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54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54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4张PPT)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河南大学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Add your title
厦门大学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Add your title
东南大学
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
中山大学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中山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育才大学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礼记》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 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素养目标
走进《大学》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相传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
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戴圣为“小戴”。著有《礼记》。
作品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
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体现了先秦儒家的
意义: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大学》来源
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
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
《大学》
《中庸》
《大学》本为《礼记》中的一章,相传为
曾子所作,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
朱熹把收在礼记中的《大学》重新进行了编排,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文章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了解曾子
四书
五经
六经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温故知新
“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小学 “与“大学”
初读文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
文本探究
一、何为“三纲”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道:宗旨、原则;
明: 作动词,彰明;
明德:形容词,美好。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新”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大学之道, 在明 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
“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亲民
止于
至善
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使自己的修养作用于民众,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从而使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


1.“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亲民:
亲,当作新。 ——程颐
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字“明德”,又当推以及人,
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朱熹
亲民,亲近民众。 ——王阳明
——自己明明德了,就推己及人,帮助他人也明明德,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使其成为新民。
明明德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对己修身)
亲民
推己及人,德化万民
(对外治平)
止于至善
人人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国家治理达到最完美的地步。
教化手段
目的、根本
明明德是实践过程,亲民是核心,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此三者上下一贯,可以说是构成大学之道的三个要则。
1、“三纲”之间的关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定: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祥。
得:处事合宜。
本末:事物的根本与细节。
近:形作动,接近。
道:事物的发展规律。
知道要达到 “至善”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承接上文如何达到大学之道,
引出下文:“八条目”。
道理:1、目标的重要性。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2、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2、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道理:1、目标的重要性。2、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股神巴菲特
王阳明立志“做圣人”
“致良知”
2、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文本探究
二、何为“八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于:介词,在。状语后置句
齐:使动,使……整齐有序。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使动,端正。
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致:求得,获得。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充分认识,认识充分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国治:治理得好。
以至于:连词,表示范围的延申,直到。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一律,一概。
本:根本。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致知
格物
布施仁德,使天下归于太平
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认识
诚实,不自欺,表里如一
端正内心,不偏不倚,不动摇
个人修养达到完善(中枢)
处理好家庭、家族内部关系
治理国家




3.何为“八目”?其具体所指?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目的
根本
(内修)
(外治)
独善其身
兼善天下
方法
4.思考“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三纲”、 “八目”的关系?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明明德
亲 民
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
“三纲”
“八目”
诚意、正心
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
宗旨
步骤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内修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三纲八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齐家 古代内涵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乐羊子之妻 “女德典范”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王祥卧冰求鲤,忍苦孝亲
郭巨埋儿 ——《搜神记》
拓展·延伸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修身 古代内涵
“君子必慎其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东汉杨震驳“暮夜无知者”言:“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曾国藩“日课四条”: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拓展·延伸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正心 古代内涵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愤懥(zhì怒貌)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汉 董仲舒《士不遇赋》:“虽矫情(改变本心)而获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归一善。”
拓展·延伸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意诚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qiè心安理得)。”
◎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古代内涵
拓展·延伸
止于至善
“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
朱熹“盖必有以尽夫天理之极,
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大学》所标榜的“至善”从政治统治角度
出发,要求社会各阶层服从宗法统治的规范。
在封建社会中,人学的发展没有走上真正
关心人、尊重人的道路,理论倡导与社会
现实有极大反差。
时代新内涵,继承与创新
WPS,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PART 03
亲民:
以民为本
止于至善:
人的全面发展
格物致知:
实践出真知
诚意正心:
诚实、求真、
良好的初心
修身、齐家:
自我完善
家庭责任
治国、平天下:
社会责任
普世价值弘扬
明明德:以德治国,立德树人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的现实意义
齐家
时代新解 平等友爱尊重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修身
时代新解 自爱爱人 (己欲达而达人)
自我成长,探索潜能 “此念”
正心
时代新解 平和进取
强大内心,惟精惟一 《心流》
诚意
时代新解 真实本心
清华校长梅贻琦 所谓“真实”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明确: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拓展探究
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结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应怎样理解“大学之道”?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观点一:我认为“大学之道”是讲修身的学问。
“明徳”相当于《道德经》中的上德,也就是最上等、最高明之德,甚至可以说是接近、等同于道的德,而“明明德”的第一个“明”,以及“亲民”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把“大学”只视为修身之学,那第一个“明”就是探索、明了,而“亲民”也是对自身的要求。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探索、掌握明德,并要去亲近民众,把这些事都做到最好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研读文本
结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应怎样理解“大学之道”?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观点二:我认为“大学之道”是指传道。
“大学”不只是修身的学问,其根本精神在传道,“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可以理解为揭示、昭示,而“亲民”也是让“明德”去亲近民众。这句话就应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于揭示明德,让其昭示天下,让“明德”去亲近民众,使民众都能了解掌握它。“平天下”就是让明德昭示于天下,使民众都掌握明德,人人都成为圣贤,那天下自然太平。
研读文本
《大学之道》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你对这种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提高个人修养的目的。《大学之道》反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明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了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究,就能够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就能够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还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全天下人都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就都达到了“至善”的境地。
拓展探究
当堂检测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 ”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2)《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1)在止于至善。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随堂测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 ”,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
(4)《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
(3)先修其身,先正其心。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随堂测试
(5)《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随堂测试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