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总的来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
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颛顼”,“很多国家和历史人物都被认为是帝俊或帝颛顼的后代”,后稷“作为进入农耕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也被“认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传统说法谓之为黄帝的后裔;该书“从不以黄河中游地区作为天下之‘中’”,而是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
(摘编自尹玲玲《“洪水”新解——兼及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学术史梳理》)
材料二:
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现象,1968年就提出农业起源始于边缘地带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随着狩猎采集群体的人口增加,社群终将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边缘地带。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泛利用资源,进而强化利用部分有驯化潜力的物种,驯化由此发生。以此为基础,人类的生计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
边缘地带带来了人类的发展与扩散。早在人类起源阶段,就可以看到边缘发展现象。人类灵长类祖先原本生活在热带雨林环境中,但是随后出现的气候变化,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人类祖先不得不改变体质以便适应,发展更好的直立行走姿态,减少阳光下暴晒的面积;以出汗的形式,更高效地散热。同时,旱季时为了利用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茎与死亡的动物,发展出挖掘与切割工具。按照“撒哈拉泵”假说,当气候适宜的时候,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环境,部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到这里,然后随着气候的变干,他们又被迫离开。部分人群无法回到原处,向北走出撒哈拉,人类由此走出非洲,正是边缘条件造就了人类的扩散。
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更小。在农业起源进程中,与中心群体较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不同,生活在边缘地带的是从中心群体中分裂出来的人群,闯入新领地中的移民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旧的文化系统往往对发展存在巨大阻力,而在边缘地带的人群遇到阻力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类似之,在文明化进程中,传统的等级不明显的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挑战无疑是严峻的,阻力小的地方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此时边缘地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边缘效应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成本的,由于边界容易发生变化,边缘更不稳定,迫使物种不得不频繁迁徙。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环境条件的内涵从完全指自然环境,逐渐过渡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并重,甚至有时完全指社会环境,这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表现尤为明显。由此,边缘的含义也随之扩充,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
总之,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界已普遍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区域、多层次、多阶段的特征,其中可能存在多样的模式。边缘发展模式是其中的一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尝试从史前文化边缘发展模式的角度,从理论上解读中华文明起源过程。
(摘编自陈胜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舒铁针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了较好的梳理与回顾,认为二十世纪学者们的研究在学界影响广泛。
B.傅斯年认为,在两千多年的对峙期间,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历程已不可考,所以难以进行针对性研究。
C.部分人类群体进入边缘地带,广泛利用资源并驯化潜力物种,谋生方式随之从狩猎采集逐渐转向农业。
