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综合质量评价(一) 鲁科版(五四制)生物学 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9 综合质量评价(一) 鲁科版(五四制)生物学 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综合质量评价(一)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有关动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甲有口有肛门
B.乙的运动器官是疣足
C.丙体表有角质层
D.丁体表有外骨骼
解析:涡虫属于扁形动物,有口无肛门;蛏的运动器官是足;蚯蚓体表没有角质层,靠湿润的体壁完成呼吸;蝗虫属于节肢动物,身体表面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2.蛔虫与血吸虫这两种动物的共同特点是( B )
A.体表有角质层
B.消化结构简单,生殖器官发达
C.生活在人体的小肠内
D.都是寄生虫,且都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内
解析:蛔虫属于线形动物,血吸虫属于扁形动物,蛔虫和血吸虫都属于寄生虫,寄生虫的共同特点是运动和感觉器官退化,消化结构简单,生殖器官非常发达。
3.下列动物类群与其主要特征不相符的是( C )
A.扁形动物——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
B.线形动物——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
C.鸟类——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D.软体动物——体表有外套膜,运动器官是足
解析: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线形动物的身体通常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鸟类被覆羽毛,产卵繁殖;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般有坚硬的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4.下列关于动物特征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海蜇身体呈辐射对称,利于感知各个方向的刺激
B.蛔虫的角质层可防止其被人消化道的消化液分解
C.鱼的鳃丝展开可扩大与水的接触面,利于呼吸
D.蟒蛇体表覆盖有角质的鳞片,利于保持体温稳定
解析:蟒蛇体表覆盖有角质的鳞片,起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作用,适于生活在干旱的陆地环境中。
5.下列生物的特征与作用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恰当的是( B )
A.鱼类身体呈流线型——减小鱼游泳时的阻力
B.鱼类有鳃——感知水流方向和水压
C.鸟类双重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氧气
D.鸟类直肠极短——减轻体重
解析:鱼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鱼在水中用鳃呼吸,鱼的身体两侧各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鸟类有气囊,与肺相通,鸟类的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气囊本身并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气囊的功能是储存空气,使吸入的空气两次通过肺,保证肺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协助肺完成双重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鸟的消化能力强,直肠短,不储存粪便,这样可以减轻体重。
6.动物的特征与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相适应。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A.蛔虫体表有角质层,适于寄生生活
B.鳄鱼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适于陆地生活
C.鸟用肺和气囊进行气体交换,适于飞行
D.兔和狼的牙齿分化不同,适于不同的食性
解析:蛔虫属于线形动物,体表有角质层,能防止寄主消化液的侵蚀,适于寄生生活;鳄鱼属于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适于陆地生活;鸟类飞行时,进行独特的双重呼吸,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气囊只能储存空气,辅助呼吸,而不能进行气体交换;哺乳动物的犬齿主要用来撕咬食物,门齿主要用来切断食物,臼齿用来咀嚼食物,兔和狼都属于哺乳动物,兔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适于食草,狼的牙齿有门齿、臼齿、犬齿的分化,适于食肉,因此它们牙齿分化不同,适于不同的食性。
7.某同学观察一块动物头骨,发现它有门齿、犬齿和臼齿,具有该特征的动物是( C )
A.爬行动物     B.两栖动物
C.哺乳动物 D.昆虫
8.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的高等类群。下列关于脊椎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B.爬行动物的皮肤可辅助呼吸
C.鸟类前肢变成翼,适应飞行生活
D.哺乳动物用乳汁哺育后代
解析: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爬行动物生活在陆地上,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完全用肺呼吸;鸟类前肢变成翼,展开面积大,呈扇形,可以扇动空气,适于空中飞行;哺乳动物胎生,用乳汁哺育后代。
9.如图是根据生物的特征分类的示意图。a、b、c、d分别表示五类动物的分类依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a类生物:体外受精,生殖离不开水
B.b类生物:幼体和成体均用肺呼吸
C.c类生物:体温不恒定,胎生、哺乳
D.d类生物:体内都有脊柱,体温恒定
解析:a类生物中,草鱼、蟾蜍是体外受精,生殖过程离不开水,龟是爬行动物,体内受精,生殖和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b类生物中,龟是爬行动物,用肺呼吸,大熊猫和金丝猴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c类生物中,大熊猫和金丝猴是哺乳动物,胎生、哺乳,体温恒定;d类生物中,草鱼、蟾蜍和龟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10.氧气是绝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必需物质,下列关于动物与其气体交换的场所相对应的一组是( C )
