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资源简介

第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阅读语感。积累重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重点)
2通过朗读、联想、品味月夜游玩的兴味,理解文章主旨。(难点)
3.体悟闲人之心境,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随处会发现月亮的影子。请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车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来和他们同游,感悟他笔下的月色。
【背景介绍】
作家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诗词豪放洒脱,开创豪放派词风,善书画。一生仕途坎坷,却乐观豁达,代表作有《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一生仕途跌宕:21岁中进士踏入仕途,因反对王安石新法,遭排挤外放杭州、密州等地。
“乌台诗案”险些丧命,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
后虽被召回,又因新旧党争反复被贬惠州、儋州,最远至海南蛮荒之地。
晚年遇赦北归,次年病逝于常州,终其一生在政治漩涡中浮沉,历经谪居、流放,饱尝人生起落。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整体感知】
1.读一读·正字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xíng)。念无与为(wéi)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yǔ)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bǎi)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读一读·明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文节奏划分】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
3.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4.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四字句一般二二停顿,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散句要根据意义来停顿,如"念//无与为乐者",领起词要短暂拖延。
语速稍微慢一些,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
3.读一读·晓文义
(1)小声诵读,结合注释口译课文,不理解的圈出,重点注意下面字词。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交横:纵横交错。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2)同桌口译接龙,把自己口译困难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来,交流解决。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梳理用法,积累字词
微专题1: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遮盖。
微专题2:特殊句式 
⑴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⑵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⑶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文本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是因为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他落寞,当然也是他自我排遣的旷达胸襟的体现。这体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4、《记承天寺夜游》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5、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6、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7、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请一一找出喻体,并认真体会。
文中写景只用了18个字,就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 “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人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8、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9、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叙事简洁,写景别致。
作者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时,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十分紧凑。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语文实践活动
月光照见心灵地图——苏东坡的夜游心境解码
活动背景
苏轼经历“乌台诗案”重创,贬谪黄州。政治风暴的喧嚣过后,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他与友人漫步庭院,写下了这篇看似平淡却意蕴深远的短文。我们将透过文字的表象,深入探究苏轼如何在承天寺的月光下,借景抒怀,展现其历经磨难后独特的心境世界、生命品格与艺术追求,绘制他精神深处的“心灵地图”。
任务要求
通过沉浸式朗读感知文本意境,合作探究文中核心意象(如月光、倒影、植物)的动静、刚柔特质及隐含色彩,深度讨论这些艺术手法如何层层递进地映射作者的心境变迁、处世智慧与审美哲学。最终形成对苏轼在特定人生阶段精神世界的综合性解读报告。
学习内容
动静结合见心境
课文内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活动内容:闭眼想象月下庭院,轻声朗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感受静景的澄澈;再对比朗读“水中藻、荇交横”,讨论:水草摇曳的动态如何让月夜更显宁静?这种动静搭配像不像在演奏一首无声的月光曲?
明确:
静景的魔力:以“积水空明”比喻月光铺满庭院,水面般的镜面感让夜色凝固,万籁俱寂。
动景的巧思:“藻、荇交横”实为竹柏投影,一个“横”字赋予影子水流般的动态,似有生命在呼吸。
心境投射:动静相融非偶然。三年前苏轼初贬黄州时,词作《卜算子》中满是“缺月”“孤鸿”“寒枝”的惊惶意象(如“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而此夜,月下闲游的他已沉淀伤痛。元丰六年,政治迫害、亲友疏离的“狂风巨浪”渐息,他在自然中疗愈,借“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哲思,将躁动转化为月下空明——这澄澈世界,正是他洗净铅华后的自由心境。
柔中带刚显品格
课文内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活动内容:化身词语侦探!重读“藻、荇交横”与“盖竹柏影也”,思考:柔性的水草(藻、荇)与刚性的树木(竹柏)为何能共处一景?分组探讨它们如何隐喻苏轼“能屈能伸”的人生智慧?
明确:
柔的智慧:藻荇的生存哲学
“藻”“荇”在《诗经》中便是随水飘荡的柔草(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苏轼化用此意象,隐喻自己被贬后的应变力:从天子近臣到黄州小吏,他躬耕东坡、与渔夫野老为友,甚至发明“东坡肉”解馋。如藻荇顺水而活,他对外界展现“柔外”之姿——退让却不沉沦,在逆境中舒展自如。
刚的坚守:竹柏的精神图腾
“竹柏”非竹与柏,而是一种树干挺直、经冬不凋的乔木(花语“忠贞不渝”)。这对应苏轼不可磨灭的本性:任团练副使微职时,他痛斥当地溺婴恶俗,冒死上书太守;晚年更在《刚说》中宣言“士患不刚”!儒家济世之心如竹柏根系,纵使天涯流放亦未折断。
刚柔共生:水草之柔保其生存,树木之刚守其灵魂。恰如苏轼所言“柔外刚中”——对现实灵活应变,对理想宁折不弯。
黑白水墨绘人生
课文内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活动内容:变身水墨画家!朗读全句,联想画面:月光如积水铺开(留白),竹柏影似墨痕勾勒(藻荇),这样极简的黑白配为何胜过五彩斑斓?小组讨论:这种“淡到极致”的美,是否暗含苏轼的人生境界?
明确:
无色之色的意境
苏轼未用“白”“黑”二字,却以“积水空明”凝练月华之皎洁(白),用“竹柏影”浓缩暗色轮廓(黑)。相较杜甫“绿竹入幽径”的浓彩,张岱“上下一白”的直白,他仅凭光影对比便绘出空灵水墨。
黑白背后的生命哲学
这种审美源自他融汇儒释道的思想:道家“知白守黑”(《道德经》)推崇玄素之美,禅宗“去五色”追求本真。乌台诗案后,苏轼潜心修行,艺术观从年轻时的“五色绚烂”转向“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传世画作《枯木怪石图》便以枯墨写意,在嶙峋怪石中寄托超脱。
至简即至深:月夜中这卷黑白“水墨”,正是他生命的隐喻——洗尽政治污名与人生浮华,在至简之境照见灵魂的澄明。
三、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课外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