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树立法治观念(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分层作业+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树立法治观念(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分层作业+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6.1树立法治观念
(2024统编版)八年级

第二单元
01
教学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课讲授
04
05
课堂小测
课堂总结
01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
认同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认同和敬畏法律,积极响应国家法治建设号召,坚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心。
2.道德修养:
将法治观念与道德修养相结合,明白守法是基本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以法律和道德双重标准规范自身行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
3.健全人格:
通过树立法治意识,培养自律、理性、负责的人格品质,在面对问题和冲突时,能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
4.法治观念:
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意识。
5.责任意识: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营造法治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自主学习
浏览课本P46-49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将答案标记在课本上。
1
法律的含义及要求?
2
法治观念的体现(内涵)?
3
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
4
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02
热点导入
思考:为什么要制定出台一部法治宣传教育法?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树立法治观念
视频:《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通过
案例分析
03
思考:1.回忆所学知识,这个案件涉及到哪些法律规则?
2.这个案例给你哪些警示?
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2025年2月24日凌晨,两名17岁男子唐某、吴某在上海海底捞门店包间内,醉酒后向火锅内小便并拍摄视频传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3月8日,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对二人作出行政拘留处罚;9月12日,上海市黄浦区法院一审判决唐某、吴某及其父母赔偿海底捞220万元,并责令公开致歉。
《治安管理处罚法》
《民法典》
总结归纳
1.法律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生活观察
思考:生活中的这些违法行为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补充思考:说说法治观念有哪些体现?
缺乏法治意识
总结归纳
2.法治观念的体现(内涵)?
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合作探究
03
小组合作与探究:
1.公安部依法查处并公布这六起侮辱英烈案起到哪些作用 ? (可以从国家、社会、公民等方面作答)
2.如果法律仅靠强制力执行能否实现法治社会?
相关链接
1986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实施完成了七个五年普法规划,取得了重要成果。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法治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能力明显增强。中宣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形成的《2020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人数居第一位,“遇事讲法、遇事找法”逐步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
总结归纳
3.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
①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P46页)
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
③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探究分享
03
思考:白某某和徐某因触犯法律受到制裁说明什么道理?
我们要敬畏和信仰法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
案例一:白某某、徐某为增加人气、获取经济利益,在明知信息不实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平台捏造、散布某科研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虐待大熊猫、利用大熊猫谋利等不实信息,编造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被抓捕等虚假信息,煽动网民投诉、举报、辱骂,干扰相关单位办公秩序,严重影响工作人员正常生活。
2025年6月26日,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白某某因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徐某因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
总结归纳
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a.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
b.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①敬畏和信仰法律。
探究分享
思考:旁听刑事案件庭审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你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吗?
案例二:2025年6月5日,吉林省磐石市人民法院邀请实验小学学生旁听盗窃刑事案件庭审。庭审中,法庭调查、举证质证等环节严谨有序,审判长通过深刻教育让学生看到违法犯罪的沉重后果。活动通过“沉浸式”普法课堂,让“违法必究”的理念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探究分享
近年来,一些学校组织青少年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治辩论赛、法律学习宣传、法律情景剧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
法律知识竞赛
法律辩论赛
法律学习宣传活动
模拟法庭
思考:你参加过哪些类似的活动?说说你的收获。
活动:法治手抄报、国旗下法治讲话等。收获:学习了法律知识,增强了法治意识,提升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总结归纳
a.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
b.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探究分享
思考: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两位乘客行为的看法。
案例三:列车即将发车,两位乘容却堵住车门,不让列车启动。原来,他们的同伴还未赶到。面对乘务人员的劝阻和其他乘客的谴责,两人不以为意,态度嚣张,导致发车延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两人予以行政拘留十天的处罚。
两位乘客的做法是错误的。两位乘客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违反了法律规定,也违背了道德和社会责任。他们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这也警示我们要树立法治观念,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总结归纳
a.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
b.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总结归纳
①敬畏和信仰法律。
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04
课堂总结
1.法律的含义和要求
2.法治观念的体现?
树立法治观念
①敬畏、信仰
②积极主动学习
③守法光荣、违法可耻
3.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4.如何树立法治意识?