D.人类祖先直立行走、出汗散热、使用挖切工具,都是不得不改变体质或生活方式以适应边缘环境的证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海经》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的记载与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说法不同,这与该书对天下之“中”的认知不同有关。
B.撒哈拉地区边缘气候适宜与干旱交替变化,使得生活在此处的人类被迫离开,进而走出非洲,形成扩散。
C.材料一提出“满天星斗说”承接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使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审视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D.材料二提出“中心群体”与“边缘地带”人群形成对比,从阻力角度论证了边缘地带更有利于革新的观点。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证据来证明边缘效应收益的一项是( )
A.末次冰期结束之后,海陆边缘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舞台。
B.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认为,世界上最具权力潜质的场所,就是欧亚大陆边缘地区。
C.“红山文化”所在的地区是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环境条件与生计模式始终多变。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本位于西方边缘的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新的西方中心。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引号,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以下材料中石峁古城“开启文明新阶段”的原因。
距今约4300年的石峁古城,地处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区,非常适合狩猎;形制多样的箭镞的出土,也与其射猎优势相匹配。从考古材料来看,石峁古城所代表的力量入侵了黄河中游的陶寺,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阶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薯,红薯
许心龙
一棵秧一嘟噜果。秋高气爽的田地里,奶奶拎着一根粗壮的红薯秧,连根拔出了一嘟噜大大小小的红薯块,还有毛茸茸数不清的因突然面世而羞赧的根须。那老秧根的威力,二孙子现场在红薯地里看到过,还用食指插入沟里费力地掏出了一块不规则的大红薯。这裂沟跟路边的大树根把地皮撑裂了一样醒目,令人遐想。
奶奶的兴奋总与十月有关。每到深秋十月,“迫不及待”这个词用在村里的田地上,更为贴切,更为令人欣慰。①十月的红薯地,被霜打的红薯叶,脱去绿衣,露出了黑色,一副脱胎换骨的模样。一地茂绿时,没有立足之地,一只虫子也难逮。半夜里下的一场一场的苦霜,把土地下了出来,同时,它还惊奇地袒露出了裂开的痕迹。那是地下迫不及待的大块红薯,要抛头露面了。这时,奶奶,还有黑压压的村里人,都充满了欢欣,充满了鼓舞,弯腰刨开红薯垄。
奶奶到底是有能耐的人,在红薯地翻红薯秧时,竟把五叔活生生地给生了下来。奶奶后来描述说,正翻着红薯秧,突然感到肚子一阵坠疼,直疼得弯腰蹲在了地上,腿发软了,一会儿上气不接下气了,②就顺手插入垄上的裂沟里,抠出了一块红薯,嚼了一口,口生甘津,又有了力气。多亏吴大奶奶,她正巧赶来……所以,红薯对于奶奶来说就无比神圣了。那感情是融入了奶奶周身血液里的。
五叔身上的元气都是红薯之气。奶奶给了他非一般的体能,无论田里干活,还是后来当兵拉练,都是一把好手,力道得很。这红薯块,是多好的东西啊,养出了人的精气神,又发展了人的德智体。五叔十分敬爱奶奶就不言而喻了。五叔给奶奶买了台洗衣机。奶奶不太相信洗衣机能洗干净衣服,说那还要手干啥?奶奶的手伸进洗衣机滚筒里,忙又抽了出来,问:“那不搅烂了衣服?”奶奶关切地问这自动的洗衣机要花多少钱。五叔却笑了,举着手机,说:“不需要花钱,只需扫码就行了,钱都存在这里呢。”奶奶一愣:“咋?钱都存里面了?”奶奶摇摇头,叹息一声,又说,“那时我们的口粮可是都存在红薯窖里啊。”
③就在老鼠饿得也到处乱窜的年景里,奶奶用大半袋红薯为二伯铺了一条路。奶奶把二伯送去了学校,当了教书匠——只不过是个临时工。可没有这“临时”,也就没有“长远”,更不可能有今天的正式。政策来了,二伯转正了,二伯成了名正言顺的人民教师。那半袋红薯,改变了二伯的命运,却让一家子人忍饥挨饿了好几天。那几天里,大人小孩都在找红薯皮红薯头吃,问题是连红薯皮红薯头也很难在地里觅到了。地上一干二净,地下也一干二净。
二孙子是一大群晚辈中最聪慧的。奶奶执拗地认为二孙子的聪慧跟那块大红薯脱不了干系。有一年红薯地里长了一块巨大的红薯,足有八九斤重,奇石一样壮观。二孙子不知天高地厚地用镢头给砍了个稀巴烂。二孙子稀罕啊,这块红薯咋长那么大的块头呢?里面会藏有啥宝贝吗?二孙子在一群人的鼓动下,亢奋地拿起镢头劈了个痛快淋漓。细碎的红薯渣溅了二孙子一腿一裤子,也溅了围观的众人一身。二孙子惹了祸,奶奶被罚了一百斤红薯。奶奶当时就哭了,恨不得要剐了二孙子。现在奶奶再回忆起这段情形时,也不过多地指责谁了,光说二孙子淘气,又说淘气鬼有出息。二孙子读大学,又在城里上了班。二孙子光宗耀祖了呢!“你说是不是那块大红薯助了二孙子一臂之力?敢劈大红薯的人,这样的人会简单吗?”奶奶不无自豪地说。
