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琵琶行》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琵琶行》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64张PPT)
缀玉连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这位诗人是谁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号“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诗人,是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少傅、白文公。人称“诗魔”或“诗王”,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他和好友元稹(世称“元白”)积极推行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简介
生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772-846)
白居易从小刻苦学习苦学使他的文学才华成熟较早。据传在长安时,曾携带所作诗文去谒见前辈诗人顾况。顾况望着诗卷上“居易”这个陌生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百物正贵,恐怕白居不易!”说着打开看,头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大为赞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亦不难。”在顾况的推奖下,年轻的诗人开始闻名,不久就名动京城。
居大不易: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小故事
生平经历
大历年间出生,自幼聪颖过人,五六岁学作诗,九岁懂音韵。“家贫多故”,少年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27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杭州刺史(“白堤”)、苏州刺史。晚年做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享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
中年官场受挫
晚年寄情山水
新乐府运动
何谓新乐府?
是相对汉魏旧体乐府而言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
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古体诗。
新乐府基本特征
①用新题写时事。
②缘事而发、因事立题
③不一定入乐
④形式灵活,体现汉乐府精神。
诗歌理论
1.诗歌必须为现实服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理论核心:诗歌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相结合
2.阐述诗歌的特性,强调诗歌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3.形式与内容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
琵琶行题解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乐府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 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名作状,在夜里
歌女。
倡,古时歌舞艺人。
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即“能手”
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畅快
叫(手下人)摆酒。
酒:名作动,摆酒
译文:元和十年,我贬官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嫁给一个商人。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
小序
状后
省略、状后
判断
文本解读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 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漂泊沦落
古义:于是创作
今义:因此
名作动,作诗
指七言诗。
译文: 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官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六字,题名叫做《琵琶行》。
小序
贬官降职或流放。
淡泊宁静的样子
(京官)外调。
状后
被动
省略、被动
文本解读
学习小序:
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②明年秋,送客(至)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③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④遂命酒,使快弹数曲。⑤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⑥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⑦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这段小序。交代 、 、 和 。 说明写作的 ,并为全诗定下了 的感情基调。
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概况
动机
凄切伤怀
思考: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第1自然段
“闻舟中夜弹,……转徙于江湖间”
第2、3自然段
“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第4自然段
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
译文:夜晚我到浔阳江边送别客人,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声响。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指音乐
(互文)指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上船,在客船中饮宴饯别。
文本解读
疏通诗意:
浔阳江头夜送客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互 文)
“惨”!(离愁、沦落)
琵琶女寂寞 诗人、客人离愁(惨将别)
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互文)指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上船,在客船中饮宴饯别。
修辞手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 ,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文句相关的词句里面,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疏通诗意:
江上聆听琵琶曲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低声
迟疑
重新掌灯

译文:忽然听见江面传来阵阵琵琶声,我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出发。寻着声源轻声询问弹琵琶的是谁?琵琶停了许久将要回答,又有些迟疑。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重新掌灯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依然怀里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疏通诗意:
江上聆听琵琶曲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由悲转喜,引出中心人物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琴技高超
疏通诗意:
琵琶女出场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答:急切、欣喜。
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答: 矛盾、含羞。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声音低沉
连续
随手
低头
得意
深长的情思
译文:她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还没弹成曲调却先有了感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深长的情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如意。她低眉随手慢慢地连续弹奏,尽情地倾诉心底无限的伤心事。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调弦校音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拢捻抹挑”谈琵琶的四种指法
拟声词,形容声音的沉重舒长
开始
比喻乐声的重浊和清脆
鸟鸣婉转
流畅
形容乐声梗塞不畅
拟声词,形容声音的轻细急促
像冰下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畅流
艰难,形容乐声滞塞难通
译文: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声音沉重抑扬如暴风骤雨,小弦细促轻幽、急切细碎,如人窃窃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玉盘。一会儿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好像冰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溅射
急速冲出
内心深藏的忧愁和怨恨
突然
说话的声音
悄然
拨子,弹奏弦乐的用具
通“划”
四根弦同时发声
译文:像另有一种忧愁和怨恨暗暗滋生,此时声音暂歇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琵琶之音陡然高昂,像银瓶突然破裂,水浆迸射一样;像铁骑突然冲出,刀枪齐鸣一般。乐曲终了,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间部位划过四弦。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琵琶女演奏
疏通诗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序曲
情随声出
第一
乐曲
急切愉悦
幽愁暗恨
第二
乐曲
第三
乐曲
激越雄壮
曲终
曲终收拨
缓诉悲情
欢快明朗
沉吟冷涩
高亢激越
戛然而止
①(侧面描写)突出了音乐效果。“悄无言”还沉浸在音乐中,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能突出音乐的感染力。
②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诗人将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乐声已经消失,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
这两句诗,把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融为一体。
简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表达效果。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
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省略
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
显出端庄的脸色
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
佩服
成妆,画好妆

被动
争给,争送
轻美的丝织品
节拍
再、又
美好的时光
平常、随随便便
译文: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她本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十三岁就已学会弹奏琵琶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乐团的第一部里。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城的富贵子弟争着给我赏赐,每当一曲弹罢,不知要给多少彩绸。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
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
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译文: 教坊的兄弟参军去了,当家的阿姨也死了,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自己的年岁大了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只重营利,对离别看得很轻淡,上个月他到浮梁买茶办货去了。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船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常梦到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古义:教坊中管歌女的头目
今义:称呼跟母亲同辈份、年纪差不多的妇女
时间流逝
古:容颜;今:色彩
旧,衰老
古:年龄大
今:排行第一的人
走了以后
形作动,看重,轻视
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
思考:找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并分析有何作用。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选取空船、明月、寒江,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氛围,衬托了琵琶女孤苦凄凉的心境。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探究】阅读诗歌第3段“歌女自诉身世苦”,说说琵琶女又有怎样的遭遇?
