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3.1 电荷与电流(第1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3.1 电荷与电流(第1课时)分层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
3.1 电荷与电流(第1课时)
科学观念: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科学思维:会分析带电梯的性质和电荷作用关系。
探究实践: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完成简单实验,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态度责任: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摩擦起电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某些场所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下列是张贴在加油站中的安全标识,其中与摩擦起电有关的是(  )
A. B. C. D.
禁止放易燃物品 禁止梳头 熄火加油 禁止吸烟
2.下列现象与摩擦起电无关的是(  )
A.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 B.冬天摩擦双手使手暖和
C.脱毛衣时看到电火花 D.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变得蓬松
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橡胶棒和验电器金属箔片带电情况的是(  )
A. B. C. D.
4.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由于(  )
A.质子从丝绸转移到了玻璃棒 B.质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了丝绸
C.电子从丝绸转移到了玻璃棒 D.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了丝绸
5.早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哲学家塞利斯已经发现了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碎草等轻小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琥珀经摩擦创生了电子 B.碎草被吸引是因为碎草带电
C.琥珀吸引碎草是静电现象 D.摩擦后琥珀和碎草带同种电荷
6.如图所示,打开水龙头,放出一股细细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将发生的现象及原因是(  )
A.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吸引水流
B.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排斥水流
C.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吸引水流
D.水流远离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排斥水流
7.如图为小明在科技馆中接触静电金属球后的现象。下列泡沫小球间的相互作用模型能解释该现象的是(  )
A. B. C. D.
8.如图所示,小女孩接触带电体后,头发呈“爆炸”状。此时,该小女孩(  )
A.头发上一定都带了同种电荷
B.头发上一定都带了正电荷
C.头发上一定都带了负电荷
D.全身正电荷总和一定等于负电荷总和
9.将塑料包装袋撕成细丝后,上端打结,然后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等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希望做成如图的各种情形,其中无法完成的是(  )
A. B. C. D.
10.中央电视台的“三星智力快车”节目介绍说,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因此蜜蜂在飞行中就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蜜蜂与空气摩擦得到电子 B.蜜蜂与空气摩擦失去电子
C.空气不带电 D.空气带负电
11.科技馆内有一个“静电球”,当参观者触摸静电球时,参观者的头发丝便会一根根地竖起,形成“怒发冲冠”的奇妙景象,如图所示。对这个实验有如下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竖起的头发丝带有异种电荷
B.“静电球”的表面可能是塑料制成的
C.参观者必须站在绝缘板上才能完成实验
D.在湿润的环境中完成这个实验会更容易
12.有A、B、C三个用丝线悬挂着的轻质小球相互靠近,结果A与B相互排斥,B与C相互吸引,那么(  )
A.若A带正电,则C一定带负电 B.若A带负电,则C一定带正电
C.若C带正电,则B一定带负电 D.若C不带电,则B一定带负电
1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图所示。发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子
B.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橡胶棒得到电子
C.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带了异种电荷
D.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电子向橡胶棒转移
14.电脑显示屏表面比它下面电脑桌表面有更多的灰尘,是因为(  )
A.显示屏工作时,表面温度较高
B.显示屏工作时,显示屏表面带电,容易吸附灰尘
C.房间里灰尘的自然堆积
D.显示屏是用吸附灰尘能力较强的材料制成的
15.如图所示,将一块透明有机玻璃板架在两本书之间,在下方撒上小纸屑,用干燥的丝绸在玻璃板上摩擦,会观察到下方的小纸屑上下飞舞,跳跃不停,这是因为有机玻璃板被丝绸摩擦后带上了   ,能够   小纸屑,小纸屑接触玻璃板后迅速被弹开,这是因为   。
16.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两片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     (选填“产生了电荷”或“电荷发生了转移”)使两片金属箔带上了同种电荷;瞬间电流方向是     (选填“从金属箔到橡胶棒”或“从橡胶棒到金属箔”)。
17.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如分子、电荷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请回答下面小题。云层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空气对流等原因,使云带电荷。通常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当两个云层靠近且达到一定条件时,上层云底部的负电荷向下运动从而产生放电现象,如图所示。产生这种运动的原因是(  )