①海豚——肺 ②蝗虫——气门 ③家鸽——肺和气囊 ④鳄鱼——肺 ⑤青蛙——肺和皮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解析:海豚属于哺乳动物,用肺进行气体交换;蝗虫属于节肢动物,它的呼吸器官是气管,气管的开口——气门分布在蝗虫的胸腹部;家鸽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经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鳄鱼属于爬行动物,用肺呼吸;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11.“虎跃前程去,兔携好运来。”判断虎和兔同属于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C )
A.体温恒定 B.用肺呼吸
C.胎生、哺乳 D.感官发达
解析:胎生是胚胎在母体子宫里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为胎生,哺乳是指刚出生的幼体只能靠母体乳腺分泌的乳汁生活。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
12.如图为某种动物牙齿结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A.①是门齿,其主要作用是撕裂食物
B.②是臼齿,其主要作用是磨碎食物
C.该动物的牙齿与兔子的牙齿相比,多了③
D.牙齿分化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
解析:图中[①]门齿,形状像凿子,适于切断食物;②是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兔属于草食性动物,没有[③]犬齿;牙齿分化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13.克隆猴“中中”和“华华”是灵长类动物。下列有关它们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有育儿袋 B.体温恒定
C.体内无脊柱 D.盲肠特别发达
解析: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属于哺乳动物。具有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特点。
14.下列属于哺乳动物的是( A )
①袋鼠 ②恐龙 ③蜥蜴 ④大鲵 ⑤对虾 ⑥乌贼 ⑦鲸
A.①⑦ B.④⑤⑦
C.③⑥⑦ D.①②③
解析:①袋鼠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②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卵生;③蜥蜴属于爬行动物,卵生;④大鲵属于两栖动物,卵生;⑤对虾属于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⑥乌贼属于软体动物,身体柔软;⑦鲸属于哺乳动物,胎生、哺乳。
15.诗词里蕴含着许多生物学现象,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
A.“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鲈鱼和鲸一样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龟和蛇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甲或鳞片
C.“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兔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与其植食性相适应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属于动物界的最大类群——节肢动物
解析:鲸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属于哺乳动物;鲈鱼也生活在水中,但用鳃呼吸,属于鱼类;龟和蛇属于爬行动物,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甲或鳞片;兔是哺乳动物,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可提高摄取食物和消化食物的能力,与其植食性相适应;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是节肢动物,蝉的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16.如图中甲、乙是我们常见的两种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甲、乙都属于脊椎动物
B.甲是变温动物,乙是恒温动物
C.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乙的耗氧量将增大
D.甲的皮肤和乙的气囊都没有气体交换的功能
解析:甲是青蛙,乙是鸟,它们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甲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是变温动物,乙的体温恒定不变;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甲的体温降低,耗氧量减少,乙需要产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体温,耗氧量增多;青蛙的皮肤裸露,密布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鸟的气囊只能储存空气,辅助肺进行气体交换。
17.如图表示哺乳动物发达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高度发达的意义是( B )
A.生命活动更旺盛
B.感知环境变化灵敏,及时作出反应
C.能够生殖更好更多的后代
D.能够使自己的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解析:由于陆地环境比较复杂,陆生动物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18.自然界中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千差万别,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D )
A.鸟类的身体大都呈流线型,有与肺相通的气囊
B.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牙齿分化
