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第七单元成果展示(第二、三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鲁科版(五四制)生物学 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 第七单元成果展示(第二、三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鲁科版(五四制)生物学 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成果展示(第二、三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运动项目,在完成“白鹤亮翅”招式中的伸肘动作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所处的状态分别是( C )
A.收缩和舒张    B.收缩和收缩
C.舒张和收缩 D.舒张和舒张
解析: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招式是伸肘动作,此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2.草原上,一只饥肠辘辘的猎豹悄悄地逼近瞪羚,瞪羚发现后迅速逃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A.瞪羚的运动系统由骨和骨骼肌组成
B.猎豹运动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
C.猎豹和瞪羚之间是捕食关系
D.瞪羚逃跑的行为属于防御行为
解析:瞪羚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构成;猎豹运动至少需要两组以上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在其他系统的相互配合下,共同完成;猎豹追捕瞪羚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瞪羚逃跑的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属于防御行为。
3.关节是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骨连结,既牢固又灵活,如图中增加关节牢固性的结构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使关节牢固的结构是[②]关节囊及其内外的韧带,将两骨牢固地连在一起。
4.体育课上,小明因运动不当造成脱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剧烈运动前热身可减少脱臼现象发生
B.脱臼后无需处理,休息几天即可康复
C.经常运动的人关节囊增厚,不易脱臼
D.脱臼时关节头会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
解析:盲目练习容易造成脱臼、肌肉拉伤等运动损伤,因此运动之前可做一做热身活动,预防关节脱臼和肌肉拉伤;脱臼就是关节头从关节窝里脱落出来的现象,脱臼后必须停止运动,不要让受伤的关节活动,应立即到医院治疗;经常运动的人,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提高,关节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也大大增加,一般不容易发生脱臼。
5.下列关于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骨本身是能运动的,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
B.一组骨骼肌收缩能牵拉骨,也能将骨复位
C.运动系统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不需要其他系统的配合
D.骨骼肌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躯体相应的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解析: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有受到刺激而收缩的特性,但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总是由与骨相连的两组骨骼肌相互配合活动的;运动不仅需要运动系统,还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运动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骨骼肌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躯体相应的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6.《燕诗示刘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曰“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诗中描绘的是母燕的( D )
A.社会行为 B.防御行为
C.争斗行为 D.繁殖行为
解析:“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体现了家燕的育雏行为,属于繁殖行为,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
7.如图表示投篮动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动作①中的肱二头肌处于舒张状态
B.动作②的完成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
C.由动作①到动作②,参与的关节只有肘关节
D.投篮时,肘关节在骨骼肌的牵拉下绕骨运动
解析:动作①中的肱二头肌处于收缩状态。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动作②的完成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由动作①到动作②,参与的关节有肘关节、腕关节等。投篮时,骨在骨骼肌的牵拉下绕关节运动。
8.狒狒群体中,作为“首领”的雄狒狒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其他成员对它会作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群体的行为,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狒狒群体具有社会行为
B.狒狒群体里年长者为“首领”
C.狒狒群体中形成了等级
D.狒狒间可通过动作交流信息
9.把鸡窝里正在孵化的卵全部移走,母鸡照样趴在鸡窝里孵卵,母鸡的孵卵行为属于( C )
①先天性行为 ②学习行为 ③社会行为
④繁殖行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母鸡孵卵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同时母鸡的孵卵行为也属于繁殖行为。
10.哺乳动物具有强大的运动能力,有利于( B )
①支撑身体 ②寻觅食物 ③躲避敌害 ④争夺栖息地 ⑤繁殖后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1.自古有“鸿雁传书”“飞鸽传信”等传递信息的方式。下列有关“鸿雁”“飞鸽”的描述错误的是( C )
A.“鸿雁”“飞鸽”都属于鸟类,体温恒定,体内受精
B.“鸿雁传书”“飞鸽传信”属于学习行为
C.“鸿雁”“飞鸽”传递信息的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D.“鸿雁传书”“飞鸽传信”是建立在遗传因素基础上的行为
