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高三年级期初阳光调研试卷历史 2025.9注意事项:1.本试卷单项选择题15题,45分;非选择题4题,55分,合计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答卷前,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2.答单项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号方框内。答非选择题时,在答题卷指定位置上作答,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商朝建立后,以神权强化王权,祭祀活动频繁且隆重,青铜器多作为礼器用于祭祀,造型庄重威严。到了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青铜器不仅用于祭祀,还常被赋予表彰功绩、彰显身份的作用,造型与纹饰更加规整有序。这一变化说明A.制度演变影响文化形态 B.青铜工艺水平得到提升C.封建等级秩序日益巩固 D.神权统治地位发生动摇2.提取以下文物的共同信息,最适合的研究课题是A.先秦时期度量衡的统一 B.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C.春秋时期各国乐器形状 D.战国时期货币上的地名3.三国时期流行“遥领”“虚封”制度(如下表),这说明三国统治者的共同愿望是姓名 国别 官衔黄权 魏 益州刺史张翼 蜀 冀州刺史孙韶 吴 幽州牧A.开疆拓土,扩展疆域 B.兼并他国,统一天下C.开发边疆,分封诸侯 D.强化监察,澄清吏治4.据《金史》记载,周昂“年二十四擢第。调南和簿,有异政。迁良乡令,入拜监察御史”;孟奎“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进士,调黎阳主簿······察廉,改定兴令·····上京等路提刑判官”。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金朝官员选任A.注重地方治理能力和经验 B.推动察举制的不断完善C.缺乏规范的考核升迁标准 D.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5.明朝政府在河西走廊以东(兰州安宁堡以东)实行与内地完全相同的郡县体制,由陕西布政司直接管理;兰州安宁堡以西至肃州,设立卫所,由陕西行都司统辖;肃州以西至哈密,设立赤斤蒙古卫、沙州卫、哈密卫等军事机构,以拱卫河西走廊。这表明,明朝政府A.积极恢复对西域的控制 B.精简边疆地区的军事机构C.边疆治理注重因地制宜 D.增加在西北的驻军和移民6.《民国日报》1919年2月11日的一篇文章中说:“时贤多提倡白话诗······而不耐人吟咏”“鄙意能以新思想熔铸于旧格调之间最佳。”6月16日,该报副刊《觉悟》刊发了《女子解放问题》《工人的巴黎》等文章,后来明确投稿“题材概用白话”。可见A.《民国日报》用稿要求旧风格含新意境B.社会革命运动推动了新思想与新文学的发展C.《民国日报》一贯关注现实问题的讨论D.《觉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7.图一是北京钟鼓楼。几百年来,悠扬的晨钟暮鼓伴随着北京市民的日常作息。图二是上海海关钟楼,楼顶的大钟从英国订购,1927年8月由伦敦运达并安装成功。城市报时装置的变化反映出A.时间被赋予公共属性 B.西学东渐破坏了中国文化C.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 D.时间概念由粗略走向精确8.从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到延安整风;从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一以贯之的是A.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 B.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C.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 D.强调党的建设的重要性9.中共八大上,陈云同志在报告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作为补充。这一思想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B.体现了计划经济并不排斥市场作用的创新观念C.为实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奠定了基础D.是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补充10.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文献中出现多个来自西部沙漠中的部落名称,诸如“迈仕外仕、利布”等。埃及人的一份节庆货品单上提到“新鲜的来自迈仕外仕的牛脂坊”。而“利布”这一名称成为后世古希腊、罗马作家笔下“利比亚”一词的来源。这些材料可以研究A.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B.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文明C.国家与部落间的冲突 D.埃及新王国的对外扩张11.下表是12世纪英王亨利二世授予的城市特许状的部分内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授予沃灵福德的特许状 他们(市民)将自由地成立自己的商业行会······只能由他们自己的市政官和行政官来管理他们的行会授予诺丁汉 任何市民只要在诺丁汉城买了土地并保有土地达一年零一天,而不再城的特许状 被土地的卖主反对后,那么此人对他土地的所有权将不再被质疑A.城市工商业发展受到了更多束缚 B.市民有充分的自由和财产权利C.国王仍保留直接干涉行会的权力 D.特许状为城市自治提供了保障12.伏尔泰所著的《老实人》中,通过一个苏里南奴隶之口展现了美洲蔗糖种植园中奴隶的悲惨处境:“我们在糖厂里给磨子碾去一个手指,他们就砍掉我们的手;要是想逃,就割掉一条腿,这两桩我都碰上了。我们付了这代价,你们欧洲人才有糖吃。”这段描述意在A.构建更加人道的奴隶制度 B.呼吁欧洲人放弃对糖的消费C.宣扬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D.从经济效益角度批判奴隶制13.1830年,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铁路建成后,英国的各个城市逐渐被铁路连通起来,城市之间通行的时间大大缩短;到1844年,爱丁堡到伦敦的时间由1750年的10或12天缩短为1天。这最能说明英国A.形成了以伦敦为中心的铁路网 B.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完善C.工业化利于提升人流物流效率 D.民众时间观念显著增强14.1942年,苏联东部粮食播种的面积比1940年增加了2.3亿公亩。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远东和中亚:远东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30%,中亚地区增加了20%。当地的甜菜和油菜籽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这A.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为卫国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C.调整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D.是实行农产品收购制的成效15.1955-1965年,亚非国家多次召开重要会议,讨论将亚非团结扩大到亚非拉团结,亚非人民团结组织、卡萨布兰卡集团等多个由国家或民族组织组成的集团或合作机制应运而生。材料说明A.传统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难以维系 B.不结盟运动已蓄势待发C.第三世界国家开创新型合作机制 D.新兴民族国家加强合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6题14分,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14分,共55分。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唐长安城在布局上,采取了严格的中轴左右彼此对称的方式。如外郭地区,以东西中央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街东与街西地区的面积基本相等。街东、街西各有55坊另1市,坊、市的数目、位置排列及其相应面积大小、形制规划都左右对称、相互均等。三大城区的分布格局是,宫城位于全城北部正中;皇城紧依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分布于东、西、南三面,布局整齐,规划严密。-摘编自张永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与其设计思想》材料二 民国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有了新发展。以上海为例,租界的建设引入了西方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如棋盘式道路布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民族资本家也积极参与城市建设,投资兴建工厂、商业大楼等。