C.鱼属于脊椎动物,体温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D.蚯蚓身体分节,因此蚯蚓属于节肢动物
解析:鸟类的身体大都呈流线型,可减轻飞行时的阻力,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特有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为鸟类的飞行提供更多的氧气;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牙齿分化,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大多有鳞片,卵生,体温不恒定,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有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19.“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下列关于鹰和鱼适应其生活方式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C )
A.鱼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B.鹰的双重呼吸能保证飞行时氧气的充分供应
C.鱼在水中用鳃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D.鹰的胸肌发达,可为飞行提供强大的动力
解析:鱼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游泳时的阻力;鸟体内有许多与肺相通的气囊,可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能保证它飞行时氧气的充分供应;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皮肤外面常有鳞片保护,不能呼吸;鹰的胸骨上附着发达的胸肌,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20.“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物学观点,下列与此观点不符的是( D )
A.河蚌具有两片坚硬的贝壳,能保护内部柔软的身体
B.蝉体表有外骨骼,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C.鲫鱼的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适于在水中呼吸
D.蝾螈的肺发达,只靠肺呼吸,就能满足其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
解析:河蚌属于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具有两片坚硬的贝壳,能保护内部柔软的身体;蝉是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鲫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鱼鳃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蝾螈属于两栖动物,肺不发达,只靠肺呼吸不能满足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故需要皮肤辅助呼吸。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4分)某班生物小组在一次实地考察中,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几种动物,它们与我们人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将图中蝗虫、涡虫、水螅、蚯蚓归为一类,鱼、青蛙、蜥蜴、鸟、猕猴归为一类,分类的依据是 体内有无脊柱 。
(2)水螅是一种简单低等的水生动物,身体呈 辐射 对称,体表有许多 刺细胞 ,能帮助其捕食和御敌,它和涡虫的共同特征是 有口无肛门 。
(3)鱼适于水生生活的呼吸器官和运动器官分别是 鳃、鳍 。鱼是如何在水中完成呼吸的呢?某实验小组利用BTB指示剂遇二氧化碳由蓝变黄的特性进行了图中所示的实验,实验现象说明从鱼的鳃盖后缘流出的水与从口流入的水相比,二氧化碳含量 增加 (填“增加”或“减少”)。
(4)蚯蚓在土壤中活动,能疏松土壤,它是靠 刚毛和肌肉 相互配合完成运动的。
(5)蝗虫群过境,寸草不生。成千上万的鸭子被“部署”与蝗虫正面“作战”。草场上,鸭掌踏过之处,蝗虫纷纷跳起,鸭子用它弹簧般灵活的脖颈在空中啄食。鸭子每天进食两次,一只鸭子一口气能吃100多只蝗虫。
①文中提到“蝗虫纷纷跳起”,那么蝗虫的运动器官分布在身体的[Ⅱ] 胸 部,蝗虫一生中有蜕“皮”现象,这里的“皮”指的是 外骨骼 。
②“鸭子每天进食两次,一只鸭子一口气能吃100多只蝗虫”说明鸭子食量大, 消化 能力强,能为呼吸作用提供充足的有机物,而且鸟类有发达的[1] 气囊 与肺相通,使飞行时每呼吸一次在[3] 肺 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大大提高了氧气的摄入能力。
(6)猕猴属于 哺乳 动物,与其他动物相比,在生殖和发育上的最大特点是 胎生、哺乳 。
解析:(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图中蝗虫、蚯蚓、涡虫、水螅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鱼、蜥蜴、青蛙、猕猴、鸟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2)图中水螅的身体呈辐射对称,其体表的刺细胞是该类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它与涡虫的共同特征是有口无肛门。
(3)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鱼用鳃呼吸,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所以经鳃流出鱼体的水流与由口流入鱼体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验证的方法:把装有BTB溶液的滴管靠近鱼口,由于BTB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所以注意观察从鱼鳃盖后缘流出的混合了BTB溶液的水的颜色变化,若颜色变黄,则说明鱼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加。
(4)蚯蚓的运动要靠身体的肌肉收缩、舒张和刚毛的相互配合来完成。
