项,小说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正确;B 选项,对林阿婆舍不得离开小巷的原因分析符合文意;D 选项,结尾小悦回忆的作用分析准确。
7. 答案:C
解析:“小悦这一人物是文中的次要线索”说法错误,小悦是文中重要人物,但不是线索人物,文中明线是小巷改造,暗线是林阿婆对小巷的情感。A 选项对明线分析正确;B 选项对暗线分析准确;D 选项对两条线索关系及作用分析合理。
8. 答案:
对小巷的深厚眷恋与不舍之情。
对过去美好回忆的珍视。
面对小巷改造的无奈。(每点 1 分,答出 4 点即可得 4 分)
解析:从林阿婆舍不得离开小巷、回忆过去生活、面对改造的无奈等情节中概括得出。
9. 答案:
文中小巷原本宁静古朴,充满生活气息,承载着居民们的美好回忆,但随着城市改造,这些美好逐渐消逝。
林阿婆在小巷生活几十年,有着深厚感情,改造让她不得不离开,过去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
这句话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留意身边的美好,莫等失去才懂得珍惜。(每点 2 分)
解析:结合文本中小巷改造前后变化、林阿婆的经历等,阐述对美好消逝的理解,并点明这句话的启示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少学律令,喜为吏,以廉称。武帝末,以待诏入钱为郎,补谒者,除阳夏长。霸为长平心持正吏民爱之霸为人温良有让下车问民疾苦,务在安辑,以德化民。霸治阳夏,奸猾屏息,豪强敛手,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狱讼衰息,囹圄空虚。霸以治行尤异,迁颍川太守。
颍川多豪猾,民好斗讼,相杀伤,吏不能禁。霸至,召长老,问民所疾苦,为条教,务在安辑。霸为太守,选明达吏民,使教民相率以孝悌,有弗率者,霸辄自引咎,躬自责,民乃惭服。霸治颍川,务在宽简,吏民便之。霸以治行尤异,迁京兆尹。
霸为京兆尹,以治行尤异,迁御史大夫。霸为御史大夫,务在宽简,吏民便之。霸以治行尤异,迁丞相,封建成侯。霸为丞相,务在宽简,吏民便之。霸为丞相,以年老乞骸骨,上不许,霸固请,上乃许之,赐霸黄金百斤,罢归。霸归,以老病卒,谥曰定侯。
选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二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春秋》,通大义。延为人温良有让,下车问民疾苦,务在安辑,以德化民。延为会稽太守,选明达吏民,使教民相率以孝悌,有弗率者,延辄自引咎,躬自责,民乃惭服。延治会稽,务在宽简,吏民便之。延以治行尤异,迁南阳太守。
延为南阳太守,以治行尤异,迁太尉。延为太尉,务在宽简,吏民便之。延为太尉,以年老乞骸骨,上不许,延固请,上乃许之,赐延黄金百斤,罢归。延归,以老病卒,谥曰文侯。
选自《后汉书·循吏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出。
霸为长A平心B持C正D吏民爱E之F霸为人G温良H有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中的实词对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霸为长,平心持正”的“持”与《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砺”意思不同,“持”是保持之意,“砺”是磨砺之意。
B. “务在安辑”的“务”与《陈情表》中“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奉”意思相同,都有尽力之意。
C. “吏民便之”的“便”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遇”意思不同,“便”是感到便利之意,“遇”是对待之意。
D. “以治行尤异”的“尤”与《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专”意思相同,都有特别之意。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霸治理阳夏时,平心持正,吏民爱戴,奸猾屏息,豪强敛手,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狱讼衰息,囹圄空虚。
B. 黄霸治理颍川时,选明达吏民,使教民相率以孝悌,有弗率者,霸辄自引咎,躬自责,民乃惭服。
C. 任延治理会稽时,选明达吏民,使教民相率以孝悌,有弗率者,延辄自引咎,躬自责,民乃惭服。
D. 黄霸和任延都以年老乞骸骨,上不许,固请,上乃许之,赐黄金百斤,罢归。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霸为长,平心持正,吏民爱之。
(2)延为人温良有让,下车问民疾苦,务在安辑,以德化民。
