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启正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初考试题(含答案+答题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启正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初考试题(含答案+答题卷)

资源简介

八年级科学 答卷
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15小题,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7小题,共30分)
16.(4分)(1) (2)
17.(4分)(1) (2)
18.(4分)(1)
(2)
19.(4分)(1) (2)
20.(6分)(1) (2)① ②
21.(4分)
22.(4分)(1) (2)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5小题,共40分)
23.(8分)(1)
(2)
(3)
(4)
24.(8分)(1) (2)
(3) (4)
25. (8分)(1) (2)①
② (3)
26.(8分)(1) (2)
(3) (4)
27. (8分)(1) (2)
(3) (4)
四、综合题(28(1)1分,其余每空2分,共5小题,共35分)
28.(5分)(1) (2)
(3)
29.(6分)(1) (2)
(3)
30.(8分)(1) (2)
(3)牢固程度: (4)
31.(8分)(1)
(2)
(3) (4)
32.(8分)(1) (2) (3)
(4)
M
A
B八年级科学 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15小题,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B B A D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D C C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7小题,共30分)
16.(4分)(1)A (2)C
17.(4分)(1)不变 (2)汽化
18.(4分)(1)胚珠发育成种子,一个果实中有1个种子,所以一朵杨梅雌花的子房里有1颗胚珠。
(2)D→A→B→C
19.(4分)(1)变小;(2)0~4。
20.(6分)(1)A (2)① > ②乙
21.(4分)50° 上升
22.(4分)
(1) (2)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5小题,共40分)
23.(8分)(1)完整的胚 (2)种子萌发可能不需要光照
(3)种子萌发需要一定水分 (4)将种子晒干
24.(8分)(1)酱油 (2)1.05×103kg/m3(1.05g/cm3)
(3)偏大 (4)B→C→A
25.(8分)(1)漫反射;(2)①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可逆的。
26.(8分)(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物和像的大小 (3)不能 (4)不变
27.(8分)(1)同一高度 (2)缩小 (3)靠近 (4)照相机
四、综合题(每空2分,共5小题,共35分)
28.(5分)(1)3;(2)3;(3)27.1%。
29.(6分)(1)90cm3
(2)40g
(3)合金球空心部分的体积为5cm3。
30.(8分)(1)C;
A→D→C→B
(3)杯体各部分连接牢固,无松动迹象;把手与杯体连接紧密,能承受正常使用时的一定外力拉扯,不会出现分离或损坏情况;(合理即可)
(4)BCD
31.(8分)(1)瓶内空气柱;
(2)瓶内空气柱越短,空气柱越容易振动,振动频率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3)ABCD; (4)BC。
32.(8分)(1)大 (2)低 (3)直线
(4)人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t1=1.00s第一次听到回声,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
又经过t2=0.50s再次听到回声,即为从开始计时算起一共用了1.5s听到回声,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
则两峭壁间的距离:s=s1+s2=170m+255m=425m试卷第1页,共3页八年级科学 试卷
(本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 14 O 16 Na 23)
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15小题,共45分)
1.在大豆种子中,可以用碘液检测的营养物质及颜色变化分别是(  )
A.脂肪、变蓝色
B.淀粉、变蓝色
C.淀粉、变红棕色
D.脂肪、变红棕色
2.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绿色消毒剂常用于饮用水的处理。高铁酸钠中Na的化合价为+1,O的化合价为﹣2,则Fe的化合价为(  )
A.+2 B.+3 C.+4 D.+6
3.观察桃花(甲)和桃花(乙)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⑧是桃花的雌蕊,其中②的结构是花丝
B.甲图中⑦是桃花雄蕊中的花药,内含有卵细胞
C.乙图中a是桃的果皮,由图甲中⑤珠被发育而来
D.乙图中b是桃的种子,由图甲中④胚珠发育而来
4.如图是小科学习科学知识后进行的总结,你认为相应图示表示正确的是(  )
A.蚕的一生 B.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C.氮元素的化合价 D.子房的结构
5.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子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这种杯子放在某些地方的空气中,白玉圆锥体上就会有水滴产生,过一段时间后杯中就会盛满水,故称常满杯。下列有几种关于此杯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有水滴产生前,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可能自动“生”水
6.“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科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有些植物的花颜色鲜艳,是为了美化环境
B.有些植物的雌蕊柱头成羽毛状,有助于传粉的成功率
C.精子体积小,有长长的尾,有利于完成受精作用
D.卵细胞的体积大且富含营养,有利于受精卵的早期发育
7.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液体的密度,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如图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甲的密度小于液体乙的密度
B.当质量相同时,液体甲与液体乙的体积比是5︰4
C.当体积为60厘米3时,液体甲的质量为80克
D.液体乙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
8.如图是家用电子驱蚊香,瓶中装有驱蚊药液。使用时接通电源加热,让药液气味充满房间,达到驱蚊效果。这是因为加热时药液分子的(  )
A.数量变多
B.质量变大
C.体积变大
D.运动变快
9.某品牌的食用调和油,瓶上标有“5L(升)”字样。若这瓶油用去四分之一,剩下的油与原来的油相比( )
A.质量和密度均减小 B.质量和密度均增大
C.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D.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10.在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
A.在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时,需用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进行对照实验
B.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时必须采用新鲜湿润的土壤样品
C.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时,用于溶解矿物质的水必须是蒸馏水
D.在验证“土壤中是否有水”时,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必须要略向下倾斜
11.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人的皮肤处可产生冷热觉、触觉和痛觉等多种感觉
