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胸中丘壑》教案核心素养目标:图像识读: 通过中西方绘画技法比较,了解不同文化的审美追求。2、文化理解: 运用形式美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欣赏评述中国画作品,并初步将诗书印与画面结合。3、审美感知: 认识中国画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发展过程,并了解中国画画家通过诗书画印来抒发情感,表现意境。4、情感共鸣: 感悟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教学重点:了解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诗书画印结合的 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教学难点:准确掌握作画实践练习,获得审美体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提问:说说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首古诗?诗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你觉得古诗和画,哪种形式表现的更荒芜、更孤独?了解中国画言有尽,意无穷的韵味。小结:今天咱们就走进《胸有丘壑》,一起解锁中国画里的山水之美。新课讲授。1、走进中国画的精神世界。出示图片,对比欣赏,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什么不同 各自侧重表现山水怎样的美 中国画:内心主观的精神世界,注重笔墨、线条的变化。寻求和开辟世俗生活以外的精神天地。油画:客观存在的世界,注重光影、明暗、色彩。描绘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美丽。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的山水画审美理想可行:画中的山径、小路、桥梁、坡岸等要自然合理,让人感觉可以走入其间。可望:画面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深远的构图,适合登高远望,展现山川的壮阔。可游:山水布局要有层次与节奏,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仿佛能在画中漫步游览。可居:画中应有屋舍、草亭、渔舟等人文元素,营造出适合隐居的理想环境,表达文人“寄情林泉的生活理想。“三远法”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认识中国画的”美“(1)从“布局之美”欣赏山水画S型布局、C型布局、二段式布局、居中取势布局、以少取势布局、全景式布局(2)从“皴法之美”欣赏山水画斧劈皴、披麻皴、折带皴3、学习山石树木的画法(1)画山石的步骤:勾、皴、点、染(2)树枝的样子枝干向上生长的画法,叫鹿角枝。枝于向下垂挂的画法,叫蟹爪枝。(3)画树的步骤:树分四枝(4)树叶的画法点叶的画法、夹叶的画法(5)提问:如何能让山水画增添一点趣味性呢 山水画中,画家会添加房舍、桥梁、舟车、人物等,这些是画面重要的构成要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山水画小品创作步骤(1)画近景,如山石、树木等。(2)画中景,注意用墨、用线的虚实关系。(3)画远山,用皴法画山石质感。(4)调整画面并落款。三、创意实践。主题: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者选择一个你向往的意境,尝试完成一幅山水小品画。要求:充满诗意,富想象力,细致灵动,别具一格。四、拓展延伸。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画由来已久,同学们可以课下查阅资料,了解明清时期及以后,山水画的发展一直在延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大师,请查询资料,下节课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