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青华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烟台市青华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语文阶段性检测二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满分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颁发(bān) 溃退(kuì) 刹那(chà) 悄然不惊(qiāo)
B.遗嘱(zhǔ) 泄气(xiè) 翘首(qiào) 一丝不苟(gǒu)
C.要塞(sài) 咆哮(páo) 娴熟(xián) 殚精竭虑(dān)
D.轨迹(guǐ) 澎湃(bài) 镌刻(juān) 屏息敛声(bǐng)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泄气(xiè) 歼灭(jiān) 督战(dū) 锐不可当(dànɡ)
B.大肆(sì) 仲裁(zhòng) 经营(yún) 惨绝人寰(huán)
C.纤维(qiān) 芜湖(wú) 右翼(yì) 军事要塞(sāi)
D.区域(yù) 翘首(qiáo) 悼念(dào) 当面之敌(dānɡ)
3.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督战 吞食 催枯拉朽 震耳欲聋
B.仲裁 由衷 锐不可当 眼花缭乱
C.潇洒 浩翰 白手起家 惊心动魄
D.桅竿 默契 迎风招展 梦想成真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B.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
C.飞机在6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D.父子俩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B.新建的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九届亚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吕伟夺得女子10米高台跳水冠军的精彩瞬间,让观众们赞叹不已。
B.现在的美国,到处制造事端,唯恐天下不乱。我们的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就要先做好不会风平浪静的打算。
C.五月,鲜花开遍山野,我与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小芳竟然旅游时在蒙古草原不期而遇。
D.香港特别行政区将循序渐进地发展适合香港实际情况的民主制度,但是,我们决不允许如何外部势力干涉中国的内政。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军凭着旺盛的士气,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敌军,迅速地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
B.为了尽快转变我们班的差生,王老师殚精竭虑,不辞辛苦地忘我工作。
C.他的来信震耳欲聋,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为国争光的道理。
D.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诺贝尔奖主要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首届诺贝尔奖是1901年颁发的。
C.《“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主要介绍的是中国10米跳水冠军郭晶晶在印度新德里获得冠军的精彩瞬间。
D.《一着惊海天》是一篇通讯,主要报道的是我国核潜艇首次成功潜入深海的情况。
9.下面图片所描绘的对象与诗句内容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菊花 ②桂花 ③梨花 ④梅花
A.图片①对应的诗句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黄巢《不第后赋菊》
B.图片②对应的诗句是“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C.图片③对应的诗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图片④对应的诗句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律诗一般限定每首八句,按照每一句的字数多少,可以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分四联,颔联和颈联讲究押韵。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C.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有“诗魔”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
D.《钱塘湖春行》诗句中告诉我们作者出行的时间为仲春。
二、综合性学习
11.一则新华社新闻吸引了小文的目光,请你帮他理解。
①新华社杭州10月5日电 杭州第19届亚运会5日决出36枚金牌,中国女篮与日本队激战到最后一刻,74:72险胜夺冠。何杰为中国夺得首枚亚运会男子马拉松金牌。
②在中国男篮不敌菲律宾队无缘男篮决赛后,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5日晚中日女篮的“巅峰对决”上。两支队伍尽遣主力出战。7月的亚洲杯上中国队2分险胜,时隔12年再度夺冠。来到亚运赛场,中国队几乎全场领先,但日本队打得极为顽强,在终场前17秒将比分扳平。中国队最后一攻,王思雨突破命中“准绝杀”;随着日本队最后一攻无果,中国队74:72险胜。
③田径最后一个比赛日,中国选手何杰继今年打破尘封15年的男子马拉松全国纪录后,再度创造历史。他以2小时13分02秒夺得中国队亚运参赛史上首枚男子马拉松金牌。巴林则实现了在女子马拉松项目上的亚运“三连冠”。
④客观来说,男子马拉松整体实力强劲的日本队并未出动最强选手。不过,何杰有信心继续突破自我:“我已经达标巴黎奥运会,将来我有这样的底气去冲击比全国纪录更好的成绩。”
⑤截至5日,中国队在奖牌榜上以179金99银55铜遥遥领先。日本队获得44金54银60铜,韩国队获得33金47银77铜。
(1) 新华社杭州10月5日电 这是新闻的 。(1分)
(2)给这则新闻重拟一个标题,20字以内。(2分)
三、名著阅读
12.班级将举办“跨越时空,对话经典”的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一位同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后做了如下摘录。
摘录1:
