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第一单元成果展示 走进生命世界 鲁科版(五四制)生物学 六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6 第一单元成果展示 走进生命世界 鲁科版(五四制)生物学 六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成果展示 走进生命世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自然界的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B )
A.春天杨柳发芽 B.智能导航播报
C.蝴蝶翩翩起舞 D.树下蘑菇生长
解析:智能导航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因此,智能导航播报不属于生命现象。
2.下列全部属于生物的是( C )
A.金鱼、机器人、月季、海带
B.朽木、兔、生石花、鸟
C.乳酸菌、银杉、鲤鱼、流感病毒
D.小草、钟乳石、木耳、香菇
解析: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对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等。机器人、朽木、钟乳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乳酸菌、银杉、鲤鱼、流感病毒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3.下列各种现象,不属于生命活动的是( D )
A.雨后春笋 B.葵花向阳
C.鸡产卵 D.铁生锈
解析: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以下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等。雨后春笋是生物的生长现象;葵花向阳是植物的向光性,是生物对光的刺激作出的反应;鸟产卵是生物的繁殖现象;铁生锈是化学反应,不属于生命活动。
4.下列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C )
A.玉米 B.蚊子
C.流感病毒 D.蘑菇
解析: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流感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5.生物一般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灭绝,这是由于生物具有什么样的生物特性( B )
A.新陈代谢 B.繁殖
C.遗传、变异 D.进化
解析: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排汗、排尿等,新陈代谢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间的差异,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繁殖能使种族繁衍。
6.“天宫课堂”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向我们展示了“用筷子喝茶”的挑战实验:将飘浮在太空舱中形似果冻的“茶水”夹起,像吃菜一样放入口中。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一环节( C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实施计划 D.得出结论
解析: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因此,科学实验挑战“用筷子喝茶”,中国航天员将飘浮在太空舱中形似果冻的“茶水”夹起,像吃菜一样放入口中。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实施计划。
7.科学是基于寻求解释的探究过程,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下列关于探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通过一次探究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B.假设是对问题结果的预测,不一定与结论一致
C.探究实验重复多次后,必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D.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通过一次探究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8.为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下列探究实验方案中①②应为( D )
组别 黄粉虫的数量/只 光照 温度/℃ 环境
对照组 250 阴暗 20 ②
实验组 250 ① 20 粮食堆
A.阴暗、野草堆 B.明亮、野草堆
C.阴暗、粮食堆 D.明亮、粮食堆
解析: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在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的实验中,唯一变量是光照,除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如黄粉虫的数量、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因此表中实验方案①②应为明亮、粮食堆。
9.在野外观察生物种类时,正确的做法是( C )
A. 将花草带回家
B.品尝异果
C.边观察边记录
D.生物的生活环境不需要观察
解析:观察时要如实记录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名称、数量以及生活环境的特点。观察时要注意,不要伤害动植物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特别是要注意安全。品尝异果不仅损伤植物,也有可能果实有毒,出现中毒事故。
10.下列属于观察过程中必须有的步骤是( C )
A.拍摄照片 B.驱赶蚊虫
C.如实记录 D.让别人替自己观察
解析:拍摄照片、驱赶蚊虫、让别人替自己观察,都不是观察活动中必须有的步骤,如实记录是观察活动中必须有的步骤。
11.在观察校园生物时,下列同学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C )
A.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观察
B.小明为了观察野兔,一个人循着踪迹去到了偏僻的地方
C.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D.小伟观察鸟类时,为拍摄鸟类照片,使用了闪光灯
12.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定数量的鼠妇(用m表示),一半置于较暗的环境中,另一半置于较亮的环境中。推测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D )
解析: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定数量的鼠妇(用m表示),一半置于较暗的环境中,另一半置于较亮的环境中”。推测较暗环境中鼠妇的数量开始是1/2m,先逐渐增多,后趋于稳定。
13.臭鼬在遇到危险的情况时,会放出很臭的气体,这一现象说明了( C )
A.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进行呼吸
解析:臭鼬在遇到危险的情况时,会放出很臭的气体,这一现象说明生物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属于防御行为。
14.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下列措施中不能解决问题的是( A )
A.视野中物像偏左方——向右方移动装片
B.环境光线较暗时——选用凹面镜
C.看到物像了但很模糊——调细准焦螺旋
D.看到的物像较小——换高倍物镜
解析:由于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像(相当于将物体水平旋转180°后的图像),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视野中物像偏左方,应该向左方移动玻片才能使物像回到视野中央。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环境光线较暗时,可用大光圈、凹面境调节。物像很模糊时,可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观察同一视野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小、数量多、视野亮;高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少、视野暗。