在我们镇被授予“长寿之乡”的典礼上,坐拥最大两位数年龄的奶奶和吴大奶奶应邀出席。一名镇干部笑着给奶奶和吴大奶奶一人戴上一朵大红花。奶奶还接受了黑色话筒的采访。奶奶说:“啥秘方?也没啥秘方,大鱼大肉那时候吃不上,现在也不咋吃。我觉得还得感谢那红薯,这一把年纪真是吃红薯吃出来的。”吴大奶奶指着奶奶说:“她能吃着红薯,就把儿子给生了下来,嘻嘻。”奶奶和吴大奶奶说着,都笑了,笑得没露出一颗牙,倒把红薯颜色的牙床全露了出来。
冬日里,气吞山河的“引江济淮”工程对村里大块麦田动了剖腹手术。一条宽大的深沟匍匐前行。置于沟内的粗大的圆柱形水泥管道,足能跑辆小四轮车。这时,奶奶说:“让我去看一眼吧,这稀罕不见见,死了也不值。”众人一愣,一惊,只得点头,遂了奶奶的心愿。奶奶坐在轮椅上望着一地麦田,望着那宽大的深沟和水泥管道铺成的水泥路,几根白发随风摇曳。许久,奶奶咕哝道:“这多像当年冲开的红薯沟啊!”还真像当年冲开的红薯沟,我们咋没想起来呢?众人望着奶奶,感觉奶奶就是块红薯变的活人。奶奶与红薯,须臾也不能分割。④众人感叹,世事变迁,沟里已不是一嘟噜一嘟噜鲜活的红薯了,沟里躺着的是一个一个紧密相连的水泥筒子。筒子是水的通道,能把滚滚长江之水引到淮河里来,供周边人饮用。
奶奶昏迷了,植物人一样。期间又苏醒了一次,像回光返照。奶奶咕咕哝哝半天说,她梦见自己被埋进了院子那口红薯窖里,尖尖的土堆上一夜之间长出了一根秧苗,红薯苗,这根独苗很快变粗变大,枝繁叶茂,土堆上很快裂出了几条沟纹。
一旁的二姑闻听后,把头俯在奶奶的胸口,抽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选自《金山》2021年第7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薯”是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小说抒情的载体,“红薯”一词在标题中的反复,强化了抒情的意味。
B.小说第一段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秋高气爽、丰实高产的景象,为人物提供了特定的环境背景。
C.小说多次写到泥土裂开的情景,其中第一、二段的“裂沟”“裂开的痕迹”都蕴含着丰收的喜悦之情。
D.“不需要花钱,只需扫码就行了”“对村里大块麦田动了剖腹手术”等都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使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被霜打之后的红薯叶颜色的变化,引出下文红薯丰收的情节。
B.句子②写奶奶在红薯地劳作生五叔时,“插入”“抠出”“嚼”等几个动作,突出了其对红薯的依赖。
C.句子③既强调收成不好的年景里红薯的珍贵,又表明奶奶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仍不放弃孩子的前途。
D.句子④一嘟噜一嘟噜鲜活的红薯与沟里躺着的水泥筒子的今昔对比,暗示了人们对世事变迁的无奈。
8.小说是如何塑造奶奶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写奶奶梦到自己被埋进了院子那口红薯窖里,一夜之间长出了一根秧苗,且“枝繁叶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以邑奔鲁,曰:“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子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莅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节选自《刘子》,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齐邾不信A千乘之盟B而重C二子D之言E信之F为德G岂不大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在文中是“拒绝,推辞”的意思。与《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中的“辞”词义相同。
B.济,在文中是“帮助,辅助”的意思。与《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济”的词义相同。
C.的,在文中是“确实”的意思。和《与妻书》“的非吾所忍”中的“的”词义相同。
D.雷霆,在文中指“生气,发怒”,与《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中的“钟鼓馔玉”修辞手法相同。
12.下列对文中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就无法成事,如果品行中没有诚信也就无以立身,诚信对于品行而言,就如同行船需要船桨一样重要。
B.小邾射逃奔到鲁国,希望和子路约定,却不相信与鲁国订立的盟约,但是子路以他不尽为臣之道为由直接拒绝了他。
C.太宗认为君臣关系像水源和流水一样,如果君主做出诈伪的行为,就如同水的源头浑浊,可见,太宗对自身要求很高。
D.两则材料都以“诚信”作为论述的中心,材料一论述守信作为美德的重要性,材料二论述诚信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柳季、季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而声驰于天下。
(2)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
14.下面材料为什么可以用作材料一的论据?请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燕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丰年行
陆游