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摘录2: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请你根据以上文段信息,写出这两位人物的姓名。(2分)
人物1: 人物2:
(2)为更好地了解革命领袖,活动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还原了与几位领袖相关的场景,下列不会出现在与毛泽东相关的场景中的一项是( )(3分)
A.斯诺评价他看上去很像林肯,有一张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B.他同身边人讲述年少时跟着父亲耕作、帮父亲记账的往事。
C.湖南发生大饥荒时,他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家,运走米店存粮。
D.他在上海与陈独秀谈论马克思主义书籍。
四、诗歌鉴赏
江行寄远①
李白
刳木②出吴楚,危槎③百余尺。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
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思君不可得,愁见江水碧。
【注】①此诗是诗人早年出蜀舟行途中寄给蜀中友人的作品。②刳(kū)木:剖凿木头用以做舟。③危槎(chá):高高的桅杆。
诗中“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与《三峡》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试比较分析。(2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紧扣题目中的“江行”,直叙出行的方式,乘坐小舟,沿江而下。
B.二、三联围绕“远”字,写舟行迅疾,与故乡渐行渐远,离愁愈来愈浓。
C.诗的末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青碧透寒的江水也有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愁苦之意。
D.本诗寓情于景,视听结合,通过写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诗人远行途中产生的愁思。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B.则素湍绿潭 湍:急流
C.良多趣味 良:甚,很 D.林寒涧肃 肃:严肃,严厉
16.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略无阙处 B.至于夏水襄陵 C.清荣峻茂 D.空谷传响
1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
B.第②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C.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
D.文章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沿溯阻绝 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
B.虽乘奔御风 屠乃奔倚其下(《狼》)
C.在悬崖之下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D.行至云巢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19.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2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癸 卯 四 月 二 日 余 游 白 岳 毕 遂 浴 黄 山 之 汤 泉
侧面烘托是一种常见的手法,结合两文分析作者在写山的特点时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2分)
六、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31分)
22.理解性默写
崔颢登临黄鹤楼,追寻黄鹤踪影,杳然无得,极目远眺,长江对岸“ , ”的绚丽之景映入眼帘。
崔颢的《黄鹤楼》中视角转变,心境随之变化,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传达出的心境相似的句子是: ? 。
《野望》中化用曹操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并且表现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句子是“ , ”。
王绩《野望》颔联“ , ”,描绘了诗人在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 。
《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 , 。
《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 , 。
《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 , 。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 。
《钱塘湖春行》中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 , 。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
《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 , 。
23.直接默写
(1)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 。
(3) ,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 。
(5)故渔者歌曰:“ , ”。
七、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2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东皋薄暮望
(2)徙倚欲何依
(3)来从楚国游
(4)征蓬出汉塞
(5)仍怜故乡水
(6)属引凄异
语文阶段性检测二答题卡
选择题(每题3分,满分48分)
1-5: 6-10:
12(2): 14-18:
二、综合性学习
11(1)(1分)
11(2)(2分)
三、名著阅读
12(1)(2分)人物1: 人物2:
四、诗歌鉴赏
13(2分)
五、文言文阅读
19(1)(2分)
19(2)(2分)
20(2分)癸 卯 四 月 二 日 余 游 白 岳 毕 遂 浴 黄 山 之 汤 泉
21(2分)
六、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31分)
