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民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商代,几乎所有职官和参与政事的大物都冠以其族名。周代因袭了这个传统,在选官上也“任人唯亲”“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表明商周时期( )A.国家治理体系宗法色彩浓厚 B.集权体制趋于完善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逐渐缓和 D.官僚政治有所发展2.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A.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B.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C.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3.法国1875年宪法通过时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共和国”,它还需要大力改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各方妥协带来君主复辟的风险 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艰难曲折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虚伪性 D.英美政治制度比法国更优越4.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规定: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推动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C.开创了人民民主专政模式 D.提升了中国政府民主程度5.年画具有易为认知、易被接受、发行量大、可以大面积迅速传播的特性。下图是1954年的一幅年画《投票的日子》,两名社员正在催促参加选举的女代表,因为今天是投票的日子,社员们都穿着新衣服,非常喜庆。这幅年画反映的主题是( )A.基层民主自治的盛况 B.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C.米棉之战胜利的喜悦 D.根本政治制度的形成6.王安石在青苗法中规定20%的利率,如农民借100钱,一年到期后就需要还120钱。此外,新法还强行规定地方的贷款数额,地方官为(超额)完成放贷取息的任务,实行硬性摊派。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A.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B.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C.是北宋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D.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7.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8.公元809年,唐宪宗下敕:唐朝疆域辽阔,导致御史台无法及时发现一些偏远地区官员的违法失职行为,遂委托转运使、度支使以及巡院负责对偏远地方展开巡察活动,发现地方上有违反榷盐管理制度及不切实履行中央政策文件的及时向御史台反馈情况。这( )A.有助于提高监察效能 B.缩小了监察机构的权限C.使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D.进一步分散了宰相权力9.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在位)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考核谋求公职者。应征者必须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并要通过2~3次考试。1794年施行的《普鲁士普通邦法》规定:“没有足够资格和不能证明其才能的人不能任政府公职。任何借行贿或其他非法手段谋得官职者必须即刻予以免职。”这些做法( )A.促进了德国联邦制度的完善 B.有利于提升普鲁士官员的素养C.标志着德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D.推动了政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10.“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A.应时代要求选拔人才 B.着力实施学堂选官制度C.摒弃了中体西用思想 D.探索分科分类考试制度12.1934年,国民政府举行第一次普通考试,涉及行政人员、法院书记官、教育行政人员、建设行政人员及监狱官,这类录取人员属于政府较低级的技术类官员。从1934年到1947年,此类普通考试举行14次,录取委任级文官6210人。由此可见,普通考试( )A.成为公务员主要选拔方式 B.促进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C.有利于公务员队伍专业化 D.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性13.《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当学生问及孟子,舜的父亲杀了人,舜应该如何处理时,孟子的回答是:“法官要按职责办事,将其父抓起来。但舜更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此可知( )A.孟子提倡礼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B.孟子以儒家思想抵制法家思想C.孟子继承了孔子家庭伦理思想 D.中国古代法律内容上自相矛盾14.在司法审判中,董仲舒为案件决断,把232个案例编成《春秋决事比》(判例法);没有类似案件时,他提倡儒经义理高于法律权威,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指导,以儒经义理判决维护纲常礼教成其核心内容。这体现出( )A.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特点 B.中国制定了最早的成文法C.律令儒家化的发展大趋势 D.董仲舒法学家的杰出作用15.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16.颁布于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而1982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说明两部宪法( )A.都反映了我国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B.颁布时我国的社会性质相同C.都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都体现了对现实状况的承认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枢密院、三司三个机构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同传统宰相府包揽一切、无所不统不同,宋朝的中书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两个机构的长官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枢密院负责军队的调度等,三司主要负责财政,管理国库。——摘编自越冬梅《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材料二 美国所实行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再分配,也不是简单的权力之间的制约,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从美国历史演进的事实看,当“三权”中的一个权力部门专权,导致权力失衡时,其他部门便可以依据宪法授予的权力给予限制和纠正,使权力恢复平衡,进入正轨。法定条件下形成的“三权分立”集聚了强迫人人守法的威慑力量,避免了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人物的出现,有效地防止了权力的滥用和过于集中。但当某一权力主体在行使主要归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权力时经常绕过其他权力主体,而当权力的行使带来严重后果时,权力分享容易导致责任的互相推诿,这会给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造成阻碍。——摘编自岳西宽《略述美国三权分立体制形成的过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宋代分权与美国分权的不同之处。(8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西方分权体制对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4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 西方的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理斯·屈威廉和斯坦福·罗斯科特对英国文官进行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考试等等。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二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建立。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任用官员制度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并分析其作用。(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创制于北宋熙宁年间的《吕氏乡约》,作为乡民自行设计的一个自组性和自治性的道德规范体系,主要是运用社会教化的方式来化解乡民矛盾,实现整合乡村秩序之目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是它的基本宗旨。……乡约和保甲作为两种不同的制度设置,一直以来在两条殊途而同归的道路上运行和发展,直到明代中后期,有了封建专制国家权力的介入和渗透,它们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到了明初,在开国皇帝朱元璋“圣谕六条”的指导下,统治者开始大力倡导和扶持乡约的发展,使乡约在嘉靖年间的很多地方得以践行。而此时的乡约也逐渐走上了和国家权力相互调适与整合的快车道,保甲和乡约的结合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北宋较为开明的政治文化体系中,吕大钧兄弟创建乡约的初衷是借助士大夫和乡绅的影响,为实现乡土社会的有效治理探索一条新的路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自治理念还能在宋代比较宽松的政治生态中发挥它作为“第三种权力”的教化功能。然而到了明代,最高统治者的个人经历和乡村社会秩序的紊乱,决定了朱明政权在建立之初,就将乡村社会治理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圣谕六条”,便是专制国家推行政治社会化和实行教民安乡的钦定内容。洪武之后各地发展起来的乡约,也不得不将宣讲圣谕作为它的“必修功课”,而宣讲圣谕也成为乡约运行中的首要职能。——摘编自杨亮军《明代乡约与国家权力的整合及其历史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乡约制度的不同之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乡约制度的影响。(6分)三、论述题(12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凡是改革与变法,就必然带有主观能动性,都是用人的主观意志来改造现实世界。综观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社会处于剧烈震荡转型时期,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二是由于国家出现了统治危机或积贫积弱,影响到国家的正常发展,为了富国强兵而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三是国家在非常时期偶遇突发事件而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改革。由于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的复杂性,改革结果不一。——摘编自马道军《中外改革和变法的规律性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所学知识,从中自选一个情形并自拟一个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