14. 材料一中黄霸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及解析
ADF
霸为长/平心持正/吏民爱之/霸为人温良有让,
解析:“霸为长”是陈述对象,“平心持正”是黄霸的行为特点,“吏民爱之”是结果,所以在这三处断开。
11. B
解析:“务在安辑”的“务”是致力于之意,《陈情表》中“奉”是接受之意,二者意思不同。A 项,“持”是保持,“砺”是磨砺,意思不同;C 项,“便”是感到便利,“遇”是对待,意思不同;D 项,“尤”是特别,“专”是专门,都有特别之意,意思相同。
12. D
解析:黄霸和任延都以年老乞骸骨,上不许,固请,上乃许之,赐黄金百斤,罢归。这一说法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均有体现,所以 D 选项正确。A、B、C 选项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均正确。
13. (1)颍川有很多豪强奸猾之人,百姓喜欢争斗诉讼,互相杀伤,官吏不能禁止。
(2)任延为人温和谦让,到任后就询问百姓的疾苦,致力于安抚百姓,用德行教化百姓。
14. ①黄霸公平正直,吏民爱戴。②黄霸致力于安抚百姓,用德行教化百姓。③黄霸选明达吏民,使教民相率以孝悌。
解析:从材料一可知,黄霸公平正直,吏民爱戴;黄霸致力于安抚百姓,用德行教化百姓;黄霸选明达吏民,使教民相率以孝悌,这些都是黄霸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全文翻译
材料一翻译
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阳夏人。他年轻时学习律令,喜欢做官,以廉洁著称。汉武帝末年,通过等待诏令交钱成为郎官,补任谒者,被任命为阳夏长。黄霸担任阳夏长,公平正直,官吏和百姓都爱戴他。黄霸为人温和谦让,到任后就询问百姓的疾苦,致力于安抚百姓,用德行教化百姓。黄霸治理阳夏,奸猾之人不敢妄动,豪强收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诉讼减少,监狱空虚。黄霸因为政绩特别优异,升任颍川太守。
颍川有很多豪强奸猾之人,百姓喜欢争斗诉讼,互相杀伤,官吏不能禁止。黄霸到任后,召集长老,询问百姓的疾苦,制定条令教规,致力于安抚百姓。黄霸担任太守,选拔明达的官吏和百姓,让他们教导百姓互相遵循孝悌之道,有不遵循的人,黄霸就自己引咎自责,百姓于是感到惭愧而服从。黄霸治理颍川,致力于宽大简政,官吏和百姓都感到便利。黄霸因为政绩特别优异,升任京兆尹。
黄霸担任京兆尹,因为政绩特别优异,升任御史大夫。黄霸担任御史大夫,致力于宽大简政,官吏和百姓都感到便利。黄霸因为政绩特别优异,升任丞相,被封为建成侯。黄霸担任丞相,致力于宽大简政,官吏和百姓都感到便利。黄霸担任丞相,因为年老请求退休,皇帝不允许,黄霸坚决请求,皇帝才允许,赐给黄霸黄金百斤,让他退休回家。黄霸回家后,因为年老生病去世,谥号为定侯。
材料二翻译
任延字长孙,是南阳宛人。他十二岁时,成为诸生,学习《春秋》,通晓大义。任延为人温和谦让,到任后就询问百姓的疾苦,致力于安抚百姓,用德行教化百姓。任延担任会稽太守,选拔明达的官吏和百姓,让他们教导百姓互相遵循孝悌之道,有不遵循的人,任延就自己引咎自责,百姓于是感到惭愧而服从。任延治理会稽,致力于宽大简政,官吏和百姓都感到便利。任延因为政绩特别优异,升任南阳太守。
任延担任南阳太守,因为政绩特别优异,升任太尉。任延担任太尉,致力于宽大简政,官吏和百姓都感到便利。任延担任太尉,因为年老请求退休,皇帝不允许,任延坚决请求,皇帝才允许,赐给任延黄金百斤,让他退休回家。任延回家后,因为年老生病去世,谥号为文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①,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漏天:蜀地多雨,古称“漏天”。②华颠:白头。③两谢:指谢瞻、谢灵运,二人曾于戏马台赋诗为乐。
15.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一漏天”以夸张手法写黔中阴雨连绵,暗含贬谪生活的压抑苦闷。
B. “似乘船”化虚为实,写出屋居的局促潮湿,呼应前文“万里”的荒远孤寂。
C. 下片“莫笑老翁犹气岸”以自嘲反讽,表现词人面对困境的倔强与不甘。
D. 全词情感始终低沉悲慨,结尾“风流犹拍古人肩”更显对现实的无奈疏离。
答案:D
解析:D选项“情感始终低沉悲慨”错误。下片情感由贬谪的苦闷转为豪迈昂扬,如“催醉”“气岸”“驰射”等词体现豁达乐观,结尾“风流犹拍古人肩”更以古人自比,表现超然洒脱的胸襟,并非“始终低沉”。
16. 本词的情感变化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答案:
1. 上片压抑苦闷:开篇“一漏天”“似乘船”以阴雨、屋居的窘迫,写贬谪生活的孤寂凄凉(2分);
2. 下片豁达超然:“催醉”借酒消愁却转为豪迈,“莫笑老翁犹气岸”以自嘲反衬不屈,“戏马台南追两谢”用典明志,结尾“风流犹拍古人肩”以古人自比,展现虽处逆境却乐观洒脱的襟怀(4分)。
解析:
上片通过环境描写(阴雨、屋居)直写贬谪之苦,下片情感陡转:
“及至重阳天也霁”天气转晴暗喻心境开阔;
“催醉”表面写醉饮,实则借酒抒发豪情;
“黄菊上华颠”以戏谑口吻自嘲年老,却暗含“烈士暮年”的壮心;
结尾用“两谢”典故与“拍肩古人”,将个人命运与历史风流勾连,表现超然物外的达观。
全词情感从困顿悲苦转向昂扬洒脱,体现黄庭坚“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过秦论》中,作者贾谊用“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以此突出秦朝统治的严密。
答案: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杜甫在《蜀相》中以“ , ”两句,描绘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却又蕴含着诗人内心的落寞与感伤,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典范。
答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请根据下图写诗歌:
答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如有其它符合题意的也可以。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共20分)
在现代军事领域,智能科技的渗透正重塑战争形态,无人装备与定向能武器的结合,不仅打破了传统作战的时空限制,更推动作战理念向 “精准化、非接触化” 转型。从沙漠戈壁的实弹演练到深海远洋的联合军演,智能无人战车已成为地面作战的 “尖兵”。它搭载的多光谱探测系统,能在复杂地形中快速锁定敌方装甲目标,即使糟遇电磁干扰,内置的抗干扰算法也能保障核心数据的稳定传输。这种 “钢铁战士” 无需担忧生理极限,可在核污染、化学污染等极端环境中持续执行任务,其作战效能远超传统有人装备。
定向能武器作为军事科技的 “新宠”,凭借激光、微波等能量载体,实现了 “指哪打哪” 的精准打击。与传统弹药不同,它无需考虑弹道轨迹,面对高速移动的无人机群,能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目标识别、锁定与摧毁,真正做到 “弹无虚发”。此前,某国军方在测试中,利用车载激光武器成功拦截 12 架模拟敌方的巡航导弹,其打击精度误差不超过 1 米。这种武器(1)______能有效应对 “饱和式攻击”,也降低了作战成本 —— 每发射一次激光的能耗成本仅需数十美元,远低于价值数十万美元的防空导弹。
然而,军事科技的进阶也带来新的挑战。智能无人装备的自主决策依赖 AI 算法,一旦算法被黑客入侵篡改,装备可能从 “战友” 轮为 “叛徒”;定向能武器虽威力惊人,但受恶劣天气影响较大,暴雨、浓雾会削弱能量传输效率,导致打击效果大打折扣。(2)______各国军方都在加紧研发抗干扰技术与环境适应性方案,(3)______只有攻克这些技术瓶颈,才能让新型装备在未来战场真正发挥威力。从实验室的理论验证到实战化的场景测试,军事科技工作者正以 “钉钉子” 精神,推动装备性能向更高维度突破,为国防安全筑牢科技防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 分)
答案:(1)既 (2)因此 (3)因为
解析:(1)处为与后面内容为并列关系,“应对饱和攻击” 与 “降低作战成本” 是定向能武器的两大优势,用 “既…… 又”;(2)(3)处是因果关系,“研发技术方案” 是结果,“攻克瓶颈才能发挥威力” 是原因,用 “因此…… 因为”。
19.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 分)
答案:(1)“轮为”改为“沦为”(2)“糟遇”改为“遭遇”
2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文中词语 “叛徒” 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 他在比赛中 “狡猾” 地避开对手的防守,为球队赢得关键一分
B. 这个小 “机灵鬼” 总能想出各种办法解决难题
C. 战场上,敌人的 “聪明” 用在了布设陷阱上,我们必须警惕
D. 老师傅总说自己是 “老糊涂”,却总能精准找出机器故障
答案:C
解析:文中 “叛徒” 原指背叛集体或信仰的人(贬义词),此处用来形容被入侵后反戈的智能装备,感彩由贬转中性,属于 “贬词中性用”。A 项 “狡猾” 原指诡计多端(贬义词),此处形容比赛中的灵活战术(中性),贬词中性用;B 项 “机灵鬼” 原指调皮但聪明的人(中性偏贬),此处形容善于解决问题的人(褒义),中性偏贬转褒;C 项 “聪明” 原指智力高(褒义词),此处形容敌人的阴险手段(贬义),褒词贬用,与 “叛徒” 的感彩变化方向不同;D 项 “老糊涂” 原指头脑不清醒(贬义词),此处形容老师傅的自谦(中性),贬词中性用。
