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综合质量评价(一) 鲁科版(五四制)生物学 六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7 综合质量评价(一) 鲁科版(五四制)生物学 六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综合质量评价(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C )
A.铁树开花 B.蚂蚁搬家
C.阳光灿烂 D.猫捉老鼠
2.下列所描述的生命现象与实例不相符的是( C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含羞草受到碰触,叶片合拢
C.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鲸鱼喷出水柱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3.某节目深受广大动物保护者的喜爱,该节目用镜头记录了部分濒临灭绝动物的某些行为活动。这种研究动物的方法是( D )
A.测量 B.调查
C.实验 D.观察
解析:观察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某节目用镜头记录了部分濒临灭绝动物的某些行为活动,这种研究动物的方法是观察。
4.下列有关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观察后直接记录结果就可以,不需要同别人进行交流
B.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等仪器
C.对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和耐心
D.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5.如果在实施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应该( B )
A.按照预定实验方案执行,不改变
B.根据实验情况,不断修订实验方案
C.停止探究,重新制订实验方案
D.按照预定实验方案执行,根据实验结果再进行修订
解析: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实验者的错误操作等,会出现各种情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根据实验情况,不断修订实验方案。
6.下列物体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A )
A.钟乳石 B.生石花
C.珊瑚虫 D.衣藻
解析:生石花是植物、珊瑚虫是腔肠动物、衣藻是单细胞藻类植物,它们都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都属于生物;而钟乳石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
7.小强同学为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计了如表所示实验方案,该实验方案中①②应为( A )
组别 鼠妇的数量/只 光照 温度/℃ 土壤
对照组 20 阴暗 25 湿润土壤
实验组 20 阴暗 ① ②
A.25、干燥土壤 B.25、湿润土壤
C.10、干燥土壤 D.30、湿润土壤
8.油菜花开后会产生种子,种子萌发并能长成幼苗,幼苗能不断长大。这一过程主要体现油菜的生命现象是( D )
A.生长 B.繁殖
C.遗传和变异 D.生长和繁殖
解析: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所以,油菜花开后会产生种子,种子萌发并能长成幼苗,幼苗能不断长大。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油菜的生长和繁殖现象。
9.下列关于数码液晶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数码液晶显微镜也叫视频显微镜
B.观察到的显微图像可以在屏幕显示
C.观察时需要调整准焦螺旋
D.使用时需要左眼观察,右眼睁开
10.使用常用的探究工具时,有很多注意事项,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不用手触摸刀口,也不把刀口向着他人
B.加热时不离开加热装置,结束后要及时、正确地熄灭火源
C.不随意触摸和动用不熟悉的仪器设备
D.实验结束后,就可以潇洒地离开实验台
11.下列诗句中与生命现象无关的是( D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D.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解析:“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苔藓植物和草都是绿色植物,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反映了生物能够生长。荷花是植物,蜻蜓是动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体现了生物能够生长。“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没有提到生物,与生命现象无关。
12.冬眠动物在环境温度下降时会进入冬眠,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D )
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有遗传、变异的特性
D.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解析:温度下降时,冬眠动物会进入冬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对温度的刺激作出反应。
13.观察如图所示兴趣小组制作的“水族箱”,下列饲养淡水鱼的做法中,错误的是( D )
A.定期为水族箱消毒
B.利用水草净化水质、增加氧气
C.适量适时投喂饲料
D.水草越多越好
14.大麦虫营养价值高,含有大量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表为某同学探究“光照对大麦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位置 大麦虫数量/只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30 明亮 25 适宜
纸盒右半侧 30 黑暗 25 干燥
A.纸盒左右两侧大麦虫的数量太多
B.纸盒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明亮环境中
C.纸盒左右两侧温度可以不用相同
D.纸盒左右两侧的湿度要相同且适宜
解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唯一的不同条件,就是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探究“光照对大麦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的变量是光照,纸盒左右两侧应一侧明亮一侧阴暗形成对照。纸盒左右两侧大麦虫的数量太少实验结果不具有说服力,难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题目中左右各30只大麦虫合适。湿度应保持一致,且应有利于大麦虫生存,故纸盒左右两侧的湿度要相同且适宜。
15.小明惯用右手,他用显微镜观察时,眼睛和镜筒的正确位置关系应该是( B )
解析:小明习惯用右手,所以观察时用左眼观察,右眼便于记录作图。如果用左眼观察,右眼闭起就不能同时记录作图。
16.在探究过程中,我们为了观察生物,一般不会用到的工具是( C )