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C.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D.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8.A、B是两个轻质泡沫小球,C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A、B、C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由此判断(  )
A.小球A带正电 B.小球B带正电
C.小球B可能不带电 D.小球A可能不带电
第18题图 第19题图
19.如图所示,无风条件下卡通造型的铝箔气球两次均向带电棒靠近但未接触,则该气球(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带电情况无法判断
20.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纸屑后,纸屑又很快飞开,这是因为(  )
A.纸屑不带电,所以不能被橡胶棒吸引而飞开
B.纸屑质量太小,不能带电
C.纸屑带上了正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
D.纸屑带上了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
21.小明在超市购物时,发现超市提供的一次性薄膜塑料袋的袋口很难打开。小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塑料袋在衣服上摩擦几下,就很容易地打开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实质上是正负电荷的相互转移
B.塑料袋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
C.摩擦过的塑料袋与手相吸,一定是因为带有异种电荷
D.塑料袋口容易分开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22.摩擦起电跟物质的种类有很大关系,严格来说,与物质结构和化学成分有关。各种物质中的电子脱离原子所需要的能量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物质的起电顺序是不同的。如表是起电顺序表,根据你所学的摩擦起电知识和起电顺序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起电顺序(正→负)
有机玻璃 玻璃 毛皮 丝绸 纸 金属 硬橡胶棒 石蜡 涤纶 硬塑料 聚乙烯 聚丙烯
A.跟纸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 B.跟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C.跟涤纶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 D.跟涤纶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23.“金陵金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打造的金箔轻薄柔软,不能用手直接拿取,正确拿取的方法是:手持羽毛轻轻扫过纸垫,如图甲所示;再将羽毛靠近工作台上方的金箔,羽毛即可将金箔吸住,如图乙所示。羽毛扫过纸垫的结果和吸住金箔的原因,
分别是(  )
A.摩擦使得羽毛和纸垫带异种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B.摩擦使得羽毛和纸垫带异种电荷;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
C.摩擦使得羽毛和纸垫带同种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D.摩擦使得羽毛和纸垫带同种电荷;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
24.如图所示,将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带电小球,先后放入一固定的内壁光滑且绝缘的竖直平底圆管内,甲球静止在圆管底部,乙球恰好能在甲球正上方某个位置(两球未接触)保持静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两小球带同种电荷
B.乙球受到甲球的排斥力大于乙球受到的重力
C.甲球不受乙球的排斥力
D.甲球对乙球的排斥力大于乙球对甲球的排斥力
25.小白发现,家里的风扇用上一段时间,塑料扇叶上会粘了许多灰尘。他猜想,这是因为扇叶和空气摩擦后,带上了电荷。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小白用刚停止转动的风扇叶实验,发现了以下四种现象。其中,能证实他的猜想,并且能确定扇叶上是哪种电荷的是(  )
A.扇叶会吸引带负电的轻质小球 B.扇叶会排斥带正电的轻质小球 C.扇叶会吸引不带电的轻质小球 D.扇叶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能让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箔张开
26.某科研队伍研制出的PM2.5净化器,原理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含有颗粒物空气,当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
   的性质;当颗粒物快速通过光洁金属网C后,会带上负电荷,然后被棉芯D吸附住,这是由于电荷间具有   的规律。
第26题图 第27题图
27.圆梦小组参观博物馆时,看到有些古书非常陈旧,直接翻动很容易使书页破损。小玲提出,可以通过使相邻书页带上异种电荷的方式将书一页一页分开来;同组的小梦则认为应该使每页书都带同种电荷的方法才能把书页分开。你认为     (选填“小玲”或“小梦”)的观点正确,依据是     。
28.学习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之后,小明提出以下猜想: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能与电荷所带的电荷量和电荷之间的距离有关。于是他进行了实验探究:Q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丝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先后挂在A、B、C三处,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物体Q的作用力的大小。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通过     表示;
(2)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悬挂在丝线上的小球应选用  (选填“小钢球”或“泡沫小球”);
(3)图所示的实验是在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     的关系,分析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29.如图为静电植绒流程示意图,将绒毛放在带负电荷的容器中,使绒毛带上电荷,移动容器靠近带电极板,使带负电荷的容器与带电极板之间形成一个高压电场,使绒毛成垂直状加速飞到需要植绒的布卷表面上,由于被植绒的布卷涂有胶粘剂,绒毛就被垂直粘植在被植绒的布卷上。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容器内的绒毛带     电,为了将绒毛吸引到布卷上,带电极板所带的电荷应该是     电,利用的原理是     。