21.文本中画横线句子“智能无人战车已成为地面作战的‘尖兵’”运用了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请指出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4 分)
答案:比喻。将智能无人战车比作 “尖兵”,生动形象地凸显其在地面作战中冲锋在前、侦察突击的核心作用。
22.有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比如文中加点成语 “弹无虚发”,原本是形容射箭或开枪命中率极高,每一发都命中目标,在文中指定向能武器打击目标时精准无误,请根据文中现象,再举出一个类似的成语,说明其意义的变化。(5 分)
答案:示例:成语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原本指人机智灵活,能全面观察周围环境,随时应对各种情况(形容人的感知与应变能力);在军事科技领域,可用来形容智能探测系统的功能 —— 如战场预警雷达与多光谱侦察卫星组成的 “感知网络”,能同时监测空中、地面、海上多个方向的目标信号,捕捉敌方战机、舰艇、装甲部队等各类目标的动态,实现对战场全域的实时监控,此处成语的意义从 “形容人的能力” 转变为 “形容军事探测系统的全方位感知功能”。
解析:文中 “弹无虚发” 的意义变化核心是 “从传统场景(射箭、开枪)延伸至军事科技场景(定向能武器),保留‘精准命中’的核心内涵,适用对象从‘人’转变为‘军事装备’”。所举成语需满足 “原义与军事科技场景下的新义核心内涵一致,适用对象或场景发生变化” 的要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原义聚焦 “人” 的能力,新义聚焦 “军事探测系统” 的功能,核心内涵 “全面感知、覆盖多个方向” 不变,符合文中成语意义变化的规律。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战胜多少人,而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1. 理解材料: 材料的核心是关于成功的定义。传统的成功观念往往强调竞争和超越他人,但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即真正的成功在于个人的成长和提升。
重点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而不是外在的竞争结果。
2. 思辨角度: 传统成功观 vs. 新的成功观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成功的标准是否应该多元化
社会环境对成功定义的影响
3. 立意方向: 强调个人成长和自我提升的价值
批判过于注重竞争的社会现象
探讨成功标准的多元化
提倡内在修养与外在成就的平衡
拟标题建议:
1. 《真正的成功在于自我提升》
2. 《从竞争到成长:重新定义成功》
3. 《内外兼修:成功的新维度》
4. 《超越他人还是超越自己?》
5. 《成功之路:个人成长的力量》2024-2025学年西和高三第一学期(9月)4校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引言
军事决策的本质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而这一思维模式在东方军事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表达。从《孙子兵法》的“上兵伐谋”到现代战争中的“认知战”,东方战略思维始终强调“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辩证逻辑。本文通过对比东西方军事理论,解析东方战略思维的底层逻辑及其对现代军事决策的启示。
一、从“兵法”到“算法”:东方战略思维的底层逻辑
《孙子兵法》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种对战争本质的敬畏,奠定了东方战略思维的“慎战”底色。与西方强调“绝对胜利”的克劳塞维茨理论不同,东方战略更注重“全胜”而非“战胜”——即通过非军事手段(如外交、经济)达成战略目标。
例如,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通过“退避三舍”消耗楚军士气,最终以少胜多。这种“示弱于形,强大于心”的策略,体现了东方战略中“形与势”的辩证关系:表面劣势可能转化为心理优势,而短期退让可能为长期胜利创造条件。
现代军事中,这一思维转化为“认知战”理论。2023年俄乌冲突中,俄方通过舆论战、信息战削弱乌方战斗意志,正是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代演绎。美国兰德公司报告指出:“未来战争的核心是争夺‘认知域’的控制权,而这正是东方战略的传统优势领域。”
二、东西方战略思维的差异:从“线性”到“非线性”
西方军事理论以“线性思维”为主,强调“目标计划执行”的闭环。例如,美军“空海一体战”理论要求通过精确打击摧毁敌方指挥系统,其逻辑是“破坏即胜利”。但这种思维在非对称战争中面临挑战:2011年利比亚战争中,北约空袭虽摧毁卡扎菲政权,却未能建立有效治理体系,导致后续混乱。