解析:“鸿雁”“飞鸽”都属于鸟类,体温恒定,体内受精,卵生;“鸿雁传书”和“飞鸽传信”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鸿雁”“飞鸽”传递信息的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后天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当刺激该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去除后,该行为会逐渐消失。
1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与“蜜蜂采蜜”这一行为相同的是( B )
A.海豚跳圈 B.孔雀开屏
C.猴子骑车 D.鹦鹉学舌
解析:“海豚跳圈”“猴子骑车”“鹦鹉学舌”都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孔雀开屏”和“蜜蜂采蜜”一样,都属于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13.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 )
①雄鸡报晓 ②狗熊敬礼 ③蜘蛛结网 ④蜻蜓点水 ⑤猴子跳绳 ⑥狗钻火圈
A.②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解析:①雄鸡报晓、③蜘蛛结网、④蜻蜓点水都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而②狗熊敬礼、⑤猴子跳绳、⑥狗钻火圈都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
14.当温度过低时,野生大熊猫会对遇到的新鲜马粪情有独钟,它们会产生闻马粪、在马粪上打滚、用脸颊在马粪上磨蹭、并将粪便涂抹在全身等一系列有趣的行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
A.大熊猫喜欢马粪的行为一定是先天性行为
B.科学家认为,“吸引大熊猫喜欢马粪的原因是其中含有β 石竹烯”,这是作出假设
C.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大熊猫可以借助粪便御寒”,这是实验得出的结论
D.大熊猫喜欢马粪的行为与遗传因素有关
解析:大熊猫喜欢马粪的行为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科学家认为,“吸引大熊猫喜欢马粪的原因是其中含有β 石竹烯”,这是探究实验作出的假设;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大熊猫可以借助粪便御寒”,这是实验得出的结论;大熊猫喜欢马粪的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15.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A )
①成群的蝗虫啃食庄稼 ②狒狒“首领”带领狒狒群体有序前进 ③火蚁在洪水来临时,群体成员在水面上用身体搭建“筏子”,形成一个漂动的“蚁团”,随水向岸边漂流  ④头雁带领雁阵呈“人”字形排列  ⑤鲫鱼在水中成群觅食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16.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D )
A.蚂蚁的群体中有蚁后、雄蚁、兵蚁、工蚁
B.狒狒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C.蜂群中的工蜂、雄蜂和蜂王,有明确分工
D.一群成年雄孔雀见到雌孔雀争相开屏
解析:“一群成年雄孔雀见到雌孔雀争相开屏”是在向雌孔雀求偶,属于求偶行为,不属于社会行为。
17.研究发现,周氏啮小蜂在杀灭美国白蛾方面,与鸟类吃其蛹有所不同。它是在瞬间将受精卵注入美国白蛾的蛹内,利用蛹内的营养物质繁殖自身后代,从而杀死白蛾。这一事实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能够( A )
A.维持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
B.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帮助植物传粉
D.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
18.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下列动物行为能帮助植物繁衍后代的是( B )
A.飞蛾扑火 B.蜜蜂采蜜
C.蜻蜓点水 D.蜘蛛结网
解析:蜜蜂采蜜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植物顺利地繁衍后代。
19.干草堆放久了,会被分解者逐渐分解,如果被羊吃了,会在羊体内分解。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什么作用( B )
A.维持生态平衡 B.促进物质循环
C.维持碳—氧平衡 D.帮助植物传粉
解析:羊作为消费者,直接以草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羊排出的粪便或其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0.关于动物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没有动物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无法进行
B.通过对动物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制成了雷达等仪器
C.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D.如果随意引入某种动物,可能会导致原生态系统的崩溃
解析: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并不是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因为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遗体或粪便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4分)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促进脑力,利于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充沛的精力、活跃的思维,对提高学习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深蹲起是一种锻炼人体下肢力量的运动形式,在锻炼腿部力量的同时,也能提高人体心肺功能。
  
(1)图一中股四头肌的[①] 肌腹 主要由肌肉组织组成。由图一状态起身时,臀肌与大腿前侧的股四头肌会 收缩 ,牵引着胫骨、股骨等共同完成运动。
(2)完成蹲起动作之前需要做好热身,热身能够加速关节囊分泌滑液到[B] 关节腔 中,提升关节的灵活性。图二中与膝关节灵活性有关的结构还有[A] 关节软骨 。
(二)我国三位航天员曾驻留中国空间站六个月。长时间处于失重环境,是否会导致航天员出现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科研人员用大鼠开展了相关研究。
(3)选取体重、年龄相同的20只雌性健康大鼠,平均分成两组。一组用吊尾装置吊起(模拟失重状态),另一组为对照组,其处理方式为 不进行吊尾 ,连续饲养四周。
(4)实验完成后,测得20只大鼠的股骨骨松质相关数据如表所示。
组别 骨松质骨密度/ (克/厘米) 骨小梁间 隙/毫米 最大抗压 载荷/牛顿
对照组 0.20 0.12 194
实验组 0.14 0.16 123
①据数据可知,尾部悬吊雌性大鼠4周后,骨松质骨密度 下降 (填“上升”或“下降”)。
②如图为两组大鼠骨松质三维结构重建图,尾部悬吊组(实验组)是图中的 B 。
 
解析:(一)(1)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同一块骨骼肌的肌腹通过两端的肌腱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屈腿动作和伸腿动作的产生:股四头肌舒张,股二头肌收缩,使小腿弯曲;股四头肌收缩,股二头肌舒张,牵引胫骨、股骨绕关节运动,小腿伸直。
