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第一单元成果展示 鲁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3 第一单元成果展示 鲁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成果展示
步入化学殿堂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B )
A.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B.物体的运动速度
C.物质的制法和用途
D.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为保证实验安全及取得预期实验效果,每位同学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D )
A.将实验室的试剂带回家
B.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C.从节约的角度讲,用剩的试剂要放回原瓶
D.洗涤后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3.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
      
A.加热液体    B.倾倒液体
     
C.添加锌粒 D.取用氯化钠固体
4.央视新闻报道我国航天员们吃到了自己培育的“太空生菜”。下列在生菜种植、加工及食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C )
A.生菜种子的发芽
B.生菜在光照下生长
C.生菜的采摘及清洗
D.生菜在人体内被消化
5.对于自行车生锈,有的同学说与潮湿的环境有关,有的同学说和空气中的氧气有关,因此他们想通过实验来一探究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D )
A.当个人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时,应三缄其口
B.当个人的实验结论与书上权威结论不一致时,应相信权威
C.当个人获得了与别人不同的实验结果时,没有必要查找原因,坚持自己的实验结果即可
D.在进行实验之前,应认真分析实验任务,仔细设计好实验方法和步骤,做好充分准备
6.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的是( A )
A.指南针的发明
B.制造青铜器
C.火药的发明
D.烧制陶器
7.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首次变身为倒计时器,从“雨水”开始,到“立春”结束,二十四节气与古诗词、古谚语及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下列节气对应的古诗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B )
A.雨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处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C.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立春: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8.化学上将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下列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B )
A.“新物质”就是世界上从来没有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发生变化之前的物质在组成或者结构上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发生变化之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D.如果液态水变成水蒸气,那么水蒸气相对于液态水来说就是“新物质”
9.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C )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C.化学变化在常温下都可以发生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蓝色沉淀
解析: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同时伴随能量的变化,故A项正确;有些化学变化在常温下可以发生,如食物的腐败,有些化学变化在常温下不能进行,需要一定条件才可以发生,如镁条的燃烧需要点燃等,故C项错误;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故D项正确。
10.下列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
A.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 B.概念的理解
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外层最亮;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就一定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
C.化学发展史 D.化学安全
火的掌握和利用促进了化学的发展;现代化学技术已经可以移动分子、原子 化学实验室中不能品尝任何试剂;废弃试剂可以带出实验室
A.A   B.B   C.C   D.D
解析: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是因为石蜡蒸汽遇冷凝结为固体小颗粒,故A项不符合题意;有些化学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故B项不符合题意;废弃试剂应该回收集中处理,不可以带出实验室,故D项不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共41分)
11.(7分)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有__发光____、__发热__、__颜色变化__、产生__气体__、生成__沉淀__等。有了这些现象,物质__不一定__(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发生了化学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__不一定__产生这些现象。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实验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的依据。
12.(7分)用图示微观粒子的名称填空。
(1)晶莹的水滴是由大量__水分子__聚集而成的,水分子中__氢原子__和__氧原子__按照一定的角度排列成特定的空间形状。
(2)氢气是由__氢原子__构成的大量__氢分子__聚集而成的。氧气是由__氧原子__构成的大量__氧分子__聚集而成的。由此可知,不同种类的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构成分子,同种原子也可以自相结合构成分子。
解析:氢原子和氧原子不仅能相互结合形成水分子,还能自相结合形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13.(10分)在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胶头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__液体倒流腐蚀胶头__。
(2)倾倒细口瓶中的试剂时,标签没朝向手心:__残留的试剂流下腐蚀标签__。
(3)用试管加热固体物质时,试管口向上倾斜:__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__。
(4)酒精灯使用完后没有盖上灯帽:__酒精灯内的酒精挥发__。
(5)用镊子取用块状固体时,将块状固体直接放入竖直的试管中:__打破试管__。
14.(7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图1      图2
图3 称量氯化钠质量
(1)根据图1回答:在连接c和d时,使d较易插入c中的措施是__将插入橡皮塞的导管一端用水润湿__。
(2)根据图2回答:图中操作容易造成的后果是__将试管底压破__。
(3)图3所示实验中的错误是__称量时砝码和氯化钠的位置放反了__,称取氯化钠的实际质量为__12.0__g。
15.(10分)现有①烧杯、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陶土网、⑤药匙、⑥燃烧匙、⑦坩埚钳、⑧镊子、⑨量筒、⑩托盘天平等仪器。请选择合适的仪器完成下列实验操作。
(1)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时用__③__(填序号,下同)。
(2)量取液体用__③⑨__。
(3)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__⑦__夹持,下面应垫上__④__。
(4)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②__。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29分)
16.(10分)化学改变了世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在利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能够获取生活和生产所需的__物质__和__能量__。
(2)某学习小组的同学针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的基本环节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提出问题__环节;
②“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获得结论__环节;
③“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猜想与假设__环节;
④“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收集证据__环节;
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反思与评价__环节。
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__①③④②⑤__(填上述序号)。
(3)从微观角度看,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如__分子__、__原子__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17.(8分)认真观察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镁带燃烧 ②蜡烛燃烧  ③灯泡发光
(1)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可燃性。取一段镁带,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如图①所示),描述镁带燃烧的现象:__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__,镁带燃烧发生的变化是__化学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理由是__有新物质生成__。
(2)图②中__发生了__(填“发生了”或“未发生”)物理变化,由此说明化学变化__一定__(填“一定”或“不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3)图③中发生的变化是__物理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可见发光、发热的变化__不一定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是否有新物质生成__。
18.(11分)化学变化中的颜色改变。
【资料信息】 ①纯净的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是一种绿色粉末状固体,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加热时能由绿色变为黑色。
②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
④酒精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提出问题】 碱式碳酸铜加热时变色,此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做出假设】
①小红同学认为,根据颜色改变可直接判断是化学变化。
②小明同学认为,颜色改变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要进一步验证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才能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
【收集证据】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解释
将干燥的碱式碳酸铜固体在试管中加热 管口有水珠 有__水__生成
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试管口附近 __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 有二氧化碳生成
【获得结论】 __碱式碳酸铜加热时颜色改变发生的是化学变化__。
【交流评价】
(1)仅通过碱式碳酸铜加热时颜色的变化来验证所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方案是否严密?__不严密__,原因是__颜色改变不一定生成新物质__。
(2)若装碱式碳酸铜的广口瓶长时间敞口放置,能不能根据“管口有水珠”这一现象判断碱式碳酸铜加热属于什么变化?__不能__,原因是__碱式碳酸铜可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出现加热后冷凝出现水珠的现象__。
1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