15.生物课上小华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视野有些暗,他该如何进行调节( C )
A.用平面镜、大光圈
B.用平面镜、小光圈
C.用凹面镜、大光圈
D.用凹面镜、小光圈
解析: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有光圈和反光镜。当视野较亮时,选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当视野较暗时,选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16.显微镜是一种具有放大功能的仪器,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探究工具。下列为显微镜使用的几个主要操作步骤,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D )
①取用显微镜 ②放置“标本” ③粗调节 ④对光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解析: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对光以观察到白亮的视野;放玻片标本,用压片夹压住;调节粗、细准焦螺旋等结构,以看清物像;收镜。所以正确顺序为①④②③。
17.如图是显微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用显微镜观察“b”,看到的物像是“p”
B.物像模糊时,应调节④使物像更清晰
C.光线明亮时,应选择②的凹面镜对光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是⑤的放大倍数
解析:显微镜的成像是倒像,上下、左右相反,用显微镜观察“b”,看到的物像是“q”。[④]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地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②]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①]目镜放大倍数×[⑤]物镜放大倍数。
18.如图所示,要使视野由甲变成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B )
①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 ②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③调节细准焦螺旋 ④选择大光圈和凹面镜 ⑤向右上方移动玻片 ⑥转动粗准焦螺旋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⑤①④③ D.②①④⑥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视野甲细胞的位置偏向左下方,视野乙细胞的位置在视野中央,并且细胞增大。这是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物像后换用高倍物镜观察的结果。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因此首先要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把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是通过转动转换器来完成的。当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窄,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需要转动遮光器,选择大光圈,转动反光镜,选择凹面镜,使视野变得亮一些;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只是有点模糊,一般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物像更加清晰。
19.如图所示,图一为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图像。在显微镜下,若将图一转换成图二,载玻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大小变化分别是( A )
A.向左移动,物像变大
B.向左移动,物像变小
C.向右移动,物像变大
D.向右移动,物像变小
解析:从图一和图二可以看出,图一中图像A在视野的偏左边,且图二中的图像比图一中的图像大,这是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物像后换用高倍物镜观察的结果,首先要移动玻片把物像A移动到视野中央,即向左移动,因为高倍镜的视野窄,在低倍镜下能看到的物像,如果偏离视野中央的话,换上高倍镜,物像可能就不在视野中了;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是通过转动转换器来完成的;当换上高倍物镜后,由于视野变窄,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需要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得亮一些;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只是有点模糊,一般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物像更加清晰。
20.下列生物学常用工具,能够用来吸取和添加试剂的是( B )
解析:锥形瓶是由硬质玻璃制成的纵剖面呈三角形状的滴定反应器。口小、底大,利于滴定过程振荡时,反应充分而液体不易溅出。胶头滴管又称胶帽滴管,它是用于吸取和添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一种仪器。烧杯呈圆柱形,顶部的一侧开有一个槽口,便于倾倒液体。烧杯广泛用作试剂的盛放、加热、溶解、混合、煮沸、熔融、蒸发浓缩、稀释及沉淀澄清等。试管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加热之前应该预热,不然试管容易爆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8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观察公园生物种类时遇到下列问题,请帮助他们作出合理的解释。
(1)公园的月季花有粉红、大红、玫瑰红、黄色等颜色,这说明生物具有 变异 的特性;草地上的喜鹊看到人走近,迅速飞到树上,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的特征;公园的小树苗长成大树说明生物能够 生长 。
(2)池塘里金鱼的口和鳃盖一张一合,这是金鱼在吸入溶解在水中的 氧气 ,排出 二氧化碳 。小明说公园的各种植物与金鱼一样,也能进行呼吸,他的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正确;因为生物能进行呼吸,呼吸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
(3)他们观察的生物有喜鹊、麻雀、金鱼、蚂蚁、啄木鸟、荷花、杨树、柳树、竹子、浮萍、月季、蝌蚪、蜘蛛等,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将其分为两类,则与金鱼一组的生物有 荷花、浮萍、蝌蚪 。
(4)观察时,如果发现不喜欢的动物,应该怎么做? 如实记录 。
22.(20分)如图是单目显微镜的构造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转换器上连接的镜头是 物镜 。有无螺纹? 有螺纹 。此镜头越长,放大倍数 越大 。
(2)显微镜上能使镜筒大幅度上升或下降的结构是 粗准焦螺旋 。
(3)光线较暗时,应选用反光镜的 凹面镜 。
(4)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 低倍 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用较大的 光圈 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 目镜 ,转动 反光镜 。
(5)对光完成的标志是看到 白亮的圆形视野 。
解析:(1)转换器在镜筒的下端,可以安装物镜,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目镜放大倍数越小,镜头越长。