22(1) ,











(1) ,

(1)
试卷第1页,共3页语文阶段检测2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颁发(bān) 溃退(kuì) 刹那(chà) 悄然不惊(qiāo)
B.遗嘱(zhǔ) 泄气(xiè) 翘首(qiào) 一丝不苟(gǒu)
C.要塞(sài) 咆哮(páo) 娴熟(xián) 殚精竭虑(dān)
D.轨迹(guǐ) 澎湃(bài) 镌刻(juān) 屏息敛声(bǐng)
【答案】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A项“悄”应读“qiǎo”;B项“翘”应读“qiáo”;D项“湃”应读“pài”。故选C。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泄气(xiè) 歼灭(jiān) 督战(dū) 锐不可当(dànɡ)
B.大肆(sì) 仲裁(zhòng) 经营(yún) 惨绝人寰(huán)
C.纤维(qiān) 芜湖(wú) 右翼(yì) 军事要塞(sāi)
D.区域(yù) 翘首(qiáo) 悼念(dào) 当面之敌(dānɡ)
【答案】D
【详解】A.“锐不可当”的“当”应读为“dānɡ”;
B.“经营”的“营”应读为“yínɡ”;
C.“纤维”的“纤”应读为“xiān”;“军事要塞”的“塞”应读为“sài”;
故选D。
3.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督战 吞食 催枯拉朽 震耳欲聋
B.仲裁 由衷 锐不可当 眼花缭乱
C.潇洒 浩翰 白手起家 惊心动魄
D.桅竿 默契 迎风招展 梦想成真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准确书写、辨析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能力,平时要注意正确使用,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区别,并及时积累。A项“催”应写作“摧”;C项“翰”应写作“瀚”; D项“竿”应写作“杆”。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B.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
C.飞机在6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D.父子俩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A项中第一个逗号应移至“(不含)”后;B项中“说”后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冒号;C项中两个顿号应删去。故选D。
【点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理解书面语言。作答时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B.新建的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搭配不当,“出现”应改为“展现”;B项归类不当,“超市”不是“游乐设施”应删去“、超市”;C项表述正确;D项语序不当,“广泛”应移到“关注”前。故选C。
点睛: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九届亚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吕伟夺得女子10米高台跳水冠军的精彩瞬间,让观众们赞叹不已。
B.现在的美国,到处制造事端,唯恐天下不乱。我们的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就要先做好不会风平浪静的打算。
C.五月,鲜花开遍山野,我与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小芳竟然旅游时在蒙古草原不期而遇。
D.香港特别行政区将循序渐进地发展适合香港实际情况的民主制度,但是,我们决不允许如何外部势力干涉中国的内政。
【答案】B
【详解】A.赞叹不已:连声赞赏不止。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B.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与语境不符,使用错误,应改为“一帆风顺”;
C.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D.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指学习或工作)。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故选B。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军凭着旺盛的士气,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敌军,迅速地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
B.为了尽快转变我们班的差生,王老师殚精竭虑,不辞辛苦地忘我工作。
C.他的来信震耳欲聋,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为国争光的道理。
D.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
【答案】C
【详解】A.“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殚精竭虑”意为耗尽精力,用尽心思,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很大,此处于语境不符,应为“振聋发聩”,释义为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D.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用在这里符合语境;
故选C。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诺贝尔奖主要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首届诺贝尔奖是1901年颁发的。
C.《“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主要介绍的是中国10米跳水冠军郭晶晶在印度新德里获得冠军的精彩瞬间。
D.《一着惊海天》是一篇通讯,主要报道的是我国核潜艇首次成功潜入深海的情况。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对于课本上的课文,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A项背景必须独立成段表述错误,背景可以暗含在主体中;B项正确;C项“郭晶晶”应为“吕伟”;D项“我国核潜艇首次成功潜入深海的情况”应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况”。故选B。