南村北村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①声。
稻陂正满绿针密,麦陇无际黄云平。
前年谷与金同价,家家涕泣伐桑柘。
岂知还复有今年,酒肉如山赛春社。
吏不到门人昼眠,老稚安乐如登仙。
县前归来传好语,黄纸续放身丁钱②。
[注]①地碓:舂米的工具;②身丁钱:人口税,一般对男丁征收。宋庆元元年春正月,免除台、严、湖三州贫民一年的身丁钱;第二年春又免除临安府民三年的身丁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场春雨过后,天气转晴,农人忙于劳作,家家户户都传来了舂米的声音。
B.雨后的稻田里蓄满了水,秧苗正绿;麦垄一片金黄,远远望去,绵延无际。
C.养蚕已难以维持生计,加之当前谷价极高,农人纷纷砍掉桑树,改种水稻。
D.本诗语言较为通俗易懂,在质朴平实的描述中展现了一幅农家和乐的图景。
16.本诗洋溢着喜悦之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喜”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 , ”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2)《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描绘宾客尽是文人雅士、贤德之人,《兰亭集序》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是:“ , 。”
(3)“云”具有随风飘荡、游止不定的特点,古典诗词中常用“云”这个意象来表现游子漂泊流离、无所依附,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濯河水呀清又清,老街石板梆梆硬,濯水生意好得很,廊桥老街人挨人……”在重庆黔江濯水古镇,每天都会听见或高昂铿锵或婉转悠扬的戏曲唱腔,伴着或轻缓或急重的锣鼓声与现场观众的拍手叫好声从老街尽头传来,那是古镇正在上演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濯水后河戏。
濯水后河古戏内容丰富,既有本地民族的文化成分,又博采众长融入了汉族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成分。“灈水后河戏是湖北汉剧、湖南南戏、江苏昆山腔、川剧与我们本地土家族、苗族文化交融、创新后形成的地方剧种,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据年逾古稀的后河戏传承人土家族老人樊宣洪介绍,阿蓬江是乌江的支流,俗称后河,而濯水镇就坐落在阿蓬江边,所以人们就将这流传下来的剧种称为后河戏。
“听蓬江水音,游濯水老街,品土家美食,看后河古戏”是很多游人来濯水古镇的游玩四部曲,捧着盖碗茶闲坐在戏台下,看一台独具腔调的濯水后河戏,让很多游客感到回味无穷。
濯水后河戏是一种由多地域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发展而成的既高雅动听又通俗易懂的独特艺术语言和音乐形式。经历了百余年的传承发展与融合创新,濯水后河戏如今已成为濯水古镇对外交流的重要文化符号,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人们还在为“35岁现象”耿耿于怀的时候,谁曾想,抗衰老都要提前到18岁了。“25岁初抗老有点晚,人18岁之后就开始衰老,抗初老越早越好”“从20岁开始,皮肤里的胶原蛋白就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肌肤进入自然老化的阶段”……这些一本正经贩卖衰老焦虑的内容,来自不少医美机构打出的广告。
近些年来,在“颜值经济”的驱使下, ① ,“美”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了。花季雨季的年龄抗衰老?有人嗤之以鼻,但也有人成功掉入焦虑陷阱,在半信半疑中走入美容院。“低价”“超低价”的“羊毛”没薅到,实际消费时却被店家以多重话术诱导加钱下单。至于科技加持下的美容效果,可能还真没法较真,毕竟不能“药到病除”。事后,也有年轻消费者“幡然醒悟”,后悔自己一时头脑发热,被衰老焦虑绑架。 ② ,当然是个体的决策,但个体也绝非生活在真空中,支持其决策的那些观念,则是TA在所置身的社会中耳濡目染的结果,那些过火的医疗广告不过是推波助澜的“临门一脚”。如果要求每个人都能抵抗这些糖衣炮弹的火眼金睛和定力,那未免过分苛刻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都”和“抗衰老都要提前到18岁了”中的“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B.都是昨天这场雨,害得我们迟到了。
C.今天天气真怪,中午比早晨都冷。 D.饭都凉了,你们快点过来吃吧。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
纪伯伦说,遗忘是一种自由。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失眠症”引起的遗忘会让人们最终“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而在如今,数字技术似乎已经让社会丧失了遗忘的能力,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皮肤上,导致我们在前行路上背负的行囊越发沉重。
对于“遗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C 4.①引用学界观点,阐明(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②突出强调某些特定称谓,体现学术性,使表述更为严谨。 5.