在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首都建设运动,规划了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等,试图打造现代化都市形象,但因战争和资金短缺等问题,建设成果有限。-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市建设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民国时期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及面临的困境。(8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现代化很快被中央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首次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 -摘编自齐彬《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材料二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材料三 不同于西方对农民进行“羊吃人”式的残酷剥夺和对外殖民扩张的“掠夺式积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转型走的是以公有制和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型积累”道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以工农业和城乡不平衡发展为逻辑进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始终将解决不平衡发展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摘编自林密等《<资本论>中的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及其当代意义》(1)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周恩来提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原因。(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走“合乎中国情况”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突出表现。(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农业现代化与西方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差异。(4分)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独立战争结束后的重建时期,大量移民涌入美国。学校教育中开展了让移民“美国化”的熔炉式文化融合实践,更准确的说是“盎格鲁一致性”的东西。熔炉式文化融合实践因未能使受教育者感受到充分的平等和正义而遭受挑战,美国犹太裔哲学教授霍勒斯·卡伦于1924年提出“文化多元主义”,但要求的仍是白人社会(欧洲文明)内部各种文化间的平等,不包括其他族裔。50年代后,亚裔和拉美移民激增,民权运动风起云涌,“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思想应运而生,促进了各族裔间受教育程度的均衡,加深了族群间的相互理解。但有学者批评70年代的教育立法似乎更关心和保护少数族裔权利。一些强烈主张少数族裔权力的多元文化主义教育者也踏入了仿照“欧洲中心主义”走向了本民族中心主义的泥沼。-摘编自韩家炳《美国教育中多元文化主义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消解与批判》(1)据材料概括美国教育界在20世纪50年代前产生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质。 (6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影响。(7分)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英】拉法尔·卡普林斯基《夹缝中的全球化:贫困和不平等中的生存与发展》上图为1860-2000年国际资本流动性的非写实性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就图示中三个流动性由低向高的上升阶段和两个由高向低的下降阶段,以表格形式分别说明其影响因素。(要求:有理有据,表达简洁)江苏省苏州市2025-20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阳光调研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5: ADBAC6-10: BCDBA11-15: DCCBD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14分)(1)特点:布局严格遵循中轴对称原则;坊市规划整齐、数量均等、位置对称;城区功能分区明确(宫城、皇城、外郭城分布有序);以政治功能为核心进行规划。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2)有利条件: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建设需求;西方先进城市规划理念传入(租界建设的示范作用);民族资本家积极参与投资;政府开展专项建设运动(如南京首都建设)。4分,每点1分)困境:战争频繁干扰建设进程;资金短缺限制建设规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制约发展。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17.(14分)(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其落后状况制约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农业提供支持;巩固新生政权需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2)突出表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农村生产活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依靠科技进步,培育高产作物(如杂交水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助力共同富裕。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3)差异:积累方式不同-中国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发展型积累”,西方是“掠夺式积累”(剥夺农民、殖民扩张);发展逻辑不同 中国以解决不平衡问题、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西方以工农业和城乡不平衡发展为进路。4分,每点2分)18.(13分)(1)教育思想及实质:①熔炉式文化融合思想:实质是推行“盎格鲁一致性”,强制移民接受欧洲白人文明,是文化同化政策。β分,思想1分,实质2分)②文化多元主义:实质是追求欧洲白人内部不同文化的平等,仍排斥其他非白人族裔,具有种族局限性。13分,思想1分,实质2分)(2)背景:亚裔和拉美移民数量激增,族群构成发生变化;民权运动兴起,推动种族平等诉求;原有教育思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8分,每点1分)影响:积极-促进各族裔教育均衡,加深族群理解,推动社会平等;消极-部分立法过度侧重少数族裔权利,引发争议;部分教育者陷入本民族中心主义,加剧族群隔阂。4分,积极2分,消极2分)19.(14分)阶段类型 时间范围 影响因素上升阶段1 1860-1914年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列强殖民扩张加剧,资本向殖民地输出;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初步建立,为资本流动提供条件。上升阶段2 1918-1929年 一战结束后,各国经济逐步恢复,国际秩序暂时稳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为资本流动创造相对和平环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投资需求增长。上升阶段3 1945-2000年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建立,规范国际金融和贸易;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全球化加速,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两极格局后期及解体后,国际环境更加开放。下降阶段1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忙于战争,资本流动受阻;交战双方实施贸易封锁和金融管制,国际经济联系中断。下降阶段2 1929-1945年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如关税壁垒),资本流动大幅减少;二战全面爆发,全球经济秩序崩溃,资本避险需求上升,流动性下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