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课件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课件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温故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通过学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通过本文的学习,进一步体会孔子仁、义、礼等学说的基本内涵。
目录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伦理道德范畴
孔子的“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实现“仁”的重要手段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政治上,孔子提出实行德政,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
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第一章 文化常识
选词填空:文化常识
了解孔子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了解《论语》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了解《论语》
第二章 诵读感悟
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自省 x ng 如乐何 yùe
文质彬彬 bīn 譬如 pì
未成一篑 kuì 八佾 yì
第三章 文本探究
研读第一章
1. 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克制物欲)
“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慎行)
“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
2. 概括主旨
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礼与乐——制度文明 仁——内心的道德规范,人文的基础
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外在表现,仁——礼乐的核心
研读第二章
仁、礼、乐三者是何关系?
研读第三章
1.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2.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研读第五章
见贤思齐,内自省: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什么?
研读第六章
1.文与质是什么关系?孔子为何主张文质彬彬?
文与质——合理互补,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2.主旨内容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体现了中庸之道。
当堂训练
背诵前六章诗文。
第四章 联系现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请大家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每章的中心思想,并以“君子人格”为核心概念,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的形式梳理文章各章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时,如果让你们选取一个字,概括君子人格,你会用——
据统计,在《论语》中,“仁”共出现过109次,但是不同的章节对于“仁”的内涵有多种表述和阐释,那“仁”究竟是什么?请结合PPT文字进行总结。(合作探究)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既然儒家精神有意引导我们成为像君子一样有情怀,有志向,有担当的“仁”人,那大家作为新时代青年,究竟该怎么做呢?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毛泽东欲穷九天五洋,有邓小平在南海画圈,有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梦,他们的行动若盛日当空带来光明,有黄文秀奔赴山间驱逐贫困,有秦玥飞俯首农田促乡村发展,有钟南山逆流而上扛起抗疫大旗,他们的努力若惊涛骇浪折断贫弱的桅杆。所谓英雄,不过是一群普通人挺身而出,即使身无半亩,仍然心怀天下;而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更应该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并做到内外兼修,将儒家兼济天下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论语》十二章的当代意义:如何成为一名“君子”
按照《论语》十二章对“君子”的定义,在我们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君子呢?请你想一想,并与同学们交流。我们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呢?
《论语》中不同的人格层次:士——君子——仁人——圣人
《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
——李泽厚
细读《论语》,我们所要寻求的乃是自我生命如何更好地在当下打开的方式。
1.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2.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3.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4.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5.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6.功亏一篑: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8.敏于事,慎于言: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9.克己复礼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成语归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