(2)绒毛栽植到布卷上后十分均匀美观,这是利用了     的原理。
30.下表是几位科学家研究摩擦起电得出的物体带电次序,表格中任何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
根据西耳斯资料 石棉 玻璃 云母 羊毛 猫皮 铅 绢 纸 木棉 蜡
根据蒙科马利资料 羊毛 尼龙 粘胶丝 木棉 酸碱盐 丙烯树脂 聚乙烯醇
(1)物理学中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带的电荷叫    电荷。
(2)由表中可知玻璃与石棉摩擦后带    电。
(3)羊毛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比木棉    。(选填“强”或“弱”)
(4)由表中    判断猫皮和尼龙摩擦后两者带电情况。(选填“能”或“不能”)
31.关于静电学的研究,科学家们经历漫长的探究过程。
材料一:公元前585年,泰勒斯发现用毛皮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一些绒毛等轻小物体。
材料二:1746年﹣1752年,“电学之父”富兰克林在研究静电现象时,有如下发现:
①带有电荷的尖锐导体之间容易产生电火花。
②用风筝收集的雷电(天电),它可以产生一切摩擦电(地电)所能产生的现象。
③手摩擦玻璃瓶后,两者带不同电荷;当两者再次接触后,电荷抵消不再带电。
(1)小明将摩擦过的琥珀靠近带负电荷的小球,现象如图所示,请判断琥珀所带电荷种类是     。
(2)某同学基于富兰克林发现进行了推测,其中合理的是     (可多选)。
A.物体的尖端可能容易放电
B.地电和天电本质是一样的
C.摩擦会产生电荷
D.只有摩擦才能使物体带电
E.带不同电荷的物体接触后可能会发生电荷转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八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
3.1 电荷与电流(第1课时)
科学观念: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科学思维:会分析带电梯的性质和电荷作用关系。
探究实践: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完成简单实验,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态度责任: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摩擦起电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某些场所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下列是张贴在加油站中的安全标识,其中与摩擦起电有关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根据题中所给标志的含义结合需要张贴的环境进行分析。
【解答】解:用塑料梳子梳头时会因为摩擦产生静电,会产生电火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故选:B。
2.下列现象与摩擦起电无关的是(  )
A.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
B.冬天摩擦双手使手暖和
C.脱毛衣时看到电火花
D.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变得蓬松
【答案】B
【分析】根据以下知识分析答题: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后,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是摩擦起电。做功与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解答】解:
A、用塑料桶装运汽油,通过摩擦可以使汽油带电,容易发生危险,与摩擦起电有关;
B、冬天摩擦双手使手变暖和,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与摩擦起电无关;
C、秋冬干燥季节,脱毛衣时会看到电火花,是摩擦起电造成的;
D、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与梳子因摩擦而起电。由于头发带有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越梳越蓬松,与摩擦起电有关;
故选:B。
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橡胶棒和验电器金属箔片带电情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当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橡胶棒上就有多余的电子,从而使橡胶棒带上负电。当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为失去电子,从而使玻璃棒带上正电。
(2)验电器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解答】解:AC、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橡胶棒带负电,故AC错误;
BD、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两箔片都带了同种负电荷,相互排斥的结果,故B正确,D错误;
故选:B。
4.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由于(  )
A.质子从丝绸转移到了玻璃棒
B.质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了丝绸
C.电子从丝绸转移到了玻璃棒
D.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了丝绸
【答案】D
【分析】摩擦起电并不能创造电荷,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不同,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质得电子而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物质的失电子而带正电。
【解答】解:
摩擦起电过程是得到和失去电子的过程,因此摩擦起电的实质是通过摩擦使物体之间的电子发生转移;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说明玻璃棒失去电子;即玻璃棒束缚电子的能力弱,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了丝绸,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5.早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哲学家塞利斯已经发现了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碎草等轻小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琥珀经摩擦创生了电子
B.碎草被吸引是因为碎草带电
C.琥珀吸引碎草是静电现象
D.摩擦后琥珀和碎草带同种电荷
【答案】C
【分析】根据摩擦起电的本质,结合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解:A、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故A错误;