05
课堂小测
1.一男子酒后拨打119谎称起火。当接线员询问起火位置等信息时,男子却顾左右而言他,最终在连番追问下承认打的是骚扰电话。事后,该男子被当地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这一案例说明( )
A.公民应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B.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
C.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D.公民应该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D
05
课堂小测
2.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
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句话启
示我们(   )
A. 法律主要靠人们内心的信仰来保证实施
B. 制定法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的守法意识
C. 法律权威体现在人们发自内心拥护和信仰法律
D. 树立法治观念最重要的是公民要记住法律条文
C
05
课堂小测
3.北京市海淀区百余名学生走进法院,在少年法庭“小剧场”中,同学们进行了模拟审判。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同学们身着法袍、律师袍,化身审判员、书记员、原被告、代理律师等角色,在模拟法庭中各尽其责,完整地还原开庭流程。该活动有利于同学们(   )
①制定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
②学会承担责任,培养合作意识
③学习法律知识,守护法律权威
④合理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05
课堂小测
4.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每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进行。以下行为符合法治要求的是(   )
①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某私营企业老板一直自觉缴纳税款
②因航班延误,部分乘客以维权为由在机场大闹
③方某因看不惯王某在小区内随意停车影响交通出行而将其车
划伤
④驾驶机动车经过人行横道时,遇到行人停车让行
B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树立法治观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树立法治观念》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提升法治素养》第一框的内容。本框教材内容通过“生活观察”等栏目,呈现了生活中的各种法律现象,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关注和思考,通过“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等活动,阐述法治观念的含义、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以及具体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对法治观念的系统认知。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认同和敬畏法律,积极响应国家法治建设号召,坚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心。2.道德修养:将法治观念与道德修养相结合,明白守法是基本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以法律和道德双重标准规范自身行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3.健全人格:通过树立法治意识,培养自律、理性、负责的人格品质,在面对问题和冲突时,能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4.法治观念: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意识。5.责任意识: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营造法治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树立法治观念的做法。难点: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和做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案、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通过。提问:为什么要制定出台一部法治宣传教育法?提示: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树立法治观念。 认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浏览课本P46-49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将答案标记在课本上。1.法律的含义及要求?2.法治观念的体现?3.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环节一(一)案例分析思考:1.回忆所学知识,这个案件涉及到哪些法律规则?2.这个案例给你哪些警示?提示: 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总结归纳:1.法律的含义及要求?含义: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二)生活观察思考:生活中的这些违法行为是哪些因素造成的?补充思考:说说法治观念有哪些体现?总结归纳:2.法治观念的体现(内涵)?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环节二合作探究播放视频:《公安部公布六起依法查处的侮辱英烈案》思考:1.公安部依法查处并公布这六起侮辱英烈案起到哪些作用 ? (可以从国家、社会、公民等方面作答) 2.如果法律仅靠强制力执行能否实现法治社会?补充相关链接知识。总结归纳:3.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①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P46页)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③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环节三 探究分享案例一:白某某、徐某为增加人气、获取经济利益,在明知信息不实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平台捏造、散布某科研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虐待大熊猫、利用大熊猫谋利等不实信息,编造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被抓捕等虚假信息,煽动网民投诉、举报、辱骂,干扰相关单位办公秩序,严重影响工作人员正常生活。 2025年6月26日,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白某某因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徐某因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思考:白某某和徐某因触犯法律受到制裁说明什么道理?提示:我们要敬畏和信仰法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总结归纳: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①敬畏和信仰法律。a.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b.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案例二:2025年6月5日,吉林省磐石市人民法院邀请实验小学学生旁听盗窃刑事案件庭审。庭审中,法庭调查、举证质证等环节严谨有序,审判长通过深刻教育让学生看到违法犯罪的沉重后果。活动通过“沉浸式”普法课堂,让“违法必究”的理念烙印在孩子们心中。思考:旁听刑事案件庭审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你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吗?提示: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课本探究与分享:思考:你参加过哪些类似的活动?说说你的收获。提示:活动:法治手抄报、国旗下法治讲话等。收获:学习了法律知识,增强了法治意识,提升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总结归纳: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a.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b.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案例三:列车即将发车,两位乘容却堵住车门,不让列车启动。原来,他们的同伴还未赶到。面对乘务人员的劝阻和其他乘客的谴责,两人不以为意,态度嚣张,导致发车延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两人予以行政拘留十天的处罚。思考: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两位乘客行为的看法。提示:两位乘客的做法是错误的。两位乘客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违反了法律规定,也违背了道德和社会责任。他们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这也警示我们要树立法治观念,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总结归纳: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a.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b.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总体归纳: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①敬畏和信仰法律。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自主预习教材并思考问题,并做好笔记。认真阅读、观察材料,思考分析并回答问题。小组合作,按照要求分析探究,并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总结归纳知识点。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三个案例的分析探究活动,并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总结归纳知识点。 自主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贴近生活的热点事件作为案例分析,把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课堂练习 1.展示课件的练习题目。2.点拨答案。 完成练习,主动回答问题。 巩固本节课知识点。