B.舌上的味蕾可以感受到多种味道的刺激,尤其对气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C.听觉形成的途径是:声波→鼓膜→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听小骨→听神经→大脑
D.“久闻不觉其臭”是由于大脑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12.如图是学习声音知识时所用的几个探究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A B C D
A.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C.击鼓时用力不同,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D.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观察振动快慢,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13.2025年5月举办“龙舟竞渡·美好生活”端午赛龙舟活动。随着发令枪响,龙舟在湖上飞驰,岸边的观众欢呼雀跃,鼓手有节奏地擂鼓,锣声此起彼伏。关于比赛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观众听到的锣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
B.观众能分辨锣声和鼓声,这是它们有不同音色
C.根据鼓声节奏调整划桨速度,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D.发令枪的声音尖锐刺耳,是因为其声音的响度很大
14.小启假期外出游玩时拍摄了四张照片(如图所示),对其中涉及的光学现象进行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A B C D
A.桥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圆形光斑是树叶的影子,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
C.水中花“折断”是因为光在传播时发生了折射
D.玻璃幕墙反射光刺眼,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15.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急剧上升,且低龄化,甲、乙两眼睛的成像示意图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B.甲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C.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乙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7小题,共30分)
16.(4分)202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院士等团队研发出光电转化率高的钙钛矿-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
(1)图为简易的元素周期表,则钛元素大概位于    (填“A”或“B”) 区域。
(2)钛-46,钛-47,钛-48是三种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   。
A、只有钛-46占位置 B、占三个不同的位置 C、同占一个位置
17.(4分)2024年1月5日19时20分,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四星”方式将天目1号气象星座15-18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从地面到太空,其质量   (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
(2)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向阳面和背阳面两侧的温差高达250℃,而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又需要将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科学家采用了热管温控技术,管内工作的液体在热端吸热而   ,在冷端放热而液化,这样反复工作使卫星两面温度趋于平衡。
18.(4分)杨梅(如图甲)的花期非常短,杨梅树是雌雄异株的,雄株只能开雄花,花粉多而轻(如图乙);雌株只能开雌花,柱头呈须状张开,能分泌黏液。请回答:
(1)小科同学吃完杨梅,拿着吐出杨梅核断定:一朵杨梅雌花的子房里只有1颗胚珠,他的理由是   。
(2)有时在杨梅果实上会看见白色的小虫子,这是果蝇幼虫,其生长周期与蚕类似,右图能表示果蝇发育过程的是:D→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19.(4分)小聪和小明为了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对同种物质密度的影响”,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忽略水和冰的质量变化,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的数据,利用描点法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回答以下问题。
(1)冰从﹣4℃上升到0℃时密度将_________(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2)水在______________℃之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20.(6分)小科在探究熔化规律的实验,如图为A、B两种物质在熔化前后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1)属于晶体的是 (选填“A”或“B”)物质;
(2)小科想进一步探究不同金属块的放热本领。将质量、底面积都相同的甲、乙实心圆柱体金属块加热到相同的温度,放到表面平整的冰块上,一段时间后冰块停止熔化时的情形如图所示,此时金属块与冰块温度相同。
①甲、乙金属块的密度大小:ρ甲 ρ乙(选填“>”、“<”或“=”);
②甲、乙金属块中放出热量较多的是 。
21.(4分)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射到光电屏上的光斑的位置来判断液面高低的。如图所示,一束光与液面的夹角为40°,则反射角的大小是 ;当入射光方向不变时,光电屏上的光斑S向左移动时,说明液面在 (选填“上升”或“下降”)。
22.(4分)(1)作出图中的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的位置。
(2)将图中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补画完整。
(2)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5小题,共40分)
23.(8分)小科为了研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空盒子里装入土。
②在甲、乙区域的土壤上洒上水,使其湿润。
③在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均匀的各撤上20粒干燥、同品种的玉米种子。
④用黑纸板把乙、丁盖上,放在20℃左右的环境中。一周后拿掉黑纸板,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区域 甲 乙 丙 丁
种子发芽数(粒) 19 18 1 1
(1)实验中所用到的玉米种子除不处于休眠期的同品种的活种子外,还应相同的是   。
(2)小科设计甲和乙两个实验区域,基于的假设是   。
(3)对比甲和丙的玉米种子的萌发数量,可以得出:   。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要使储藏的种子不发芽,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   。
24.(8分)小科去绍兴安昌古镇旅游时发现,黄酒和酱油都是当地的一种特产。小店卖黄酒和卖酱油都用竹筒状的容器来量取,但量取相同质量的黄酒时所用的器具比量取酱油的要大一点,如图所示。
(1)从100g的两个竹筒状容器来看,量取酱油的容器略小于黄酒,请你帮小科推测一下,哪种液体的密度大?答: (填“酱油”或“黄酒”);
(2)小明在古镇买了一瓶酱油。回家后,按如图所示A→B→C的顺序进行了实验,测出了酱油的密度。由如图所示数据,酱油的密度是 ;
(3)按照小明的实验方案测出的酱油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答: ;
(4)你能够在A、B、C三个操作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优化设计,使实验结果更精确,试写出优化后的步骤顺序: 。
