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解读题目“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礼节和文化课。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解读题目“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作品介绍《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又称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并称“三礼”。《小戴礼记》《仪礼》《周礼》《礼记》作品介绍《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46篇,其主要内容:一是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义。《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社会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作品介绍作品介绍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人。了解编者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翻译课文大学:古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之:的道:原则、宗旨明:动词,彰明明:形容词,美好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止:达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知道 止:达到的“至善”境界定: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祥 得:处事合宜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翻译课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根本。末:枝末。近:形作动,接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翻译课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之:主谓,取独明明德于天下:状后治:治理;使……太平、安定。古代想要彰明美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翻译课文齐:使……整齐有序。家:家族。修:修养。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正:使……端正诚:使……真诚 致:获得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翻译课文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翻译课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概,一律本:根本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翻译课文“三纲八目”①“纲”的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②“目”是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③二者的关系是纲比目大,目从属于纲。1.勾画有关“三纲” 的语句,解读内容。①所谓“明明德”,意指不断地彰明人内在的光明的德行,培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求知和修身。②所谓“亲民”,是指做到求知和修身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明明德”,就要做到亲民,推己及人。③所谓“止于至善” 是指“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回答问题“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回答问题1.勾画有关“三纲” 的语句,解读内容。“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 · 天下》。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相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回答问题1.勾画有关“三纲” 的语句,解读内容。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的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先后本末终始回答问题2.从第一段看,如何能做到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目标步骤止定静安虑得近道回答问题3.勾画有关“八目”的语句,解读内容。回答问题3.勾画有关“八目”的语句,解读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更多知识意念诚实不欺去除私心杂念具有良好修养处理好家族间关系治理好国家彰显美好品德方法(步骤)根本、关键目的回答问题4.“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回答问题5.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 ①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不敢轻易背离。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回答问题5.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通过“三纲”明确了为人修身的根本宗旨,并以“修身”为核心,进一步指出修身的步骤和目的,即“八目”。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本文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