课堂总结 1.邀请学生谈本节课收获。2.回顾本节知识点,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明确本堂课重点、难点。 学生谈收获,并自主归纳本节课知识。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的课后练习题。2.预习下一课内容。 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 1.巩固新知;2.预习新内容,提前感知知识点。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分层作业
6.1树立法治观念
(
基础过关
)
一、基础知识填空:
1.法律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_________________,依照法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立_________________,学会_________________。
3.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法治是促进_________________、维护_________________、捍卫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6.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__________、发挥其应有的__________。
7.如何树立法治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_________________、法律底线_________________的观念,自觉自愿地_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9.一方面,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_________________,正确理解法律;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各种_________________,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_________________,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10.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_________________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自觉践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觉履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责任,为形成_________________的价值取向、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
能力提升
)
一、选择题。
1.一项全国性的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比例居第一位;选择“托关系、找熟人”的比例明显下降。可见( )
A.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证
B.人们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
C.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已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D.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繁荣发展,全民法治观念已形成
2.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以下符合这一要求的做法是( )
①小辉在商场购买到质量有问题的商品后,及时与商家沟通协商解决
②小萱的爸爸在工地辛勤劳作,老板却拖欠工资,他将老板诉至法庭
③小晨在放学途中看到有人打架,迅速拨打“110”报警
④小宇在网上看到一条未经证实的信息,随手转发给了自己的朋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 )
①树立法治观念,遵守法律
②从内心深处拥护、信仰法律
③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体系
④捍卫法律,为法律的完善贡献力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一男孩抓海鸥塞瓶子”一事因涉“三有”(指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保护动物,自然资源执法大队对涉事男孩监护人进行了行政处罚。下列对该事件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小男孩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B.警示我们要抵制不文明行为,坚守法律底线
C.所有违法行为都会受到行政处罚
D.我们要以道德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
5.“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A.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B.法治时代可以否认道德的重要性
C.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D.法治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6.《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面对电信网络诈骗行为,中学生应该( )
A.制定更完善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律条文
B.积极向家人朋友宣传,增强大家防诈意识
C.保护好自己,对他人遭遇诈骗持旁观态度
D.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不去关注相关内容
7.下列做法中,最能体现法治意识的是( )
A.发现同学偷窃他人财物后,立即向老师或公安机关报告
B.与邻居发生土地纠纷时,私下找亲戚强行占回土地
C.网购到假货后,因怕麻烦选择忍气吞声不再追究
D.考试时看到好友作弊,碍于情面没有向监考老师举报
8.树立法治意识就是发自内心地认可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和服从法律,下列行为体现了这一要求的是(  )
A.上学快迟到了,李某骑到路口看到两边没有车便加速闯红灯过马路
B.进入火车站时张某不配合安检人员工作,并辱骂工作人员
C.因航班延误,部分乘客以维权为由在机场大闹
D.刘某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坚持保守国家秘密
9.近年来,故意高空抛物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下面漫画中高空抛物的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
①缺乏法治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②是一种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③没有正确理解法律,应自觉学习法律
④只是不道德的行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2025年4月18日,D2404次列车准备发出时,一名女子因同行人还未上车,强行用身体阻挡列车关门发车,全然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直到她的同行者赶到,才离开车门。事发后,深圳铁路公安处立即开展工作,最终,铁路警方依法对该女子作出行政拘留处罚。这警示我们( )
①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②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加强自律
③要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④应增强平等意识,坚决抵制不平等行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但仍有人违反交通规则;虽然很多人都明白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但仍有人酒驾甚至醉驾……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氛围。
(1)材料一中的种种社会现象折射出什么问题?
(2)我们应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3)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我们应该如何做?。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做出明确规定。这是我国首次对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它的施行,使家庭教育有了法律依据,意味着今后所有的家长都需要“依法带娃”。
家长都需要“依法带娃”,请结合材料分析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
一、基础知识填空:
1.社会规则;行为规范;准绳
2.行为准则;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法治意识;依法办事
3.认可;崇尚;遵守;服从
4.社会规则;行为规范
5.社会进步;社会秩序;国家尊严
6.内心拥护;真诚信仰;价值;功能
7.①敬畏和信仰法律。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8.不能触碰;不可逾越;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9.基本法律常识;法治实践活动;法律问题
10.遵守规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尚德守法
能力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10题)
1.B 2.A 3.C 4.B 5.A 6.B 7.A 8.D 9.A 10.C
二、非选择题:
(一)(1)一些人的规则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2)①敬畏和信仰法律。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3)①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④努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二)①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②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③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