B、碎草被吸引是因为所有的带电体都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故B错误;
C、琥珀吸引碎草是静电现象,故C正确;
D、摩擦后琥珀和碎草带一种电荷,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D错误。
故选C。
6.如图所示,打开水龙头,放出一股细细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将发生的现象及原因是(  )
A.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吸引水流
B.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排斥水流
C.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吸引水流
D.水流远离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排斥水流
【答案】C
【分析】根据摩擦起电现象和带电物体的性质进行解答。
【解答】解:
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由于摩擦带了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水流是轻小物体,故被带电的梳子吸引,故C正确。
故选:C。
7.如图为小明在科技馆中接触静电金属球后的现象。下列泡沫小球间的相互作用模型能解释该现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电荷间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解答】解:当人在触摸静电金属球时,人身体就会带上电荷,即人的头发上会带上电荷,且都是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此时人的头发会飘起来;所以D选项的相互作用模型能够解释该现象。
故选:D。
8.如图所示,小女孩接触带电体后,头发呈“爆炸”状。此时,该小女孩(  )
A.头发上一定都带了同种电荷
B.头发上一定都带了正电荷
C.头发上一定都带了负电荷
D.全身正电荷总和一定等于负电荷总和
【答案】A
【分析】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解:A、小女孩接触带电体后头发呈“爆炸”状。说明头发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致。故A正确。
B、头发带同种电荷,可能都带正电荷也可能都带负电荷,相互排斥所致。故B错误。
C、头发带同种电荷,可能都带正电荷也可能都带负电荷,相互排斥所致。故C错误。
D、小女孩接触带电体后,女孩带电,可能带负电也可能带正电,且正电荷总和一定不等于负电荷总和。故D错误。
故选:A。
9.将塑料包装袋撕成细丝后,上端打结,然后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等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希望做成如图的各种情形,其中无法完成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用到摩擦起电和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知识。此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解答】解:
分别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等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会使塑料包装袋撕成细丝带上不同的电荷;
A.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的其中一种与细丝带摩擦,使整个塑料细丝带上同一种电荷,而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故A能完成;
B.摩擦起电后,若两束塑料细丝带异种电荷,它们应相互吸引,图B并没有表现出相互吸引的现象;若两束塑料细丝带同种电荷,它们应相互排斥,图B也没有表现出相互排斥的现象。故B不能完成,符合题意;
C.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的其中一种来摩擦两束塑料细丝,使它们带上同一种电荷,而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故C能完成;
D.用干燥的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两束塑料细丝,使它们带上异种电荷,而出现相互吸引的现象,故D能完成;
故选:B。
10.中央电视台的“三星智力快车”节目介绍说,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因此蜜蜂在飞行中就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蜜蜂与空气摩擦得到电子
B.蜜蜂与空气摩擦失去电子
C.空气不带电
D.空气带负电
【答案】A
【分析】同种电荷间相互排斥,异种电荷间相互吸引;
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
【解答】解:
由题知,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且蜜蜂在飞行中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蜜蜂带负电;蜜蜂带负电的原因是: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空气中的一些电子转移到蜜蜂身上,蜜蜂得到电子而带负电,空气因失去电子带正电,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科技馆内有一个“静电球”,当参观者触摸静电球时,参观者的头发丝便会一根根地竖起,形成“怒发冲冠”的奇妙景象,如图所示。对这个实验有如下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竖起的头发丝带有异种电荷
B.“静电球”的表面可能是塑料制成的
C.参观者必须站在绝缘板上才能完成实验
D.在湿润的环境中完成这个实验会更容易
【答案】C
【分析】(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人体、大地、各种金属等都属于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解答】解:
A、头发竖起来这是因为人接触静电球时,人体是导体,电荷通过人体传到头发上,由于头发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使头发竖起来,故A错误;
B、“静电球”能够导电,说明是导体,而塑料是绝缘体,所以“静电球”的表面不可能是塑料制成的,故B错误
C、人体是导体,参观者必须站在绝缘板上才能完成实验,不然电荷会通过人体导入地下,故C正确;
D、“静电球”上的电荷能够通过湿润的空气传导到其他物体上,所以在湿润的环境中无法完成这个实验,故D错误。
故选:C。
12.有A、B、C三个用丝线悬挂着的轻质小球相互靠近,结果A与B相互排斥,B与C相互吸引,那么(  )
A.若A带正电,则C一定带负电
B.若A带负电,则C一定带正电
C.若C带正电,则B一定带负电
D.若C不带电,则B一定带负电
【答案】C
