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语言建构与运用:
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歌意趣,提升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悟人生哲理,品味诗中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
核心素养
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李煜的故国之月
李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的故乡之月
杜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哲思之月
苏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寂寞之月
柳永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
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这个除张若虚外,隋炀帝,诸葛颖,张子容,温庭筠皆有创作。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粉饰过重,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诗人简介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王闿运
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
史料对张若虚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其诗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为何张若虚仅凭这一首诗便名垂千古?
活动一:诵读感知
本诗属于古体诗,不受格律约束,不强制格律。古体诗有齐言和杂言之分,句式相对整齐的则为齐言。本诗则是齐言七言古体诗,委婉曼妙,声调柔和。
读准字音
皆似霰
xiàn
扁舟
piān
汀上白沙
tīng
捣衣砧
dǎo
zhēn
滟滟
yàn
纤尘
xiān
西斜
xiá
芳甸
diàn
青枫浦

碣石
jié
活动一
示范朗读
月下之景:(1-8句)
月下之思:(9-16句)
月下之情:(17-36句)
题中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
活动二:划分诗歌结构层次
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分为
月升——月悬——月斜——月落
滟滟:形容波光荡漾。
研读诗歌·月下之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明:月光。
芳甸:花草茂盛的原野。
霰: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流霜:飞霜,比喻从空中洒落的月光。
春江的潮水涌动,与大海相连。明月从这无垠的大海上冉冉升起,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月光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像缀满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活动三:缘景明情
活动三:缘景明情
(一)感受月下之景
1.前8句写了哪些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1)意象意境: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月照花林、流霜白沙——意境壮阔幽美、澄澈空灵、朦胧恬静。
(2)开篇便集齐了春、江、花、月、夜,五个要素,紧扣文题。描写的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动到静、由实入虚一一展开,层次分明。
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势浩荡,洪波翻涌。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水光粼粼、美妙异常。
看!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幽处,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月色溶溶,如凝霜朦胧。江畔沙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什么情感?
意象
意境
情感
江潮连海
月共潮生
水绕芳甸
月照花林
流霜白沙
清幽静谧
朦胧恬静
空灵梦幻
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二)感悟月下之思
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遐想?作者在认识上有什么特点?
①引发的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望着一轮明月,作者的关注由景物,转到了对人生宇宙的思考。
②诗人的认识特点: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可以看出作者没有像前人那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消极思想,他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生命长河则是绵延长久的。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当时时代强音的回响。
活动三:缘景明情
白云:喻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青枫浦、南浦:泛指送别之地,类似“长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想起离别的青枫浦就不尽的忧愁。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映照下的阁楼上相思?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三)体会月下之情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研·思妇怀远
楼头明月总在思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思妇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户、照亮捣衣砧,卷帘不去月光、手拂不开月光。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眺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地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却无法传书。“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来以传信为己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平添几重愁苦。
鸿雁句:大雁远飞却不能飞出月光。暗示鸿雁不能传书。
鱼龙句:鱼儿只能使水面泛出波纹。暗示鱼儿不能传书。
捣衣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砧)上,用木棒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
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晏几道《少年游·西楼别后》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
——陆游《感秋》
捣衣机械重复的劳作和砧声的单调悠长,有助于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的作用。捣衣是中“思妇”主题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不仅使思妇伤情,也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鸿雁
鲤鱼
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
也是信使,传递爱情、亲情、友情之书。
代称书信:“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人常把书信叠成鲤鱼形状。
情中之月
(1)“裴回”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月的徘徊其实是人的徘徊。
(2)“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
情中之月
此处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鱼龙”、“鸿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游子思归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思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
情中之月
既写出了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回的凄苦和落寞。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春梦、落花、流水、斜月四种伤情意象烘托游子相思之情。
前后意象区别:
春江——流春(春半)
花林——落花
明月——斜月(落月)
情中之月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沉沉”写出了游子归期难定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
“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
一个“满”字写出了愁思的深厚。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八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
虚实结合:在梦中也想归家。
寓情于景: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想要归家的心情。
夸张:以“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全诗小结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月光纯净
月色朦胧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画意
春江花月图
哲理
月下沉思图
诗情
思妇怀远图
游子思归图
“最美唐诗”
推荐语
活动三
这首诗把“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炼成了一片五色奇光,每个字都写得有景、有情、有思、有想、有趣。每一个字、每一句诗都环环相扣,节节相生,绵绵不绝,令读者感觉犹如在读一个故事,赏一幅画,看一场电影,目光不能离开片刻。这五色奇光织就了一片奇锦,分合不得,交汇出璀璨的光芒,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最美唐诗”推荐语
这是一种朦胧的美,如梦似幻,幽美轻盈。
这是一种纯粹的美,超凡脱俗,宁静清新。
这是一场无声的细雨,浸润人间,荡涤世俗尘杂。
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打动,千年不息,一直等待着我们的寻觅……
这就是一千年来给了无数人心灵滋养的《春江花月夜》。让我们再次融进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这份优雅、享受这片宁静吧!
“最美唐诗”推荐语
月是全诗的灵魂
景物描写的主体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哲理思考的凭借

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审美鉴赏与创造: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营造朦胧、迷幻、神奇、幽深、静谧而又略带惆怅的意境。构成了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和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四幅图画,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课堂总结
对接高考
巩固训练
理解性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两句诗是“ , ”。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 ”。
(4)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面对着空中的那轮明月,不由生出了“ ? ”的遐思。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理解性默写
(5)《春江花月夜》中写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树林的句子是“ , ”。
(6)《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月光洁白明亮的两句诗是“ , ”。
(7)《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诗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内心的极度痛苦。
(8)《春江花月夜》中含蓄地表现思妇想要向漂泊在外的丈夫传递信息也不能实现的两句诗是“ , ”。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理解性默写
(9)《春江花月夜》中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10)《春江花月夜》中分别从游子思妇不止一家、一处的角度来写相思之情的两个句子是 “ ? ?”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意境类题型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一) 设问方式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指出描写的具体景象、意象)。
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二)答题步骤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巩固训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