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第一单元课时分层训练(三) 物质的加热及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人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3 第一单元课时分层训练(三) 物质的加热及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人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三) 物质的加热及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知识点1 物质的加热
1.下列仪器:①燃烧匙;②量筒;③烧杯;④蒸发皿;⑤试管。其中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D )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⑤
2.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安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
3.下列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操作正确的是( C )
A.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B.为避免试管内液体外流,加热时试管不能倾斜
C.先预热试管,然后在液体的中下部加热
D.加热时试管口可以对着自己,但切不可对着旁人
4.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是( C )
①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 
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 
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 
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⑤没有进行预热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知识点2 仪器装置的连接及气密性检查
5.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C )
解析: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悬于试管正上方且不接触试管内壁,故A项正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将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故B项正确;托盘天平称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原则,故C项错误;连接仪器时,应注意“润”“转”“插”,故D项正确。
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根据图1回答:在连接c和d时,使d更容易插入c中的措施是 用水湿润 。
(2)图2中操作容易造成的后果是 试管被压破 。
解析:(1)左手拿橡胶塞,右手拿玻璃导管,先将插入橡胶塞的导管一端用水湿润,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即可。(2)向试管口塞带玻璃导管的橡胶塞时,如果将试管放在桌面上,拿塞子用力往试管中硬塞,容易压破试管。
知识点3 玻璃仪器的洗涤
7.下列实验操作过程符合操作规范的是( B )
A.清洗试管时应直接向试管内注入水,不必倒掉废液
B.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刷洗试管
C.清洗试管时,拇指堵住试管,上下晃动
D.洗净的玻璃仪器很透明代表已洗干净
解析:清洗试管时应先将废液倒掉,然后向试管内注入水进行清洗,故A项错误;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刷洗试管,故B项正确;清洗试管时,残留试剂可能会腐蚀皮肤,不能用拇指堵住试管,故C项错误;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器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故D项错误。
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洗涤试管时,可注入试管的水清洗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C.酒精灯内的酒精量最多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D.实验中没有规定取用试剂的量时,固体试剂通常取用1~2 g
解析:刷洗试管时通常注入不超试管容积的水,故A项正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故B项正确;酒精灯内的酒精量最多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故C项正确;实验中没有规定取用试剂的量时,液体取用1~2 mL,固体盖住试管底部即可,故D项错误。
9.试管是实验室最常见的仪器,如图所示,在不同的化学实验中试管口的朝向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朝向如图①所示
B.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试管口的朝向先如图②所示后如图④所示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试管口的朝向可不为图中所示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试管口朝向如图③所示
解析: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使试管口向上倾斜,并与桌面成45°左右,故A项错误;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先使试管平放,将固体试剂放在试管口,然后将试管慢慢直立起来,使药品滑到试管底部,故B项错误;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试管口紧贴试剂瓶口,且试管口朝上即可,无特殊方向要求,故C项正确;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试管口应竖直向上,故D项错误。
10.下列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错误的是( B )
解析:关闭弹簧夹,长颈漏斗中液面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故A项不符合题意;长颈漏斗与外界相通,该装置不密封,故B项符合题意;拉动活塞,锥形瓶内部分气体被抽出,空气会进入锥形瓶内,长颈漏斗末端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故C项不符合题意;图中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故D项不符合题意。
【创新运用】
11.(科学思维)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如图1所示是小金同学对解决“气密性检查”类问题建构的思维模型。
结合小金同学建构的思维模型,回答相关操作的问题:
(1)操作一:向锥形瓶中加水至如图2所示位置,从建模的角度分析,该操作归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构建密闭体系 。
(2)操作二:向锥形瓶中加水后,接下来应该是从 B (填“A”或“B”)管向瓶内吹气。
解析:(1)操作一:向锥形瓶中加水至如图2所示位置,使长导管的末端形成液封,该操作属于思维模型中的构建密闭体系。(2)操作二:向锥形瓶中加水后,接下来应该是从B管向瓶内吹气,使瓶内压强增大,若A管内能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
5/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