9.下面图片所描绘的对象与诗句内容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菊花 ②桂花 ③梨花 ④梅花
A.图片①对应的诗句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黄巢《不第后赋菊》
B.图片②对应的诗句是“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C.图片③对应的诗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图片④对应的诗句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答案】C
【详解】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误,诗中梨花是比喻白雪。应为“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 春景》”。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律诗一般限定每首八句,按照每一句的字数多少,可以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分四联,颔联和颈联讲究押韵。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C.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有“诗魔”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
D.《钱塘湖春行》诗句中告诉我们作者出行的时间为仲春。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D.根据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知,“早莺”“新燕”“浅草”等意象,都是出现在早春。故作者出行的时间是早春,而非仲春;
故选D。
二、综合性学习
11.一则新华社新闻吸引了小文的目光,请你帮他理解。
①新华社杭州10月5日电 杭州第19届亚运会5日决出36枚金牌,中国女篮与日本队激战到最后一刻,74:72险胜夺冠。何杰为中国夺得首枚亚运会男子马拉松金牌。
②在中国男篮不敌菲律宾队无缘男篮决赛后,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5日晚中日女篮的“巅峰对决”上。两支队伍尽遣主力出战。7月的亚洲杯上中国队2分险胜,时隔12年再度夺冠。来到亚运赛场,中国队几乎全场领先,但日本队打得极为顽强,在终场前17秒将比分扳平。中国队最后一攻,王思雨突破命中“准绝杀”;随着日本队最后一攻无果,中国队74:72险胜。
③田径最后一个比赛日,中国选手何杰继今年打破尘封15年的男子马拉松全国纪录后,再度创造历史。他以2小时13分02秒夺得中国队亚运参赛史上首枚男子马拉松金牌。巴林则实现了在女子马拉松项目上的亚运“三连冠”。
④客观来说,男子马拉松整体实力强劲的日本队并未出动最强选手。不过,何杰有信心继续突破自我:“我已经达标巴黎奥运会,将来我有这样的底气去冲击比全国纪录更好的成绩。”
⑤截至5日,中国队在奖牌榜上以179金99银55铜遥遥领先。日本队获得44金54银60铜,韩国队获得33金47银77铜。
(1)新华社杭州10月5日电是新闻中的 。
(2)给这则新闻重拟一个标题,20字以内。
【答案】(1) 电头
(2)中国女篮惊险卫冕 男子马拉松创造历史
【详解】
(2)本题考查概括新闻标题。要仔细读懂材料,采用“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的方法,结合新闻导语和主体进行概括作答。
结合导语“杭州第19届亚运会5日决出36枚金牌,中国女篮与日本队激战到最后一刻,74:72险胜夺冠。何杰为中国夺得首枚亚运会男子马拉松金牌”内容可知,新闻的对象是:中国女篮和何杰;主要事件分别是:险胜夺冠和为中国夺得首枚亚运会男子马拉松金牌。结合第③段“何杰继今年打破尘封15年的男子马拉松全国纪录后,再度创造历史。他以2小时13分02秒夺得中国队亚运参赛史上首枚男子马拉松金牌”可知,何杰不仅夺得男子马拉松首金,还打破了记录。根据字数的限制要求,整合两件事的主要内容概括作答。
示例:中国女篮险胜夺冠,男子马拉松再造历史。
三、名著阅读
12.班级将举办“跨越时空,对话经典”的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一位同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后做了如下摘录。
摘录1:
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摘录2: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请你根据以上文段信息,写出这两位人物的姓名。
人物1: 人物2:
(2)为更好地了解革命领袖,活动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还原了与几位领袖相关的场景,下列不会出现在与毛泽东相关的场景中的一项是( )
A.斯诺评价他看上去很像林肯,有一张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B.他同身边人讲述年少时跟着父亲耕作、帮父亲记账的往事。
C.湖南发生大饥荒时,他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家,运走米店存粮。
D.他在上海与陈独秀谈论马克思主义书籍。
【答案】(1) 毛泽东 周恩来
(2)C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对毛泽东的刻画,摘录1的外貌描写与毛泽东的形象高度契合。文中多次提到毛泽东“面容瘦削”“背有些驼”,且有着“浓密的黑发”和“炯炯有神的双眼”,这些细节精准捕捉到他的外在特征;同时,“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这一印象,也与毛泽东深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特质相符——他既是革命领袖,又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刻的洞察力,无论是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分析,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运用,都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思辨能力与领袖的战略眼光,因此可判断人物1为毛泽东。