解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图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清的小物体了,例如观察草履虫、变形虫、绿球藻等会用到显微镜。在观察生物时有时会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如霉菌的实验中,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橘子皮或馒头片上的霉菌。托盘天平主要作用是称重,在观察生物时一般不会用到。镊子是观察生物时常用到的工具,如制作临时装片时需用镊子辅助取材及辅助盖上盖玻片。
17.为探究食物中的蛋白质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40只幼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以糖类(淀粉)、脂肪、无机盐和水进行饲喂,乙组以甲组的食物加上牛奶进行饲喂。如表是40天内的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项目 平均体重(20天)/克 平均体重(40天)/克
甲组 15 35
乙组 20 70
A.该实验所检验的假设是蛋白质对鼠的生长发育有影响
B.采用幼鼠而不用成年鼠进行实验,是因为幼鼠生长发育快,效果明显
C.每组均用20只而不用1只幼鼠做实验,是为了避免偶然性
D.该实验的变量是体重
解析:设计实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单一变量原则,一组对照实验设置一个变量,实验设置中除了变量不一样,其他条件都相同。对照实验原则: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对照组是接近自然状态下的组;实验组是人为改变外部条件的组。重复原则:实验对象数量不应该过少,较多的实验对象可以减少实验误差,避免偶然性;为了减少实验误差,还应该多次重复实验,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实验中的乙组在食物中添加了牛奶,而甲组没有,结果乙组的幼鼠体重增长明显快于甲组,因此可以推测蛋白质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所以,该实验所检验的假设:蛋白质对鼠的生长发育有影响。采用幼鼠而不用成年鼠进行实验,是因为幼鼠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对食物中蛋白质的需求更为敏感,因此实验结果更为显著。而成年鼠的生长发育已经基本完成,对蛋白质的需求相对稳定,实验结果可能不够明显。每组均用20只而不用1只幼鼠做实验,是为了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因为单只幼鼠的个体差异较大,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使用多只幼鼠进行实验可以减小这种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甲组的食物中不含蛋白质,而乙组的食物中添加了牛奶(富含蛋白质),这是两组实验的唯一区别,因此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是本实验的变量。
18.小丽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字母“d”装片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小丽同学想看到尽可能多的细胞,应选择的镜头组合为①④
B.可以直接使用④号镜头尽快找到观察目标
C.若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在视野的右上方,要将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小丽同学应向右下方移动装片
D.字母“d”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p”
19.某生物小组培养酵母菌后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在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临时装片时,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可以使镜筒下降
B.观察时,若光线太强,只可调节遮光器
C.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酵母菌的状态为图一,其实际的状态应该是图二
D.观察图示可看出,酵母菌是多细胞个体
20.小明在家里花瓶的积水中发现孑孓(蚊子幼虫)大量浮在水面,他推测这种现象跟空气或光线有关,于是设计了如表所示实验方案(一段时间后记录实验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D )
组别 孑孓数/只 光线 细密铁丝网 实验结果
上浮数/只 死亡数/只
甲 20 光照 竖放
乙 20 光照 横放 (不统计)
丙 20 黑暗 竖放 (不统计)
(注:细密铁丝网竖放水中时孑孓能浮上水面,横放水中时阻碍了孑孓浮上水面)
A.细密铁丝网摆放方式可控制空气这一变量
B.甲、乙两组对照可以研究空气对孑孓的影响
C.甲、丙两组对照可以研究光照对孑孓的影响
D.增加每组实验的孑孓数可以避免实验误差
解析:在实验测量中,出现误差是难免的,增加每组实验的孑孓数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但是不能避免实验误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6分)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有一种传说中的植物叫日轮花,也被视为“食人花”。据说日轮花生长在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原始森林和沼泽地带,长得十分娇艳,因美丽的花盘似一个齿轮而得名,同时它还拥有兰花般的诱人香味。由于日轮花能散发出浓厚的香味,再加上迷人的外表、瑰丽的色彩,不知道它底细的动物会被引诱而来。只要动物轻轻一碰,不管是碰到花还是叶,那些平铺在地面上的几十条细长叶子会像鸟爪一样倏地卷起来,紧紧勒住猎物的身体,拽倒在潮湿的地上。同时,生活在日轮花附近的致命毒蜘蛛——黑寡妇蜘蛛,便会蜂拥而上,用毒液将动物杀死并吃掉;而黑寡妇的粪便就成了日轮花的特别养料。
请填写出下列语句分别体现出的生物特征:
(1)日轮花和黑寡妇蜘蛛的身体都是由 细胞 构成的。
(2)“只要动物轻轻一碰,不管是碰到花还是叶,那些平铺在地面上的几十条细长叶子会像鸟爪一样倏地卷起来”体现了 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
(3)“(黑寡妇蜘蛛)用毒液将动物杀死并吃掉”体现了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
(4)“……黑寡妇的粪便”体现了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
(5)“日轮花长大”体现了 生物能生长 。
(6)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的生物特征: 生物能呼吸 ; 生物能繁殖 ;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
解析:(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只要动物轻轻一碰,不管是碰到花还是叶,那些平铺在地面上的几十条细长叶子会像鸟爪一样倏地卷起来”,说明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3)“(黑蜘蛛)用毒液将动物杀死并吃掉”,从中获取营养物质,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4)“……黑寡妇的粪便”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5)“日轮花长大”,说明生物能生长。