【分析】根据带电体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两个轻质物体相互吸引,有2种情况:两个物体带异种电荷;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两个物体相互排斥,则两物体都带同种电荷;据此分析可确定ABC三者的带电情况。
【解答】解:A、若A带正电,A与B相互排斥,则B带正电,B与C相互吸引,C有可能带负电,也有可能不带电,故A错误;
B、若A带负电,A与B相互排斥,则B带负电,B与C相互吸引,C有可能带正电,也有可能不带电,故B错误;
C、A与B相互排斥,则A、B带相同电荷,若C带正电,B与C相互吸引,则B带负电,A带负电,故C正确;
D、若C不带电,则B可能带负电,也可能带正电,故D错误。
故选:C。
1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图所示。发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张
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子
B.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橡胶棒得到电子
C.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带了异种电荷
D.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电子向橡胶棒转移
【答案】B
【分析】(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强,得到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弱,失去电子带正电;
(2)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其制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当接触验电器上端的金属球时,橡胶棒上的电子会转移到验电器上;人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解答】解:
A、摩擦起电现象是通过摩擦的方式使电荷发生了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子;故A错误;
B、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橡胶棒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强,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故B正确;
C、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带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C错误;
D、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橡胶棒上的负电荷(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验电器上,故电流的方向是从验电器的箔片到橡胶棒,故D错误。
故选:B。
14.电脑显示屏表面比它下面电脑桌表面有更多的灰尘,是因为(  )
A.显示屏工作时,表面温度较高
B.显示屏工作时,显示屏表面带电,容易吸附灰尘
C.房间里灰尘的自然堆积
D.显示屏是用吸附灰尘能力较强的材料制成的
【答案】B
【分析】(1)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起电;
(2)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解答】解:电脑显示器内部电路很复杂,在工作时,由于电流感应产生大量的静电,可以吸引轻小的灰尘。
故选:B。
15.如图所示,将一块透明有机玻璃板架在两本书之间,在下方撒上小纸屑,用干燥的丝绸在玻璃板上摩擦,会观察到下方的小纸屑上下飞舞,跳跃不停,这是因为有机玻璃板被丝绸摩擦后带上了  电荷  ,能够  吸引  小纸屑,小纸屑接触玻璃板后迅速被弹开,这是因为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
【答案】电荷;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分析】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解: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用干燥的丝绸在玻璃板上摩擦,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板带了电荷,能吸引轻小物体;
小纸屑与玻璃板接触后,由于玻璃板上的电荷转移到纸屑上,纸屑由于带上与玻璃板相同的电荷,而相互排斥,迅速被弹开。
故答案为:电荷;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16.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两片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  电荷发生了转移  (选填“产生了电荷”或“电荷发生了转移”)使两片金属箔带上了同种电荷;瞬间电流方向是  从金属箔到橡胶棒  (选填“从金属箔到橡胶棒”或“从橡胶棒到金属箔”)。
【答案】电荷发生了转移;从金属箔到橡胶棒。
【分析】根据摩擦起电的实质分析橡胶棒带电情况,进而分析两片金属箔带电的原因,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两片金属箔张开的原因。
人们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解答】解: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时,橡胶棒因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荷,接触验电器金属球后橡胶棒上多余的电子会转移到验电器上,验电器的金属箔因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一定的角度。瞬间电流方向是从金属箔到橡胶棒。
故答案为:电荷发生了转移;从金属箔到橡胶棒。
17.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如分子、电荷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请回答下面小题。云层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空气对流等原因,使云带电荷。通常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当两个云层靠近且达到一定条件时,上层云底部的负电荷向下运动从而产生放电现象,如图所示。产生这种运动的原因是(  )
A.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C.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D.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答案】D