摘录2的描写与周恩来的形象特征完全匹配。《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笔下的周恩来“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长又黑”却“不脱孩子气”,这种外貌上的反差感,恰是周恩来性格的生动体现——他既有革命领袖的坚定与自信,又有着待人温和、亲切的气质,“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精准概括了他面对陌生人时的谦和、与同志相处时的感染力,以及领导革命工作时的果敢。此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这一细节,也与周恩来早年留学欧洲、熟悉外语的经历一致,他曾在欧洲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这一特征进一步印证人物2为周恩来。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C.原著中的表述:第二年,湖南发生大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民赤贫无依。彭德怀的舅舅救了许多农民,但是最大的一些米店是一个大地主开的,靠此大发横财。有一天有二百多个农民拥到他家中,要求他把大米平价卖给他们——这是在饥荒之年一向要大善士做的事。但这个有钱人拒绝讨论,把人们赶走,闩上了大门。彭德怀说:“我正好走过他家,便停下来看示威。我看到有许多人都已饿得半死,我知道那个人的米仓里有一万石大米,可是他却一点也不肯帮穷人的忙。我生气起来,便带领农民攻打他家,他们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我事后想起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我只知道,他应该把米卖给穷人,要是不卖,他们把米拿走是应该的。”由此可知,本项所写人物是彭德怀。
故选C。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行寄远①
李白
刳木②出吴楚,危槎③百余尺。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
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思君不可得,愁见江水碧。
【注】①此诗是诗人早年出蜀舟行途中寄给蜀中友人的作品。②刳(kū)木:剖凿木头用以做舟。③危槎(chá):高高的桅杆。
诗中“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与《三峡》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试比较分析。(2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紧扣题目中的“江行”,直叙出行的方式,乘坐小舟,沿江而下。
B.二、三联围绕“远”字,写舟行迅疾,与故乡渐行渐远,离愁愈来愈浓。
C.诗的末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青碧透寒的江水也有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愁苦之意。
D.本诗寓情于景,视听结合,通过写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诗人远行途中产生的愁思。
【答案】13.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以舟行之快,突出水流速度之快,写作者的赞叹之情。②“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却相反,行舟愈是轻快,内心愈发沉重。一天过后,故土已远在千里之外,故人已杳无踪影,离愁乡思油然而生。 14.D
【导语】《江行寄远》以“江行”为线,开篇写乘舟远游之景,“疾风吹帆”“日暮千里”凸显行速,暗增离愁。后四句转抒胸臆,别酒未消已为异客,见江水碧而愁思起。全诗情景交融,于轻快笔触中藏深沉乡愁,简淡而余味悠长。
13.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及对比阅读。
结合《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知,此句写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江陵,突出水流湍急、舟行之快,表达了作者对三峡水势凶猛、雄壮的赞叹之情;
结合“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可知,诗句写疾风吹动船帆,傍晚时已与故乡相隔千里,行船越快,离乡越远,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由此可知,两句虽都写舟行迅速,但前者表达赞叹,后者抒发离愁。
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结合“刳木出吴楚,危槎百余尺。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可知,诗中写了诗人所见的木舟、桅杆、风帆、日暮、江水,所感的离愁,但未体现“所闻”的内容,并非“视听结合”,选项赏析不恰当。
故选D。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B.则素湍绿潭 湍:急流
C.良多趣味 良:甚,很 D.林寒涧肃 肃:严肃,严厉
16.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3分)
A.略无阙处 B.至于夏水襄陵 C.清荣峻茂 D.空谷传响
1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3分)
A.第①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
B.第②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C.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
D.文章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
B.虽乘奔御风 屠乃奔倚其下(《狼》)
C.在悬崖之下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D.行至云巢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19.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2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癸 卯 四 月 二 日 余 游 白 岳 毕 遂 浴 黄 山 之 汤 泉
