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津市弘毅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过程性诊断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3*15=45分)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2.西周时,修建了从镐京到洛邑的“周道”(又称“王道”)和通往四方各国的大路“周行”,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心、通达各地的公路交通网。“周道”“周行”的修建( )A.便于中央有效统治地方 B.适应了集权制度的需要C.壮大了各诸侯国的实力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3.李攸《宋朝事实》写道:“唐之亡,强分其地,国以十数”。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论说:“世言唐亡于藩镇。而中叶以降,其不遂并于吐蕃、回纥,灭于黄巢者,未必非藩镇之力……藩镇强唐弱,藩镇弱唐亡”。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对唐代藩镇的影响需要具体分析 B.藩镇导致唐朝的灭亡C.作者提供了研究藩镇的一手史料 D.藩镇延续了唐朝统治4.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 B.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成为主流C.商业的经营环境相对比较宽松 D.遏制了政府部门的经济腐败5.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实际上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C.自然经济已经趋于瓦解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情感上认同于儒家的人文主义,是对过去一种徒劳的、乡愁式的祈向而已;他们在理智上认同西方的科学价值,只是了解到其为当今的必然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近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 B.全盘西化理论逐渐盛行C.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强大 D.西方近代思潮涌入中国7.如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中国革命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B.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8.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会议确定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的战略任务,强调必须在年内准备好三万至四万干部,“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这次会议( )A.开启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B.为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C.适应了解放战争发展新形势 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了准备9.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建立国营商业机构,发展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贸易。同时,鼓励私营进出口商通过联营等方式组织起来,增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至1951年,各口岸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中,私营出口约占64.8%。这些做法( )A.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利用外资增强市场活力C.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作用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10.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比较表,对表格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年份 私营企业产值(亿元) 国有企业产值(亿元) 外资企业产值(亿元)1998 2083 33621 177502000 5520 40554 234652002 12951 45179 32459A.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改革开放不断深入C.经济建设在全面探索中前进 D.完善经济体制改革11.11世纪前后,西欧封建领主们直接经营自营地,使用奴役劳动。13世纪后,封建主则更多地使用雇工耕种自营地。14世纪中叶后,出租自营地的浪潮席卷了西欧大部分地区。以上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结构 B.城市兴起削弱领主力量C.王权加强瓦解领主经济 D.商品经济冲击庄园经济12.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将统治者关进了“笼子”。由此可见,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表现是( )A.要求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B.冲破了天主教会思想束缚C.提出未来社会制度构想 D.引起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3.15世纪的意大利城邦里,贵族们更加重视个人清洁卫生,喷的香水也多。“如何做一个合乎礼仪、举止得体的人”这种类型的书籍开始出现。“掌握书写、音乐、绘画,如何舞蹈及保持愉悦”成为越来越多女性的追求。这反映出当时( )A.东西商业贸易的繁荣 B.人文主义意识的增强C.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 D.奢靡时尚之风的流行14.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是商业与手工业的中心,城市中的居民,即市民,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有手工业者、帮工、学徒、商人、小贩等。城市居民为实现自由贸易的目的,逐渐走向联合,建立各种组织,如协会、公会、联盟等。这反映出当时西欧城市( )A.居民的政治地位提高 B.摆脱封建主控制 C.经济活动得到了提升 D.经济独立性较强15.在宗教改革中加尔文提出,教会由选民选出,既不隶属于教皇,也不隶属于诸侯;教职也由选举产生,从教徒中选出长老会和牧师管理会。这反映出加尔文宗教改革( )A.具有浓厚的新型民主色彩 B.有利于缓和不同教派的矛盾C.具有推动政教合一之意图 D.有利于强化世俗国王的权力二、主观题(23+20+12=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分)材料一 7世纪初的唐朝,内部组织结构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的“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9分)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材料三 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十岁的万历皇帝登基。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命人违选历代帝王事迹编成《帝鉴图说》(图)《帝鉴图说》自问世以来备受各阶层读者青睐,四百年间多次翻印传抄,至今有汉、满、日等多种语言文本传世。(3)根据材料三的图文信息,概括《帝鉴图说》的特点。张居正以帝师身份位列内阁首辅权倾一时,他能否像丞相一样威胁皇权?请简要阐述理由。(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10分)材料二:大约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1795-1886)认为中国人是永远静止的人民,因而他对英国以强权打开中国抱着一种欣赏与喝彩的态度。其他德国文化人也几乎都小觑中国,蔑视儒学,“孔夫子”在德文中竟然常被人们有意与“糊涂虫”谐音混用。英国散文家汤姆斯·德·昆西(1785-1859)在他的作品《一个服鸦片的英国人的自述》中则带着更加厌恶的口吻描述中国。他说:“我经常想,如果被迫离开英国而住到中国去,生活在中国的社会和景物里,我一定会发疯。”——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3)谈谈你对17世纪以来欧洲人的中国观所发生变化的看法。(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从历史学的角度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看,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近百年的中外关系史看,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与百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是可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百年历史看,中国经过艰难探索,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将带领世界人民走向一个全新的境界,可以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张海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历史的结论》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角度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概念。(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角度及内涵;解读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