(5)蝗虫是节肢动物,图中Ⅰ是头部、Ⅱ是胸部、Ⅲ是腹部,蝗虫的胸部生有三对足和两对翅,三对足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足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两对翅适于飞行。蝗虫体表有外骨骼,既保护了内部结构又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但是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长大而长大,因此蝗虫会出现蜕“皮”现象。图中1是气囊,2是气管,3是肺。鸭子属于鸟类,鸟类消化能力强,能为呼吸作用提供充足的有机物。鸟类具有发达的呼吸系统,通过肺进行气体交换,气囊与肺相通,每完成一次呼吸过程,气体两次经过肺,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被称为双重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大大提高了飞行时氧气的供应量。
(6)猕猴体表被毛,胎生、哺乳,体温恒定,属于哺乳动物,与其他动物相比,其生殖发育上的最大特点是胎生、哺乳。
22.(12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共列入野生动物980种和8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34种和1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46种和7类。图一中四种动物均在其中。
(1)野生虎纹蛙常生活于稻田、沟渠、池塘、沼泽等有水的地方,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用 肺 呼吸,皮肤密布丰富的 毛细血管 ,利于气体交换,可辅助呼吸,适应水陆两栖生活。
(2)豺四肢较短,体毛厚密,生殖发育具有 胎生 、 哺乳 的特征。
(3)猎隼飞翔技术高超,常常在空中捕食,观察它的肌肉,可发现它适于飞行的结构特征是 有发达的胸肌,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
(4)图二中鸟类的呼吸器官是 肺 ,呼吸时,许多与肺相连的[③] 气囊 辅助呼吸。鸟类飞行时呼吸一次进行 两 次气体交换,称之为 双重呼吸 。
(5)棱皮龟体背有7行纵棱,腹部有5行纵棱,因而得名。棱皮龟体表覆盖龟甲,它的作用是 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龟的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 水 的依赖。
(6)图一中的四种生物中,从繁殖方式分析,后代的成活率最高的是 豺 。
解析:(1)野生虎纹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利于气体交换,可辅助呼吸。
(2)豺属于哺乳动物,它四肢较短,体毛厚密,体温恒定,生殖发育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
(3)猎隼属于鸟类,它的胸肌发达,收缩有力,飞行时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4)图二中鸟类的呼吸器官是肺,呼吸时,许多与肺相连的[③]气囊辅助呼吸。鸟类飞行时呼吸一次进行两次气体交换,称为双重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效率。
(5)棱皮龟属于爬行动物,棱皮龟体表覆盖龟甲,它的作用是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龟的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因此它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的依赖。
(6)豺属于哺乳动物,生殖发育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这样的生殖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23.(16分)猕猴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哺乳动物,请根据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猕猴的体表被 毛 ,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因此它与鸟类一样,都属于 恒温动物 (填“恒温动物”或“变温动物”)。
(2)猕猴的生殖和发育特点是 胎生、哺乳 ,这种生殖方式的意义是 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
(3)猕猴在森林里群居生活,栖息在树上,以野果为食,也吃小鸟、鸟卵和昆虫。因此,它的牙齿具有 门齿、臼齿、犬齿 的分化。牙齿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 摄取食物 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 消化 能力。
(4)猕猴具有高度发达的 神经系统 和感觉器官,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的环境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
24.(8分)通过学习,你会惊讶地发现有些动物“名不符实”。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蜗牛不是牛”,蜗牛体外被覆坚硬的 贝壳 ,属于 软体 动物。
(2)“海马不是马”,海马有鳍,用 鳃 呼吸,在水中生活,属于 鱼类 。
(3)“鳄鱼不是鱼”,鳄鱼体表有 角质的鳞片 ,在陆地上产卵,属于 爬行 动物。
(4)“沙蚕不是蚕”,沙蚕身体由许多的体节组成,体节两侧有突起的疣足,属于 环节 动物。
(5)“鲸鱼不是鱼”,鲸鱼胎生、哺乳,体温 恒定 ,属于哺乳动物。
25.(10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鸟类的呼吸时,用吸管、皮筋、大气球、小气球、红蓝细线等材料制作了一个鸟类的呼吸模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球模拟的是鸟类呼吸系统中的 肺 ,小气球模拟的是 气囊 。
(2)向吸管中通入新鲜空气,发现大、小气球均鼓起,然后移开发现小气球中的气体通过大气球进入吸管中排出,这一过程模拟了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 双重呼吸 。
(3)小红说,小气球也应该用红蓝细线包绕。你认为她说的是否正确? 否 (填“是”或“否”),请说明原因: 小气球模拟气囊,气囊表面没有毛细血管,不进行气体交换 。
解析:(1)某生物兴趣小组用吸管、皮筋、大气球、小气球,红蓝细线等材料制作了一个鸟类的呼吸模型,其中吸管模拟气管,大气球模拟肺,小气球模拟气囊,红蓝细线模拟毛细血管。
(2)向吸管中通入新鲜空气,发现大、小气球均鼓起,松开后发现小气球中的气体通过大气球进入吸管中排出,这一过程模拟了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
(3)兴趣小组的小红说,小气球的外部也应该用红蓝细线包绕,她的说法不正确。小气球代表的气囊表面没有毛细血管,不应该缠绕红蓝细线,此处没有气体交换的功能。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