【分析】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解:当两个云层靠近且达到一定条件时,上层云底部的负电荷向下运动从而产生放电现象,如图所示。产生这种运动的原因是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8.A、B是两个轻质泡沫小球,C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A、B、C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由此判断(  )
A.小球A带正电 B.小球B带正电
C.小球B可能不带电 D.小球A可能不带电
【答案】D
【分析】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解:C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故C带负电,当靠近A小球时,相互吸引,即说明A可能带正电,可能不带电;
C靠近B时,发现排斥,即说明B 一定带负电,故将AB靠近时,AB吸引,B一定是带电的,故A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故选D。
故选:D。
19.如图所示,无风条件下卡通造型的铝箔气球两次均向带电棒靠近但未接触,则该气球(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带电情况无法判断
【答案】C
【分析】带电的物体可吸收轻小物体,同种电荷相互吸引。无论带正电还是带负电的物体都吸引气球,说明气球不带电。
【解答】解:如图,两次用带有不同电荷的带电棒靠近卡通造型的铝箔气球,均发生了相互吸引,
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和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可知,气球不可能两次带不同电荷,因此,气球一定不带电。
故选:C。
20.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纸屑后,纸屑又很快飞开,这是因为(  )
A.纸屑不带电,所以不能被橡胶棒吸引而飞开
B.纸屑质量太小,不能带电
C.纸屑带上了正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
D.纸屑带上了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
【答案】D
【分析】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解: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上了负电荷,由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所以橡胶棒能把碎纸屑吸过来;
纸屑与橡胶棒接触时带上同种电荷,即带上了负电荷;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少数纸屑接触橡胶棒后又“跳开”。
故选:D。
21.小明在超市购物时,发现超市提供的一次性薄膜塑料袋的袋口很难打开。小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塑料袋在衣服上摩擦几下,就很容易地打开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实质上是正负电荷的相互转移
B.塑料袋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
C.摩擦过的塑料袋与手相吸,一定是因为带有异种电荷
D.塑料袋口容易分开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答案】D
【分析】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电荷,简称带了电;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
【解答】解:AB、将塑料袋在衣服上摩擦几下,就很容易地打开了,说明摩擦使塑料袋带上了电荷,简称带了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塑料袋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转移了电荷,不是创造,故AB错误;
C、手与塑料袋摩擦过后,塑料袋会与手相吸可能是因为带了异种电荷而互相吸引,也有可能是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缘故,故C错误;
D、摩擦过的塑料袋会分开,是因为塑料袋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22.摩擦起电跟物质的种类有很大关系,严格来说,与物质结构和化学成分有关。各种物质中的电子脱离原子所需要的能量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物质的起电顺序是不同的。如表是起电顺序表,根据你所学的摩擦起电知识和起电顺序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起电顺序(正→负)
有机玻璃 玻璃 毛皮 丝绸 纸 金属 硬橡胶棒 石蜡 涤纶 硬塑料 聚乙烯 聚丙烯
A.跟纸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
B.跟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C.跟涤纶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
D.跟涤纶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答案】C
【分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不同物体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有的容易得电子,有的容易失电子,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根据表中不同物质的起电顺序可知,表中的两种物质相互摩擦后,左边的物质带正电,右边的物质带负电。
【解答】解:根据表中不同物质的起电顺序可知,
A、跟纸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故A错误;
B、跟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故B错误;
C、跟涤纶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故C正确;
D、跟涤纶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故D错误。
故选:C。
23.“金陵金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打造的金箔轻薄柔软,不能用手直接拿取,正确拿取的方法是:手持羽毛轻轻扫过纸垫,如图甲所示;再将羽毛靠近工作台上方的金箔,羽毛即可将金箔吸住,如图乙所示。羽毛扫过纸垫的结果和吸住金箔的原因,分别是(  )
A.摩擦使得羽毛和纸垫带异种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B.摩擦使得羽毛和纸垫带异种电荷;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
C.摩擦使得羽毛和纸垫带同种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D.摩擦使得羽毛和纸垫带同种电荷;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