年纪幼小,技艺高超
长辈赞服,同辈嫉妒
色艺双绝,红极一时
放纵奢华,乐而忘返
年长色衰,漂沦憔悴
今昔对比,孤苦凄凉
回首往事,悲恸不已
对 比
京城名倡
商妇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
水浆迸 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高亢激越
戛然而止
急切愉悦
幽愁暗恨
余音绕梁
优美婉转
欢快——悲伤——悲愤——凄凉
动态的旋律
名动京城
纸醉金迷
欢声笑语
年老色衰
无人问津
委身商贾
商人重利
独守空船
满腔悲愤
沦落天涯的无奈
抛弃人才的控诉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更加
名作状,在早晨和晚上
离开
沉沦流落
在这里
各地
译文: 我听了琵琶声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加叹息。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便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古义:叹息声 今义:低声交谈,也指自语或虫鸣

形容杜鹃啼声悲切
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还是
声音嘈杂刺耳
独自饮酒
听不下去
写作
译文: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忽然,一下子
介词,替
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探究】阅读诗歌第4段“白居易自叹谪居江州苦”,说说白居易有怎样的遭遇?
天涯沦落,引为知己
谪居卧病,雪上加霜
地处偏僻,烦恼苦闷
猿鸟哀鸣,更增悲凉
良辰美景,孤独空虚
难逢知己,赋诗表意
妙乐难求,知音难觅
被贬放逐
孤独失意

才高位显
思考: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
用原诗文概括回答
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当年
京倡
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而今
商妇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
用原诗文概括回答
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当年
京官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而今
谪官
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天涯沦落的的情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
京倡
商妇
白居易
京官
谪官
琵琶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退,退回
更加急促
形容琴音悲切
被动
把琴弦拧紧
掩面哭泣
动作名,眼泪
形作动,浸湿
译文: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退回(原处)坐下再转紧琴弦,曲调更加急促。乐声凄凄切切不下不像刚才那首的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的衣衫已被泪水浸湿。
古义:以前 今义:朝着前方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重闻琵琶青衫湿(明写+略写)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直接描写
音乐的悲凄
侧面烘托
音乐的感人
这一段作者是如何描写音乐声的?
重闻琵琶青衫湿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为何泪湿青衫?
1.伤琵琶女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来就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2.伤己
①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
②送别友人,更感孤寂难耐
赏析探究
“重闻琵琶青衫湿” ——谁解青衫泪?
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景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故事情节 明线 (实)
感情波澜 暗线 (虚)
月夜弹琵琶
凄凉话身世
同是天涯沦落人
却坐促弦急
满座皆掩泣
月夜听琵琶
闻声作叹息
相逢何必曾相识
翻作琵琶行
歌女的身世
诗人的感受
两线交汇
双线交织,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相交,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课堂小结
总结主旨:
全诗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叙述琵琶女悲凉的身世,用自己的共鸣,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借此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
周末作业:
1.试卷一份;
2.阅读《乡土中国》第一节"乡土本色",
做好笔记(或思维导图)
3.周日测语文,范围到《登高》
叁 课堂导入
音乐,是跨越时空的语言,它能牵起素不相识者的心弦,诉说生命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悲欢。一千多年前,被贬江州的白居易,在一个萧瑟秋夜,于浔阳江头偶然听见一曲琵琶,从此,琵琶女的故事与诗人的感慨交织在一起,谱写成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这曲琵琶,为何能让“主人忘归客不发”?为何能让江州司马“青衫湿”?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再次聆听那穿越千年的生命絮语。
任务一:
梳理情节,聚焦“沦落”轨迹
活动:快速诵读全诗,结合注释梳理结构: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闻声)
聚焦“沦落”轨迹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听乐)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听语)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感怀)
全诗以“听”为线索,串联起琵琶女与诗人的生命故事。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共鸣)
任务三:
对比分析,解读“沦落”内涵
活动1:小组合作,找出描写琵琶女与诗人“过去”与“现在”境遇的诗句,填写表格:
解读“沦落”内涵
形象 过去境遇(诗句摘录) 现在境遇(诗句摘录) 境遇变化的原因
琵琶女
白居易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年长色衰
“去年辞帝京”(曾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名满京华)
“谪居卧病浔阳城”“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往往取酒还独倾”
直言进谏,
遭贬斥
活动2:班级讨论,两人的“沦落”有何共同点?
