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诸子学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06课0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激趣导入道家思想具有辩证的思维魅力,往往能够给在迷茫中的人以点拨,给人以精神的慰藉。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体现的是对一个时代的思考,是一个时代的智慧结晶。核心目标壹概括老子思想中矛盾对立的关系,分析思辨价值和现实启示。贰分析庄子“有无之用”的论说,谈谈其思辨价值与现实意义。叁分析老子和庄子说理的异同。肆分析儒道两家主张与论说的不同。任务活动任务活动一 初读感知*初读感知1.明确字音。《<老子>四章》毂(gǔ) 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五石之瓠》五石(shí) 瓠(hù) 瓠落(huò)呺然(xiāo) 掊之(pǒu) 不龟手(jūn)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 鬻(yù) 越有难(nàn)一词多义积累2.制作文言知识梳理卡片文言词语 义项 本单元例句 学过的例句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泥制作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子,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屋子等)是一种便利,正是“无”使他发挥了作用。汇集,集合正是,正因省略句,以之为代词,这便利作用文意疏通窗户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踮脚自我表现活用动词活用动词自夸长久/受敬重“形”人们为,做自夸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能了解别人的人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圣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但是道长存,这就是长寿。勤勉而行处所,位置转折,却名为动,长寿宾语前置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事物持守谋划,解决判,分离状语后置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它还没有出现问题的以前就处理得当,(治国理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做准备整治。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张开双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近到远,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从小事做起,有坚强的毅力,注重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从...状语后置“蔂”,土筐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就不会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在)快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有所为有所不为。善始善终。败坏,弄坏以是,因为这。宾语前置取消独立性接近却谨慎对待。活用为动词就是以圣人欲(众人)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众人)不学,复众人之 所 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因此,有道的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遵循规律,不妄为,不强求意动。以...为欲作名词意动。以...为贵省略句弥补、补救名为动,犯错来绘制导图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面思维导图中的空缺部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任务活动任务活动二走近老子,关注思辨章节 处世哲学 论说特点 启示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四章走近老子,关注思辨1.总结概括每一章节的处世哲学,分析论说特点,并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无”的功用,阐述了“有”和“无”矛盾依存的关系。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举例论证。事物都存在着对立面,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互为利害,缺一不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运用排比和比喻论证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为人应谦恭谨慎要了解他人,更要了解自己运用排比,增强气势要了解自己,乐于知足,坚持有为强调了忧患意识、积累、坚持,遵循规律的重要性运用排比造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我们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做事要注意积累,勤于坚持,遵循规律。走近老子,关注思辨2.老子的思想其核心内容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着鲜明的思辨色彩,说说文中提到了哪几组关系,老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而不妄为,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有无知人自知胜人自胜成败走近老子,关注思辨3.老子在观察社会人生时,常常超越传统的思维定式,往往在世人不太关注的方面提出真知灼见。请你选择他的某一个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启示。示例1:我选择“有”与“无”。老子常常从世人不太看重的那些方面发掘出巨大价值。比如,我们看重“有”,瞩目的是 “大事”,老子则说,正是相反的“无”“小事”成全了“有”,成就了“大事”。走近老子,关注思辨3.老子在观察社会人生时,常常超越传统的思维定式,往往在世人不太关注的方面提出真知灼见。请你选择他的某一个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启示。示例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难。“自胜者强”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内心,一个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走近老子,关注思辨4.请搜集相关材料,谈谈你对“无为”的理解。无为无执不妄为,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目的是为了“治”走近老子,关注思辨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走近老子,关注思辨6.反复诵读本课的四章内容,与刚刚学过的《〈论语〉十二章》作比较,说一说老子与孔子在说理上有什么区别?孔子 老子把道理直接告诉人说理通常会有一个推论过程。观点比较常规,比较符合我们的认识规律思想常突破常规之俗。有时比较绝对,比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证充满辩证色彩。走近老子,关注思辨中国文人的儒道互补 儒家 道家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任务活动任务活动三自读庄子,感悟思辨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注解贻:赠送。树:种植而实五石: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石:dàn以盛水浆:“以(之)盛水浆”。坚:形作名,硬度。举:抬起,胜任。以为:把……作为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为(wèi):因为。掊:击破文意疏通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长成而结出能容下五石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原文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注解固:本来。大:形作名,大的东西。洴澼絖:漂洗丝絮方:药方。鬻技:出售制药的秘方。鬻:卖,出售。文意疏通译文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原文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注解以说吴王:以(之)取悦吴王。越有难:指越人发兵侵吴。将:动词,带领(军队)。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败:使动用法,使……失败裂地:割地,划地。一:同一,同样的。句意为:能让手不冻裂的药方,都是同样的。或:有的人。以:凭借。以封:以(之)封。文意疏通译文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原文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注解虑,古义:用绳结缀 今义:思考;担忧;发愁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文意疏通译文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自读庄子,感悟思辨1.整体把握,划分层次。文章层次 概括大意第一层(惠子曰……无为其无用而剖之)第二层(庄子曰……则所用之异也)第三层(今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认为大瓠无用庄子举例说明“所用之异”的道理庄子批评惠子绘制导图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面思维导图中的空缺部分。讽庄子学说大而无用讽惠子固陋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自读庄子,感悟思辨1.惠子和庄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认识大瓠的作用?这是有关什么话题的争论?明确:惠子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占地方,碍手碍脚。