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清远盛兴中英文学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卷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温馨提示: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军笔将自己所在的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将答题卷收回,试卷学生自己保留。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0分)1.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史料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 )①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 ②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③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黑陶 ④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2.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A. 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发掘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B. 《周易》中记载黄帝教民种植五谷 西周出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C. 良渚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世界已知年代最早的文字A.A B.B C.C D.D3.下列政治制度中不属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范畴的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三公九卿制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卿、大夫、士者,图事之臣也,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该材料表明殷周制度中(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现象 B.家国同构的政治特色C.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 D.世袭和选贤的一致性5.孔子曰:“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这表明商代( )A.带有浓郁神权色彩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D.最高权力尚未集中6.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7.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8.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观因素是( )A.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B.国君谋求争霸战争中的优势C.道家学派提倡变法 D.周王室衰微,失去政治优势9.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变法图强已成为历史潮流 B.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C.门阀士族的等级不复存在 D.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流动和转变10.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过程促进了( )A.社会变化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技术进步11.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 )A.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B.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C.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D.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12.1973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镇发现了一个秦朝铁权(秤锤),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统一了六国 ②统一了度量衡 ③用楷书书写 ④确立了皇帝称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3.《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开始推行郡国并行制C.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D.人民起义推翻旧王朝14.烽火连天逐白鹿秦朝末年阶级矛盾尖锐,酝酿已久的全国规模的反秦斗争相继爆发,导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直接原因是( )A.大兴土木 B.赋役繁重 C.法律严苛 D.钳制思想15.唐太宗对秦政多有批评,常以秦皇暴虐、汉武骄奢戒,然而他说:“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材料主要肯定了秦皇汉武( )A.废分封,置郡县 B.开拓疆域的功绩C.实行皇帝制度 D.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16.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A.皇帝昏庸腐败 B.外戚宦官专权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17.汉朝的边疆分布着众多的民族,强大的匈奴便是其中之一。汉王朝对其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了汉王朝的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据此可知,汉代的边疆治理( )A.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B.奉行开明的治边政策C.巩固大一统国家发展 D.表明君主专制的强化18.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这说明周初( )A.被分封地都沿用商夏的旧制 B.分封制达到“以蕃屏周”的目的C.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 D.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19.西周时期,姓、氏分开,姓用来区分祖先,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汉以后,“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这一变化反映( )A.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 B.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C.秦汉的统一推动姓氏的演变 D.秦汉时期婚姻习俗有所改变20.“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A.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 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C.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 D.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21.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行政制度比较完备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2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 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23.东汉太后“委权父兄”之事络绎而来,窦、邓、阎、梁、何诸家无不如此。梁冀为大将军时煊赫一时,“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每朝会与三公绝席”。这表明东汉时期(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君主专制渐趋衰弱C.母系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外戚权力已经失控24.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朝代 制度 后果秦 郡县制汉初 郡国并行 七国之乱汉武帝 推恩令、刺史唐 节度使 藩镇割据宋 文官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财政元 行省制A.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B.文人治国利于国家稳定C.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探索前行25.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些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 B.中央集权的体制开始确立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 D.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2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27.下图是考古发掘的秦朝几方印章,据此判断秦朝( )A.实行“车同轨、书同文” B.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C.随葬品中必须有官员的印信 D.地方推行了分封制度28.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体现为( )A.从民主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29.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30.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31.(12分)阅读下列有关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赢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今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柏杨《中国人史纲》(1)材料一中的“封建子弟之制”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有哪些特征?(6分)(2)“大帝”是对历史上一些政绩斐然的伟大君王的赞美称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用史实简要说明秦王赢政被称为“大帝”的原因。(6分)32.(28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古代统治者实行了许多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长)。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他即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拓疆活动:北击匈奴,收复北方许多失地;沟通西域,将西域纳入汉朝的控制之内;南平越族,设立许多新的郡县;经略西南夷,设立郡县,开辟交通,加强了各族、各地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与交流;出兵朝鲜,设立郡县。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汉王朝的疆域空前扩大。——摘编自石青《试析汉武帝的治疆政策》(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8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中央政府面临的威胁并简述汉武帝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的拓疆举措并分析其影响。(14分)清远盛兴中英文学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60分。每题2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D D A B C B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B A C B B C D A A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A C D C B B C D D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2共40分)31.(12分)【答案】(1)制度:分封制。(2分)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以血缘为纽带。(任答2点4分)(2)原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实现了统一,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建立皇帝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制帝王;创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6分)32.(28分)【答案】(1)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相互牵制;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官。(6分)条件:秦统一六国。(2分)(2)威胁:诸侯拥有较大的地盘,自己任命官吏,征收赋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威胁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2分)对策: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颁布法律,歧视王国的官吏,限制读书人与王国的交往。(4分)(3)举措: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北方大片领土;夺取河西四郡,把西域纳入汉朝统治范围之内;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西方交通要道;设置郡县,加强对少数民族和西南地区的管理;出兵朝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每点2分,答到4点7分)影响:有利于疆域的扩大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王朝走向鼎盛准备了条件;为后世边疆的治理提供了借鉴。(每点2分,答到4点7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