25.(8分)小宁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实验中选用表面粗糙的白色硬纸板,使光发生   (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便于观察光的传播路线。
(2)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路径,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如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 15° 30° 45° 60° 70° 80°
反射角 15° 30° 45° 60° 70° 80°
①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是为了   。
②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着OA方向射出,说明光路是   。
26.(8分)小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选用器材有玻璃板、火柴、光屏(白纸)、蜡烛、刻度尺。小徐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的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白纸),则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小徐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7.(8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光屏和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 。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处时,移动光屏,光屏上会出现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光源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4)如图所示的成像规律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同。
四、综合题(28(1)1分,其余每空2分,共5小题,共35分)
28.(5分)某物质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其化学式为NaNOx;已知该化合物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24,请计算:
(1)NaNOx由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
(2)x=________。
(3)求该物质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6分)质量为100g、容积为100cm3的容器中装满冰(忽略冰之间的空隙),待冰全部熔化后,将一空心合金球放入瓶中,发现球浸没后水面恰好与容器口齐平,测得此时容器的总质量为230g。求:(ρ水=1g/cm3,ρ冰=0.9g/cm3,ρ合金=8g/cm3)
(1)冰全部熔化后水的体积为_______cm3。
(2)合金球的质量为_________g。
(3)求合金球空心部分的体积。(写出计算过程)
30.(8分)小科想了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他综合使用AI工具“Deep Seek”和“腾讯元宝”进行信息检索,得到下列信息:
中国瓷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商周出现原始青瓷。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窑以1200℃高温烧制出成熟青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格局,越窑青瓷类玉、邢窑白瓷如雪。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将瓷器工艺推向巅峰,刻花与釉色美学登峰造极,瓷器经海上丝路远销海外。元代景德镇创烧青花瓷,以进口钴料绘纹,开启釉下彩新纪元。明清彩瓷大放异彩,斗彩、砝琅彩等工艺融合中西,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世界符号,深刻影响全球艺术与贸易史。
(1)下列古法制瓷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 C.高温烧制 D.磨光上釉
(2)小科想采用压片成型的方式制作一个带把手的陶艺杯子,如图为杯子制坯过程的几个主要步骤,正确的步骤排序应是:材料准备→揉制陶泥→擀制泥片→    →坯体成型(填写步骤序号)。
(3)现需要制定一份作品的验收标准,请你完善以下评价量表中▲的内容。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自评 互评
稳适兼备 杯子符合人体工程学,方便使用且可稳固站立
尺寸偏差 实物各尺寸与草图各尺寸偏差均在1cm以内
泥料湿度 泥料湿度适中,不存在太湿不成型、太干开裂现象
厚薄协调 杯体、杯底及把手各部位厚薄均匀,协调统一
牢固程度 ▲    
(4)近年来,人们制造了更精密的陶瓷材料,广泛应用于机械与汽车工业、微电子与电气工业、医疗器材制造、通信工程与军事国防工业。如图是医院常用的陶瓷关节,请分析其主要利用了陶瓷材料的哪些优点    。
A.耐高温性
B.耐腐蚀性
C.生物相容性
D.高耐磨性
31.(8分)小正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正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
(2)小正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从高到低的排序为   (填瓶子序号);
(4)小正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小正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正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瓶子振动的快慢相同
D.三次实验,小正敲击瓶子产生的声音音色相同
3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3年,荷兰的一个火药库发生了大爆炸,据调查,在100km的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在100km到160km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都没有听到,令人奇怪的是,在1300km的地方,人们却又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
【材料二】声音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沿直线传播,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往温度低的地方传播,于是声音就拐弯了。
【材料三】如果某个地区接近地面的温度变化得厉害,这儿高那儿低,那么声音拐到高空后又会往下,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奇怪的现象,例如骆驼队白天在沙漠中行走时,队伍后面的喊声,队伍前面往往听不到等。
【材料四】某测量员在空气温度是15℃的环境中利用回声测距离: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秒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秒钟再次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米/秒。
(1)材料一中,人在50km处比100km听到的爆炸声的响度要 一些(填“大”或“小”)。
(2)生活在离火车道较近的地方的人们发现,夜晚和早晨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听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这主要是由于早、晚比白天的地表温度 ,声音向地表附近传播。
(3)声音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沿直线传播,光与声音有类似性质: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光沿
传播。
根据材料四,计算出两峭壁间的距离多少米?(写出计算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