均来自京城,曾风光无限;
均因外界因素(社会现实/政治斗争)导致境遇陡转;
均身处凄凉境遇,内心充满孤独与苦闷。
解读“沦落”内涵
活动3: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全诗的情感枢纽,体现了不同生命个体在相似命运境遇下产生的强烈共鸣,超越了身份、阶层的差异,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生命的诗意”的集中体现。
解读“沦落”内涵
任务四:
深入文本,品味“沦落”情感
活动1:赏析琵琶女的情感表达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品味“沦落”情感
通过梦境与泪痕,展现对青春岁月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悲叹,是对生命流逝的无奈。
动作细节中蕴含着自尊与苦涩,即使沦落仍不失风骨。
活动2:赏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品味“沦落”情感
通过环境描写,烘托被贬后的孤寂与凄凉,是对政治理想落空的感慨。
以乐景衬哀情,写出无人理解的孤独,是生命价值难以实现的苦闷。
技巧鉴赏:
景物描写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秋风中的枫芦苇,渲染了秋天的冷落萧条,为全诗奠定一种伤感凄凉的基调,烘托离别时的伤感之情。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江水无声,秋月无言,以无声衬有声,充分写出了听众被琵琶曲征服后,为之陶醉、静默回味的场面,且有与上述秋景相呼应。
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女自述际遇,身旁无物,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
技巧鉴赏:
景物描写
4.“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写江州的生活环境,住宅杂草丛生,禽兽哀鸣,更苦的是没有朋友知音。诗人的失意寂寞、孤苦无聊,也通过这些景物来反映,与琵琶女何其相似。
小结:
寄寓了作者的情思,对场面气氛的烘托渲染与情感的抒发都起到作用。
活动: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分析其意象与氛围:
枫叶荻花秋瑟瑟
以景传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枫叶”“荻花”“秋”等意象,营造萧瑟凄清的氛围,奠定全诗悲凉的基调,暗示离别的伤感与生命的寒意。
写离别时的迷茫,月光与江水交融,分不清界限,如同诗人与琵琶女此时混沌的心境。
活动: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分析其意象与氛围:
唯见江心秋月白
以景传情
绕船月明江水寒
乐声结束后,以皎洁的秋月反衬听众的静默,营造空灵孤寂的意境,凸显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也暗示了生命中片刻的澄明与永恒的悲凉。
月光下的江水更显寒冷,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苦,“寒”既是环境的冷,更是内心的凉。
诗中景物描写“以江月为文澜”,与人物情感相衬相生,景为情染,情借景显,共同营造出“苍凉凄清”的意境,强化了“沦落”之感。
任务七:
升华主题,感悟“生命的诗意”
活动1:三次琵琶演奏,诗人的反应为何不同?
主人忘归客不发
升华主题
我闻琵琶已叹息
“铮铮然有京都声”,勾起诗人对京城的回忆,是“情相触”。
从乐声中听出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联想到自身,是“情相通”。
江州司马青衫湿
得知琵琶女身世后,“凄凄不似向前声”,乐声融入更多共鸣,诗人情感彻底爆发,是“情相融”。
活动2:这首诗为何能成为千古绝唱?它体现了怎样的“生命的诗意”?
诗歌通过琵琶女与诗人的相遇,展现了生命在困境中的相互理解与慰藉。“同是天涯沦落人”不仅是个人的感慨,更道出了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对被理解的渴望。这种超越时空的生命共鸣,以及通过精妙艺术形式(音乐、景物描写)对情感的极致表达,正是“生命的诗意”所在。
升华主题
诗歌主旨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殊,在这月白风清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批判了社会对人才的压抑、及不容贤能的黑暗。
写作技巧总结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3巧用叠词,使音节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彩浓厚。
5结构严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运行。
1、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2、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听者和景物烘托音乐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琵琶行》中,表明琵琶女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怨愤情绪在琵琶声沉咽暂歇之时表现得更充分、更深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6、【2020全国1卷】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        ”。
8、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        ,         ”。
9、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10、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暂歇后“   ,       ”两句表明乐音又变得激越、雄壮。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         ,        ”。
1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        ,        ”。
1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       ,      ”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以此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14、“        ,       ”是《琵琶行(并序)》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1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描写自己听着琵琶女弹奏,内心涌起难以抑制的悲伤凄切之情,因而不禁泣下沾襟的句子是“    ?         ”。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州司马青衫湿
座中泣下谁最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