【答案】B
【分析】手持羽毛轻轻扫过纸垫,羽毛与纸垫摩擦,根据摩擦起电的原因可知,羽毛和纸垫带上了异种电荷;羽毛带了电,靠近金箔,由于带电体会吸引轻小物体,故羽毛即可将金箔吸住,据此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手持羽毛轻轻扫过纸垫,羽毛与纸垫摩擦,根据摩擦起电的原因可知,羽毛和纸垫带上了异种电荷;羽毛带了电,靠近金箔,由于带电体会吸引轻小物体,故羽毛即可将金箔吸住,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4.如图所示,将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带电小球,先后放入一固定的内壁光滑且绝缘的竖直平底圆管内,甲球静止在圆管底部,乙球恰好能在甲球正上方某个位置(两球未接触)保持静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两小球带同种电荷
B.乙球受到甲球的排斥力大于乙球受到的重力
C.甲球不受乙球的排斥力
D.甲球对乙球的排斥力大于乙球对甲球的排斥力
【答案】A
【分析】(1)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它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二力平衡的条件: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解答】解:A、乙球静止在甲球的正上方,说明它们之间受到了排斥,故带同种电荷,A正确。
B、乙球静止在空中,说明乙球受到甲球的排斥力等于乙球受到的重力,故B错误。
C、乙球受到甲球的排斥力,同时甲球也受到乙球的排斥力,故C错误。
D、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球对乙球的排斥力等于乙球对甲球的排斥力,故D错误。
故选:A。
25.小白发现,家里的风扇用上一段时间,塑料扇叶上会粘了许多灰尘。他猜想,这是因为扇叶和空气摩擦后,带上了电荷。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小白用刚停止转动的风扇叶实验,发现了以下四种现象。其中,能证实他的猜想,并且能确定扇叶上是哪种电荷的是(  )
A.扇叶会吸引带负电的轻质小球 B.扇叶会排斥带正电的轻质小球 C.扇叶会吸引不带电的轻质小球 D.扇叶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能让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箔张开
A.A B.B C.C D.D
【答案】B
【分析】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由于电子的转移会使两个物体带上异种的电荷,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解答】解:扇叶在转动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带上了电荷,扇叶带电后会吸引轻小的灰尘,所以灰尘会附着在扇叶上。
A、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故A错误;
B、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以判断扇叶带正电,故B正确;
C、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能判断带电,不能判断正负电,故C错误;
D、扇叶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能让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箔张开,能判定带电,不能判断带正负电,故D错误。
故选:B。
26.某科研队伍研制出的PM2.5净化器,原理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含有颗粒物空气,当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  吸引轻小物体  的性质;当颗粒物快速通过光洁金属网C后,会带上负电荷,然后被棉芯D吸附住,这是由于电荷间具有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的规律。
【答案】吸引轻小物体;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分析】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解: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能够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不带电的颗粒与带负电的金属网C接触后,颗粒带上负电,由于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带负电的颗粒物又会被带有正电荷的棉芯D牢牢吸引。
故答案为:吸引轻小物体;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7.圆梦小组参观博物馆时,看到有些古书非常陈旧,直接翻动很容易使书页破损。小玲提出,可以通过使相邻书页带上异种电荷的方式将书一页一页分开来;同组的小梦则认为应该使每页书都带同种电荷的方法才能把书页分开。你认为  小梦  (选填“小玲”或“小梦”)的观点正确,依据是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
【答案】小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分析】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解:通过给书带电,使书一页页分开来,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以给书带上同种电荷,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这样便可使书一页页分开,所以小梦的观点正确。
故答案为:小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28.学习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之后,小明提出以下猜想: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能与电荷所带的电荷量和电荷之间的距离有关。于是他进行了实验探究:Q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丝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先后挂在A、B、C三处,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物体Q的作用力的大小。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通过  吊小球的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  表示;
(2)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悬挂在丝线上的小球应选用  泡沫小球  (选填“小钢球”或“泡沫小球”);
