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任务式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任务式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苏轼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苏轼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妻子亡故也已十年。二十年的宦海沉浮,对亡妻的一往情深,加上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mǎo
zhēng
liáng
bìn
shuāng
xuān
duǎn sōng gāng
任务一 询“音”悟情
这首词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大家用几个词形容一下。
凄婉、哀伤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感情基调:凄婉、哀伤
任务一 询“音”悟情
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梦中――梦后
记梦
梦前怀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相逢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任务二 寻“梦”理情
活动一 以“梦”为线索,梳理行文脉络
诗歌的基本结构
起(开篇点题,奠定基调)
承(承接上文,铺陈渲染)
转(转换视角,开辟新境)
合(收束全篇,卒章显志)
一、起(开篇点题,奠定基调)
诗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作用: 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这是全词的“总起”,奠定了全篇悲痛、深沉的感情基调。
二、承(承接上文,进一步铺陈渲染)
诗句: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作用: 承接“难忘”之情,从时空阻隔和自身变迁两个角度,进一步具体地抒写这种思念的无奈、孤独和悲凉。这是情感的发展和深化。
三、转(转换视角,引入梦境)
诗句: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作用: 这是全词关键的转折点。从现实世界的直接抒情,突然转入梦境的描写。情感得以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词的意境也随之转换,从现实的沉重压抑转入梦境的恍惚迷离。
如果让你来刻画夫妻二人梦中相逢的场景,你会挑选什么样的场景?“小轩窗,正梳妆”寥寥数字,因何而动人?
析梦中——“当时只道是寻常”
①运用细节描写。撷取夫妻二人过往甜蜜幸福生活的一个小细节,感人至深。
②虚与实的对比映衬。以往日的美好来反衬现实的凄凉。词人纳兰性德在给亡妻的悼亡词中写道“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此处也是如此,昔日平常往事,如今已不能如愿以偿,读来让人不禁泪目。
四、合(收束全篇,梦醒情归)
· 诗句: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作用: 收束梦境,并最终将梦境与现实融合,点明主旨,留下无尽的余韵。这是情感的最高潮和最终归宿。
赏梦醒——“两处茫茫皆不见”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三句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这样写有何妙处?
循“景”结情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①以景结情。“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凄清悲凉的环境氛围,流露出词人对亡妻深深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对写。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催人泪下。
悬想对方情景,以衬托自己对对方(妻子、儿女、兄弟等家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对写手法举例
教考衔接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再读本词,完成下列练习。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D.下片全部记述梦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 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D
【2025新课标Ⅱ卷考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
根据以上材料,以《江城子》为素材,写一个标准议论语段。
梦,是心灵的密语,是跨越时空的桥梁。苏轼在《江城子·记梦》中写道:“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这看似平凡的梦境,却承载着他对亡妻深深的思念。若能将此梦赠予他人,那便是将这份跨越生死的深情传递,让后人在千年之后仍能感受到那份真挚的情感。
梦的赠予,是情感的传递与共鸣。苏轼的梦,不仅是他个人的思念,更是对世间美好情感的珍视。当我们读到这句词时,仿佛能看到他在梦中与亡妻重逢的场景,感受到那份温暖与慰藉。这种情感的传递,让我们在现实的孤独中找到了慰藉,也让我们的内心更加柔软。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关键词:梦、赠予
1、梦:梦的内涵阐释清晰,给人以正能量;
2、赠予:表达合理,文风端正,文脉流畅,真情实感。
“昨夜闲潭梦落花”出自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诗所写之境,更多是个体生命对自然之美、人生之理的观照;
“我欲因之梦吴越”出自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诗为赠友之作,在自我精神追求的表达中又明显吐露“求其友声”之意;
“铁马冰河入梦来”出自宋代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原诗则以一人之身“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所抒发的既是个人之志,更是家国之思、民族之魂。
立意一
传递美好梦境,共享温暖与希望。通过赠予积极、美好的梦,让他人感受到温暖与力量,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与共鸣。
立意二
以梦力媒,搭建理解与沟通的桥梁。梦的赠予可以帮助人们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增进彼此的理解,化解误解与隔阂。
立意三
赋予梦想行动,让赠予的梦照进现实。当我们将梦赠予他人时,不仅是传递一种幻想,更是激发双方实现梦想而共同努力的动力。
2.完成下列情景默写
(1) , 既写出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诗人与妻子不能互诉凄凉的悲哀。
(2)苏轼《江城子》“ , ”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
(3)苏轼《江城子》看似写梦,实则是以前夫妻恩爱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诗句是 , 。
(4)苏轼《江城子》十年死别,苦苦思念,一旦相见,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视无语,默默凝咽,此情此景正应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的两句是 , 。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尘满面, 鬓如霜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3、“梦”是古诗词常见的意象,思想家王廷相曾说“梦思也,缘也,感心之迹也”。梦是思虑,是感知、记忆。于是古人写诗时常常借梦抒情,或以梦为喻,或写梦中人梦中景,或是梦后感梦中情。请你写出几个带有“梦”这一意象的诗句。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白居易《长恨歌》
……
课堂小结
苏轼在我们读者眼中,一直是豪迈洒脱,乐观豁达的形象,今天,通过对《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的学习,我们又了解了他多情与深情的一面,词中传达出来的对亡妻绵延十年的真挚的爱和深沉的思念,即使跨越近千年,也依旧如滚滚洪涛般激荡着我们读者的心。
“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离死别是人生的必修课。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对于逝者,我们要缅怀,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过往才多了一些欢声笑语;对于生者,我们要珍惜,因为你我都不愿经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遗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