(2)运动系统由骨、关节、骨骼肌组成。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内的滑液能减少摩擦,增强关节的灵活性。
(二)(3)对照实验的原则是保持单一变量。一组大鼠用吊尾装置吊起(模拟失重状态),另一组为对照组,其处理方式为不进行吊尾,维持真实生活环境。
(4)观察分析表格可看出,对照组骨松质骨密度为0.20克/厘米,实验组骨松质骨密度为0.14克/厘米,因此尾部悬吊雌性大鼠的骨松质骨密度是下降的。吊装模拟失重状态,骨松质骨密度减小,因此图B是实验组。
22.(10分)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老鼠和猫本是一对天敌,然而某户人家养的一只大白猫却能和一只小老鼠和睦相处,并且这只刚产崽的大白猫还给小老鼠喂奶吃。
材料二:海洋极地世界里,海豚表演的跳高顶球、跳迪斯科、转呼啦圈等节目总是会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1)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材料一中的大白猫喂养小老鼠的行为属于 先天性 行为,该行为是由大白猫体内的 遗传物质 所决定的。
(2)在材料二中,海豚的表演属于 学习 行为。动物的 学习 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一般来说,动物越 高等 ,该行为就越强、越复杂。
23.(12分)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运动员包揽了全部五个单项的冠军。某同学以完成乒乓球接球动作为例,构建了与人体运动相关的概念图。
(1)运动员比赛需要的大量营养物质由[A] 消化 系统进入血液,通过循环系统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2)运动员比赛需要消耗氧气,由[B] 呼吸 系统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血液,运送到组织细胞参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为人体运动提供 能量 。
(3)人体运动产生的尿素等代谢废物主要通过[C] 泌尿 系统排出,还可以通过皮肤排出。
(4)乒乓球运动员的接球动作不仅是靠运动系统的骨骼肌牵引[E] 骨 绕关节活动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以及[D] 内分泌 系统分泌激素的调节。
24.(8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是须臾不止的,如图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图中内容,回答问题。
(1)鹿、兔、树和草死亡以后,遗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图中的 真菌和细菌 把它们分解为 水 、 二氧化碳 和无机盐。
(2)在光照下,绿色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进行 光合 作用。制造的 有机物 被植物自身利用,又进一步被动物利用。
(3)动物通过 呼吸作用 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 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4)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有重要作用,它们作为 分解者 参与物质循环。
解析:(1)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鹿、兔、树和草死亡以后,遗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图中的腐生真菌和细菌把它们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2)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分,在叶绿体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大部分来自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被自身利用,又进一步被动物利用。
(3)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4)从图中可以看出腐生真菌和细菌能分解枯枝落叶、动物遗体和粪便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5.(16分)蚂蚁的种类繁多,世界上已知种类有9 000多种,我国就有600多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蚂蚁属于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的一类,其特征为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身体和附肢 都分节。
(2)蚂蚁营群体生活,在其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说明蚂蚁具有 社会 行为。从行为的获得途径上来看这种行为属于 先天性 行为,是由体内的 遗传物质 决定的行为。
(3)这种研究蚂蚁行为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 实验法 ,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对被观察者施加明显的外界影响。
(4)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请根据图一的实验分析:将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无食物,能观察到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B、A岛之间的“桥”对换,大部分蚂蚁都爬向A岛,根据这种现象可作出推测: 蚂蚁是靠气味来传递信息的 。10分钟后,爬上A 岛的蚂蚁发现并没有食物,A岛蚂蚁减少,C岛蚂蚁增多,接着,用镊子夹起连接B、C岛之间的“桥”,用棉签蘸取白醋,均匀地涂抹在“桥”的下表面,5分钟后观察到C岛上蚂蚁数量下降了,最可能的原因是 白醋的气味对蚂蚁的通讯造成干扰 。
(5)实验小组的同学在野外观察时发现,当蚂蚁发现新食物源或要迁移到新的巢址时,都要通知同伴(如图二),此时蚂蚁是依靠 动作 (填交流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解析:(1)蚂蚁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触角也分节,有触觉和嗅觉功能。
(2)蚂蚁营群体生活,在其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说明蚂蚁具有社会行为。从行为的获得途径上来看,蚂蚁的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3)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结合。题干中研究蚂蚁行为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4)实验中,食物放在C岛,大部分蚂蚁都爬向了C岛获取食物。后来对换“桥”之后,大部分蚂蚁爬向了A岛,这说明了蚂蚁是靠气味通讯的。10分钟后,蚂蚁发现A岛没有食物,A岛的蚂蚁减少,C岛的蚂蚁增多。这时候在B、C岛之间的“桥”的下表面涂抹白醋,白醋干扰了蚂蚁的嗅觉,阻碍了蚂蚁的正常通讯,5分钟后观察到C岛上的蚂蚁数量下降。
(5)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从图中看出蚂蚁用头左右摇摆召唤同伴到新食源地或用身体前后来回运动召唤伙伴到新巢址,这是蚂蚁用动作进行信息交流。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