(3)图所示的实验是在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  电荷间的距离  的关系,分析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当电荷量一定时,电荷间距离越小相互作用力越大  。
【答案】(1)吊小球的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2)泡沫小球;(3)电荷间的距离;当电荷量一定时,电荷间距离越小相互作用力越大
【分析】(1)在小球质量一定的情况下,丝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越大,小球受到的电荷间作用力越大。
(2)小球质量越小,在相同力作用下,丝线与竖直方向夹角越大,实验现象越明显。
(3)分析图示实验情景,然后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解:(1)这个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吊小球的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大小显示出来。
(2)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悬挂在丝线上的小球应选用质量较小的泡沫小球。
(3)由图可知,电荷到Q之间的距离不同,所以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电荷间的距离的关系;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当电荷量一定时,电荷间距离越小相互作用力越大。
故答案为:(1)吊小球的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2)泡沫小球;(3)电荷间的距离;当电荷量一定时,电荷间距离越小相互作用力越大。
29.如图为静电植绒流程示意图,将绒毛放在带负电荷的容器中,使绒毛带上电荷,移动容器靠近带电极板,使带负电荷的容器与带电极板之间形成一个高压电场,使绒毛成垂直状加速飞到需要植绒的布卷表面上,由于被植绒的布卷涂有胶粘剂,绒毛就被垂直粘植在被植绒的布卷上。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容器内的绒毛带  负  电,为了将绒毛吸引到布卷上,带电极板所带的电荷应该是  正  电,利用的原理是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
(2)绒毛栽植到布卷上后十分均匀美观,这是利用了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的原理。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解答】解:(1)绒毛在容器内带的是负电荷,带电极板带正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从而把绒毛吸到布卷上;
(2)带有负电的绒毛被栽植到布卷上后,由于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因此会比较均匀美观。
故答案为:(1)负;正;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0.下表是几位科学家研究摩擦起电得出的物体带电次序,表格中任何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
根据西耳斯资料 石棉 玻璃 云母 羊毛 猫皮 铅 绢 纸 木棉 蜡
根据蒙科马利资料 羊毛 尼龙 粘胶丝 木棉 酸碱盐 丙烯树脂 聚乙烯醇
(1)物理学中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带的电荷叫 负  电荷。
(2)由表中可知玻璃与石棉摩擦后带 负  电。
(3)羊毛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比木棉 弱  。(选填“强”或“弱”)
(4)由表中 不能  判断猫皮和尼龙摩擦后两者带电情况。(选填“能”或“不能”)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强的将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弱的将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解答】解:(1)物理学中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2)因为表格中任意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时,次序在前的带正电,次序在后的带负电,所以石棉和玻璃摩擦后,石棉带正电,玻璃带负电。
(3)按照题意,可知所给出的材料中次序越后的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越强。羊毛与木棉摩擦后,羊毛带正电,所以羊毛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弱。
(4)可先比较猫皮与羊毛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羊毛带正电,猫皮带负电,猫皮比羊毛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再比较尼龙与羊毛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羊毛带正电,尼龙带负电,尼龙比羊毛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故猫皮和尼龙摩擦后,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判断它们带电情况。
故答案为:(1)负;(2)负;(3)弱;(4)不能。
31.关于静电学的研究,科学家们经历漫长的探究过程。
材料一:公元前585年,泰勒斯发现用毛皮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一些绒毛等轻小物体。
材料二:1746年﹣1752年,“电学之父”富兰克林在研究静电现象时,有如下发现:
①带有电荷的尖锐导体之间容易产生电火花。
②用风筝收集的雷电(天电),它可以产生一切摩擦电(地电)所能产生的现象。
③手摩擦玻璃瓶后,两者带不同电荷;当两者再次接触后,电荷抵消不再带电。
(1)小明将摩擦过的琥珀靠近带负电荷的小球,现象如图所示,请判断琥珀所带电荷种类是  负电  。
(2)某同学基于富兰克林发现进行了推测,其中合理的是  ABE  (可多选)。
A.物体的尖端可能容易放电
B.地电和天电本质是一样的
C.摩擦会产生电荷
D.只有摩擦才能使物体带电
E.带不同电荷的物体接触后可能会发生电荷转移
【答案】(1)负电;(2)ABE。
【分析】(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物体的尖端容易放电。
【解答】解:(1)小明将摩擦过的琥珀靠近带负电荷的小球,现象如图所示,此时电荷间相互排斥,所以琥珀所带电荷种类是负电。
(2)A.物体的尖端可能容易放电,故A正确;
B.地电和天电本质是一样的,故B正确;
C.摩擦会使物体带电,不是产生电荷,故C错误;
D.除了摩擦使物体带电外,还有感应起电和接触带电,故D错误;
E.带不同电荷的物体接触后可能会发生电荷转移,故E正确。
故选:ABE。
故答案为:(1)负电;(2)ABE。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周承秉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