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第一~三单元综合质量评价(一) 人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 第一~三单元综合质量评价(一) 人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综合质量评价(一)
第一~三单元
(时间:7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成语涉及的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B )
A.滴水成冰 B.星火燎原
C.积土成山 D.沙里淘金
2.航天服是航天员出舱活动时的重要安全保障,航天服内一定会携带的气体是( A )
A.氧气 B.氢气
C.氖气 D.氩气
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
4.我国第4艘075型两栖攻击舰在建造时用到了钛合金,已知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2,则钛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 )
A.22  B.26 
C.48  D.70
5.从化学视角看,“烟和雾”“光和焰”是有区别的。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A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红色火焰,生成黑色固体
6.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
A.湿衣服被晾干——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B.酒精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液柱升高——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过氧化氢溶液可用于消毒而水不能——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的构成不同
D.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7.下列符合阴影部分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是( C )
A.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B.氧化汞 汞+氧气
C.硫+氧气 二氧化硫
D.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8.铷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元素,可应用于原子钟、卫星导航、计算机通信等。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铷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B.铷原子的中子数是37
C.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5.47 g
D.铷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5周期
9.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D )
A.若两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若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等
D.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构成的,所以由一种物质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10.“思维导图”将学习过程中的碎片知识进行有序整理,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图1所示是某同学整理的“氧气思维导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①处氧气可表示为“O2”或“O”
B.②处“物理性质”中可添加“易溶于水”
C.③处“用途”中可添加“作火箭助燃剂等”
D.④处“气体收集”可添加“向下排空气法”
解析:氧气可表示为“O2”,故A项错误;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故B项错误;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故C项正确;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故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D项错误。
二、填空题(共18分)
11.(8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如图A所示是两微观粒子的结构模型示意图,这两微观粒子 不是 (填“是”或“不是”)同种元素。
(2)如图B所示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其中x= 15 。
(3)写出粒子C的符号: Mg2+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填字母序号)。
A.N可以表示氮气,也可以表示1个氮原子
B.粒子D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两个电子形成S-2
C.O2-、Na+、Al3+原子核外的电子数均为10
12.(10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孙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瓤”中,如今这些观点均是 错误 (填“正确”或“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 正 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所示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产生的实验现象,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 A (填字母序号)。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后仍按原方向运动 。
(4)据报道,中国科学家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产生反物质——超快正电子源,“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与电量,但电性相反,已知α粒子是带2个正电荷的氦原子核(可表示为He2+),则反α粒子的符号可表示为 He2- 。
解析:(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核式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建立模型的过程。(4)α粒子是氦原子核,带正电,电荷数为2,则反α粒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表示为e2-。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42分)
13.(14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正确选择实验装置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如图所示的几种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①的仪器名称是 锥形瓶 。
(2)你认为选用B作发生装置,优点是 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
请指出装置C中存在的一处错误: 长颈漏斗末端未伸入液面以下 。
(3)实验时应先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再装入试剂,进行实验。
①若改用装置B制取氧气,则所选试剂为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
②请用文字表示上述制取氧气的反应: 过氧化氢 水+氧气 。
③选用装置D收集氧气的理由是 氧气不易溶于水 。
14.(10分)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有关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
    
(1)实验一: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该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由此推测二氧化硫具有的物理性质之一是 二氧化硫能溶于水 。
(2)实验二:铁丝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实验时,铁丝下端系火柴的目的是 引燃铁丝 。
(3)实验三: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验证产物的方法是 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
15.(18分)(科学思维)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中,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图1
图2
(1)请用文字表示图1中红磷的燃烧: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
(2)燃烧结束,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水面升至“1”刻度处 ,
由此得出结论:空气中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该实验可推断出氮气的性质有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易溶于水(合理即可) (任答两点)。
(3)该实验中红磷需足量,目的是 将集气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 。如果装置气密性不好,则测出的氧气体积分数将 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图1中实验装置始终密闭,优点是 实验过程无污染(合理即可) (写一点即可)。
(5)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使集气瓶内气压增大 ,CD段气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集气瓶内气压减小 。
四、计算题(共10分)
16.已知某原子的质量是M kg,1个碳 12原子的质量为N kg,求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所以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7/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