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9张PPT)
《论语》十二章
学 习 目 标


[审美鉴赏及创造]
体会孔子及其《论语》的思想。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 子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南宋大儒朱熹把《论语》和《大学》、《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
《论语》
考 点 链 接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
B.《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C.《论语》共20篇,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D.南宋大儒朱熹把《论语》和《大学》、《孟子》、《礼记》合编为“四书”,至此始有“四书”之名。
【答案】:D项 【解析】《论语》、《大学》、《孟子》和《中庸》合编为“四书”。
D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的最终被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背景扫描
预习任务:
1.结合注释,翻译章节,并圈画出重点字词
2.理解每一章节的含义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从《学而》这段话,理解孔子是怎样阐述“好学”的?
“好学”包括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
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安贫乐道,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修身养性。在求学上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音乐呢?
文本探究
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把礼、乐与仁紧密联系起来,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重点字词:
闻道:得知真相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这段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据杨伯峻统计,“道”字在《论语》中出现过60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恩:第一,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道得之):第二,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第三,道路、路途(中道而废);第四,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按照这种分类,“朝闻道” 中的“道” 最近接第一种,即作为笼统的术语,但解释为道德、学术或方法,在本句中都欠通,故杨伯峻在 《论语译注》中又随机将其翻泽为“真理”:早晨得知真理,让我晚上死去,都可以。“闻道”两字合看,似乎近于《道德经》中“上士用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虽然道家所指的〝道” 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儒家有显著区别,但在这里入形而上的层面理解起来,两家是相通的。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重点字词:
喻:知晓,明白
译文: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一、把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则小人指无德之人,意思就是君子懂得“义”(即道义),小人懂得“利”(即利益)。这句话就成了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义是公心,利是私欲,懂公心者为君子,行私欲者为小人。
二、如果把君子理解为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平民。在孔子的观念里,在位君子应该有理想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因此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应该有什么不同?
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重点字词: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
内:名作状,在心里。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
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概括主题。
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
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他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程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方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
这句话强调了哪个概念?包含哪三重因果关系?艺术手法?
弘毅
为什么士不可以不弘毅、为什么任重、为什么道远
反问
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语段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
这句话孔子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第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这时候停了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
第二个比喻是平整土地,即使只是刚刚倒了一筐土,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我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已)。“未成一篑”“
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一是初始,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特意强调,吾止、吾往强调为仁由己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6.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重点字词:
知:同“智”。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这一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称为真正的君子,智、仁、勇缺一不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让我实践您这话吧。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这一回答?
“仁”从某个基本面上讲,是礼的内在化和自觉;礼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但是礼是社会人生所必须的;拥有仁德,关键在自己,自己不追求,自己不努力,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重点字词:
一言:一个字。
行:实践。
其:大概。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去终身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已”。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厌恶我的上级这样使唤我,我就不要这样去使唤 我的下级;厌恶我的下级这样事奉我,我就不要这样去事奉我的上 级;厌恶我前面的人这样对待我,我就不要这样去对待我后面的 人;厌恶我后面的人这样对待我,我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前面的人; 厌恶我右边的人这样与我交往,我就不要这样去与我左边的人交 往;厌恶我左边的人这样与我交往,我就不要这样去与我右边的人 交往。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习《诗》呢?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如何理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
