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月”应该是我国古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美丽的月景寄予了太多古人的牵念。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乡村四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2021·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1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诗句大意】我自己岁糜廪粟,无功无劳,这一点我是有自知之明的,你们用什么来回报这政治清明的时代呢?农夫还是读书人,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对待国家、亲人最重要的是做到不欺瞒。六经之中,大道岂有尽头?所以要常常读书明道。百亩之田,只要勤劳耕种,生活就无饥饿之患。如今把自己最关切的事托付给你们,那就是要“熟读周公七月诗”,千万不要忘记为国效力,重整河山。【2021·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15.C【解析】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1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参考答案】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解析】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这与那首著名的《示儿》不太一样,《示儿》更多借对儿子的叮嘱之事反映诗人自己对于家国大事或国家统一的热切关心与渴望。这首《示儿子》是在教育儿子做人做事之理。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意在强调即使学完六经,道也未学尽。此三字,有两层理解,一是时代在发展,学问也在发展,六经也有未尽之学问,需要后代不断探索;二是六经之理,是无穷尽的,不要满足于读过、学过便故步自封,正所谓书有尽、道无穷。“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心系苍生,勇于担起社会责任的重担。【2021·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诗句大意】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随着送我出山。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然而,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14.C【解析】“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2021·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2021·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14.D【解析】“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听任、听凭的意思,可依据教材李密《陈情表》一文中“听臣微志”的“听任,允许”之意,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明确本词的语言特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可。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知识点积累】语言特点答题切入角度:1.用词:动词形容词等使用精当,叠词,文言词语2.用句:长短句或整散句(对偶、排比)3.手法:修辞或表现手法运用传神4.语言风格:质朴平实、华丽典雅,含蓄、直露,简洁、细腻,庄重、诙谐、诗化等05 大学之道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能猜出这些校训出自何处吗?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文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大学”是什么?文化常识:古代学制古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分别学习不同的东西。小学阶段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大学阶段则教学生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学习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国家政治。《大学》相传是孔子门生曾参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所作,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后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大学》逐渐被官方认可和推崇,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之道”是《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曾参姒sì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其父同师孔子。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曾参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礼记》戴圣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体现了先秦儒家的《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温故知新四书五经六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止:达到的“至善”境界。“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根本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止,就是所应当停止的地方,即至善之所在。——朱熹合作探究一:对以下的问题进行探究。1.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1.第一段阐述的儒学追求的“三纲”是什么?“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层层递进。“明明德”是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是要不断革新、去恶向善,这样才能使美好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是目标。因此三者之间是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内圣外王最终追求三纲本段论证层次: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如何才能做到“三纲”?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知定静安虑得明确原则坚定不移心不妄动性情安和思虑周到处事合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其:自己的。齐/正/诚/致: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端正/诚实/获得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庶人:平民百姓。本:根本。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族,管理好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合作探究二: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1.总结《大学》“八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试着分析“修身”在“八目”中的地位。“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实践中求知,然后明白事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了解事物,获得“真知。能辨明是非善恶。1.总结《大学》“八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公正诚明,无所偏倚,不动摇心志。“齐家”:是善于理处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布施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内修(善其身)外治(善天下)“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请同学们自主诵读本段,思考 “八目”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八目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2.“修身”在“八目”中的地位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思考:“三纲”和“八目”的关系是怎样的?内修(善其身)外治(善天下)内圣外王三纲八目最终追求拓展:1.试着分析课文的行文脉络?文章首先提出“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然后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结构严谨,说理透彻。2.文章的写作特色是怎样的?(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2.文章的写作特色是怎样的?(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 清晰,表达周密准确。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小结《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理解性默写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理解性默写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 。”致知在格物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