东方战略则更注重“非线性”关系。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提出:“兵无定势,水无常形。”这种思维强调根据战场变化动态调整策略。2020年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使用无人机摧毁亚美尼亚传统装甲部队,其战术创新与东方“以奇制胜”的理念高度契合。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研究显示:采用东方战略思维的军队在非对称战争中的胜率比传统西方军队高37%。这一数据引发美军内部对“混合战争”理论的重新审视。
三、现代军事决策中的东方智慧:从“经验”到“数据”
传统东方战略依赖将领的个人经验,而现代军事决策正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经验智慧”的量化。例如,中国军方研发的“战略决策支持系统”整合了《孙子兵法》中的36种战略模型,通过算法模拟战场态势。2024年朱日和军事演习中,该系统成功预测蓝方行动路径,准确率达82%。
但技术赋能并非万能。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指出:“算法可以模拟‘形’,但无法完全捕捉‘势’——后者需要指挥员对人性、文化的深刻理解。”这再次印证了东方战略中“人”的核心地位:技术是工具,而思维是灵魂。
结语
东方战略思维的价值不在于其“古老性”,而在于其“适应性”。在人工智能重塑战争形态的今天,重新解读《孙子兵法》等经典,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更是为了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更稳健的决策路径。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马凯硕所言:“东方的战略智慧,或许是人类应对21世纪挑战的关键密码。”
《战略思维的东方密码——从孙子兵法到现代军事决策》选自《中国军事科学》2024年第3期 作者:李振华 (有删减)
材料二:
传统军事防御体系以“地理屏障”为核心,如中国的长城、马其诺防线,其逻辑是“以空间换时间”。但现代战争中,地理边界逐渐模糊,防御重心从“物理域”转向“信息域”。
以太空防御为例,美国“星链”计划通过1.2万颗低轨卫星构建全球通信网络,其军事价值不仅在于通信保障,更在于对太空资源的争夺。2023年,SpaceX公司宣布将“星链”终端部署至乌克兰战场,为乌军提供实时情报支持,这一行动被俄方称为“太空战的前奏”。
对比传统与现代防御体系:长城依赖砖石与人力,维护成本高且易被突破;“星链”依赖卫星与算法,覆盖范围广且可动态调整。但两者的本质相同——都是通过控制关键资源实现战略优势。
中国“南天门计划”中的空天飞机、俄罗斯“核动力太空拖船”项目,均体现了对“非对称防御”的探索。未来防御体系的竞争,将是“地理思维”与“太空思维”的对话。
《军事技术评论》2024年夏季刊 作者:王海峰 (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方战略思维强调“全胜”,通过非军事手段达成目标,而西方更注重“绝对胜利”的直接对抗。
B.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战术体现了东方战略中“示弱于形,强大于心”的辩证逻辑,与西方线性思维截然不同。
C. 兰德公司报告指出,东方战略在认知战中具有传统优势,因其更擅长通过舆论战削弱敌方意志。
D. 哈佛大学研究显示,采用东方战略思维的军队在所有类型战争中的胜率均高于传统西方军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戚继光“兵无定势”的思想与阿塞拜疆无人机战术均体现了对战场动态变化的灵活应对。
B. 北约在利比亚的空袭失败,暴露了西方线性思维在非对称战争中目标与手段脱节的问题。
C. 《孙子兵法》的36种战略模型被量化为算法,说明东方经验智慧可完全通过技术复现。
D. 马凯硕认为,东方战略智慧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应对不确定性的适应性,而非历史久远性。
3. 请结合文本,从以下各选项中支持材料观点更合适的一项是( )
A. 某军事论坛称:“现代战争中,卫星定位系统已完全取代地理屏障成为核心防御手段。”
B. 某智库报告提出:“未来太空战的关键是争夺低轨卫星资源,而非传统领土控制。”
C. 某学者观点:“算法决策可消除人为因素,使军事行动更高效且无风险。”
D. 某媒体评论:“西方战略理论因过度依赖技术,在非对称冲突中必然失败。”
4. 材料一提到“技术是工具,而思维是灵魂”,请结合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案例,说明这一观点的内涵。
