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七课《读诗赏画通情趣》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岭南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第七课《读诗赏画通情趣》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岭南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读诗赏画通情趣》教学设计
课题 《读诗赏画通情趣》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围绕诗画融合,以“菊”为主要题材展开的美术课内容 。包含多个活动:“飞花令”比赛,以“菊”为主题,关联诗词积累,搭建诗画互通的文化桥梁;“吟诗作画”,结合陶渊明诗句,从描述、分析、构思维度引导诗画创作;“创作题跋”,基于宋代《菊丛飞蝶图》,让学生领会中国画题跋文化,拓展诗画表达;“手工菊花制作”,通过备纸条、摆纸条、卷纸条步骤,落实美术技法实践;还有菊花拼盘创作,将诗画情趣延伸到生活美学 。整体以诗为引、以画为体、以实践为用,构建起诗、画、生活融合的教学板块,层层递进,让学生感知诗画情趣。教材通过“菊花”这一文化符号,引导学生从“自然之美”走向“文化之韵”,再走向“生活之用”,体现“艺术源于生活、美化生活”的课程理念。
4.文化理解:围绕“菊”的诗画创作,关联“花中四君子”文化、古代文人诗画情趣,让学生理解传统诗画文化内涵,深化文化理解素养。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图示期”向“写实期”过渡阶段,既保留大胆想象,又开始关注比例、细节。动手欲望强,但持久性与安全意识不足。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积累了一定量古诗,对“菊”相关诗词有诵读基础;美术课上接触过简单绘画、手工技法,具备基本造型认知。但对诗画融合的文化逻辑、传统中国画题跋等知识了解较少,需要教学中补充拓展。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对直观、有趣的诗画作品有兴趣,具备一定动手实践能力。但将诗意转化为绘画创意、理解传统诗画文化深意时,思维深度和文化解读能力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启发。
重点 在诗画对照中提炼菊花“形”与“神”的视觉符号。
难点 将诗意转化为有个人感受的画面构图。
材料准备 教材,PPT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各色彩菊缓缓动图切换 → 提问:看到菊花,你会想到哪一句诗?学生抢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利用照片情境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1.诗词与画作的欣赏和理解A.诗词欣赏与理解小活动:“飞花令”比赛每人轮流说出含"菊"字的诗句学生作答展示事例诗句: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黄巢《不第后赋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切入课本内容:古诗赏析:陶渊明《饮酒》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提问学生:"如果你是画中的陶渊明,采菊时会想些什么?诗画对照分析(三方面)人物姿态:侧身采菊的悠然动作背景山水:远山淡影表现、"见南山"意境构图布局:留白处理营造空灵感意境解读东篱采菊的田园生活画面,展现隐逸生活之美"采"、"见"的不经意动作表现,体现自然随性悠然自得的心境与归隐情怀,超脱世俗互动思考B.名画鉴赏:《采菊图轴》——唐寅介绍作者与背景:明代著名画家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中期文人画代表。此画创作于正德年间,体现了明代文人画追求意境、诗画结合的特点。分析作品艺术特色(四方面)线条流畅:人物衣纹用笔细腻流畅墨色层次:远山淡墨渲染,近景浓墨勾勒空间处理:前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诗画结合:题跋书法与画面相得益彰画中事物逐个分析(四个)菊花:象征高洁气节与隐逸情怀南山:代表归隐山林、远离尘嚣的理想长袍服饰:标识文人身份与士大夫阶层东篱:源自陶渊明诗句,象征田园生活2.实践练习部分课本创作内容(共三项)A."以诗入画,以画释诗”——将诗意转化为视觉艺术指导学生创作方式:确定诗意核心 提炼诗句核心意境,如"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感选择表现手法 以写意水墨为主,注重意境表达而非写实构图布局 主体菊花与远景山水的比例关系,留白处理展示部分作品B.根据绘画的内容或主题,和自己喜欢的意境,尝试创作题跋。课本举例部分:“满国花南都会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菊丛飞蝶图(中国画)提出创作要求: 1.以"菊"为主题 2.创作4句七言诗 3.押平声韵 4.体现画作意境展示部分作品:《菊石图》题跋:"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采菊图》题跋:"南山佳色里,东篱菊正黄。采撷盈衣袖,陶然醉夕阳。C.制作菊花展示图例讲解过程:1.备纸条 将皱纹纸裁成5cm×1cm的长条(15-20 条)2.摆纸条 以铁丝顶端为中心,放射状排列纸条并固定3.卷纸条 从外向内螺旋卷曲纸条,形成自然花瓣形态展示材料准备:铅笔、剪刀、胶棒、细铁丝、皱纹纸、各种颜色卡纸展示部分成品3.知识拓展:A.菊花的形态与色彩结构分解花瓣:匙形、管形、桂瓣形的不同画法叶片:锯齿边缘与叶脉的勾勒花茎:顿挫笔法表现柔韧性花蕊:点簇法表现密集花分析菊花颜色所代表的意义:黄色——明快热烈白色——清雅高洁紫色——神秘悠远B.水墨笔法:(配图) 中锋:笔尖垂直于纸面,线条圆润饱满,适合勾勒物体轮廓(如花瓣、叶脉)或画挺拔的线条(如竹干)。 侧锋:笔锋倾斜,线条扁平多变,适合表现粗糙质感(如山石、树皮)或大面积皴擦。 逆锋:笔尖逆势而行,线条苍劲毛涩,常用于表现老树、岩石的斑驳感。 顺锋:笔尖顺向行笔,线条流畅顺滑,适合画柔软的物象(如柳枝、水波)。了解墨分五色的知识:墨分五色指墨色从浓到淡的层次:焦(最浓)浓、重、淡、清,通过兑水调和实现,可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如山水的远近虚实)。拓展学习水墨八种笔法,观看范例视频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学习课本古诗并跟随鉴赏,自主参与到学习作品的情境中学生认真欣赏图片,感知绘画的构图特点,学习诗画对照和意境解读的方法了解绘画作者,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画中各要素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理解作者创作画作和对画作的处理学生参与活动创作共三项内容学生学习表现手法学生学习如何试写创作题跋学生学习制作手工学习菊花的形态和色彩学习水墨笔法和基本知识 置身情境,让学生了解并绘画作品的内容通过古诗讲解和分析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自主探究中把握知识,教师再进行知识新授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学生也更加印象深刻。在作品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绘画分析和点评,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以诗入画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审美感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语文和美术的紧密练习,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让学生经过材料准备,制作过程,对课本菊花这一中心事物有更立体的理解和感知帮助学生更顺利创作作品帮助学生在水墨领域形成基本知识的积累,并加以运用
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学习运用剪、卷曲、粘贴技法,锻炼造型能力在创作过程中将诗意转化为绘画创意、理解传统诗画文化深意 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菊花的形态与色彩水墨笔法、了解墨分五色的知识 学生学习拓展知识 在拓展中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通过展示图片,课堂提问和课堂中实践,让学生欣赏、观察、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学生在创作自己的以诗入画作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增加了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