21.侧面烘托是一种常见的手法,结合两文分析作者在写山的特点时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答案】18.D 19.(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 20.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 21.甲文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山的高峻;乙文用“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侧面烘托了山的高峻难行。
【导语】《三峡》与《游黄山记》皆为山水游记佳作。《三峡》以凝练生动之笔,描绘三峡四季奇景,山水相依,各具特色,如夏水湍急、春冬清幽等,且猿鸣添哀,意境幽深。《游黄山记》则以亲身经历,叙述游山过程,山径仄险,虽艰辛却见奇景,如“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展现黄山之雄伟险峻。两篇文章皆景中含情,令人神往。
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断绝/形容词,绝妙;
B.飞奔的马/动词,跑;
C.助词,的/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D.均为动词,到;
故选D。
1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曦:太阳;
(2)初:起初,刚开始。犹:还,仍然。自强:自己勉强。至:到。惫:疲惫。甚:很,极。乃:于是,就。缚:捆绑。跨:指骑(在背上)。
2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二日,我游览白岳峰后,就在黄山的汤泉沐浴了。
“癸卯四月二日”是一个明确的时间表述,通常用于开头,作为事件的起始时间点,所以在这里断开,表明故事开始的时间。
“余”是主语,“游白岳毕”表示主语“我”完成了一个动作,即游览完白岳,“毕”字表示动作的完成,所以在此处断开,清晰地划分出第一个事件的结束。“遂”是一个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动作或事件。在这里,“遂浴黄山之汤泉”表示紧接着前面的动作之后,又进行了另一个动作,即到黄山的汤泉洗澡。
正确划分为: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在甲文中,作者运用侧面烘托手法突出三峡山的高峻特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意思是“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因为三峡两岸山势连绵高耸,重重叠叠,只有在正午时分阳光才能直射到谷底,让人看到太阳;在半夜时分,月光才能透过山间缝隙洒下,让人看到月亮。如果不是这样特殊的时刻,太阳和月亮都被高耸的山峰遮挡住了。通过描述只有在特定时间才能看到日月这一现象,从侧面有力地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拔,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那种遮天蔽日的气势。
乙文中,作者同样运用侧面烘托来展现黄山山势的高峻难行。“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意思是“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即使是兜笼也容不下(多人乘坐)。您步行会很辛苦,幸亏有当地习惯背负游客的人,号称‘海马’,可以雇用”。文中提到山径“仄险”,直接表明山路狭窄危险,而“虽兜笼不能容”进一步强调,连专门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兜笼都无法在这样的山路上通行,从侧面说明山路的狭窄陡峭程度超乎寻常。并且因为山路难行,步行非常辛苦,所以才需要借助“海马”背负前行,通过描述行路工具受限以及需要特殊帮助才能前行这些情况,从侧面烘托出黄山山势的高峻,行路极为艰难。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二日,我游览白岳峰后,就在黄山的汤泉沐浴了。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滑竿也容不下。您自己步行很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用。”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来,人人手里都拿着几丈布。我自笑,瘦弱的老人又重做了襁褓中的婴儿!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六、名句名篇默写
22.理解性默写
崔颢登临黄鹤楼,追寻黄鹤踪影,杳然无得,极目远眺,长江对岸“ , ”的绚丽之景映入眼帘。
崔颢的《黄鹤楼》中视角转变,心境随之变化,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传达出的心境相似的句子是: ? 。
《野望》中化用曹操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并且表现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句子是“ , ”。
王绩《野望》颔联“ , ”,描绘了诗人在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 。
《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 , 。
《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 , 。
《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 , 。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 。
《钱塘湖春行》中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 , 。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
《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 , 。
23.直接默写
(1)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 。
(3) ,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 。
(5)故渔者歌曰:“ , ”。
七、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2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东皋薄暮望
(2)徙倚欲何依
(3)来从楚国游
(4)征蓬出汉塞
(5)仍怜故乡水
(6)属引凄异
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