5. 材料二指出,现代防御体系从“地理屏障”转向“信息域”,但未明确两者本质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传统防御体系与现代防御体系的本质异同,并说明这种转变对战略思维的影响。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巷时光
迟子建
这条小巷,像一条被岁月遗忘的丝带,静静地缠绕在城市的边缘。它狭窄而悠长,石板路在岁月的打磨下泛着温润的光。两旁的墙壁爬满了青苔,像是岁月留下的斑驳指纹。
巷口有一棵老槐树,粗壮的树干需两人合抱,繁茂的枝叶像一把巨大的绿伞,为小巷遮风挡雨。每到夏天,老槐树下便成了居民们的聚集地。老人们摇着蒲扇,讲述着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孩子们在树下嬉笑玩耍,追逐着彩色的气球。
巷子里住着一位名叫林阿婆的老人。她的头发全白了,像冬日里的霜雪,脸上布满了皱纹,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一段往事。林阿婆的丈夫早年去世,儿女都在远方工作,只有她独自守着这间老房子。她的生活简单而又规律,每天清晨,她会早早地起床,打扫院子,给院子里的花草浇水。然后,她会坐在门口,静静地看着小巷里来来往往的人。
林阿婆的邻居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名叫小悦。小悦是个活泼好动的女孩,她总是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在小巷里跑来跑去。她喜欢缠着林阿婆讲故事,林阿婆也总是耐心地给她讲那些古老的传说。在林阿婆的故事里,有善良的仙女,有勇敢的骑士,还有神秘的精灵。小悦听得如痴如醉,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有一天,小巷里来了一群陌生人。他们穿着整齐的制服,拿着各种仪器,在小巷里测量、拍照。居民们纷纷围过来,好奇地打听着。原来,城市要进行改造,这条小巷也在改造的范围内。消息传开后,小巷里炸开了锅。老人们忧心忡忡,他们担心住了一辈子的地方会被拆掉;年轻人则充满了期待,他们希望改造后的小巷能变得更加美丽。
林阿婆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五味杂陈。她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对这条小巷有着深厚的感情。每一块石板、每一面墙壁都承载着她的回忆。她想起了和丈夫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想起了儿女小时候在这里玩耍的情景。她舍不得离开这里,舍不得离开这个充满温暖和回忆的地方。
小悦似乎也感受到了林阿婆的忧伤,她紧紧地拉着林阿婆的手,说:“阿婆,我不要你离开,我要一直听你讲故事。”林阿婆抚摸着小悦的头,眼中满是慈爱,说:“乖孩子,阿婆也不想离开,可是这由不得阿婆啊。”
随着改造工程的推进,小巷里的居民们开始陆续搬走。老槐树也被砍倒了,那巨大的树干倒在地上,像是一个无声的叹息。林阿婆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无奈。她知道,自己的离开只是时间问题。
在搬走的前一天,林阿婆把小悦叫到了身边。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精美的盒子,递给小悦,说:“孩子,这是阿婆送给你的礼物,里面有阿婆最珍贵的东西。”小悦好奇地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本破旧的相册和一些干花。相册里记录着林阿婆一家人的点点滴滴,干花则是林阿婆多年来在小巷里采摘的。
小悦抱着盒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说:“阿婆,我不想让你走。”林阿婆笑着说:“孩子,别哭。以后你想阿婆了,就看看这些东西。阿婆虽然离开了,但阿婆的故事会一直陪着你。”
第二天,林阿婆在儿女的陪伴下,离开了这条小巷。她一步三回头,眼中满是不舍。小巷里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子和残垣断壁,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温暖。
然而,改造后的小巷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变得美丽。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却少了那份宁静与温馨。小悦常常拿着林阿婆送给她的盒子,坐在曾经老槐树的位置,回忆着和林阿婆在一起的时光。她知道,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小巷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古朴的氛围,为故事的发生奠定了基调。