(2)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是较大幅度地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地升降镜筒,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
(3)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
(4)显微镜的对光步骤:转动粗准焦螺旋(逆时针),使镜筒上升。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保持2厘米左右的距离)。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一只眼注视目镜(另一只眼睁开),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5)对光完成的标志是看到一个白亮的圆形视野。
23.(6分)金鱼是一种常见的观赏鱼。小明发现水温不一样时,金鱼的呼吸频率(1分钟内鳃盖张合的次数)也不一样,于是他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实验材料:1条金鱼等。
实验步骤:
①将三个烧杯分别标记为A、B、C组,各加入1 000毫升清水。
②将A组的水温调至11 ℃,并将金鱼放入其中,静置2分钟后,记录金鱼1分钟内的鳃盖张合次数;再重复2次,求平均值。
③将B组的水温调至24 ℃,用同样的方法记录3次数据,求平均值。
④将C组的水温调至32 ℃,用同样的方法记录3次数据,求平均值。
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组别 A组 B组 C组
水温/℃ 11 24 32
平均呼吸频率/次 35 97 15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涉及的生物的特征是生物能进行 呼吸 。
(2)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水温变化对金鱼的 呼吸频率 有怎样的影响?
(3)该实验的变量是 水温 。
(4)实验反映出温度与金鱼的呼吸频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频率 加快 。
(5)计算各组的平均值的目的是增加 实验结论(合理即可) 的可信度。
(6)该实验有一处设计得不合理,你认为是 用同一条金鱼完成三种温度下的实验(合理即可) 。
解析: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其他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
(1)该实验探究的是温度与金鱼的呼吸频率的关系。所以实验涉及的生物的特征是生物能进行呼吸。
(2)根据资料,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水温变化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怎样的影响?
(3)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是只有一个量不同,其他量均相同的实验。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水温。
(4)依据实验数据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频率加快。
(5)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小实验数据的误差,常常设置重复组,科学实验的数据,应当取各重复组的数据计算平均值,以提高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6)在该实验中金鱼的条数过少以及用同一条金鱼完成三种温度下的实验,这样实验会存在偶然性。
24.(10分)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我们走进了生物的微观世界。同学们利用显微镜做了许多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技术的发展,显微镜的功能更完善。图二显示的显微镜在原反光镜的位置换装上照明灯,让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 对光 步骤更便捷。图一、图二所示的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都以 可见光 为光源,同属于光学显微镜。
(2)撕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如图三所示。若将图三中的气孔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 上 方移动。为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图一中的 ② (填序号)。
(3)图四是观察草履虫时的视野,草履虫和菠菜叶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细胞 。
解析:(1)显微镜的对光步骤: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最后转动反光镜,直至在目镜中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图二显示的显微镜在原反光镜的位置换装上照明灯,让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对光步骤更便捷。单目显微镜和双目显微镜都以可见光为光源。
(2)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倒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物像在视野中央的上方,应向上方移动玻片,物像才会向下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所以,若将图三中位于视野上方的气孔移到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向上方移动。准焦螺旋用于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较大;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地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为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图一中的[②]细准焦螺旋。
(3)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因此,草履虫和菠菜叶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5.(16分)黄粉虫又名面包虫,是粮仓中常见的害虫。有同学观察到,如果往饲养黄粉虫的容器里放一片面包,它们会聚集在面包片下面吃面包;如果把面包片翻过来,在明处的黄粉虫会很快爬到面包片的下面。
(1)由以上现象可推测,黄粉虫喜欢生活在 阴暗 环境中。
(2)为了验证此说法,该同学决定进行探究实验,他提出的问题是 光对黄粉虫的生活有影响吗 ?
(3)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光 。
(4)制订并实施方案:取方形铁盘,铺上小麦,在中央放入一定数量的大小基本相等、活性相同的黄粉虫,一侧盖上不透明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设计对照实验时,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是 D 。
A.所有的条件都相同
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不相同
C.所有的条件都不同
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5)若将10只黄粉虫放入上述装置中,2分钟后记录两种环境中的黄粉虫数,重复进行5次实验,统计记录如表所示,应取5次数据的 平均值 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其目的是 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1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9只
(6)如图哪条曲线能表示不透明纸板下黄粉虫的数量变化? D 。
(7)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光对黄粉虫的生活有影响,黄粉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
12 / 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