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2.在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三期文化层出土的诸多青铜器中,镶嵌着绿松石的铜牌饰品制作得尤为精美。这不仅需要熟练的铸造技术,而且需要熟练的镶嵌技术与之相结合。这反映出当时( )A.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B.手工技术体系完备C.青铜冶炼技术的萌芽 D.手工作坊规模较大3.商朝是内聚型的社会结构,注重凝聚自身以形成方国部落联盟;西周的社会结构是较为开放的,更注重“分”,而不是“合”。这一变化( )A.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B.形成了分散的方国联盟C.开启了多元一体的进程 D.推动了权力的高度集中4.周王将自己的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封到外服地区做诸侯,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担任首领的局面。这一做法( )A.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B.消除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C.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了神权与王权的融合5.朱熹曾提到某一土地制度时说:“商人以六百三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这一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 B.名田制 C.均田制 D.屯田制6.春秋早期,晋昭侯(大宗)与曲沃桓叔(小宗)之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曲沃小宗取代晋侯大宗,夺得晋国正统地位,史称“曲沃代晋”。这一事件破坏了( )A.礼乐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7.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时,晋国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取得战马、铜料、食盐和兵源,将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的族群都吸纳为晋人。这一举措( )A.加剧民族矛盾 B.建立了中央集权C.利于民族交融 D.导致分封制瓦解8.在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繁衍人口、增加赋税收入、扩大兵员的是( )A.集小都乡邑聚为县 B.强制拆散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C.剥夺限制贵族特权 D.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9.下列关于战国时代的历史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犁牛耕出现的推广 B.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C.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 D.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建立10.孔子是先秦时期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下列言论中属于孔子的有( )①“克己复礼” ②“隆礼重法” ③“兼爱尚贤” ④“有教无类”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1.关于“天道”与“人道”相互关系的研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问题之一,下列人物主张“‘天道’自然,‘人道’不妄为”思想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12.战国中叶,孟子提出“定于一”的思想;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此类言论在战国中后期的著作中越来越多。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A.统一国家的愿望 B.百家争鸣的局面C.社会转型的趋势 D.休养生息的政策13.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剥夺了赢姓侧室的世袭特权;又因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设立据点的必要。故采取( )A.宗法制 B.皇帝制度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面持久的烙印”。这里的“烙印”是指( )A.开始推行郡县制 B.中央集权制度C.驰道连接了各地 D.实行行省制度15.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材料可以用来说明,秦( )A.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B.交通便利促进交流C.滥用民力负担沉重 D.初步具备化学知识16.有学者说:“汉承秦制”,但是汉高祖也作了一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事,不得不说其是一个历史的“退步”。该事件指A.师法黄老之学 B.郡国并行制度C.刺史监察制度 D.中朝外朝制度17.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人宫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形成一个为自己所掌控的中朝。这一举措(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有利于决策的民主C.强化了中央集权 D.扩大了丞相的权力18.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大”。这一现象导致了( )A.王莽篡夺政权 B.政治腐朽黑暗 C.诸侯势力膨胀 D.藩镇割据严重19.两汉人民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熔铸了灿烂的文化,下列属于东汉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有( )①班固撰写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②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成书③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④蔡伦改进造纸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司马迁的《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B.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C.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D.《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21.有人指出,如果秦始皇建立秦朝时仍采用前人“封建诸侯”的形式而没有进行实质上的革命,那么,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也许会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现象。其意在说明,秦始皇( )A.完成统一得益于实质性的革命 B.未行周制致使秦朝走向灭亡C.实行郡县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D.确立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22.学者刘仲一提出:“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上,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暴力主义原则。秦统一后,统治者更是把法家思想推行极端,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该观点的核心是A.秦朝灭亡源于法家思想极端化 B.大泽乡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C.暴政是秦朝速亡的根源 D.对法家治国提出质疑与反思23.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未行分封没有藩辅”,各级官吏非自家子弟,当灭顶之灾到来时,皆自保其命,使中央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汉高祖的这一认识导致汉初( )A.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设立中朝加强皇权C.奉行黄老无为思想 D.拒绝沿袭秦朝制度24.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此外还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做法( )A.加强了经济集权 B.杜绝了地方吏治的腐败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实践了重农抑商的政策25.《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二、材料题26.“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韩非子》(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2)指出材料二、三中的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大夫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材料二 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1)根据材料一,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1.D2.A3.A4.C5.A6.B7.C8.B9.D10.C11.C12.A13.D14.B15.C16.B17.A18.B19.C20.C21.D22.A23.A24.A25.C26.(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2)老子:道家学派;韩非子:法家学派。(3)背景:①铁犁牛耕和小农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②分封宗法制度瓦解,礼崩乐坏;③士阶层的崛起;④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⑤由学在官府走向学在民间,私学兴起。(任4点即可)27.(1)强调功绩,神化皇权。(2)推行郡县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3)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