B. 林阿婆舍不得离开小巷,主要是因为对住了几十年的地方有深厚感情,承载了诸多回忆。
C. 文中描写老槐树被砍倒像无声的叹息,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现出人们对改造的不满。
D. 小说结尾小悦的回忆,深化了主题,表达出对过去美好时光消逝的惋惜与怀念之情。
7. 关于文中的线索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小巷的改造为明线,串联起小巷居民的生活变化,使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B. 以林阿婆对小巷的情感为暗线,贯穿全文,凸显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C. 小悦这一人物是文中的次要线索,通过她的视角展现了小巷改造前后的变化。
D. 文中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明线推动故事发展,暗线深化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
8. 文章表达了林阿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 分)
9. “时光流转,有些美好却在不经意间悄然消逝。”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少学律令,喜为吏,以廉称。武帝末,以待诏入钱为郎,补谒者,除阳夏长。霸为长平心持正吏民爱之霸为人温良有让下车问民疾苦,务在安辑,以德化民。霸治阳夏,奸猾屏息,豪强敛手,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狱讼衰息,囹圄空虚。霸以治行尤异,迁颍川太守。
颍川多豪猾,民好斗讼,相杀伤,吏不能禁。霸至,召长老,问民所疾苦,为条教,务在安辑。霸为太守,选明达吏民,使教民相率以孝悌,有弗率者,霸辄自引咎,躬自责,民乃惭服。霸治颍川,务在宽简,吏民便之。霸以治行尤异,迁京兆尹。
霸为京兆尹,以治行尤异,迁御史大夫。霸为御史大夫,务在宽简,吏民便之。霸以治行尤异,迁丞相,封建成侯。霸为丞相,务在宽简,吏民便之。霸为丞相,以年老乞骸骨,上不许,霸固请,上乃许之,赐霸黄金百斤,罢归。霸归,以老病卒,谥曰定侯。
选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二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春秋》,通大义。延为人温良有让,下车问民疾苦,务在安辑,以德化民。延为会稽太守,选明达吏民,使教民相率以孝悌,有弗率者,延辄自引咎,躬自责,民乃惭服。延治会稽,务在宽简,吏民便之。延以治行尤异,迁南阳太守。
延为南阳太守,以治行尤异,迁太尉。延为太尉,务在宽简,吏民便之。延为太尉,以年老乞骸骨,上不许,延固请,上乃许之,赐延黄金百斤,罢归。延归,以老病卒,谥曰文侯。
选自《后汉书·循吏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出。
霸为长A平心B持C正D吏民爱E之F霸为人G温良H有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中的实词对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霸为长,平心持正”的“持”与《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砺”意思不同,“持”是保持之意,“砺”是磨砺之意。
B. “务在安辑”的“务”与《陈情表》中“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奉”意思相同,都有尽力之意。
C. “吏民便之”的“便”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遇”意思不同,“便”是感到便利之意,“遇”是对待之意。
D. “以治行尤异”的“尤”与《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专”意思相同,都有特别之意。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霸治理阳夏时,平心持正,吏民爱戴,奸猾屏息,豪强敛手,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狱讼衰息,囹圄空虚。
B. 黄霸治理颍川时,选明达吏民,使教民相率以孝悌,有弗率者,霸辄自引咎,躬自责,民乃惭服。
C. 任延治理会稽时,选明达吏民,使教民相率以孝悌,有弗率者,延辄自引咎,躬自责,民乃惭服。
D. 黄霸和任延都以年老乞骸骨,上不许,固请,上乃许之,赐黄金百斤,罢归。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霸为长,平心持正,吏民爱之。