①石昴古城位于生态交错带,属于边缘地带,这里更具有边缘发展的优势。
②石昴古城的群体善于广泛利用资源,利用环境、冶炼等条件,在狩猎中发展了作战能力。
③石昴古城位于边缘地带,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更有利于革新的产生,从而开启文明新阶段。
6.B 7.D 8.①小说使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及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奶奶摇摇头,叹息一声,又说:‘那时我们的口粮可是都存在红薯窖里啊。’”写出奶奶对土地的热爱、对土地上长出的红薯的特殊感情。
②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秋高气爽的田地里,奶奶拎着一根粗壮的红薯秧的场景,烘托出奶奶的喜悦心态。
③小说用五叔、二伯、二孙子等次要人物从侧面烘托奶奶的形象。这三个人的成长都和奶奶有关,通过这三个人物侧面写奶奶的坚韧精神和对孩子无私的爱。 9.①小说以奶奶在地里收红薯的场景开始,以弥留之际奶奶梦到自己变为红薯结束,首尾呼应,突出奶奶对红薯的依赖。
②使勤劳坚韧、对土地热爱甚至有执念的农民形象更加丰满。
③蕴含了作者对农民与土地(红薯)关系的思考:土地(红薯)养活了奶奶和奶奶的子孙们,凝聚了奶奶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的方式;奶奶对土地(红薯)有着深沉丰富的情感。突出了爱恋自然、感激自然赐予的主题。
10.BEG 11.D 12.B 13.(1)柳季、子路,是鲁国的普通人,在民间诚实守信,名声却流传遍布天下。
(2)从前,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之后,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够努力推行仁爱诚实之道,那么谁能和他争夺天下呢
14.可以。材料一的论点是“信”,强调“诚信”的重要,所给材料讲的是商鞅不讲“信”的后果, 可以作为反面论据。
15.C 16.①劳动丰收之喜:春雨过后,人们忙着舂米,稻秧和麦陇长势喜人,透露出农人的喜悦之情。
②安居乐业之喜:官员们不再来打扰百姓,大家都可以安心生活,物质富足,充满了喜悦。
③免收丁税之喜:官府再次免除身丁钱,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大喜事。
17.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8.排比。①画横线语句由四个结构相同的动宾短语构成,四个短语意义相关,以逗号连接,形成排比句式。②增强了语势,使句子节奏明快,更富表现力,凸显了后河古戏的吸引力,表达出游客对在濯水古镇游玩的热情和期待。 19.濯水后河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音乐形式,它由多地域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发展而成,既高雅动听又通俗易懂。
20.如果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能抵抗这些糖衣炮弹的火眼金睛和定力,那未免苛刻了。 21.①(随着)人们对美/抗衰老的追求上限不断抬高 ②去不去医疗美容 22.C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