(6)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的生物特征: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繁殖;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22.(14分)在“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和动物”实践活动中,某小组同学做了下列记录。
(1)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主要用到的记录方法有 C、D (多选,填字母序号)。
A.用手触摸 B.用耳朵听
C.文字描述 D.绘制草图
(2)同学们通过观察的方式感知到构成草坪的主要植被是 马尼拉草 ,通过 嗅 的方式感知到紫薇树的花香。
(3)在观察结束时,蜜蜂飞走了,记录单中的蜜蜂 不应该 (填“应该”或“不应该”)删除。
(4)图示中表示观察到的结果,其中植物有 马尼拉草、蒲公英、紫薇树 ,动物有 蜜蜂、蚂蚁、蚜虫 ,它们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细胞 。
解析:(1)根据该小组同学所做的记录分析,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主要用到的记录方法有 文字描述、 绘制草图。
(2)马尼拉草数量巨大、植株矮小、遍布草坪,是构成草坪的主要植被。而同学们感知到紫薇树的淡淡花香,是通过嗅的方式感知到的。
(3)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观察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因此在观察结束时,蜜蜂飞走了,记录单中的蜜蜂不应该删除。
(4)观察到的生物根据形态结构进行分类,植物有马尼拉草、蒲公英、紫薇树,动物有蜜蜂、蚂蚁、蚜虫。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3.(12分)显微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常用来观察微小的生物材料,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显微镜安放好后,要进行对光,要使 低 (填“高”或“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在观察过程中,若要使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从右下方移至视野中央,玻片标本应向 右下 方移动。
(3)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目镜有5×和16×两种,物镜有10×和40×两种,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量最多,应选择的目镜和物镜分别为 5×和10× 。
(4)换成高倍物镜观察细胞时,视野变暗,应该换用 凹面镜 和 大光圈 。
(5)视野中若有一个污点,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时都不移动,说明污点很可能在 物镜 上。
解析:观图可知,①是目镜、②是物镜、③是反光镜、④是粗准焦螺旋、⑤是细准焦螺旋
(1)显微镜安放好后,要进行对光,要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显微镜成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在观察过程中,若要使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从右下方移至中央,玻片标本应向右下方移动。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数目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数目越多,所以要使视野中细胞的数量最多,应选择的目镜和物镜分别为5×和10×。
(4)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所以换成高倍物镜观察细胞时,视野变暗,应该调节凹面镜和大光圈,会使视野变亮。
(5)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移动就在目镜上,不移动就不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污点移动就在玻片上,不移动就不在玻片上;如果不在目镜和玻片上,那就一定在物镜上。所以视野中若有一个污点,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时都不移动,说明污点很可能在物镜上。
24.(6分)实验器具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如图是生物实验室常用的实验器具,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常用的加热工具是[D]。
(2)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的是[C]。
(3)对所观察的物体起放大作用的是[B],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种放大观察工具,试举一例: 显微镜 。
(4)用于夹取载玻片、盖玻片或其他生物材料的是[A]。
(5)用显微镜观察时,用于托载和固定标本的是[E]。
解析:(1)常用的加热工具是[D]酒精灯。
(2)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C]胶头滴管。
(3)对所观察的物体起放大作用的是[B]放大镜。常用的放大工具还有显微镜。
(4)用于夹取载玻片、盖玻片或其他生物材料的是[A]镊子。
(5)用显微镜观察时,用于托载和固定标本的是[E]载玻片。
25.(12分)蟑螂一般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地方。蟑螂会传播细菌,污染环境,传播疾病,所以被人类视为头号家庭害虫。为了更好地了解蟑螂的生活习性,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非生物因素对蟑螂分布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探究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根据装置1,你提出的问题是 光会影响蟑螂的分布吗 ?
(2)该同学设计的三个实验装置中,装置1、2分别探究的是 光照、水分 对蟑螂分布的影响。
(3)装置3的设计被老师否认了,请指出该装置设计的不足之处: 有两个变量(或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
(4)实验前,该同学计划用2只蟑螂作为实验材料,可是老师却认为这样统计的结果不科学,理由是 蟑螂数量太少,会因为偶然性因素造成实验误差(或蟑螂数量太少,所得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
(5)该同学将20只生活状态相同的蟑螂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只,分别放置在装置1和装置2两侧的中央。静置2分钟后,每分钟观察并统计纸盒两侧的蟑螂数目,统计10次。依上述操作完成几次重复实验,若重复实验的结果均显示装置1的黑纸板一侧和装置2的细湿土一侧的蟑螂多,透明玻璃板一侧和细干土一侧的蟑螂少,则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光和水分(或湿度)对蟑螂的分布有影响,蟑螂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
(6)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实验完毕后对各小组实验数据正确的处理方式是 求平均值 。
12 / 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