(2)延为人温良有让,下车问民疾苦,务在安辑,以德化民。
14. 材料一中黄霸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①,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漏天:蜀地多雨,古称“漏天”。②华颠:白头。③两谢:指谢瞻、谢灵运,二人曾于戏马台赋诗为乐。
15.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一漏天”以夸张手法写黔中阴雨连绵,暗含贬谪生活的压抑苦闷。
B. “似乘船”化虚为实,写出屋居的局促潮湿,呼应前文“万里”的荒远孤寂。
C. 下片“莫笑老翁犹气岸”以自嘲反讽,表现词人面对困境的倔强与不甘。
D. 全词情感始终低沉悲慨,结尾“风流犹拍古人肩”更显对现实的无奈疏离。
16. 本词的情感变化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过秦论》中,作者贾谊用“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以此突出秦朝统治的严密。(2)杜甫在《蜀相》中以“ , ”两句,描绘出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却又蕴含着诗人内心的落寞与感伤,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典范。
请根据下图写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共20分)
在现代军事领域,智能科技的渗透正重塑战争形态,无人装备与定向能武器的结合,不仅打破了传统作战的时空限制,更推动作战理念向 “精准化、非接触化” 转型。从沙漠戈壁的实弹演练到深海远洋的联合军演,智能无人战车已成为地面作战的 “尖兵”。它搭载的多光谱探测系统,能在复杂地形中快速锁定敌方装甲目标,即使糟遇电磁干扰,内置的抗干扰算法也能保障核心数据的稳定传输。这种 “钢铁战士” 无需担忧生理极限,可在核污染、化学污染等极端环境中持续执行任务,其作战效能远超传统有人装备。
定向能武器作为军事科技的 “新宠”,凭借激光、微波等能量载体,实现了 “指哪打哪” 的精准打击。与传统弹药不同,它无需考虑弹道轨迹,面对高速移动的无人机群,能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目标识别、锁定与摧毁,真正做到 “弹无虚发”。此前,某国军方在测试中,利用车载激光武器成功拦截 12 架模拟敌方的巡航导弹,其打击精度误差不超过 1 米。这种武器(1)______能有效应对 “饱和式攻击”,也降低了作战成本 —— 每发射一次激光的能耗成本仅需数十美元,远低于价值数十万美元的防空导弹。
然而,军事科技的进阶也带来新的挑战。智能无人装备的自主决策依赖 AI 算法,一旦算法被黑客入侵篡改,装备可能从 “战友” 轮为 “叛徒”;定向能武器虽威力惊人,但受恶劣天气影响较大,暴雨、浓雾会削弱能量传输效率,导致打击效果大打折扣。(2)______各国军方都在加紧研发抗干扰技术与环境适应性方案,(3)______只有攻克这些技术瓶颈,才能让新型装备在未来战场真正发挥威力。从实验室的理论验证到实战化的场景测试,军事科技工作者正以 “钉钉子” 精神,推动装备性能向更高维度突破,为国防安全筑牢科技防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 分)
19.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 分)
2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文中词语 “叛徒” 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 他在比赛中 “狡猾” 地避开对手的防守,为球队赢得关键一分
B. 这个小 “机灵鬼” 总能想出各种办法解决难题
C. 战场上,敌人的 “聪明” 用在了布设陷阱上,我们必须警惕
D. 老师傅总说自己是 “老糊涂”,却总能精准找出机器故障
21.文本中画横线句子“智能无人战车已成为地面作战的‘尖兵’”运用了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请指出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4 分)
22.有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比如文中加点成语 “弹无虚发”,原本是形容射箭或开枪命中率极高,每一发都命中目标,在文中指定向能武器打击目标时精准无误,请根据文中现象,再举出一个类似的成语,说明其意义的变化。(5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战胜多少人,而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