庄子是从审美主义的角度:它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他不仅保全了大瓠,还发挥了“大用”,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栖居” 的境界。小大之辩 / 无用有用之争自读庄子,感悟思辨2.本文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自读庄子,感悟思辨【批判性探究】1.没有用的东西就要断舍离啊,惠子的做法为何是错的?庄子的做法就一定是对的吗?他想表达怎样的观点?庄子曾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看到了精神世界的满足。惠子的目光仅囿于日常思维,只从实用的物质层面看待事物庄子的境界高于惠子。自读庄子,感悟思辨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自读庄子,感悟思辨惠子,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魏王:即梁惠王,又称魏惠王。)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庄子和惠子(惠施)穷得叮当响贵为国相道家宗师名家大腕深居简出不甘寂寞庄子惠子vs濠梁之辩曳尾涂中鸱得腐鼠自读庄子,感悟思辨2.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逍遥派”的庄子?请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阐明理由。观点一:我喜欢“实用派”的惠子。将“实用”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符合经济原则,也能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自读庄子,感悟思辨2.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逍遥派”的庄子?请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阐明理由。观点二:我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在社会中却弥漫着一股“浮躁之风”,不少人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恨不得做什么事都立竿见影,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庄子的“逍遥”主张抛却事事皆功利的想法,重视对美的欣赏和对精神的追求,不失为拯救“过度功利”的一剂良药。自读庄子,感悟思辨时代背景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庄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周对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自读庄子,感悟思辨3.莫言曾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这句话包含的哲理耐人寻味,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理解和看法,并和同学交流分享。示例1:所谓“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有用”。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学,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观”,科学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论”,其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显然“世界观”更具有根本性、决定性,这是否意味着文学比之科学更为“有用”?有了高于现实的信仰,就如康德所言的“仰望星空”一样,它给生命以方向、以希望。就像苏轼,远谪黄州,政治失意,人生遇到低谷。但当他让生命融入天地自然,认识到“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就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东坡。苏轼在所谓的“无用”之中成就了人生的“大用”。舍弃无用,也许就舍弃了生活本身。自读庄子,感悟思辨示例2:“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就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即便是人类史上重大的科学发明,在刚开始时,也曾经被视为“无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初始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而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之后,他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为了大用。示例3:在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实用主义不断盛行,人们总会习惯于问:“这有什么用?”于是,有用的宽敞马路取代无用的狭窄胡同,有用的经济书籍取代无用的哲学书刊。人们对“有用”趋之若鹜,却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要重视“无用”的价值,就要破除当前危害最大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传统文化、审美文学还原人的纯真,带给人静谧与美好,成为人们在高速发展时代中的定海神针。对比概括,儒道异同1.简要分析老子和庄子在说理方法上的不同。老子,列举生活事例直接讲述理,阐释有与无的对立统一关系,说明慎终如始、注重细节等道理。庄子,运用寓言(故事),婉曲达意,富有趣味和效果,超越功利、关注个体精神的逍遥自由。任务活动任务活动四对比概括,儒道异同对比概括,儒道异同2.结合文本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比较分析儒家与道家立身处世观念的异同,并思考产生差异的个性因素。 同 异 产生差异的个性因素孔子、《大学》、孟子观念比较 强调修身,爱人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嫉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老子、庄子观念比较 老子像一个思想深邃、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眼神中透着深沉和坚定,他性格深厚沉默、谨言慎行,他的话不多,但每一句话都能力透纸背直指真相。而庄子则像是一个反叛的、桀骜不驯的中年知识分子孔子侧重于宏观的要求,《大学》提出了修身的具体途径,孟子将其运用到治国理政方面老子的“道”是纯真质朴本性的实现;庄子侧重个体精神的自由和超脱。老子的生命哲学更具有现实性“道法自然”(“道“是天地万物的法则)对比概括,儒道异同3.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结合本单元诸子之文,说说其说理方式和语言风格各有怎样的特点,又有哪些相似之处。篇目 说理方式 语言风格 相似之处《论语》《孟子》 《老子》 《庄子》 举例比喻,举例,对比举例,对比,比喻举例,寓言故事言近冒远,平实深刻善用排比,气势磅礴大量对偶,韵散结合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包罗万象,逻辑严密,语言富有变化作业1.整理本课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理解其中的思辨性,并谈谈对你的启示。2.完成相应“学案”作业。拓展阅读【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yè 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秋水》)译文: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庄子如何对待名利与生死?拓展阅读【鸱chī得腐鼠】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庄子与惠子惠子相梁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鵷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的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受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推荐阅读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开篇以理晓人,借风景之美高度赞美庄子及其哲学之美,表现世俗之人无法与之灵魂对话的无奈和祈盼。]“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题目具有警示性,启发读者该怎样抉择。]推荐阅读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人生的真正意义。—“威福”“闲福”,两种人生追求,作者一贬一褒,高赞“庄周们”敢于追求自由的行为。—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及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心灵解读一:把庄子面临无路可走时的个人处境上升到世间抉择权势与自由的众生相,开启众人思考人生最高价值与意义的心路历程。]推荐阅读“庄子持竿不顾。”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心灵解读二:把庄子的行为放到生命的哲学价值层面和世俗观念作对比,引领众人深入思考生命的最高价值和意义。]推荐阅读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使用比喻、拟人、设问等手法赞美庄子坚守本心的独立文化品格和追求超凡绝俗的高洁精神。也正因为庄子等人决不屈从权势,所以这种纯洁、独立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心灵解读三:把庄子抛弃权势选择自由的特立独行与世间众人选择权势的行为形成对比,引领众人思考这源于庄子不为世俗所污才能作出如此抉择的精神内力。]推荐阅读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的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揭示庄子拯救民间疾苦无效之后无奈至极、奋力反抗的缘由。—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使用排比、反问句式,凭个人之力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的方式反抗世俗的污浊,义无反顾,昂首前行,让世人顿生敬爱之情。心灵解读四:把庄子拒绝为相的行为上升到关注民生的精神境界,引领众人思考庄子其人以及庄子哲学的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