【明确】: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学了《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哪些启发?对自己应该作怎样的要求?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仁”?请结合篇章中的具体条目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归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规的。比如,教学楼前的月季花开了,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月季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要抵住内心的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学了《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哪些启发?对自己应该作怎样的要求?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仁”?请结合篇章中的具体条目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一点,多关心自己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注过老师,关心过老师,理解过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到这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堂巩固与提升
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
7.孔子在《论语·子罕》中由平整地面作比,点出:
, 的道理。
8.孔子在《子罕》中认为 , , 才能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
9.《颜渊》中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条目有“ , , , ”自勉。
进 吾往也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
10.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卫灵公》中
, 一句为终身信条。
11.《阳货》中认为学诗可以有 , 的功用。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课堂提升: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4分)
①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②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③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1.请简要概括“君子”和“小人”的区别。(2分)
2.从子路与孔子的对答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孔子形象?(2分)
课堂提升:文言文阅读
【明确】:1.君子想的是道德、法度(国家和社会的事情),小人想的是私利、小惠(思恋乡土、小恩小惠,个人和家庭的生计)。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2.“君子亦有穷乎”的“亦”(也),道出千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穷”的“固”,与“亦”相对,不愧长者风范;这次对答刻画出圣人高邈的风情,使我们目睹“君子固穷”的风度。

拓展阅读与鉴赏
拓展阅读与鉴赏
想象的孔子
孟宪实
近些年国学再兴,国人振作,于是中国文化的人物代表——孔子,日益受到国人的爱戴,不仅《论语》一书被人争相阅读,孔子之像也如雨后春笋,神州大地,纷然竖立。古代人物缺少形象记录,孔子像多用吴道子的画《先师孔子行教像》,而吴道子所作的画像自然也是根据想象。
什么样的孔子形象最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孔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孔子的外表,《史记》的记载是“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看来孔子在当时是真正的高人。对此,孔子像应该说最容易表现。但是作为雕像,多高更合理,显然需要考察多种条件,并非符合这个尺寸就一定是最好的。另外,孔子的学生曾经这样描写孔子的外表“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也就是说,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但不凶猛,恭顺而安静。这个记载,对于孔子像的设计,十分重要。然而,一座雕像,不是连环画,不会把孔子的所有表情都表达出来。那么,一个比较恒定的孔子表情,应该是怎样的呢?把众多的元素,人们希望、想象和知识都集中表现在雕像的神情上,艺术家的水准,此刻无法不接受检验。
拓展阅读与鉴赏
普查网上能够搜集到的孔子像,可以说,有多少雕刻家就有多少孔子像。孔子像,如今在中华大地上,很容易就会幸遇,但是比较这些孔子像,如果没有文字注明“先师孔子”,恐怕没有什么人会相信,这些雕像竟然是在表现同一个人。不知道是雕刻家的问题还是我们敬仰者的问题,很多孔子像,一点都看不到孔子的影子,随便写上什么人的名字,都不会有人反对。
我的心目中,孔子不该如此。
拓展阅读与鉴赏
从历史印象上来说,应该选择孔子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时期来表现。孔子的一段话,历来被当作孔子自身的故事,那就是从十五岁而志于学到七十而耳顺。我以为,无论如何应该选择七十岁的孔子,那时候的孔子已经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种充分而理想的自由状态。这绝不仅仅是孔子个人的状态,后代中国人也把这看成了中国人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的雕像,应该以孔子的七十岁为自然界标。
拓展阅读与鉴赏
七十岁的孔子应该是怎样的表情?经历了人生的所有阶段,周游列国,困于陈蔡,有家国而难报效,弟子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是孔子毕竟完成了古籍的整理,教育出了一批人才,尤其是在理论上创立了儒家,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道德与政治源泉。在古人的“三不朽”之说中,真能当得起“立德”者,孔子是争议最少的。在孔子最后的岁月,他的心态一定是最平静的,对于现实虽然依然有很多不满,但是他展望未来,信心十足。因为最后的岁月,孔子的工作目标已经不是现实,而是未来。因为对未来有信心,所以孔子的表情应该是平静中有喜悦,目光是略带沉思而远望。
拓展阅读与鉴赏
最后,孔子应该用怎样的身姿展望未来呢?思前想后,还是以为现在常见的身姿较好。孔子很恭敬地拱手而立,对于未来他有信心,但是这不妨碍他一贯的恭敬态度。未来是后生的天下,后生可畏。为什么?因为孔子的理想,儒家观念的普及,所有一切,都得指望后生。可畏,也是一种期待,恭敬的态度,并不排斥道义的嘱托。当然,还有一个传统不能拒绝,那就是流传很久的吴道子所绘《先师孔子行教像》,正是恭敬的孔子,带出中国的礼仪之邦。但是,反对那种弯腰过分的姿态,最好就是直立身体,拱手于胸前的样子。
拓展阅读与鉴赏
然而,瞻仰了很多现在的孔子像,说实话,内心真的很恐慌,为什么就没有我心目中的孔子像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陈一帆先生的孔子像,心悦诚服之后,也终于感到了踏实。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孔子。温文尔雅、有德固勇、自信乐观、通达宽恕、心怀坦荡……凡是孔子赞扬的美德,在这尊雕像中似乎都已经具备,凡是孔子强调的精神,这里都有展现。总之,我们能够想象的一切有关孔子的印象、故事和要素,一尊雕像都给予了表达。第一次被艺术品这样地震撼,我有了通神的感觉。
拓展阅读与鉴赏
后来,我才知道陈一帆先生此像,是获得大奖的,当时的评委会评语就一句话“先师的风范”。这是一句绝对到位的评语,顶得上我的千言万语。说来说去,那些我也不满意的雕像,缺的不正是先师的这种风范吗?
拓展阅读与鉴赏
赏析 本文独辟蹊径,从古代画家的传统画作、孔子学生记述的孔子形象入手,然后写出自己心目中孔子的形象产生的原因,与上文形成对比。由浅入深,娓娓道来,揭示了作者心目中孔子的精神:温文尔雅、有德固勇、自信乐观、通达宽恕……令人叹服!
拓展阅读与鉴赏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